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运动的速度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8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一、选择题1、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跟通过的路程成正比B.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跟所用的时间成反比C.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跟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无关D.以上说法都不对2、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
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 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
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30 km/h B.60 km/hC.90 km/h D.120 km/h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速度公式v =st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D.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4、如图所示,表示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1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
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
则由图像可知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6、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刚离开站台的公共汽车B.草地上向前滚动的足球C.商城自动扶梯上的顾客D.机械闹钟匀速转动的指针7.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1B.根据公式v =st,可知物体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成正比C.运动得快的物体速度一定大D.跳水运动员跳水的全过程不可以看成匀速直线运动8、以下是对小阳同学部分生活事例的分析,其中合理的是()A. 去游泳馆游泳时,受到水的浮力约为2000牛顿B. 全家5月份自来水用量26立方米,换算成质量为26千克C. 沿楼梯登上教学楼3楼,克服自身重力做功约为30000焦耳D. 参加800米跑步的成绩是4分10秒,则她跑步的平均速度是3.2米/秒9、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 s内通过的路程是3 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5 m,第3 s内通过的路程是7 m,则他在这3 s内()A.前2 s内的平均速度为5 m/sB.后2 s内的平均速度为6 m/sC.3 s内的平均速度为7 m/sD.最后1 s内的平均速度为5 m/s10、一列队伍长40m,经过一座全长为80m的桥,队伍过桥共用了1min,若队伍前进可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则这支队伍行进的速度为()A.2m/s B.1.3m/sC.0.67m/s D.2.3m/s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目录及各章节重、难点初中物理各章节重难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本节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理解速度的计算和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难点在于对误差的理解和秒表的读数方法,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平均速度与速度平均值的区别,双耳效应和立体声的理解,不准确温度计的比例对应关系,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大小变化等。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本节重点是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描述方法,以及速度、加速度、力等相关概念的理解。
难点在于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的掌握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速度的快慢和加速度的大小,以及如何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
难点在于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的理解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的掌握。
第四节:测量本节重点是了解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误差的产生和控制方法。
难点在于对误差的理解和控制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条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各自的影响因素。
难点在于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和声音特性的掌握。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本节重点是了解声音的频率、波长、声强等特性,以及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难点在于对声音特性的掌握。
第三节:声的利用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声音的利用和应用,如声波测距、声纳等。
难点在于对声音利用的掌握。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节重点是了解噪声的定义及等级,以及控制噪声的方法。
难点在于对噪声的定义和控制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温度的概念及常用单位,以及温度计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
难点在于对温度概念的理解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本节重点是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及能量变化,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等。
难点在于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掌握。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教科版八年级上物理同步练习第二章第三节运动的速度1.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既可以取相同时,比较的长短;也可以取相同时,比较的长短。
在田径运动会中,看台上的观众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而终点裁判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
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2.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54km/h= m/s 25 m/s= km/h300cm/min= m/s 300 m/s = cm/min3.(09成都)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
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4.(09金华)2003年元月26日,首架飞临祖国大陆的台湾民航飞机从台北飞经香港在上海浦东机场着陆后,载运200多名台商及眷属返回台北。
现经大陆和台湾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直航。
已知香港至台北的距离为760千米,香港至上海的距离为1140千米,上海至台北的距离为550千米。
若飞机从上海以500千米/时的速度直飞台北与以相同飞行速度从上海经香港到台北相比,可节约时间为(飞机两地问飞行均为匀速运动)。
5.(09山东临沂)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6.(09山东潍坊)(多选题)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7.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 ;则速度大小()A.猎豹最大B.旗鱼最大C.褐海燕最大D.三者一样大8.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小明在车中测试汽车的速度,用手表测出汽车从路程牌62km到63km的时间是33s,此时汽车的速度最接近于()A.33 km/h B.120 km/h C.33 m/s D.30 m/s9.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10.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运动了10km ,乙车运动了15km ,,则运动快的是( )A.甲车B.乙车C.一样快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11.猎豹是动物世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12.(09南昌)2009年1月1日9时整,江西首条湖底隧道开通.这条隧道西起阳明东路京九线隧道,东至国威路和上海北路交叉口,全长1965m,双向6车道,其中湖底暗埋段550m.在40湖底隧道口有一交通标志牌如图18所示,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什么?一辆小车通过湖底暗埋段至少需要多少时间?13.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为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
