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三聚焦社会热点八加强能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热点一:聚焦“三农”,关注民生一、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二、中国近代土地制度1.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中国近代前期重要的土地政策(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2)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新三民主义中“民生”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
(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世界史上的农业问题(土地制度)1.英国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得农民与土地分离,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或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俄国1861年改革“二一九法令”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分地。
但土地的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付清赎金本息后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这使得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改革很不彻底,农民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2014届高三政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热点专题背景材料材料一当今世界,粮食危机、环境危机频频出现,反对铺张浪费正成为全球性潮流。
在中国,餐桌浪费由来已久。
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 000多亿元的餐桌浪费,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这其中“面子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视,奢华浪费的吃饭方式成为中国人讲面子、讲排场、体现热情的表达方式。
浪费折射出奢华的思想观念和浮华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泛泛给每个中国人强扣一顶浪费粮食的帽子,是不公平的,公款吃喝才是浪费的大头。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首先要拿公权开刀,堵住公款消费的通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这既是对社会公共财富的节约,也是对人民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
材料三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见证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
从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受到节俭就餐的教育。
餐馆一般不设包间,甚至总理、部长也得都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餐。
政府不能随便请客吃饭。
政府的财务制度卡得很严,报销手续复杂。
即便是普通宴请,也要首先填写请客申请表,详细说明请什么人、大概价格、请客目的。
【命题视角】1.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消费的知识,谈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
答案(1)生产决定消费。
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这一国情要求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总体不高而且差距较大,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度消费,反对互相攀比。
3)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践行绿色消费方式。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发扬光大。
2.试分别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餐桌浪费严重的原因。
答案(1)经济生活:从公民角度看,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没有践行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节俭消费的消费原则;从餐饮企业看,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没有尽到提醒适度消费的社会责任。
时政专题专题一: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时政背景材料1、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要求2004年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2、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3、《建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强化节约意识,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4、在2005年6月24日至26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5——建设节约型社会国际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如此说:“中国的资源总量虽然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目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人均的淡水资源占有量将会越来越少,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一方面是人均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另一方面,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正为当前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付出着巨大的资源代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2.道家思想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天、地、人都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
而这一切又形成了道家独特的环保思想。
2.1道家的“顺天”和“天人合一” 思想道家思想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
这对中国古代保护坏境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提出了“道法自然",虽然各有不同的主张,但都有一个的共同点,那就是均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其核心思想。
“和谐" 观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仁厚的心胸和博大的情怀,这对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1.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
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而且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二战后,原子弹、氢弹的制造成功揭开了人类使用核能的序幕。
2.罗斯福新: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水利工程、整体规划粮食生产等。
3.赫鲁晓夫改革:大规模垦荒,耕作粗放,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自然规律。
4.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训练2绿色低碳,生态环保一、选择题1.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黄河洪水泛滥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理黄河B.各国协调治理黄河C.统一中原,由中央主持治理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答案 C解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2.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
”材料意在强调()A.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根本B.中国古代经济属于自然经济C.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中“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可知,其重在强调经济形态对政治的影响,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故D项正确。
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导致王朝覆灭的重大农民起义几乎都首发于黄河流域,这是小麦种植最悠久的地区,由于耕作条件不良,一旦土地兼并,往往导致农民起义;而水稻的种植区则相对泰平,因为南方有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这种观点()A.违背基本的唯物史观B.体现独特的历史解释C.忽视一定的时空逻辑D.缺乏科学的家国情怀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题干中的观点从农作物的种植角度去分析农民起义的发生,研究的视角比较独特,故B正确。
4.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
