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又主动投案的能否认定自首之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538.22 KB
- 文档页数:7
自首的认定情节有哪些依据《刑法》的规定,可认定自首的情节包括: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
关于自首的认定情节有哪些的问题,下面由我为你详细解答。
一、自首的认定情节有哪些1、自首的认定情节如下:(1)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2)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二、如何自动投案,才算是自首1、对当事人而言,首先需要主观上是自愿投案的,其次客观上有投案行为,满足两者可以称之为自动投案。
如果是被动投案,如被亲友五花大绑到公安局的或者被警察先发现了再投案,这样并不能体现当事人投案的自愿性,没有真诚悔罪;如果没有投案行为,司法机关无法管辖,其在家里自己真诚悔罪也是不能构成自首的。
2、就投案时间而言,必须是在尚未归案的时候去投案。
包括被讯问或者采取措施前的一下情形:(1)犯罪事实没有被发觉;(2)犯罪事实被发觉了,但是司法机关没有发现犯罪嫌疑人;(3)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都已经被发觉了,但是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机关没有对其发布强制措施的时候,先一步投案自首,坦露自己罪行了;(4)在公安机关已经发布了强制措施的命令,但还没有抓拿归案,犯罪嫌疑人在逃亡过程中自动归案的,也算是自首。
包括被追捕时主动投案,在去投案路上被抓或者在异地尚未被发现罪行时因形迹可疑被教育后主动投案等,都属于自首的表现。
3、就投案对象而言,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也包括犯罪人所在单位、基层组织等,还包括单位负责人或者被害人等个人,只要犯罪嫌疑人向其中任一个投案即可。
4、就投案方式来说,犯罪嫌疑人只需要将自己主动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就算是自首。
5、就投案彻底性来说,一旦自动投案,就应当直接到最终审判完毕都接受司法机关控制和制裁,才是完全的自首。
【摘要】根据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我国刑法理论界将自首分为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
特别自首是基于一般自首基础上的自首,具有特殊性。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准自首的选择与竞合。
【关键词】特别自首;竞合;中外对比一、自首的构成要件及外在表现形式(一)构成自首应具备的条件1、自动投案的认定自动投案,理论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没有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然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未被群众扭送时,主动将自己置于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的合法控制下,接受公安、检察、审判机关的审查与裁判的行为。
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向有关机关或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并自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裁判的行为。
第三种观点认为,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志而自愿置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接受审判的行为。
笔者认为,自首,本质在于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将自己交付国家追诉,其与违背犯罪人意志的被动归案是无法相容的。
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被指控的罪行,或为坦白,或为供认,不能认定为自首。
何为自动投案?理论上有不同认识,最高法院《解释》规定:“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然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这是典型的自动投案行为,另外《解释》的第3款和第4款还规定了7种视为自动投案的行为,也可称之为“准自动投案行为”。
①《解释》所概括列举的种种自动投案的情形,较好地把握了刑法典设立自首制度,鼓励犯罪人认罪悔过、节约司法资源的意旨。
浅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摘要]取保候审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刑事强制措施,在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保障人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在立法和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文章主要分析了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取保候审;刑事诉讼;完善一、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概念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制度,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有关人员提出申请,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专门机关同意,并依法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不受羁押的情形下,不逃避或妨碍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二、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功能第一,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
取保候审制度设置的首要目的是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妨碍刑事诉讼活动行为的发生。
