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肺胀
- 格式:ppt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25
肺胀中医名词解释
肺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肺气郁滞、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肺是人体最重要的脏腑之一,主管呼吸功能和气机运行,与人体的免疫、水液代谢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肺胀的病因包括外感风寒、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
这些原因会导致肺气郁滞,使气机运行不畅,引发一系列肺胀的症状。
患者常常会出现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
肺胀还可以导致情绪不稳、焦虑、易怒等心理症状。
长期肺胀也会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
治疗肺胀的中医方法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调理脏腑等。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按摩、艾灸等。
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可以缓解肺气郁滞的症状,促进气机运行畅通。
此外,中医强调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快对于治疗肺胀也非常重要。
避免情绪波动、保持适当的休息和运动,饮食上注意清淡、易消化,对于改善肺胀的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肺胀是中医的术语,与西医的诊断标准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如果出现类似的症状,建议就医时综合考虑西医和中医的观点,
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内科学》_第四节肺胀_中医世家第四节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为病理改变,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胸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甚至出现昏迷,喘脱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肺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寻求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广阔的前景,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有待进一步发掘与提高。
肺胀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灵枢·胀论》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灵枢·经脉》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指出了本病虚满的基本性质和典型症状。
汉代《金匮要略》还观察到肺胀可出现浮肿,烦躁,目如脱等症状,认为本病与痰饮有关,开始应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隋代《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记载肺胀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
可见隋代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刻。
后世医藉多将本病附载于肺痿、肺痈之后,有时亦散见于痰饮、喘促、咳嗽等门,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有所充实和发展。
如金元时期,《丹溪心法·咳嗽》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在病理上充实了痰瘀阻碍肺气的理论。
清代.《张氏医通·肺痿》说:“盖肺胀实证居多。
”《证治汇补·咳嗽》认为肺胀:“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提示肺胀应当分虚实辨证论治。
根据肺胀的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西医学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也见于老年性肺气肿,当这些疾病出现肺胀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瘀潴留,每因复感外邪诱使本病发作加剧。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肺胀细目一:概述一、肺胀的概念及源流1.肺胀的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2.肺胀的源流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指出本病的主症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书中所载治疗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至今仍被临床所沿用。
二、肺胀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与西医学中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相类似。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肺胀的常见病因内因:久病肺虚。
内伤久咳、支饮、喘哮、肺痨等迁延失治,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日久导致肺虚。
外因:感受外邪。
肺虚久病,卫外不固,六淫外邪每易乘袭,诱使本病发作。
二、肺胀的主要病机特点、本虚与标实的内涵及转化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
三、肺胀的发生与咳嗽、喘证的关系内伤久咳、喘证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气之出纳失常,日久导致肺虚,成为肺胀发病的基础。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肺胀的诊断要点。
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
2.常因外感而诱发。
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3.典型者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煽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
病情轻重不一,每因感受外邪加甚而致伴有寒热表证。
4.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
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癥积、神昏、谵语、痉厥、出血等症。
二、肺胀与喘证、哮病的相互关系及鉴别肺胀与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证,有其类似之处。
肺胀1. 定义:由多种慢性疾病迁延而致,以喘息气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发绀,心悸,肢体浮肿,经久难愈,甚至出现喘脱、昏迷为主症的疾病。
(是所有肺慢性疾病发展到后期的一种表现)(近期咳喘突然加剧,痰由白色变为黄色,表明有外邪入侵了)2.肺胀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提出支饮亦属于肺胀范畴。
《诸病源候论》。
朱丹溪《丹溪心法·咳嗽》开辟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认为肺胀是痰瘀阻碍肺气。
《证治汇补》提示肺胀应当分虚实。
3. 病因病机:(1)病因:①肺病迁延②六淫乘袭——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条件③年老体虚(肾虚)(有痰浊势必导致血瘀,阳虚也考虑血瘀)(2)基本病机:久病正虚,痰浊、水饮、血瘀互结于肺,气道壅塞,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肺胀。
(清气不入,邪气不出)4. 病位:首先在肺,继而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肺虚治节失职,。
5. 病理因素:痰浊、水饮、瘀血。
痰产生,喘咳持续难已。
痰从阴化为水饮。
水饮迫肺、凌心、困脾,心悸。
久则瘀结胁下,导致肺脾气虚而各种出血。
变证可见烦躁、嗜睡、昏迷、震颤,甚则抽搐、痉厥。
7.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
8.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以喘咳痰胀瘀为主症,日久可见心悸、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可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二)鉴别诊断(相同、不同、联系)【简答题】哮病、喘证、肺胀:肺胀与哮病、喘证均以咳逆上气、喘满为主症。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喘病: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肺胀:是包括哮病在内的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肺胀可以隶属喘证范畴,哮病和喘病久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
9. 辨证论治:(1)辩证:①辨标本虚实(平时偏于虚,感邪偏于实)②辨病情轻重(无外邪则病情稳定)(2)证型:【备注】1.外寒内饮临床表现: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发热,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