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泄辨证论治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60.77 KB
- 文档页数:2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七.泄泻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
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泄泻的中医辨治泄泻,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夏季更是泄泻的多发季节,了解相关常识,采用恰当的治理方法,降低泄泻对健康的损害,尤为重要。
泄泻的中医辨治主要内容:泄泻经行泄泻五更泻治泄九法(《医宗必读》明·李忠梓著)附:辨治要点、痛泻要方、便秘一. 治泄九法读《医宗必读》学习李中梓治泄九法【摘要】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泄泻的病机总以脾虚湿盛为关键,所以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原则,而结合具体的辨证则又可配合使用不同的治法。
《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卷之七在总结前人治疗泄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
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准确地应用各法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的病证[1] 。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为泄泻。
脾虚湿盛为其主要病因,脾为主脏,湿为主因,但往往挟风、挟寒、挟热、挟积、挟痰、挟瘀等,病变脏腑亦可涉及肝、肾等,而且常常与其他病证相关联,导致多重病因病机夹杂,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 [2] 。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
”强调的是治病求本。
李中梓对泄泻治疗的基本认识遵循了《内经》的这一原则,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1 治泄九法1.1 渗利法李中梓云:“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忧巨浸。
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即利小便以实大便。
本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壅盛,困脾伤中所致的水湿泄泻。
李氏据此将“渗利”之法列为治泄第一项,以六一散、五苓散、胃苓散等渗利小便,而使湿从小便而去,以实大便,常用白术、茯苓、砂仁、薏苡仁、车前子、泽泻、大腹皮等药物。
1.2 升提法李中梓云:“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项目(BRA2019324);江苏省中医院创新发展专项课题(Y2018cx65)。
作者简介:田盼盼(1992-),女,汉族,硕士,住院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
E-mail:tppshining@163 com通信作者:徐陆周(1973-),男,汉族,博士,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及内科常见病。
E-mail:ntcowboy2000@163 com泄泻从风论治刍议田盼盼 钱 斐 徐陆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摘 要】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健脾、化湿、固涩等为其常见治法。
风为六淫之首,风药多性温平,具有透、升、散、窜等多种特性。
文章通过文献分析,详细阐述风邪致泄过程。
通过探讨风药止泻的理论机制,明确其具有“解表、升阳、胜湿、调肝”四大功效。
【关键词】 泄泻;风邪;风药;医案【中图分类号】R256 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12-0086-03AnalysisofDiarrheafromtheWindTreatmentTIANPanpan QIANFei XULuzhou△TheAffiliatedHospitalof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JiangsuProvinceHospital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9,ChinaAbstract:Diarrheaisacommonclinicaldisease,whichhasmanytreatmentsincludingspleen-strengthening、clearing-damp ness、inducing-astringencyetc.Windevilisthemainpathogenicfactor.Thepaperanalysestheprocessofwind-induceddiarrheaandthemechanismofantidiarrhealdecoctionwithwinddrug.Itwasdiscussedfromtherelievingexteriorsyndrome、promoting-yang、clearing-dampness、liver-regulating.Ifappliedproperly,thedecoctionwithwinddrughasasignificanteffectonantidiarrheal.Keywords:Diarrhea;WindEvil;WindMedicine;Cases 泄泻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具有多发性、反复性、难治性等特点。
藏医泄治学浅识藏医泄治法作为藏医特殊疗法之一同藏医药一样有着悠久历史,泄治有排泄病源之意,是通过内服藏药排除病原的一种特殊治疗法,分为经肠道泄法和脉泄(经尿路泄法)两种,在《四部医典》中各有一章论述。
藏医泄治法作为藏医特殊疗法之一同藏医药一样有着悠久历史,泄治有排泄病源之意,是通过内服藏药排除病原的一种特殊治疗法,分为经肠道泄法和经尿路泄法两种,在《四部医典》中各有一章论述。
此法在藏医历史上起着治愈顽疾的一大法宝作用,其治疗机理是结合病因、病机、粪、尿的生成原理以及特殊药物,药效组成原理辨证应用。
