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艾滋病、梅毒与乙肝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共38页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38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为进一步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全面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 - 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在对2011年《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总结基础上,更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
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母婴传播,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至20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 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提高孕早期检测比例。
2.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
3. 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0%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0%以上。
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95%以上。
5.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5%以下。
6. 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二、工作内容结合孕产期保健与儿童保健服务,为所有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全面、整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整合服务流程见附件1。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发挥部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知识宣传。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等常规医疗保健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大众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育龄妇女及其家庭,特别是孕产妇对预防母婴传播的认知,促进健康行为。
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阻断防治知识宣传为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2015年我旗开始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向孕产妇提供免费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和咨询服务,提供免费药物母婴阻断服务,从而进一步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
一、服务对象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二、服务内容及惠民政策1.免费检测和咨询服务:所有孕妇孕期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时,可享受一次免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和咨询服务。
2、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服务;为HIV感染且选择继续妊娠的孕妇,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颈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方案》提供母婴阻断干预措施。
对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免费进行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治疗和随访。
对梅毒感染孕妇免费规范性治疗:对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免费进行预防性治疗和定期随访;对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给予免费规范治疗。
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免费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三、如何预防1.怎样颜防艾滋病?①洁身自爱,拒绝不安全性行为。
②正确使用安全套③切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④不要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他针刺器械⑤安全输血⑥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避免非意愿妊娠2、怎样预防梅毒?①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的性伴侣②正确使用避孕套③拒绝毒品,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④提倡孕早期进行梅毒检测,一旦发现感染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预防先天梅毒儿发生的。
3、如何预防乙肝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这是目前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最有效的途径。
疫苗接种全程需要接种3针:①出生时,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
②1个月,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
③6个月,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计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陕西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指导意见》实现《中国抵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和《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目的和任务,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如下:一、工作目标(一)育龄妇女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二)提供相应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均达到90%以上,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逐年提高。
(四)艾滋病感染孕妇及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均达到95%以上,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满18月艾滋病检测率达到80%以上,其中6月内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比例到达75%;住院分娩率达98%;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率达98%。
(五)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90%以上,12月龄随访率达到80%以上。
住院分娩率达到98%;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率达到95%。
(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达到100%以上。
二、工作内容(一)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服务。
各级医疗助产机构要结合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在孕早期为所有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检测与咨询服务。
要确保临产时才寻求助产服务的孕产妇及时获得相关检测与咨询,并进行干预,提供必要的转介服务等。
(二)加强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孕产期、婴幼儿期保健,提供随访服务。
针对孕产妇综合状况及疾病感染程度,提供喂养方式指导、心理支持、家庭防护等方面的指导;为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亲所生新生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婴儿喂养指导,开展常规儿童保健,加强生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
(三)为艾滋病、梅毒、乙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措施:1.实施艾滋病感染干预措施(1)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的助产服务,减少在分娩过程中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机率。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2020年版)》文件解读一、起草背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积极履行“消除儿童感染艾滋病”的国际承诺。
自2001年在河南省上蔡县启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以来,中央政府持续增加投入,工作覆盖面逐步扩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2010年,预防母婴传播工作被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内容由单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扩大到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三种疾病。
2015年起,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扩展到全国。
同年,为规范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明确了到2020年全国预防母婴传播工作目标,并对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工作内容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提出消除艾滋病、梅毒母婴传播的全球目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针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均有变化和更新。
为进一步规范全国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明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推动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目标,妇幼司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基础上,组织制定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2020年版)》。
二、主要内容《工作规范》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一是工作目标。
总目标为全面、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减少相关疾病母婴传播,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同时明确了截至2025年底的具体工作目标。
二是工作内容。
