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优秀教案doc(重点资料).doc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下册语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语言平实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
全文围绕着一张曾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照片展开,介绍了拍摄当时的情况和照片发表后引起的巨大反响。
展示了贫困地区儿童在学习条件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读书、渴望求知的强烈愿望。
对于生活在比较优越环境下的城市孩子极富教育意义。
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掌握8个生字及其组成的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唤起学生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同情,号召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现实幸福生活、学习机会的珍惜,(3)引导学生据图展开想象,提高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描写眼睛的写作技能。
(5)感情读文。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理解新词,学习生字。
(2)引导学生据图展开想象。
(3)模仿课文2、3、4、5四个自然段写写眼睛,培养写作技能。
(4)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山区贫困孩子对读书的渴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唤起学生对贫困山区孩子的同情,号召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激发孩子们对现实幸福生活、学习机会的珍惜。
重难点、关键1、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启发和教育。
2、引导学生据图展开想象,提高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听写:跋涉、蜿蜒(注意容易写错的地方)2、教师: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感受到人的许多心理活动。
请同学相互看对方的眼睛,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对方的眼睛呢?3、打开课本,看插图,注视这双大眼睛,你怎样来形容这张照片中的眼睛呢?(明亮、专注、水汪汪、渴望、忧郁……)这双大眼睛让你想到了什么?二学习新课1、的确,这是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作者看到这张照片,也想到了很多。
浏览课文,找出作者联想的自然段(2——5),作上记号。
2、细读2-3自然段,听清读书要求: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找到重点词作记号,并把感受记在旁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1.学生能够收集资料,辅助理解课文。
2.学生能够抓住大眼睛的特点,并体会贫困山区孩子的艰苦处境,能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3.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懂得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和环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模式:读悟式。
教学准备:学生小组交流课外收集到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流程:一讨论:大眼睛与我们的眼睛有什么不同?1.板书:特别大、明亮、专心、充满忧郁2.为什么?(渴望读书)3.追问:渴望怎么理解?二学习2、3自然段1.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她渴望读书?1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水库上。
30里路=15公里=2、3个小时。
路途十分遥远,还充满危险。
--想象上学路上情形。
(她每天大概几点钟起床,几点到校,下午回家后又要多晚才能休息?)2生怕生怕A 从作者的联想中,你体会到些什么?B 用读表现出来。
C 有同感的孩子,再来读一读。
D 她可能还生怕什么?补充句子。
***E 观察句子的特点,学习、理解排比句式;再找相同句子。
3虽然虽然可是A 你能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什么?B 可就是这样一双渴望读书的眼睛里,却充满忧郁,为什么?(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害怕会失去!)板书:害怕失学!2.练读23自然段,--抽生朗读。
三看资料,读25自然段这双大眼睛只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他们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有的甚至无学可上。
请看老师收集到的资料:(观看图片时,伴轻音乐,教师插入解说词A 这个村子里一共有二十多个孩子,可能够上学的却只有4个!这块短小的破旧的木板,就是他们的黑板!B 破旧的教室里,因为下雨已经积满了水,可孩子们一点也不在乎,仍然认真学习。
C 坐在冰凉的石块上,爬在狭窄的木头上,可她们却多么的专注!D 任何一块空地都是他们学习的地方,教室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太奢侈了!E 不知有多少个孩子,曾经从这钢丝上落入水中,也不知有多少个孩子,因此而丢掉了性命。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真是学习,肝癌他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学生都来自于农村、生活条件一般。
在知识能力储备方面,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差,但在平时阅读课外书与课文时积累了一些阅读的方法,阅读习惯良好,初步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预习课文、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
能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出示主题图片,谈话引入课题同学们,画家作家喜欢把什么比作心灵的窗户?眼睛,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真、善、美,可以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双眼睛(出示图片),从这张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二、创设氛围,铺垫情感。
1、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张照片是怎么来的吧!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短片(播放短片),请认真看。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出示照片,再请同学们看这张照片,这照片上的大眼睛小姑娘,就是刚才你们看到的众多孩子中的其中一个,这些边远山区的孩子,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
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着,然而,他们的眼睛里,去永远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期盼。
让学生说这张照片的哪个地方最吸引你,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板书课题: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三、初度课文,扫清阅读障碍1.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处理字词。
字形:“跋”字的右半边不能写成“友”。
“援”字右半边不能写成“爱”。
“款”字的左上部分为“士”不能写成“土”。
字义跋涉:艰难的向前走。
担心:心里放不下。
蜿蜒: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的样子。
感染: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的相同的感情。