取保候审制度的保障性体现在对某些特定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采取保证人或保证金保证的形式,保证其能够按照司法机关的规定候审,而不至于影响司法机关具体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等工作。
第二,保障人权。
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取保候审后,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相比其他刑事强制措施而言,被采取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未被羁押,具有更广泛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自由。
第三,节约司法资源。
取保候审的适用,可以减少关押的费用,使国家专门机关可以抽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其他刑事案件或刑事诉讼活动的其他环节,从而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减少诉讼成本。
三、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不足(一)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不明确p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十二个月的期限规定,指的是公检法三机关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环节中一共十二个月,还是每个机关单独适用取保候审的期限,缺少法律法规具体的规定。
实践中三机关在各自的解释中都规定本机关采取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对其他机关已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重新办理手续,期限另行计算,结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长可被取保候审达三十六个月。
自首、立功十条重要裁判规则据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可知,自首和立功是非常重要的法定量刑情节。
特别是在一些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中,若有自首或立功情节,多数情况下都能保住性命。
所以司法实践中,在具备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被告人及律师都会尽力争取。
随之而来的问题和争议也比较多,为此,小编特意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自首、立功的裁判观点,希望能有所助益。
【问题1】故意隐瞒自己参与共同犯罪的事实,按照司法机关安排以“证人”身份指认同案犯的行为是否构成立功?【案例】《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125号:李虎、李善东等故意伤害案【裁判要旨】公安机关经侦查发现李善东有犯罪嫌疑,并在李善东工作单位将其控制。
在此情况下,将李虎带至该饭店对李善东进行指认,李虎只是指认以确定同案犯李善东的身份,不属于协助公安机关抓获同案犯。
故李虎的行为不构成立功。
【问题2】自首情节中“确已准备去投案”如何认定?【案例】《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78号:徐勇故意杀人案【裁判要旨】本案中,徐勇作案后回家途中,姐夫刘俊及外甥媳妇陈选洪均打电话劝徐勇自首,徐勇称先回家与妻子陈红燕告别再去投案,关于此节相关证人证言及徐勇的供述可相互印证;徐勇回家后因酒性发作,未来得及安排善后即醉倒昏睡,此时刘俊报案并带领公安人员赶来;公安人员赶到徐勇家时,发现徐勇烂醉如泥,陈红燕称本想用三轮车送徐勇去投案,但力气不够,公安人员遂将徐勇带回派出所,徐勇醒酒后即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可见,徐勇作案后准备回家与家人告别后再去投案,有准备投案的客观行为,而且此行为系为投案解除后顾之忧、安排后事,属于与投案相关的必要行为,徐勇醒来后即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其投案意愿是明确的、连续的,以上事实除徐勇的供述外,还得到了其亲属和公安人员证言的印证。
故一、二审法院根据已查明的事实、证据认定徐勇的行为属于“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并结合其如实供述罪行,而依法认定为自首。
【问题3】“明知他人报案而在现场等待”情形的具体认定?【案例】《刑事审判参考》总第1059号:韩永仁故意伤害案【裁判要旨】鉴于案发后,韩永仁有合理依据相信会有人及时报案,客观上有足够时间、条件逃跑而未逃跑,待在锅炉房休息室,归案后认罪、悔罪,应视为自首,对韩永仁依法可从轻处罚。
Cultivating ability must be done continuously, improving learning methods at any time, and improving learningefficiency.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对于自首情节应该如何认定一、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犯罪嫌疑人在投案后,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是自首的最本质特征。
实践中,对自首情节作出认定其实是很重要的,与罪犯的利益密切相关,毕竟要是可以认定构成自首的话,那法官在量刑的时候往往就是会从轻或减轻处罚。
那具体来说到底对于自首情节要如何认定呢?详细内容请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一、对于自首情节该如何认定自首的认定:1、“自动投案”(1)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2)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3)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报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也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4)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2、如实供述罪行(1)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
