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1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90
昆虫记第一章的概括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昆虫的多样性和分类,以及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同时,本章还讨论了昆虫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以及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此外,本章还涉及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昆虫的采集、饲养和保护。
最后,本章还探讨了昆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1. 昆虫的多样性和分类
昆虫是一类具有多样性的生物,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生存方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昆虫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2.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它们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基础。
昆虫的身体通常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3. 昆虫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
昆虫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是它们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昆虫有着不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性,它们的生命周期也各不相同。
4.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同时也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
此外,昆虫还有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5.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复杂且多样。
一方面,有些昆虫会叮咬人、传播疾病,给人类带来困扰和痛苦;另一方面,有些昆虫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等资源,还可以作为观赏和研究的对象。
6. 昆虫的采集、饲养和保护
对于喜欢研究昆虫的人来说,采集、饲养和保护昆虫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作用,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7. 昆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昆虫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123章习题解答第1章概述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分组,加⾸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较电路交换、报⽂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量数据效率⾼。
(2)报⽂交换:⽆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交换之⾼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路由灵活,⽹络⽣存性能好。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传播时延tp=106/(2×108)=(2)发送时延ts =103/109=1µs传播时延:tp=106/(2×108)=结论:若数据长度⼤⽽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发送速率⾼,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出现的问题:1 未做完。
2 1-17中的科学计数法不会⽤。
(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传播时延tp=106/(2×108)=(2)发送时延ts =103/109=1µs传播时延:tp=106/(2×108)=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部。
再交给⽹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部。
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传送,加上⾸部和尾部⼯18字节。
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
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数据加上各种⾸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thetimemachine第一章概括
《时间机器》第一章概括
《时间机器》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所著的科幻小说。
第一章
为整本小说的开篇,引出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下面是对第一章的
概括:
第一章以一种富有科学想象力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故事。
故事的讲述者
是一个匿名的时间旅行者,他向一群好奇的朋友们展示了一个小型模型,它
被他称为“时间机器”。
这个模型的设计是为了能够让人穿越时间并探索未来。
时间旅行者开始讲述他的冒险故事,他告诉大家他如何穿越了年代,来
到了公元802701年的未来。
在那个时代,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旅行者发现人类已经分化成了两个不同的族群:埋头苦干、简单朴素的“伊
洛伊人”和放任自由、愉悦享乐的“莫洛克人”。
伊洛伊人过着和平而简朴的
生活,而莫洛克人则成为了伊洛伊人的统治者,他们以伊洛伊人为食物。
时间旅行者逐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变。
地表上的建筑物几乎消失,草木蛮荒,只剩下一些废墟和洞穴。
人类社会的
