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三大改造》实践创新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姓名 刘润霞 年级 八 科目 历史课题第5课 三大改造 日期 3.21教学目标 1.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3.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课外资料,预习课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后,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主要标志是以公有制为基础,那么如何变私有制公为有制呢?“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4、根据25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出示史料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习与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学生活动(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结合问题读书,找出答案。
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订正答案。
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见课本25也第一段。
习题设计:布置学生寻找当地的一两个老字号店铺,并请管理人员简单介绍一下该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与重建三大改造: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理解不了,应多花一些时间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进行讲解。
内容性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要性:原因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原因: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起止时间:1954——1956年2、形式:公私合营3、政策:赎买政策。
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手工业者参加说工业生产合作社。
从1954年开始,国家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第5课三大改造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歌曲《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史料1 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
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 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史料2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教学模式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能力培养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我秉承以上新的教育思想,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设计本课教学活动。
本课以探究问题为目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以教师引导为助力,结合多媒体教学贯穿教学活动的各环节。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五课《三大改造》。
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下接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了偏差。
“三大改造”主要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了解三大改造的缺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2通过提出问题,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2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应用创新点本节内容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三大改造,在设计时采用用了叙述故事的形式将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义表现出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的内容,重点教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形式以及三大改造的意义。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上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大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之一,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不久,知识储备,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但是他们普遍对历史充满兴趣。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因为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对历史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对现实好像没什么用,在学习的时候总是提不起劲,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环境与准备教学环境使用录播教室,配备有电子白板,教师准备了课件。
但由于条件有限,学生和老师手中仅有课本,没有其他辅助教学的工具。
第5课《三大改造》一、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本节课由“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两部分组成。
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如下:1. 教材编写改变了传统的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突出了“公私合营”中的赎买政策。
2. 在降低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加强了主体内容的表述,特别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内容。
3. 大量使用《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相关的历史图片、增强学生直观性学习内容;4.课后自由阅读卡北京同仁堂的公私合营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5.本课主要叙述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以赎买的方式,对资本家的财产进行回收。
6.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对新知识十分感兴趣,但对被动接受的知识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就本课来说,学生对“公私合营”一定是不理解,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预知这一结果。
运用大量的资料,层层递进、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去了解。
八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太多的理论和符号学生还是难以接受的,好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影音资料呈现出来。
例如:本课的三大改造过去多用表格来呈现,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多媒体播放《同仁堂的公私合营》。
让学生由抽象学习到具象地学习。
(二)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八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历史知识,特别是通过书籍、电影、电视和多媒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都有了一些认识。
同时,通过七年级对中国古代历史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正确指导学生懂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证明我国已经把1。
2017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5课三大改造【课程标准】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23—-26。
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比较感性,理性思维欠缺。
对于建国初的三大改造不是十分理解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三大改造》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数学计算题目的形式,推出前期土地改革中农民土地私有制,结合法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限定,引出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三大改造意义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涉及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020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创新优质说课稿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大改造》。
本单元由《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三大改造》、《艰辛探索与建设》3课教学构成。
第二单元介绍了1953年一1976年的中国现代史,这一阶段特点是:(1)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历经曲折。
本单元主要讲述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
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本课教学承载着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2课。
本课共两部分,即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
第5课三大改造
一、实践创新活动
1.历史情境短剧
请同学们依据教材和自己在图书馆、网上收集到的关于三大改造的相关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编排历史情境短剧《公私合营》。
要求:要再现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待兴到百废俱兴,要体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反映中国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快速发展和伟大成就。
答案:
旁白(学生甲):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早日在中国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来开了大幕,拥有300年历史的同仁堂老店,也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
乐松生(学生乙):老少爷们、工友们,现在有一个重大事件要和大家公布,明天我就要代表咱们北京同仁堂申请公私合营了。
你们有什么要求和想法都来说说。
老技师(学生丙):老爷,你可得想好了,我们北京同仁堂是老祖师乐显扬在康熙八年(1669年)创建的,现在,我们就把它拱手让给共产党了。
那我们这些伙计们,家家都上有老下有小,我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乐松生(学生乙):哈哈,老技师啊!这你就不用担心了。
我们是接受共产党的管理,不是共产党没收我们的财产。
老技师(学生丙):老爷,你说的是真的吗?共产党真的可靠吗?
乐松生(学生乙):老技师,你放心吧。
共产党是说话算话的。
共产党是帮助咱们老百姓的。
不会给我们窟窿桥的。
老技师(学生丙):老爷,那我们这些人还可以在同仁堂继续干吗?
乐松生(学生乙):当然了,只要你们愿意留下来,我们不会让任何人离开同仁堂,而且,走公私合营的道路后,我们的产品将销路更好,大家的薪水也会越来越高。
老技师(学生丙):太好了,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我们同仁堂还是我们的。
旁白(学生甲):就这样1954年,乐松生带领同仁堂公私合营了,乐松生成为同仁堂合营后的首任经理。
北京同仁堂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同仁堂集团公司。
2.小调查:调查一下家乡农村合作化情况,在班级交流?
提示:可访问年长者,也可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列出调查提纲,充实材料,最后形成文字材料。
试题分析方法及解决办法
实践创新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集整理能力、协作能力、表演能力、表现能力,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本套试题,试题内容较为灵活,对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单位时间内,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答不完题的现象。
这说明在常规教学中应有意加强学生此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