(2)犯有数罪的犯罪嫌疑人仅如实供述所犯数罪中部分犯罪的,只对如实供述部分犯罪的行为,认定为自首。
自首认定的15种类型82条裁判规则2017-07-25 张金明刑事正义编者:张金明(杭州师范大学诉讼法学硕士,现为厚启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首发于“厚启刑辩”公众号,由于篇幅过大,“刑事实务”公众号进行过再编辑。
自首认定的82条裁判规则目录:一、自动投案型自首认定的13条裁判规则二、准备投案型自首认定的5条裁判规则三、传唤型自首认定的3条裁判规则四、形迹可疑型自首认定的8条裁判规则五、翻供辩解型自首认定的8条裁判规则六、纪委约谈型自首认定的4条裁判要旨七、报警(报案)型自首认定的8条裁判规则八、现场等待型自首认定的7条裁判规则九、亲属送首型自首认定的9条裁判规则十、如实供述型自首认定的7条裁判规则十一、共同犯罪型自首认定的2条裁判规则十二、单位自首认定的2条裁判规则十三、向单位(被害人)承认型自首认定的2条规则十四、投递信件型自首认定的1条裁判规则十五、其他类型自首认定的3条裁判规则一、自动投案型自首认定的13条裁判规则裁判要旨1:犯罪后到公安机关了解案情,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不属于自动投案,不能认定为自首。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21期》第131号,明安华抢劫案裁判要旨2:为抢救被害人而未能自动投案,到案后能够如实供述本人罪行,虽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应当作为酌定从宽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30期》第243号,李满英过失致人死亡案裁判要旨3:被作为“目击证人”带回公安机关的,非其主动到案,且不主动如实供述罪行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44期》第347号,乌斯曼江、吐尔逊故意伤害案裁判要旨4:侦查人员让归案被告人去协助抓获其他被告人,在公安人员对归案的被告人失去控制的情况下,被告人自动投案,就应认定其具有投案行为,如果能够如实供述所犯罪行,就应认定其具有投案自首情节。
来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47期》第373号,梁国雄、周观杰等贩卖毒品案裁判要旨5:交通事故肇事人“逃离现场”后没有立即投案,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事后投案”,虽构成事后“逃逸”,但不妨碍对其自首情节的认定。
投案自首的法律规定(关于自首的最新司法解释)犯罪后主动到派出所投案就是自首吗?【关键词】自首特殊自首刑事辩护律师自首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法律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司法机关查明事实和打击犯罪,节约司法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为违法犯罪人员认罪悔罪,得到从宽处理提供机会。
犯罪嫌疑人在审判时经认定具有自首情节的,可以实现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律效果,犯罪情节较轻的,甚至可以免除处罚。
自首并非如同一般人所理解的“去派出所投案就是自首”,其实,能否在最终判决时享受自首的量刑从宽优惠,需要考察是否满足一定的条件。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犯罪嫌疑人虽在犯罪后主动投案但最终并没有被法院认定为自首,最后没有获得轻判量刑。
一、一般自首的法条规定一般自首,即我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二、投案后排除认定为自首的多种情形法条规定越简单,司法实践认定其实越复杂。
有些案件甚至在起诉阶段,检察院认定了自首情节,但法院最后并不采纳,实践中可能存在以下情形:(一)未能在侦查阶段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直到开庭才部分供述自己的罪行,可能不被认定为自首。
从法条可以看出,对于成立自首,必须同时符合“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罪行”,二者缺一不可。
可见,仅有自动投案不能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自首”。
自动投案后避重就轻、投机取巧、不如实供述的也不能认定为自首。
自动投案后,面对办案人员的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交代自己真实身份,切勿隐瞒、谎报,并如实供述所实施的主要犯罪事实,对足以影响定罪量刑的关键信息(如何判断信息是否关键是个问题),不能作虚假陈述。
否则,即便自动投案,也没有自首的量刑从宽享受。
没有交代主要犯罪事实和刻意隐瞒主要犯罪事实、其他同案犯共同犯罪事实,或虽然交代如实犯罪事实但在一审判决前翻供的,即使有自动投案的积极行为,也不予认定为自首。
犯罪主体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应当认定自首作者:黄倩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1期摘要:“被采取强制措施”应被解读为“正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主动投案符合自动投案时间节点要求,应被认定为自首。
关键词:取保候审;自首;如实供述中图分类号:D924.1;D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2-0170-02作者简介:黄倩(1991-),女,汉族,湖北荆州人,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犯罪主体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罪行的能否被认定为自首,司法实践中存在争议。
①一、争议焦点与理由一种意见认为,犯罪主体的行为不应被认定为自首,其主动交代已被掌握的犯罪事实,可以认定为坦白,此可谓“否定自首论”。
理由:主动投案的行为不符合司法解释②规定的时间节点要求;犯罪主体因逃跑而长期得不到审判,严重浪费司法资源;认定自首违背任何人不得从自己错误行为中获益的原则;认定自首会形成错误的法律导向。
另一种意见认为,犯罪主体既然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其人身就已不再受到限制,属于上述司法解释关于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规定,其事后主动投案,自愿置于司法机关控制之下,如实供述罪行,符合刑法中一般自首的规定,应认定为自首,谓之“肯定自首论”。