演化变得不可预测,而时间也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线性流动。
第一章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示了未来世界的奇妙景象和社会的再造。
读者在这一章中对时间旅行者的冒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同时也提出了许多
问题,促使他们继续阅读下去。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指一部作品、一本书籍、一个研究报告或文章的第一章节的主要内容。
在一部作品中,第一章往往是引领读者进入全书的关键,是整个作品的开端,对于作品的整体结构、主题和内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本篇文档中,我将分别从四个方面阐述一本书籍的第一章主要内容:I.引子在一本书籍的第一章,通常会有一个引子,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主题和背景。
这个引子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一个故事,有的是一个幽默的定义,甚至还有的是一首诗歌。
引子的目的是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更好地置身于本书的主题之中。
举个例子,如果这是一本关于佛教的书,那么第一章就可能开头是一个古老的寓言或者佛教故事,来引出接下来的主要内容。
II.主题与背景第一章往往会介绍本书的主要主题和背景。
它会告诉读者这本书要讲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讲述这个主题,以及这个主题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比如说,如果这是一本讲述和平主义思想的书籍,第一章可能会讲述和平主义的历史和背景,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III.重要人物和事件在一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会向读者介绍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可能是本书的主角、走向或场景。
这些相关事件和人物的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同时,这些人物和事件的介绍也可以激发读者对故事发展的兴趣。
以小说为例,第一章可能会提到主角的人物形象、生活经历以及个人特点,或是描写一些主要事件的前因后果。
IV.主体思路从第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思路,也就是本书的主旨、主题和观点。
通过阅读第一章,读者可以把握作者的主要思路,进而理解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
以政治、经济等相关书籍为例,第一章往往会介绍本书的核心观点或者理论体系,以便完全理解这本书的全貌。
总之,作为一本书籍中重要的章节,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对整个作品的成功与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第一章来理解这本书的主题、背景、重要人物和主体思路。
平凡的世界第1章概括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平凡的世界》的基本信息
2.概括《平凡的世界》第 1 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第 1 章在整部小说中的重要性
正文
《平凡的世界》是我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
这部小说以陕北农村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普通人物的故事,描绘了从一九七〇年代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
其中,第 1 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整部小说奠定了基调。
在第 1 章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孙少安一家的生活,展现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孙少安是家里的长子,他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却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上学。
这一情节突显了那个时代农村孩子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述孙少安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在农村的碰撞。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通过描绘孙少安与青梅竹马的好友田润叶、李向前等人的关系,展现了农村青年面临的友谊、爱情和亲情等诸多问题。
这些关系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使得读者对故事情节充满期待。
总之,第 1 章在《平凡的世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为整部小说设定了背景和基调,展示了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挑战,并通过描绘人物关系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1页共1页。
小说剧情总结引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本小说的剧情进行总结。
该小说是一部悬疑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
主角是一个年轻而聪明的侦探,他被派去调查一个神秘的谋杀案。
以下是小说的剧情梗概。
第一章:谋杀案的发生小说的第一章中,我们被介绍给主角李明,一个从警察学院毕业的年轻侦探。
一天晚上,小山村的一个年轻女子被发现死在家中。
警方初步调查认为这是一起谋杀案,因此李明被派去负责调查。
第二章:初步调查在第二章中,李明开始对现场进行初步调查。
他采访了女死者的家人和邻居,打算找出她的行踪和死亡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主角发现女死者曾经受到过一些威胁,并且周围的人对女死者的生活并不了解。
第三章:线索的发现在第三章中,李明继续调查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
他在女死者的房间里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信件内容表明女死者可能涉及到一场重大阴谋。