高中物理教材目录(人教版)目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物理教材目录(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第二节时间位移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第三节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第二节研究摩擦力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换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本章复习与测试第四章力与运动第一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第三节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第六节超重和失重第七节力学单位本章复习与测试必修二第一章抛体运动第01节什么是抛体运动第0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第03节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第04节平抛物体的运动第05节斜抛物体的运动本章复习与检测第二章圆周运动第01节匀速圆周运动第02节向心力第03节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本章复习与检测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01节万有引力定律第02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第03节飞向太空本章复习与检测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第01节功第02节动能势能第03节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第04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第05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第06节能量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第07节功率第08节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本章复习与检测第五章经典力学与物理学的革命第01节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第02节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第03节量子化现象第04节物理学—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本章复习与检测选修3-1第一章电场第01节认识电场第02节探究静电力第03节电场强度第04节电势和电势差第05节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第06节示波器的奥秘第07节了解电容器第08节静电与新技术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二章电路第01节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第02节对电阻的进一步研究第03节研究闭合电路第04节认识多用电表第05节电功率第06节走进门电路第07节了解集成电路本章复习与测试第三章磁场第01节我们周围的磁现象第02节认识磁场第03节探究安培力第04节安培力的应用第05节研究洛伦兹力第06节洛伦兹力与现代技术本章复习与测试选修3-2第一章电磁感应第01节电磁感应现象第02节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第03节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第04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第05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应用(一)第06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应用(二)第07节自感现象及其应用第08节涡流现象及其应用本章复习与检测第二章交变电流第三章第01节认识变交电流第四章第02节交变电流的描述第五章第03节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第六章第04节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第七章第05节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第八章第06节变压器第九章第07节远距离输电第十章本章复习与检测第三章传感器第01节认识传感器第02节探究传感器的原理第03节传感器的应用第04节用传感器制作自控装置第05节用传感器测磁感应强度本章复习与检测选修3-3第一章分子动理论第01节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第02节测量分子的大小第03节分子的热运动第04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第05节物体的内能第06节气体分子运动的统计规律本章复习与检测第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三章第01节晶体的宏观特征第四章第02节晶体的微观结构第五章第03节固体新材料第六章第04节液体的性质液晶第七章第05节液体的表面张力第八章第06节气体状态量第九章第07节气体实验定律(Ⅰ)第十章第08节气体实验定律(Ⅱ)第十一章第09节饱和蒸汽空气的湿度第十二章本章复习与检测第十三章热力学基础第十四章第01节内能功热量第十五章第02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十六章第03节能量守恒定律第十七章第04节热力学第二定律第十八章第0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九章第06节研究性学能源的开发利用第二十章本章复习与测试选修3-4第一章机械振动第01节初识简谐运动第02节简谐运动的力和能量特征第03节简谐运动的公式描述第04节探究单摆的振动周期第05节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第06节受迫振动共振本章复习与检测第二章机械波第01节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第02节机械波的图象第03节惠更斯原理及其应用第04节波的干涉与衍射第05节多普勒效应本章复习与检测第三章电磁振荡与电磁波第四章第01节电磁振荡第02节电磁场与电磁波第03节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第04节电磁波谱第05节电磁波的应用本章复习与检测第四章光第01节光的折射定律第02节测定介质的折射率第03节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第04节光的干涉第05节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第06节光的衍射和偏振第07节激光本章复习与检测第五章相对论第01节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第02节时空相对性第03节质能方程与相对论速度合成第04节广义相对论第05节宇宙学简介本章复习与检测。
2.3 快与慢[学习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明白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重、难点]1、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新课导学]1、比较物体运动垢快慢问:甲、乙两人在平直公路上骑自行车,甲10秒前进50米,乙2秒前进8米。
如何表示这两人骑车的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刻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刻)。
(3)公式:速度=路程/时刻v=s/t计算出上例中甲乙两人的速度。
(4)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刻的单位组成的。
经常使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刻的单位是秒,因此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每”。
交通运输中经常使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单位的换算:1米/秒=3.6千米/时;千米/时=1/3.6米/秒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在物理学中把物体运动速度维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转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4、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总路程/总时刻v=s/t例题:讲义第25页例题。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求)解题标准化要求: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2)解计算题,要求写全已知、求、解、答。
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3)解题进程,要求写出依照公式(或由此取得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
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4)进行查验,无误后,写出答题。
[随堂练评]1、在物理学中,速度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
第三节 第二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度直线运动答案与解析【课内作业】1.答案: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答案:变速直线运动3.答案:匀速 变速 解析:甲图可通过计算各时间段或各路程段的速度,得知是速度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
频闪照片中记录下的是物体相隔同样的时间的不同位置,可判断出做的是变速(或加速)直线运动。
4.答案:4米/秒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是定值,保持4米/秒不变,不随时间、路程的改变而改变。
首先认清物体的运动状态――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为“速度始终不变”。
5.答案:D 解析: A 项出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快;B 项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C 项斜向上抛出的皮球运动路线是弯的。
6.答案:A 解析:有些同学误认为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公式V =S/t 可知,V 与S 成正比。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不考虑公式的物理意义 7.答案:C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无关。
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是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倍,其比值是不变的。
8.答案:B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都无关。
9.答案:A 解析:平均速度的物理是表示物体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路程)内整个运动中的快慢程度,不能表示出每时每刻的快慢程度。
10.答案:C 解析:本题注意要运用公式进行求解,不能相加取平均值。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 是对平均速度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
11.答案:12.答案:分析:物体共运动6秒,分为两段路程,第一段t 1=2秒,v 1=6米/秒;第二段t 2=4秒,v 2=3米/秒 由此可知:物体的运动时间t=t1+t2=6秒通过的路程S=v1t1+v2t2=6米/秒×2秒+3米/秒×4秒=24米 1212s +s s 24v===4/ tt +t 6米=米秒秒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求某一段时间(或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用物体通过的总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来计算。