关于《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词学习、语言理解、课文背景了解、作者介绍及文章主旨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2. 学习并掌握生词、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旨的提炼,以及对“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生词、短语的学习,以及文章内容的阅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贫困山区孩子们渴望读书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引导: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3. 生词学习:讲解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并适时进行课堂练习。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生词、短语及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主旨,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生词短语、文章主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词、短语,并造句。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的理解。
(3)以“我眼中的知识改变命运”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1)略(2)示例: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代表了贫困山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我国教育现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助人为乐的喜悦,激发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珍惜现有学习条件。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出示图),还记得他的名字吗?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苏的这双大眼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专心忧郁渴望读书)是啊,小姑娘这双专心忧郁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这双大眼睛。
二、新授1、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你是从那些词句中读出他渴望读书的,画出相关词句,读给同桌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2、学生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交流,谈体会。
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把握重点。
(1)“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
读着这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小姑娘上学的情景并叙说,教师相机点拨:)初升的红日拥抱着她,晨雾笼罩着她。
虽然上学路途遥远,而且危险重重,但是年龄幼小的她却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到校,她是多么的好学啊!(2)体会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
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让学生想象)(3)“忧郁”是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忧郁?(4)观察照片,从她的注视里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教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很会读书。
能结合故事背景来展开联想,联想得很丰富,也很合理。
是啊!这双大眼睛,它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又是那样忧郁,因为她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即使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小姑娘的专心、忧郁、对读书的渴望,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等。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对照,结合课文背景资料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大眼睛”的特点,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2、感受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望,能够珍视自己的学习机会,愿意帮助他人。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背景资料理解重点词句,感受“大眼睛”的特点。
学习难点:感受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望,能够珍视自己现在的学习机会,愿意帮助他人。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大眼睛”照片,见过这张照片吗?照片中的这双大眼睛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谈体会。
2、这张照片后来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唤起了无数人的爱心。
一张照片,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板书课题,齐读。
“渴望”是什么意思?与期望、盼望、希望比较,这里“渴望”能换成其他词吗?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
2、你觉得,今天的学习目标,哪些内容对于你来说有难度?学生谈体会.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出示探究点,指名读。
老师在学习提示上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补充学习方法。
选择自己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开始自学课文,做好勾画批注。
2、一对一交流学习结果3、补充完善批注,整理思路,做好汇报展示准备。
4、分配任务5、口头汇报展示:探究点一汇报展示预设:A这双大眼睛明亮、专注。
出示这段文字,结合你自己上课的体会,你觉得小女孩还生怕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你能读出这份专注吗?指名读,齐读B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
出示这段文字,老师范读,你知道她担心失去的是怎么样的学习机会吗?谁能读出这充满着忧郁的大眼睛。
指名读C照片的拍摄背景:①每天跋涉三十里路求学的机会。
跋涉是什么意思?你想说什么?②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的上面。
北师大版《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语文教案及课后反思板书优秀教案《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3、激发同学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同学的想象思维能力。
4、培养同学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同学准备:收集有关“大眼睛”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你最喜欢吃什么?最喜欢做什么?(生说)切入:同学们吃的可真是五花八门,玩的也是丰富多彩,多么幸福呀;可就在这同一片蓝天下,与大家同样的年龄,同样的肤色,有这样一群人却过着大家难以想象的生活,他们拥有着与大家截然不同的渴望。
(出示CAI图2、3)画外音:(图2)他们没有“肯得鸡”,没有“德克士”,他们想的只是填饱肚子;(图3)对于他们,上学成了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们“渴望读书”。
这节课就让俺们走进这样的一位山区小朋友吧,俺们或许能从她身上获得一些启示。
4、齐读课题:〈〈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二、初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及时反馈矫正字音。
“谁来为大家读读这篇课文?”2、默读考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引导:照片怎么来的?照片表示了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出示图4)三、精读,体会文意(一)学习1自然段1、快速读1自然段,边读边勾出给你感触最深的词语或句子。
2、同桌相互说,教师巡视;汇报,提升。
过渡:虽然行走的路程是如此艰辛,,可是。
3、指导有感情朗读: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论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
联想:想象一下,上学途中,她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再读这句话。