李明开始怀疑这个案件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
第四章:追踪嫌疑人在第四章中,李明决定追踪嫌疑人。
通过调查女死者的社交媒体账户,他发现她曾经有与一个神秘的男子频繁互动的纪录。
李明找到了这个男子,并开始进行盘问。
在审讯中,男子承认与女死者有过联系,但声称与她的死无关。
第五章:转折点第五章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
李明继续搜集证据,发现害怕被揭发的一个村民与女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在这个村民的家中找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包括与谋杀案相关的物品和文件。
第六章:真相的揭露在第六章中,李明终于揭示了整个谋杀案的真相。
原来,女死者是这个村庄的养女,她发现了一个关于村庄某个重大秘密的线索。
她试图将这个秘密公之于众,但却被人以谋杀手法扼杀。
李明通过调查,找出了作为幕后黑手的人,并将其抓捕归案。
结论在本文中,我们对一本小说的剧情进行了总结。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山村,主角是李明这个年轻而聪明的侦探。
通过调查和收集线索,李明最终揭示了谋杀案的真相。
该小说以悬疑和推理为主题,展示了主角不畏困难、不懈追求真相的精神。
这个故事给读者带来了紧张刺激的阅读体验,并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
单项选择题第一章概述1、证券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
A、凭证证券和有价证券B、资本证券和货币证券C、商品证券和无价证券D、虚拟证券和有价证券2、广义的有价证券包括()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
A、商品证券B、凭证证券C、权益证券D、债务证券3、有价证券是()的一种形式。
A、商品证券B、权益资本C、虚拟资本D、债务资本4、证券按发行主体不同,可分为公司证券、()、政府证券和国际证券。
A、银行证券B、保险公司证券C、投资公司证券D、金融机构证券5、把证券分为政府证券、金融证券和公司证券,是按()划分的。
A、构成内容B、是否上市C、是否有价D、发行主体6、证券市场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是按()划分的。
A、交易对象B、市场职能C、市场组织形式D、交易目的7、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购买()以获得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
A、有价证券B、股票C、股票及债券D、有价证券及其衍生品8、投资者持有证券是为了取得收益,但持有证券也要冒得不到收益甚至损失的风险。
所以,收益是对风险的补偿,风险与收益成()关系。
A、正比B、反比C、不相关D、线性9、安全性最高的有价证券是( )。
A、国债B、股票C、公司债券D、企业债券10、以下哪种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
A、市场风险B、信用风险C、经营风险D、违约风险11、以下哪一类不是证券发行主体?( )。
A、政府B、企业C、居民D、金融机构第二章股票1、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不少于公司拟发行股本总额的()。
A、20% B、25% C、30% D、35%2、监事由()选举产生。
A、股东大会B、职工代表大会C、董事会D、上级任命3、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供境外投资者用外币认购,获纽约证券交易所批准上市的股票,称为()。
A、B股B、H股C、A股D、N股4、股票体现的是()。
A、所有权关系B、债券债务关系C、信托关系D、契约关系5、蓝筹股通常指()的股票。
第一章公文第一节公文概述1)什么是公文.公文:是国家机关用其它社会组织在行使和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的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含义理解: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它社会组织。
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4.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
2).公文的产生与发展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商代后期:甲骨文书;秦汉:“书”、“奏”。
辛亥革命以后:《公文程式》3).文书、文件和公文文书:可以作为所有文件材料总称,既可指公务文书,也可以指私人文书,是一个整体概念。
最早出现于西汉。
文件:广义上说:它同文书一样,既可指公务文件,也可指私人文件,有时也可以指文件材料的总称。
狭义上说:文主要是指机关、组织制成和发布的具有固定格式和文件版头的正式行文。
出现于清末。
公文:是指各机单位为了办理公务而形成的文件材料。
出现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在机关中三者都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处理的收来文件、发出文件以及机关内部所使用的文件材料,即公务文书。
第二节公文的特点与作用1).公文的特点:1.公文有法定作者2.公文有法定的权威3.公文特定的效用4.公文有规范体式5.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
法定作者:是指依据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章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负担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行文单位: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制发文件的机关、部门或单位,称为行文单位。
公文的制发:经过起草、核稿、签发等程序。
公文的签收:签收登记、分办、批办、承办、催办等。
2)公文的作用:公文的作用在于它是党和国家具体领导和管理政务,机关之间相互进行联系以及机关内部处理工作事务的一种工具。
表现在:1.领导与指导作用2.行为规范作用3.传递信息作用4.公务联系作用5.凭据记载作用第三节公文的分类与名称(一)公文的分类:1).按来源分:对外文件\ 收来文件\ 内部文件1.对外文件:简称发文。