预防母婴传播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综合防治体系为支撑,以常规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为基础,为育龄人群、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相关服务。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孕产妇检测与咨询服务、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保健服务和综合关怀、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服务等。
三是保障措施。
包括做好服务能力建设、信息管理、资金和物资管理、开展指导评估等。
郸妇幼医健东字[2022]18号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㈠总体目标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㈡具体目标1.建立健全适合我乡实际情况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XX 县第X 医疗 健康服务集团母婴传播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2.育龄妇女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3.提供相应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孕产妇孕期和产时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检测率分别达到80%和100%以上,婚前保健人群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100%。
5.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分别达到90%以上。
6.梅毒感染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85%以上。
7.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率达到90%以上。
8.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满18月龄艾滋病检测率达到80%以上,其中6月龄内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的比例达到60%以上。
9.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达到90%以上,12月龄随访率达到80%以上。
10.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达到100%。
11.儿童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报告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
二、策略(一)开展社会动员,促进广泛参与。
利用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为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支持,减少歧视,营造良好的综合防治氛围。
(二)整合服务资源,提高干预效果。
整合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服务。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管理制度
一、目的依据
为了降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艾梅乙患儿的出生率,降低艾梅乙疾病的传播率,依据卫计委相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院门诊科室、住院产科系、新生儿科、NICU科。
三、具体内容
1.所有于我院进行孕前检查、产前检查的患者均需要检测艾滋病、梅毒和乙肝。
2.化验室人员要与临床开具化验申请的医师对每份孕产期艾梅乙化验阳性结果报告单进行沟通,双方均需设立登记本。
3.临床医师发现阳性检测结果,均要在24小时内填写登记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院感办。
特殊强调并指出:所有孕产期发现TPPA及RPR均阳性的孕产妇,产科临床医师还应在24小时内填写《表4-Ⅰ 梅毒感染孕产妇登记卡》并上报病案室,同时TPPA及RPR均阳性产妇的新生儿无论TPPA阴性或阳性,儿科临床医师均要在24小时内填写《表4-Ⅱ 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新生儿登记卡》并上报病案室。
所有出生后42天内发现TPPA及RPR均阳性的新生儿患者,儿科临床医师还应在24小时内填写《表4-Ⅱ 梅毒感染孕产妇登记卡》并上报病案室。
4.临床医师要指导孕产妇、新生儿到相应科室及医院进行艾梅乙相关治疗。
其中梅毒患者我院可进行治疗,临床医师应给患者开具转介单(见附件)后,嘱其携带转介单前往。
5.对于在我院皮肤、性病门诊进行治疗的梅毒患者,医师要详细记录其信息,记录治疗过程,并做好治疗后随访。
6.每位医护人员均需要保护患者的隐私。
7.所有检测及治疗均须依据我院《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整合服务流程》。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检测服务流程为了更好地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随访,使更多育龄妇女、孕产妇及其家庭受益,从而规范我院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服务流程,服务流程及措施如下:1、产科门诊接诊医师,要对来院初次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有关知识宣传,对有需求的服务对象要单独进行咨询和指导,提高服务对象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及母婴传播服务的认识和利用。
实行首诊负责制。
2、产科门诊接诊医师开具检验申请单,由孕妇到收费处付款后到检验科验血。
3、检验科依据申请单如实检验,当出现疑似阳性的结果时,要及时复检,结果仍然疑似阳性时,要通知科主任,不能消除疑似阳性结果的,要及时与送检医师联系,做好沟通与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理由为受检者作进一步复检和确定实验。
4、对于已经证实的阳性结果,检验科工作人员要直接将报告单送交送检医师,有送检医师处理。
5、送检医师要为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孕产妇提供改变危险行为、避免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等重要信息;为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孕产妇提供保密的咨询服务,告知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信息,与感染孕产妇商讨并由其知情选择妊娠结局,提供必要的转介服务等,与感染孕产妇沟通,在其同意情况下进行配偶/性伴的告知和检测指导。
要认真做好登记工作。
6、检验报告单应采用向内对折的方式相互递送,检验人员与医师的告知应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
有关工作人员不得对检验结果进行相关人员以外的交流。
7、妇产科、检验科要将登记本进行保密性保管,无关人员不得翻录查阅。
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孕妇产前检测流程图产科医师开具检验申请单——受检孕妇或其家人到收费处交费——持交费后的检验申请单到检验科采血——(检验结果为阴性的由孕妇自行取报告就诊)检验结果疑似或确证为阳性的,检验人员直接与送检医师联系。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为进一步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全面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在对2011年《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总结基础上,更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总目标。
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母婴传播,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至20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提高孕早期检测比例。
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毒用药率达90%以上。
3.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0%以上,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0%以上。
4.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95%以上。
5.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5%以下。
6.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以下。
二、工作内容结合孕产期保健与儿童保健服务,为所有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全面、整合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整合服务流程见附件1。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发挥部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知识宣传。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等常规医疗保健服务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大众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育龄妇女及其家庭,特别是孕产妇对预防母婴传播的认知,促进健康行为。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一、项目实施范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主要策略(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单位要加强领导,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落实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加强监督考核,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二)社会动员,广泛参与。
要积极协调妇儿工委、广电、教育、人口计生、民政、妇联、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广泛开展社会动员。
感染者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支持,减少歧视,营造良好的综合防治氛围。
(三)整合资源,提高效果。
各医疗卫生机构应科学整合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产妇提供全面、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干预服务,提高干预效果。
三、工作内容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开展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同时,应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综合、系统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服务。
(一)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要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发挥部门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在妇产科、计划生育门诊、青少年保健门诊、孕妇学校、婚前保健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多种服务场所开展健康教育。
(二)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
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负责对所有孕检妇女采取血样,统一编号,每周集中送县疾控中心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并在围产保健手册上加盖“三项检测已采样”章。