理由:对符合自首成立的条件的犯罪主体不被认定为自首,形成错误的法律导向,不利于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反而造成司法资源浪费。
认定自首不会造成量刑不均衡,一方面犯罪主体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应当作为酌定从重处罚的情节,同时又因其主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成立自首而从宽处罚,但从宽幅度与取保候审期间潜逃这一从酌定从重处罚幅度相当,如此,犯罪主体实际上得不到任何法律上的优惠;另一方面,如果取保候审后逃跑后不主动到案,则没有自首这一从轻量刑情节,只有取保候审后逃跑这一酌情从重处罚情节,应予以从重处罚。
脱保后投案行为自首定性问题研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在脱保后归案行为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到量刑问题,司法实践由于对法律的理解不一致,导致对被告人脱保后投案行为自首定性问题研究观点不一致。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多样,包括了法律规定的不详细,对投案的时间点理解不一致,投案对象和范围的理解存在差异,以及法律本身操作性方面存在的缺陷所造成。
自首制度的设置在我国刑法的立法、司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鼓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提高司法的效率,促进刑法目的的实现。
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在脱保期间的归案行为自首定性问题作为众多类型中的一个小分支同样需要加以细致的确定,以确保体现法律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新刑法的颁布对于自首制度进一步予以规范,其可操作性也在加强,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司法实践中仍旧存在纰漏,司法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疑难以至于一时难以判断的情形,给审判实践工作带来一些挑战。
本文从实践中的案例入手,试分析司法实践中对脱保后投案行为界定存在分歧的原因,拟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维护法律适用的统一性。
(全文8436字)主要创新观点本文主要针对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被取保候审措施,取保期间脱保后再归案,对原自动投案行为自首定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创新观点在于对脱保后投案行为自首定性问题提出了设想性操作规定。
具体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类情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自动投案后取保候审期间潜逃拒绝归案的,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脱保,只要是被追捕归案而非重新自动归案的,均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判决时不认定为有自首情节;第二类情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自动投案后在取保候审期间无论什么原因出现脱保行为,在一定短时间内(如一个月)又再次主动投案并不再潜逃的,仍应认定为自动投案,判决时认定其有自首情节。
若超过一定时间才主动投案自首的,也不认定其有自首情节,但可比照被动归案的被告人酌定从轻处罚。
以下正文:引言自首制度在我国立法设置和司法实践中源远流长,是刑法领域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司法制度,其有着鼓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提高司法的效率、促进刑法目的的实现等积极作用。
什么是主动投案⾃⾸,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是需要警察去抓⼈的,也是存在那种投案⾃⾸的情况的,当然同样的犯罪,国家对于⾃⾸的惩罚会要情⼀些,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的认定的问题了,那么什么是主动投案⾃⾸,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店铺⼩编在下⾯给出答案。
什么是主动投案⾃⾸,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什么是主动投案⾃⾸根据我国《刑法》,“犯罪以后⾃动投案,如实供述⾃⼰的罪⾏的,是⾃⾸。
犯罪⼈⾃动投案,是⾃⾸成⽴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
⾃动投案是指犯罪⼈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主动、直接向司法机关交代⾃⼰的犯罪事实,听候处理。
⾃动投案包括三种基本情况:(⼀)在犯罪事实和犯罪⼈都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动投案;(⼆)在犯罪事实已被发现但不知犯罪⼈是谁的情况下⾃动投案;(三)在犯罪事实和犯罪⼈都已经被发现⽽司法机关还没有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动投案。
实践中,以下情况都应视为投案:犯罪嫌疑⼈向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有关负责⼈员投案;因病、因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先代为投案;先以信函、电话投案;罪⾏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罪⾏;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经查实确已准备去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
