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陈皮—燥湿化痰;
茯苓、白术、甘草—和中运脾;
苏子、白芥子、前胡—化痰降逆平喘。
-
13
加减:
可加苍术、厚朴、枳壳等以助燥湿行气,化痰降逆。
痰浊壅盛,胸满,气喘难平者 — 葶苈子、杏仁涤痰除壅以平喘;
痰浊蕴中,升降失常,见脘腹痞胀,泛恶,纳呆 — 瓜蒌壳、蔻仁、枳实、半夏、焦三仙
脾胃虚弱:短气,倦怠乏力,纳差,便溏,面色萎黄 —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
(2)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 《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病机为久病肺虚的一面。 “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 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 短乏气也”。 《丹溪心法·咳嗽》提示机制在于痰瘀阻碍肺气。
由 肺而及脾、肾; 以肺- 、肾、心为主。
6
三、诊断
1. 典型临床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 闷如塞(喘、咳、痰、满、闷)。
2. 病程缠绵,时轻时重
病久可见面唇甲青紫,心悸,脘腹胀满,浮肿,
甚至喘脱危重严重可见昏迷、抽搐或出血等症。
3. 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及反复发作史,10~20年老年人。
痰热伤津,口干舌燥者 — 花粉、知母、芦根、麦冬等生津润燥。
-
16
3. 痰蒙神窍
主症:意识朦胧,表情淡漠,嗜睡,或烦躁不安,或昏
迷,谵妄,撮空理线。
兼症:咳逆喘促,咯痰粘稠或黄粘不爽、或伴痰鸣,肢
体瞤动,抽搐,唇甲青紫。
舌象: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
脉象:细滑数。
分析:痰迷心窍,蒙蔽神机,引动肝风,则出现神志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