第三节.物体运动的速度学习目标:理解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的概念;理解瞬时速度、瞬时速率的概念。
情感目标: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学习重点:平均速度、瞬时速度概念学习难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应用,平均速率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平均速度1、初中物理:①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③缺陷:路程不能确切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和运动方向,因而初中定义的速度不能准确反映物体运动中位置变化的快慢。
2、高中物理:290030500D 、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1250 30 500 C 、火车沿平直公路行驶 100 10 0 B 、公共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100 20 0 A 、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末位置/m 经过时间/S初位置/m② 速度的定义:物体发生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
③ 公式:V=S/t讨论与交流:比较下列物体运动的快慢?④ 矢量性: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⑤ 单位:国际制(SI 制)单位是:m/s ,读做米每秒。
⑥ 意义:表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3、 高初中物理的衔接: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
是标量。
平均速度:物体发生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
是矢量。
二. 瞬时速度1、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瞬时速度。
简称速度。
瞬时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的单位:m/s瞬时速度的意义:反映运动物体每时每刻的运动快慢。
2、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
瞬时速率是标量。
速度计: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速度计的指针所指的数值就是该时刻的瞬时速率。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5.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6.能根据给定的信息计算平均速度.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教具准备】电动玩具小车、卷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那么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学生讨论、交流.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新课】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师平时我们是怎样比较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学生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得远.学生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师(播放视频1“100m赛跑”)请大家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师(播放视频2“100m赛跑比赛现场的观众和裁判的结论”)请你说说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1)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短则运动慢;(2)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路程内,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速度(1)速度的概念师这就是平时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师多媒体播放:a.百米赛跑,甲同学用了15秒,乙同学用了18秒,谁快?b.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一分钟跑了420米,谁快?c.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30秒跑了270米,谁快?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我们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或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师鉴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板书: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2)速度的定义式师请大家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推导出速度的定义式.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s——路程(m);t——时间(s);v——速度(m/s).可变形为s=vt、t=sv.板书:速度定义式:svt .速度的单位: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还用到千米每小时作速度的单位,符号km/h或km·h-1;两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1km/h=13.6m/s.师在复合单位的换算中,应该注意单位的物理意义,如1m/s是指物体1s运动1m,照此速度物体3600s(1h)运动3600m(3.6km),所以1m/s=3.6km/h.多媒体展示:例题 1 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C.该汽车要4000h可到达贵阳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解析:在应用公式计算时,一定要统一单位,若路程的单位为m(km),时间的单位为s(h),则速度的单位就是m/s(km/h);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计是以km/h为单位的,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km/h,图中速度计的示数为80km/h;由v=s/t知,t=s/v=23.21080/kmkm h=4h.答案:D.师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速度大,则运动快.请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学生1:如果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那么所用的时间越多,则速度越慢;反之,所用时间越,则速度越快.它们是反比例关系,按理说应该还是可以用来表示速度的.学生2: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快;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3)速度的测量方法师怎样测量电动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测量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测量的器材?简单说说你的测量过程?由学生讨论回答.师引导总结:①测量的原理:svt =.②测量的器材:卷尺、电子表(秒表).③测量的过程:a.用卷尺在教室地面测量出起点A到终点B的距离记为s(A、B两点分别用粉笔作上记号).b.用秒表记下电动玩具小车由A点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④测量的结果:电动玩具小车的速度svt =.【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师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在平直轨道上运行的列车便可看作直线运动,而同学们在游乐场玩的摩天轮便是曲线运动,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过程是直线运动;电风扇的转动是曲线运动.师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师在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中,汽车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相同(即速度不变),且运动的路径是直线,这种运动方式叫匀速直线运动.而在乙图中,天鹅虽做直线运动,但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不同(速度改变),这种运动方式叫变速直线运动.板书: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师请同学们思考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速度的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径是直线的.如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的特点:①速度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的.例题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可知其速度为5m/s,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所以它在前2s的速度为5m/s.答案:C.(2)平均速度师实际过程中物体的运动很难保证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也就是说实际中物体的运动大都是变速运动.如我们平时上学的过程中,出门下楼的速度较慢,经历的路线是曲线的;在平直的马路上,当人、车不拥挤时走得较快,赶上人多拥挤的街上速度变慢,在上教学楼时速度变慢……请同学们再举些变速运动的例子.学生举例,师评价.师我们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其速度可以由svt=计算.而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得多,变速运动的速度虽然是不固定的,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也就是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表示它的运动情况,那么什么叫平均速度呢?其大小如何计算呢?