目录第一章概述 (1)第一节挡土墙设计基本资料 (1)一、建筑物总体设计资料 (1)二、地形资料 (1)三、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1)四、回填土的物理性质、 (1)第二节挡土墙设计的基本内容和一般步骤 (2)一、挡土墙设计的基本要求 (2)二、挡土墙设计的基本内容 (2)三、挡土墙设计的一般步骤 (3)第三节挡土墙的结构形式 (4)一、悬臂式挡土墙 (4)二、一般规定 (4)三、悬臂式挡土墙结构 (5)第二章作用在挡土墙上的荷载 (7)第一节作用在挡土墙上的荷载组合 (7)一、作用在挡土墙上的荷载 (7)二、荷载组合 (7)第二节土压力 (9)一、土压力的类型及产生条件 (9)二、静止土压力的计算 (10)三、朗肯土压力理论及其计算 (11)第三节作用在挡土墙上的静水压力及基地扬压力 (13)一、墙后水位的强度确定 (13)二、墙面与墙背静水压力计算 (13)三、基地扬压力计算 (14)第三章挡土墙的稳定验算 (15)第一节挡土墙稳定破坏形式 (15)第二节挡土墙的稳定验算 (15)一、挡土墙的稳定检算内容 (15)二、挡土墙抗滑稳定验算 (16)三、挡土墙抗倾覆稳定验算 (17)四、基地应力验算 (18)第四章挡土墙的结构检算与配筋计算 (20)第一节结构设计控制计算情况及控制截面的选择 (20)一、控制计算情况的选择 (20)二、控制截面的选择 (20)第二节挡土墙的建筑材料与受力性质 (20)第三节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配筋计算 (20)一、受弯构件的配筋计算 (21)二、受拉构件的配筋计算 (23)第三节裂缝开展宽度验算 (24)一、最大裂缝宽度的允许值 (24)二、裂缝开展宽度的验算 (24)第五节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配筋率与截面选择 (25)第六节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钢筋的布置 (26)一、受力钢筋的布置 (26)二、分布钢筋的配置 (27)三、构造钢筋的配置 (27)第五章悬臂式挡土墙设计实例 (28)结论 (35)致谢 (36)参考文献 (37)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挡土墙设计基本资料一、建筑物总体设计资料挡土墙是整个枢纽或单体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运动?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三体1每章内容概括《三体1》每章内容概括。
第一章,三体。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叶文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遭遇,她的父亲被红卫兵抓走,她自己也被关押,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
在这一章中,叶文洁对外星文明的向往和对地球的失望逐渐展现出来。
第二章,汪淼。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汪淼在红岸基地的工作和生活。
他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开始怀疑外星文明的存在。
在这一章中,汪淼的好奇心被激发,他开始对外星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三章,观测者。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观测者对地球的观测和对地球人的态度。
他们对地球文明的发展和毁灭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在心中做出了一些判断。
在这一章中,观测者的神秘身份开始逐渐展现出来。
第四章,叶文洁。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叶文洁在红岸基地的工作和生活。
她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现象,开始怀疑外星文明的存在。
在这一章中,叶文洁的好奇心被激发,她开始对外星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五章,三体。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叶文洁和汪淼在红岸基地的相遇和交流。
他们开始共同探讨外星文明的可能性,并逐渐接触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
在这一章中,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他们开始对外星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六章,地球往事。
第六章主要介绍了地球文明的发展和毁灭。
观测者对地球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在心中做出了一些判断。
在这一章中,观测者的神秘身份开始逐渐展现出来。
第七章,黑暗森林。
第七章主要介绍了黑暗森林理论的提出和对地球文明的影响。
观测者对地球文明的发展和毁灭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在心中做出了一些判断。
在这一章中,观测者的神秘身份开始逐渐展现出来。
第八章,三体。
第八章主要介绍了叶文洁和汪淼对外星文明的探索和对地球文明的未来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他们开始共同探讨外星文明的可能性,并逐渐接触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
在这一章中,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他们开始对外星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九章,朝向暗黑。
第九章主要介绍了地球文明的发展和毁灭。
观测者对地球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在心中做出了一些判断。
1984第一章概括摘要:一、背景介绍1.时代背景2.政治环境3.社会状况二、故事开篇1.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生活2.“双重思想”的概念3.工作与生活的压抑三、思想警察的首次出现1.思想警察的职责2.温斯顿的梦境与现实3.思想警察的监控手段四、温斯顿与裘莉亚的爱情1.初识裘莉亚2.爱情的萌发3.爱情的挑战与困境五、对极权主义的反思1.个人权利的剥夺2.言论与思想的受限3.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正文:《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极权主义国家“大洋国”的生活经历。
全书以温斯顿的视角展开,通过描述其生活、工作、爱情等各个方面,揭示了极权主义统治下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荒诞。
在小说开篇,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压抑与恐怖的时代背景。