专题三经济高质量发展(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为此,我国应()①走先发展后减碳、先高碳再低碳发展道路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发展体系③加大对清洁低碳能源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④坚持生态优先,努力遏制经济增长的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需要()①创新发展思路,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农业转型升级②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③引入社会资本,让土地资源能够在市场上自由交换和流通④解决好农村三产融合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辽宁积极落实中央各项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措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农业生产、农村发展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辽宁省之所以重视“三农”问题是因为()①“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②解决“三农”问题,有助于实现全面小康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④“三农”问题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关键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①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追求发展速度,促进经济高速增长②端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③坚持科学的宏观调控,并坚持市场机制作补充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有人这样形容现代化经济体系:实体经济是身躯,科技创新是筋骨,现代金融是血液,人力资源是大脑。
热点八、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底,环保部公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重点区域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要分别下降10%、5%。
这份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PM2.5污染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权益。
2013年6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指出必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多管齐下、科学施策,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确保防治工作早见成效。
蓝天白云是人们对美丽中国最朴素的理解,治理大气污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央政府出台措施、打出重拳,彰显出对遏制大气污染,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存环境问题的决心。
史实链接1.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工业文明时代。
蒸汽机的发明和机器工业的诞生,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长,大面积的森林被采伐,煤炭被开采。
江河湖泊以及新兴工业区的环境受到了污染。
因产业数量少,规模有限,对环境的污染基本局限于陆地。
2.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电力工业的兴起使人类生产和活动能力俱增,内燃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了汽车与飞机时代,化学工业的建立又为人类带来了无限的财富。
但所有的成就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
随着电站、化工厂的兴建和汽车、远洋货轮及飞机的问世,人类开始疯狂地开采和消耗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污染由陆地迅速扩及海洋和高空,地球环境开始受到人类“立体污染”的冲击。
3.第三次高科技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扩大人脑力为基础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计算机的普及、核能的利用、卫星及宇宙飞船的升空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但环境并没有因为高科技的发展而避免再遭重创。
海洋污染、核污染、太空垃圾、电子垃圾等都成为新的环境问题。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环境保护答题模板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环境保护答题模板【中国古代】一、环境保护产生背景1. 统一多民族同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2.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3. 贯彻重农抑商政策4. 儒家思想“天人合一”、道家思想“道法自然”5. 传统农耕文化的出现6. 百家争鸣思想二、环境保护的特点1. 合理利用、保护自然,不过度索取2. 顺应自然、尊重生命3.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 利用宗法力量5. 历史悠久6. 与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密切相关7. 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8. 立法保障9. 设立机构加强管理10. 因地制宜11. 提高土地利用率12. 解决人地矛盾13. 奖惩结合14. 注重利用科技力量三、环境保护的影响1. 保护自然资源2. 促进经济建设3. 为今后环保事业积累经验4.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环境保护的措施1. 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理2. 加强对重要资源的国家垄断3. 注重兴修水利4. 设置专门机构5. 严惩违法者6. 设立特殊保护区五、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一)总体环境问题原因1. 农耕经济发展2. 人口的增长对耕地的需求3. 政府鼓励屯田4. 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5. 对外贸易诱导(二)唐宋森林生态恶化原因1. 人口增多对木材燃料的需求2. 手工业发达以木材为燃料3. 解决粮食问题、毁林开田4. 皇室、官僚、地主对土木损耗5. 用大批木材治理黄河、修筑堤坝(三)明清生态恶化的原因1. 土地私有制发展,国家生态环保责任弱化2. 环保法律制度弱化3. 政府腐败,水利工程失修4. 高产作物引进,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5.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先进6. 政府鼓励垦荒7. 土地过度开发8. 赋税制度改革,百姓负担减轻。
训练2 生态文明和谐共生1.(2022四川绵阳三模)下图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
这一变化表明( )A.黄河流域水患基本解除B.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已经成熟D.北方生态环境面临破坏的风险2.(2022江苏宿迁期中)清朝以来,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栽种遍野。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由此推知,清朝( )A.小农经济水平日益提高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C.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过度开垦导致生态破坏3.(2022辽宁丹东二模)在邓小平推动下,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其中,1979年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环境保护正式被确定为基本国策,随后一大批法律法规陆续颁行。
这说明我国( )A.开始有效发挥政治手段作用B.走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C.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D.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思想4.(2022安徽皖江名校联考)下图反映出当时英国突出的社会问题是( )1837年曼彻斯特和拉特兰郡人口平均寿命A.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拉大B.城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C.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D.城镇化冲击了农业经济发展5.(2022福建晋江模拟)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论指出,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
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相处。
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 )A.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C.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D.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6.(2022四川南充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1年,湘鄂西等根据地发生大水灾,“房屋倾坍,室如悬罄”。
2010高考二轮复习学案政治第二部分:热点专题专题十加强节能环保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法导航】一、从经济学角度说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1.从消费角度:提倡文明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变消费模式。
2.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3.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一靠科技、二靠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从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角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宏观调控可以防止和克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严重失衡,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避免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在保护全球气候,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1.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4.坚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