过渡:走完艰辛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学校,(出示图5)而上课的时候,她的大眼睛却有引起了作者无尽的遐想。
作者联想到这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呢?(二)学习2---5自然段1、齐读4-5自然段2、读完说说。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教学过程,教师力争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师努力以文本为依托,围绕文本和照片,在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展开深层对话,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用心灵去触动心灵”。
通过在课堂上设计不同形式的读,从字里行间品味对“渴望读书”的“感动”,感受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同时努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大量的背景资料,再加上恰当使用多媒体,揣摩大眼睛的独特魅力,感受贫困地区儿童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和在重重困难中坚强求学的意志,最终让学生对文本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濒临失学的儿童求学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望。
3.借助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濒临失学的儿童求学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引出课题。
1.出示“大眼睛”照片,配音乐。
(板书“大眼睛”)屏幕上的这双大眼睛你熟悉吗?看到这双大眼睛,你又会想到什么呢?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渴望读书的小姑娘,走进她的内心世界,齐读课题。
(板书“渴望读书的”)3.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课文是怎样描绘这双大眼睛的?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
画出让你受感动的语句。
2.把感动你的语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三、深层品读,引发感动。
(一)感悟“渴望”。
1.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
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2.听他读,你听出什么了?你也来读读。
听老师读,你又发现什么了?说一说。
3.出示: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
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生怕漏掉()……4.现在请你再来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二)感悟“忧郁”。
6 眼睛·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认会写会8个生字;理解“蜿蜒、忧郁、濒临、丰碑”等词语。
2、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抄写课文中的“精彩段”。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抄写精彩段;感受“大眼睛”的特点。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结合第一自然段和查找到的有关北京资料,理解作者联想到的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借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1、活动:“开火车”说一说有关描写眼睛的词语。
2、出示书中的图片,让同学们运用自己积累的描写眼睛的词语来描述一下图片中这位小姑娘的眼睛。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双眼睛?他又是如何来描述这双眼睛的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2、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熟读课文。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向同学们推荐课后的“金钥匙”栏目。
)师:找找课文中的哪一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1、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段。
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这张照片从哪里拍到的?山里的孩子上学条件是怎样的?等等。
)(2)再读课文,并谈谈当你知道这张照片是这样拍到的以后,你对小姑娘的这双眼睛有新的看法了吗?能否描述一下?(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双大眼睛的。
)2、重点学习课文2-5自然段。
在读读、说说、议议中体会贫困地区的孩子是多么渴望上学、渴望读书。
(1)朗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作者联想到的内容,然后相互交流。
生:作者联想到这双大眼睛正在专心地听课呢。
生:作者联想到这双大眼睛渴望读书,可是却担心着什么。
师:她会担心什么呢?生:她可能担心没钱继续上学吧。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2教学目标1、认会写会8个生字;理解“蜿蜒、忧郁、濒临、丰碑”等词语。
2、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
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专注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会查找资料、筛选资料、使用资料。
教学难点通过大眼睛女孩的眼神,感受贫困地区的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述法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授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借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说话练习,导入课文。
1、活动:“开火车”说一说有关描写眼睛的词语。
2、出示书中的图片,让同学们运用自己积累的描写眼睛的词语来描述一下图片中这位小姑娘的眼睛。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双眼睛?他又是如何来描述这双眼睛的呢?)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出示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文字中哪些地方最触动你的心灵?(1)“每天跋涉30里路”(2)“年龄最小”(3)“蜿蜒的山路”(4)“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5)“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按时到校(6) 作者为什么能从这双眼睛联想到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山区的孩子学习条件艰苦,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自学后,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熟读课文。
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向同学们推荐课后的“金钥匙”栏目。
)师:找找课文中的哪一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1).学习课文第一段。
默读课文第一段。
读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这张照片从哪里拍到的?山里的孩子上学条件是怎样的?等等。
)再读课文,并谈谈当你知道这张照片是这样拍到的以后,你对小姑娘的这双眼睛有新的看法了吗?能否描述一下?(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双大眼睛的。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濒临失学的儿童求学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望。
3.借助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感悟濒临失学的儿童求学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望。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引出课题。
1.打示“大眼睛”照片,配音乐。
(板书“大眼睛”)屏幕上的这双大眼睛你熟悉吗?看到这双大眼睛,你又会想到什么呢?2.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渴望读书的小姑娘,走进她的内心世界,齐读课题。