大洋国是一个极权主义国家,政府通过严密的思想控制和恐怖统治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温斯顿·史密斯是大洋国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他的生活充满了谎言与虚伪。
在这个国家,人们必须学会“双重思想”,即表面上服从政府的思想,内心却对其充满敌意。
温斯顿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对极权主义产生了质疑。
在故事中段,思想警察的首次出现让温斯顿感受到了恐惧。
思想警察是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设立的机构,他们的职责是监控公民的思想,一旦发现有反政府倾向,立即进行逮捕和审讯。
温斯顿在梦境和现实中都感受到了思想警察的威胁,这使得他对政府更加不满。
在小说后半部分,温斯顿与裘莉亚的爱情成为了一个亮点。
他们在充满压迫的社会中相识、相爱,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他们依然选择勇敢地追求真爱。
这段爱情描绘了人性在极权主义压迫下的挣扎与坚守,也成为了温斯顿反抗极权主义的精神支柱。
整部小说通过对极权主义的深入反思,揭示了个人权利被剥夺、言论与思想受限以及人性被扭曲的种种现象。
在“大洋国”这个荒诞的社会中,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只剩下对权力的恐惧和顺从。
三体每章内容梗概,前端老白。
【原创实用版】目录1.三体简介及创作背景2.各章节内容梗概3.作品评价与影响正文【三体简介及创作背景】《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硬科幻小说,是他的“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
该作品于 2006 年开始连载,2008 年出版单行本。
这部小说在我国科幻文学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科幻小说的框架,以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探讨了人类文明与宇宙文明的碰撞。
《三体》的创作背景源于刘慈欣对科学、哲学和人类文明的深度思考,以及他对中国科幻文学的使命感。
【各章节内容梗概】《三体》共分为十三章,各章节内容梗概如下:第一章:地球文明的启示本章主要介绍了小说的背景,描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位天文学家叶文洁因受迫害,被迫加入红岸基地,这是一个秘密的射电天文观测项目。
叶文洁通过该基地的射电望远镜向宇宙发送地球的存在信息,无意中引来了三体文明的注意。
第二章:三体世界的诞生本章讲述了三体文明的历史。
在三体星系中,三颗太阳之间的引力互动导致行星轨道的不稳定,这使得三体文明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劣。
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三体文明决定侵略地球。
第三章:文明的碰撞本章回到现代,描述了地球人类因接收到三体文明的讯号而产生的恐慌。
同时,叶文洁的女儿汪淼开始调查母亲的死因,并逐渐揭开了三体文明入侵地球的秘密。
第四章:地球联合政府的成立本章讲述了地球各国为应对三体文明入侵而成立地球联合政府,并启动了“墙角”计划,以期发现三体文明的入侵途径。
第五章:三体舰队的来袭本章描述了三体舰队向地球进发的过程,以及地球联合政府为应对入侵所做的努力。
第六章:地球人类的反击本章讲述了地球人类利用“墙角”计划所获得的信息,制定出一套对抗三体舰队的方案,成功地使三体舰队偏离轨道。
第七章:三体文明的降维打击本章描述了三体文明利用科技手段对地球实施降维打击,使得地球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第八章:黑暗森林法则本章提出了“黑暗森林法则”,解释了宇宙中文明之间的生存竞争,阐述了地球人类应对三体文明入侵的策略。
红岩书1一10章故事梗概第一章:红岩计划的启动在第一章中,主人公小明通过笔试和面试,成功被红岩计划录取。
红岩计划是一项为期一年的技术培训项目,旨在提供给大学生实践机会和技术成长。
小明迈入这个全新的世界,并且开始他的技术学习之旅。
第二章:追寻激情小明在第二章中遭遇到了学习上的挑战,他发现自己的编程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然而,他并不气馁,相反,他积极主动地寻找学习机会和解决方法。
小明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们的讨论,逐渐提高了他的技术能力,并且逐渐找回了他对编程的热情。
第三章: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第三章中,小明参加了一项团队项目。
他发现团队合作的困难和挑战,但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和团队成员的合作,小明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更加复杂和有挑战性的任务。
第四章:技术展示与交流在第四章中,小明和其他学员一起参加了一次技术展示和交流活动。
他们展示了自己在红岩计划中学到的技术和成果。
通过这次活动,小明不仅获得了对他人的认可和鼓励,还有机会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能力。
这次交流活动让小明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学习和提升技术的决心。
第五章:挑战的来临在第五章中,小明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一个复杂的编程项目。
这个项目涉及到多个技术方向和难点,需要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小明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并且分工合作。
在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小明通过态度的坚持和团队的支持,最终克服了困难,并且成功地完成了项目。
第六章:学以致用在第六章中,小明和团队成员们将之前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了实践当中。
他们与一个企业进行合作,开发了一个实际的软件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不仅学到了如何与客户进行沟通和理解需求,还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技术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这个经验让小明更加自信,并且坚定了他未来从事技术行业的决心。
第七章:成果的展示在第七章中,小明和团队成员们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项目,并且进行了一次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