学生1:平均速度就是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学生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vt=,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板书:平均速度的定义: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vt =.教师总结: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②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在公式svt=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③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④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例题3小明同学早晨7:3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上学,行驶了1200m到街上,此时他看了手表时间为7:35,紧接着又行驶了5min到达学校,已知学校距离他家3000m,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多大?解析:由题可知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经过的路程s=3000m,所用时间t=7h35min-7h30min+5min=10min=600s,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得,v=3000m/600s=5m/s.因此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答案:5m/s.速度公式的应用师我们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知道了两种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我们还学习了平均速度.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运动竞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中都经常要计算平均速度,或根据速度计算路程、时间.请大家思考,在哪些生活场景中,要用到速度的知识呢?有关速度的计算需要哪些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师我们就探究速度公式的应用.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的计算公式及相关推导公式,那么,如果要计算时间,应该用哪个公式呢?.多媒体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根据上式可推导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s/v.例题 4 火车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为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少时间?解析:由公式v=s/t变形可以得到t=s/v,因此,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t=s/v=1463km/104km/h≈14h.答案:14h.师如图是常见的是汽车速度表,在有关时间的计算题中常常出现.注意它上面的单位是千米每小时,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千米每小时.中间的计数器显示累计里程,下面的计数器显示临时里程.在运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善于进行变形,根据已知量求出未知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的速度表有时指示的数值大,有时指示的数值小,那么它测量的是什么速度.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教师总结: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表,它的示数在不断变化,它指示的是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时,每时每刻的速度,当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表会指在某一位置不动.因此,它显示的是汽车的瞬时速度.师通过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可以计算路程.这类题常常与火车时刻表结合在一起.例题5 如图是D412次动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解析:苏州到常州的时间为t=10h33min-9h53min=40min=2/3h,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s=vt=129km/h×2/3h=86km.答案:86km.师平均速度的计算常常与图象结合,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且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例题6(山东潍坊中考)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A.135m/sB.168.75m/sC.2.25m/sD.2.81m/s解析: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s表示某段路程,t表示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包括运动物体中途停止休息的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由图像可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s/t=1350m/600s=2.25m/s.答案:C.例题7(易错题)某物体做变速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那么它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B.4.8m/sC.5m/sD.6m/s解析:求平均速度时要用该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设甲乙两地路程为2s,则物体在前后两段路程所用时间分别为t1=s/v1和t2=s/v2,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s/v1+s/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121222v v s s v s s t v v v v ===++,将v 1和v 2的值代入上式得,v=4.8m/s.答案:B.【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速度这个物理量,知道了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明白了速度的概念是路程与时间之比.物体运动速度可以由公式v=s/t 计算,如果计算出的值大,表明它的速度大,即运动快.我们还认识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地研究中,可以用公式v=s/t 来计算它的速度大小,即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 我们还学习了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通过汽车里程表、列车时刻表和速度变化图像等信息进行相关计算,进一步巩固了速度的知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很重要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也含有近似、平均的思想,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变化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何况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还都涉及的是平均速度,所以在此要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后继续加强.3.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测量电动玩具小汽车的速度,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及计算公式的应用.。
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习目标导航1.通过实验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
3.知道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4.会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材内容全解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1.实验探究:测量气泡的速度 【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一根长约80 cm 、内径10 mm 的均匀玻璃管,水,米尺,停表,一张方格纸。
【实验过程】管内注满水,留一丛!氢渔(气泡直径约5 mm),两端密封,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
从某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2 s 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最后用米尺测量L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时,选取的小气泡的直径不能太大,气泡直径越大,记录小气泡位置的误差就越大。
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改变时间间隔重复试验。
【数据分析】气泡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气泡在每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都是V =5cm/s ,由此可知,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
【进一步研究】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研究气泡的运动。
在图2-3-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玻璃管中气泡所处的高度,描绘出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
观察整条图线可知,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是一条直线。
它表示气泡在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
利用图像来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规律,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图像法。
【实验结论】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①运动路径是直线; ②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不变;③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拓展物体运动的图像(1)s -t 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