5.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6.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坚持量变与质变相统一,坚持适度原则。
8.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9.在实践基础上要不断深化发展认识。
10.要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
三、国际社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政治学依据是什么?1.主权国家具有管理社会事务的社会属性。
2.国家有关系的决定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是冲突的根源。
3.主权国家的义务。
4.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作用。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四、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认识。
(1)基本结论: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必然遭到惩罚。
(2)经济活动的影响: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小;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的不协调;知识经济时期,人类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注重可持续发展。
(3)政治环境的影响:频繁的战争和地质变迁、灾害也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2023历史高考热点专题标题:2023历史高考热点专题: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引言:在2023年的历史高考中,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专题。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过去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前的全球气候状况进行分析,探讨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人类历史对气候的影响1.1 农业革命和气候变化从农业革命开始,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农田、养殖畜牧等,从而对大气环境和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森林的大量砍伐导致了湿度和降水量的减少,形成了干旱地带。
同样,不适当的土地管理也导致了土壤质量变差,进一步影响了气候变化。
1.2 工业革命和环境污染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工业革命还带来了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例如排放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土地、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2.1 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工业活动的增加和能源消耗的剧增,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持续上升。
这导致了地球进一步升温、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多、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2.2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温度升高和降雨变化导致了许多物种的栖息地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
物种的灭绝和栖息地的丧失对人类社会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可持续发展与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性3.1 可持续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缓解气候变化的关键。
可持续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通过提倡绿色能源的使用,可以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3.2 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专题三聚焦社会热点
热点八加强能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
热点演练
1.观察下表,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
1873~1933年中国农村人口和农田
面积变化的指数(1873年为100)
材料来源: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业经济科编
《农情报告汇编》,1934年,第48~58页。
A.当时农田与人口呈同比例增加趋势
B.当时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
C.当时农田增长的速度逐渐缓慢下来
D.当时人口与土地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2012·盐城模拟)2011年11月,第1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各国政要在此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行动方案,争执不休。
其实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西周律法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唐律》中更是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等。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
A.我国古代就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
B.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C.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D.重视生态平衡自古就是全球关注的问题
3.“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
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则材料能够反映 ( )。
A.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4.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 )。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③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
烈,严重污染环境④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5.(2012·南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
……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
……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
……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材料二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
……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
英国公共卫
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化的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
(4)综述以上材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人口逐渐增长且增速很快,而从1873年至1933年农田面积指数几乎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问题突出,故选D项。
]
2.C [据材料看,中国古代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设立法律如禁伐、禁猎等,说明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
3.C [本题考查能源的发展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新能源的应用对工业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C项正确。
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才出现经济垄断。
D项新能源与经济垄断没有必然联系。
]
4.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排除④项。
]
5.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从立法角度和工业革命推动作用等方面归纳原因。
第(2)问结合材料,迁移所学知识立足于工业化的角度说明影响。
第(3)问主要归纳材料的有效信息从政府和民众两方面解答。
第(4)问启示主要从科技发展、思想意识、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因素角度说明。
答案(1)原因:立法推动圈地运动;重视科技;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运用)。
(2)影响: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严重恶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措施: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环
境的治理和改善。
(4)启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竞争力;坚持可持续
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