初次产前检查未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的孕妇,负责采集孕妇血样每周集中送样到县疾控中心。
同时做好“三项”检测情况登记本和结果登记本。
(三)检测结果阳性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管理。
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加强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孕产期保健和随访服务,包括采取安全性行为指导、营养指导、相关感染症状和体征的监测、安全助产等服务。
为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的感染孕产妇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程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根据省市文件的要求,继续在全县全面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程,为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筛查以及为感染孕产妇与所生儿童提供综合干预服务。
现就2022年工程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程目标(一)总目标。
为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母婴传播,降低艾滋病、梅毒和乙肝对妇女儿童的影响,进一步改善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至2025年底,实现以下目标:1.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100%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8%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95%以上;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达95%以上,孕产妇接受其他相关检测的比例到达95%以上,住院分娩率到达98%以上,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的比例达95% 省市卫生健康委要求,开展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重点案例评审。
(四)持续做好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干预效果评价为明确乙肝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简称“乙肝暴露儿童”)乙肝感染状况及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效果,根据国家相关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信丰实际,针对接种了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儿童,评估我县乙肝母婴传播发生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具体工作如下:1.全县有住院分娩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乙肝暴露儿童接种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完三剂次乙肝疫苗后,儿童满7个月至12个月龄期间,为其提供1次免费乙肝两对半检测服务(附件8),该服务可整合至常规儿童保健随访工作中,检测方法可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中的一种,检测经费标准为40元/乙肝暴露儿童,同时新增乙肝暴露儿童随访管理补助20元/人。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婚前保健和孕产期保健服务规范及流程一、婚前保健经许可开展婚前保健的医疗机构在提供婚前保健服务时,主动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咨询。
应以知情不拒绝为原则,对婚前保健人群开展艾滋病检测、梅毒血清学检测和乙肝检测。
对检测结果有反应或阳性反应者(艾滋病为有反应,梅毒和乙肝为阳性反应)进行告知,并提供咨询和指导。
具体服务流程如下:(-)艾滋病病毒筛查试验有反应者应及时采集第二份血样标本,并对两份样本进行复检,如复检均有反应或其中一份样本有反应,应将两份样本一并送至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行补充试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收到标本后五个工作日内将抗体确证试验结果反馈给送检机构。
对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协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告知工作,并完成表2-1 “艾滋病感染妇女基本情况”。
(-)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者应转介至有性病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检。
(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告知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对配偶科普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政策。
二、孕产期保健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提供初次孕产期保健服务时,主动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咨询。
以知情不拒绝为原则,采集孕妇血样标本进行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梅毒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五项)检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血样标本送至所在区妇幼保健机构或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机构进行艾滋病抗体初筛试验。
(一)检测服务流程对艾滋病病毒筛查试验有反应、梅毒和乙肝筛查试验阳性的孕产妇检测服务流程如下:1.艾滋病病毒筛查试验有反应孕产妇应及时采集第二份血样标本,并对两份样本进行复检,如复检均有反应或其中一份样本有反应,应将两份样本一并送至所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行补充试验。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收到标本后五个工作日内将抗体确证试验结果反馈给送检机构。
.10 .Chinese Practical Journal of Rural Doctor 2021 Vol.28 No.2信息速递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规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 -步规范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 (以下简称预防母婴传播)工作,推进消除母婴传 播进程,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制定本规范。
1工作目标11总目标全面、规范落实预防母婴传播综合 干预服务,减少相关疾病母婴传播,不断提髙妇女 儿童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1.2具体目标至2025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① 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达95% 以上,孕期检测率达90%以上,孕早期检测率达70%以上。
②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 95%以上,所生儿童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5%以上。
③ 梅毒感染孕产妇梅毒治疗率达95%以上, 所生儿童预防性治疗率达95%以上。
④乙肝感染孕产泊所生儿童首剂乙肝疫苗及 时接种率达95%以上,乙肝免疫球蛋白及时注射 率达95%以上。
⑤ 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3%以下。
⑥ 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至15/10万活产 以下。
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12 月龄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
2工作内容预防母婴传播以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综合防治体系为支撑,以常规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儿 童保健工作为基础,为育龄人群、孕产泊及所生儿 童提供相关服务。
2.1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
结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社区 公共卫生服务等时机,开展预防母婴传播相关健 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青少年、育龄妇女特别是 孕产妇及其家人对预防母婴传播的认知水平,增 强其“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健康行为。
2.2孕产妇检测与咨询服务为所有孕产妇(包 括流动人口)尽早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 咨询服务。
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管理,提高客户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做好筛查、干预等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人,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及时、规范、完整报送相关资料及报表。
2范围全院临床科室、职能科室。
3定义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4职责4.1医务部负责制定《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管理制度》并培训;4.2科主任负责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管理制度》;4.3医务人员执行《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管理制度》4.4医务部负责督查《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婴传播管理制度》并考核;4.5业务院长督查医务部工作。
5标准5.1严格遵守并执行《成都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我院《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方案》。
5.2制定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五年内重点目标:5.2.1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率均达到95%以上;5.2.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应用抗病毒药物的比例在92%以上,所生儿童抗艾滋病病毒用药率达93%以上;5.2.3艾滋病母婴传播率控制在5%以下;5.3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相关宣传及宣教工作,提高知晓率。
尽可能地提高检测率。
5.4开展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与咨询。
为首次接受孕产期保健的客户提高艾滋病、梅毒、乙肝的免费检测和咨询服务。
5.5及时规范对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者及其所生儿童提供干预服务,对超出诊治能力的要及时转介到天府新区人民医院。
5.6为所有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产妇提供优质安全的助产技术服务,要为其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和避孕指导,避免再次非意愿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