(板书“渴望读书的”)3.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课文是怎样描绘这双大眼睛的?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
画出让你受感动的语句。
2.把感动你的语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三、深层品读,引发感动。
(一)感悟“渴望”。
1.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打示: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
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2.听他读,你听出什么了?你也来读读。
听老师读,你又发现什么了?说一说。
3.打示: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
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生怕漏掉()……4.现在请你再来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二)感悟“忧郁”。
1.打示: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
虽然清晨教室的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它也担心会失去……2.自己先读读这段话,这指的是怎样的学习机会呢?3.请你再读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
虽然(),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它也担心会失去……4.就像同学们所感受到的那样!看图片。
5.说一说。
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也担心会失去……6.练习朗读。
(三)唤起同情关爱1.凝视这双大眼睛,我们仿佛听到她在诉说:她在说什么?透过这双大眼睛,我们仿佛听到了千千万万濒临失学儿童的呼唤!打示:我要读书!2.老师带读四、五段。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珍视学习、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大眼睛”渴望读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出示图),还记得他的名字吗?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苏的这双大眼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专心忧郁渴望读书)是啊,小姑娘这双专心忧郁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这双大眼睛。
二、新授
1、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你是从那些词句中读出他渴望读书的,画出相关词句,读给同桌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
2、学生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交流,谈体会。
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把握重点。
(1)“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
读着这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小姑娘上学的情景并叙说,教师相机点拨:)初升的红日拥抱着她,晨雾笼罩着她。
虽然上学路途遥远,而且危险重重,但是年龄幼小的她却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按时到校,她是多么的好学啊!
(2)体会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体会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姑娘对知识的渴求。
她还“生怕”什么?(放开,让学生想象)
(3)“忧郁”是什么意思?小姑娘为什么忧郁?
(4)观察照片,从她的注视里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很会读书。
能结合故事背景来展开联想,联想得很丰富,也很合理。
是啊!这双大眼睛,它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又是那样忧郁,因为她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即使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小姑娘的专心、忧郁、对读书的渴望,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等。
学生练读,指名读。
)
4、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它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
(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孩子失学、辍学的资料)
(2)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作何感想?(学生畅谈。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和感受再读一读这双“大眼睛”吧!(学生练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读出感动,读出渴望。
)
(3)指名朗读,配乐朗读,教师引读: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引读“它注视着前方……”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引读“虽然清晨教室光线……”
这双大眼睛,向我们深情地诉说着――引读“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这双大眼睛,向世人热切地呼唤着――引读“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
5、是啊,这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从此,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便与“希望工程”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这张“大眼睛”照片产生了无穷的魅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
6、自主读文,感受“大眼睛”魅力。
(1)、自读课文后两部分,通过读,自己了解了什么,知道了哪些?
(2)、(学生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
(3)、是啊!这千千万万笔捐款,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希望小学,凝聚的是一片片爱心,播撒的是未来的希望,圆了多少孩子读书的梦想!让我们走进希望小学,再次去看看这些孩子们!(出示希望小学的图片)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愉快地学习,我们为之兴奋,为之高兴。
(4)、(出示“大眼睛”的近照)她是谁?还认识她吗?啊――依旧是那双乌黑、闪亮的大眼睛,它还忧郁吗?是啊!已不再忧郁,而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
同学们一定很关心“大眼睛”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吧?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苏明娟的近况呢?
(5)、(学生简介、交流资料。
)
三、畅谈体会,超越升华。
1、正是由于希望工程的热心捐助,才使苏明娟实现了读书的梦想,健康快乐地成长了起来。
苏明娟成长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像童年的苏明娟一样的孩子,他们的眼里仍然充满着读书的渴望。
此时此刻,当你再次面对这些孩子,面对着这样的“大眼睛”,你想说点什么,你能做点什么呢?
2、(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
3、同学们,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同龄人,他们是多么困苦;当我们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可曾想到那些在贫困的生活中仍能自强自立的孩子们,他们多么令人爱怜!给予它他们关爱与温暖,我们能够做到;珍惜美好幸福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做到。
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作者笔下苏的这双大眼睛,使我们感受到他的许多心理活动,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这是本课的一个写作特点.咱们能不能也试着用这种写作方法,以眼睛为题写一写你周围熟悉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