⼆、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是指犯罪分⼦在犯罪之后、归案之前,出于本⼈意志⽽向有关机关或个⼈承认⾃⼰实施了犯罪,并⾃愿置于有关机关或个⼈的控制之下,如实交待犯罪事实并最终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的⾏为。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应该把握好“⾃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罪⾏”两个⽅⾯:(⼀)⾃动投案的认定可以从投案的时间、投案的⾃动性、投案对象、投出的对象四⽅⾯来把握:1、投案时间。
对⾃动投案的时限,现⾏刑法典对之作了较为宽松的规定,既可以是在犯罪事实被发觉前,也可以是在犯罪事实被发觉后,但必须发⽣在尚未归案之前。
对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后嫌疑⼈⼜逃跑的,也应视为尚未归案的情形。
自首后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又回来的成立自首吗?根据解释第一条之规定:“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因此应自首成立。
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的,成立自首,自首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那么对于自首后在取保候审期间又逃跑又回来的成立自首吗?小编整理了一则案例,希望在案例中能够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案情简介被告人张某因出于哥们义气为詹某解气而伙同黄某、邵某共同故意打伤唐家父子二人,并最终导致了唐父轻伤、唐子重伤的严重后果。
案发后张某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了其与詹某、黄某和邵某等人的共同犯罪事实。
随后张某被取保候审,在取保候审期间张某外逃,在检察院变更强制措施决定对张某实施逮捕后,张某再次到公安局投案,同日张某被依法逮捕。
被告人张某自首后在取保候审期间外逃又主动投案,是否成立自首?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某作案后虽然曾主动投案自首,且也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但在取保候审期间外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一条之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又逃跑的,不能认定为自首”。
被告人张某尚在取保候审期间,虽然其后被批准逮捕,但尚未执行,至归案时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并未被撤销,具有法律效力。
被告人张某系惧于法律的威慑被动归案的,并且其归案也不是在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而是在被采取强制措施之后,因此,被告人张某的行为不符合《解释》第一条“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虽被发觉,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的规定,不具备自首成立要件,不能认定为自首。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人张某自首后,在取保候审期间外逃,后又能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根据《解释》第一条之规定:“犯罪后逃跑,在被通缉、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因此应认定被告人张某自首成立,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主动投案的困惑难题和对策建议主动投案是指犯罪嫌疑人自愿向执法机关自首,承认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愿意接受相应的法律制裁。
然而,在决定是否主动投案时,犯罪嫌疑人可能会面临以下困惑和难题:1. 虚无感和害怕后果:犯罪嫌疑人可能担心投案后会被逮捕、起诉和判刑,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和未来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担心虚无感和惧怕可能的后果。
对策建议:犯罪嫌疑人应该充分了解法律制度并寻求法律援助,与律师合作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
法律援助可以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和帮助,使犯罪嫌疑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况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2. 信任问题:犯罪嫌疑人可能担心执法机关是否真正会给予他们公正和公正的待遇。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情况被敌视或偏见,这导致将投案视为不安全或不明智的选择。
对策建议:犯罪嫌疑人可以在咨询律师的同时,选择与执法机关接触的途径。
他们可以与律师密切合作,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并要求律师陪同在谈判或对话中。
此外,也可以与执法机关建立沟通渠道,了解投案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权益。
3. 社会压力和声誉损失:犯罪嫌疑人可能担心投案后会承受社会的厌恶和谴责,导致个人和家庭方面的声誉损失。
这种压力和恐惧可能成为他们心理上的负担,影响他们做出决策。
对策建议:犯罪嫌疑人应该积极寻求社会和心理支持,与亲友、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专家进行交流。
这些人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帮助犯罪嫌疑人应对压力和困惑。
此外,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寻求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理解和宽容,通过公开透明地处理案件,积极改正错误和弥补过失,以重新建立信任和声誉。
总的来说,主动投案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可能存在困惑和难题,但通过咨询律师、与执法机关沟通、寻求社会和心理支持等对策,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保护自己的权益,并积极面对投案所带来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