其中经肠泄法是利用肠道的外通结构及消化道的排泄原理,用适宜症不同而特制的导泻药致使病原排除体外而起效。
可主治黄疸、胆囊炎、中毒、泥沙样胆石、胃炎、饮食欠规则所致消化道分泌物及食物残渣积滞(适用于现代保健),上下淤气不通所致的浮肿等消化道疾病,按《四部医典》记载可治大部分热疾。
藏医脉泄疗法是利用血液的循环与尿液生成的生理条件,以精华不消而病源积渣可致很多痨疾为病理根据,用特制的药剂和精确的方法使病源渣垢经尿路排除体外而起效。
在临床上对风湿、神经痛、黄水引起的顽固性皮肤病、泌尿系疾病及妇科的一些顽疾等疾病疗效较明显。
藏医泻脉疗法也可称之为利尿疗法,是服用具有收敛、扩张血管及利尿功能的方剂,将沉于深处的陈旧疾病通过各毛细血管运送到尿液,由尿道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是与藏医腹泻法、吐疗法、滴鼻法、缓导泻法、峻导泻法等5种排除法比较,很有临床价值的一种特色疗法。
进行藏医泄治疗法必须经过前期准备工作:油疗。
完整且细致的把油疗工作做好,做到位,才能进行泄治。
那么油疗的合理性在哪呢?泄治学油疗法的合理性:油脂有滋润皮肤,开启腠理,杀菌止痛等作用;按摩有疏通经络,调解气血功能。
因此,本法利用多种功能,借助药力达到滋润,促进气血通畅,散瘀消肿,除祛病邪等治疗作用,并有滋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进行泄治之前进行油疗,保证人体的基本功能。
浅谈泄泻的名称及分类标签:泄泻;名称;分类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泄泻的论述,探讨泄泻的名称及分类后发现,古代有关泄泻的名称繁多,根据发病脏腑、临床表现、病因及发病规律,大致可分为4类。
关于泄泻的含义,《奇效良方》云:“泄泻,人为一证耳,岂知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
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
”《赤水玄珠》亦云:“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
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
”即认为泄与泻的含义是不同的,从排便量、排便的急缓以及持续时间上是有区别的,而明代的孙文胤认为泄与泻虽有所不同,但其病因病机是一致的,且常相兼出现,所以总名为泄泻。
如《丹台玉案·泄泻门》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沛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百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古代有关泄泻的名称繁多,且比较混乱,如肠澼、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食泻、虚泄、飧泄、濡泄、溏泄、鹜泄、滑泄、寒泻、冷泻、洞泄、久泻、脱泻、热泻、火泄、暴泄、协热自利、积泻、气泄、惊泄、湿泻、脾虚泄、风泄、痰泄、水泄、暑泄、酒泄、肾泄、五更泻、脾肾泄、鸡鸣泄泻、晨泻、瀼泄、肝泄、饮泻、溢饮滑泻、水恣泄、溢泄、注下、口糜泄、下利、录食泻、漏食泄、直肠泄、直腹泄、豁泄、后泄、气食泄等。
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泻”、“洞泻”、“飧泄”、“注泄”等。
《难经》有五泄之分,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1 根据脏腑命名《难经·第五十七难》曰:“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并对每种泄泻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如“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此五泄之要法也。
”清·雷丰认为五泄之中,胃泄、脾泄属于今天所谓的食泻;而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则属于今天所谓的痢疾。
泄泻拉肚子中医辨证与用方李较利、男、中医经方医师/倪海厦徒弟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病因病机1.泄泻的常见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久病体虚。
2.泄泻与脾虚湿盛的关系本病病机关键是湿盛与脾虚。
因湿盛而后脾虚者,多为急性泄泻(暴泻);因脾虚而后湿邪郁滞者,多为慢性泄泻(久泻)。
3.泄泻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
分而言之,外邪致泻以湿邪最为重要,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邪兼夹,方易成泻;内因则以脾虚最为关键。
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一般来说,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为湿困所致,病属实证。
久泻多偏于虚证,由脾虚不运而生湿,或他脏及脾,如肝木乘脾,或肾虚火不暖脾,水谷不化所致。
诊断和类证鉴别1.泄泻的诊断要点(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
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
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等因素诱发。
2.泄泻与痢疾的鉴别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
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辨证论治1.泄泻的辨证要点泄泻应首辨暴泻与久泻,其次辨泻下之物,再辨脏腑定位。
暴泻多发病急,病程短,或兼见表证,多以湿盛邪实为主,且尤在夏季多发,若暑湿热毒而暴泻无度则为重症。
久泻多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易因饮食、劳倦、情志而复发,常以脾虚为主,或肝脾两病,或脾肾同病等,临床上亦可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但总以脾虚为要。
江杨清辨治酒泄经验标签:名医经验;江杨清;酒泄酒泄是指因饮酒而致的泄泻。
《景岳全书》云:“酒泄症,饮酒之人多有之。
”酒是病因,泄是主症。
临床常见症状有:晨起即泄,每日如厕一两次,甚至四五次,所泄粪便为糊状、黏腻不爽、量不多,第一次大多在早餐前后。
本院江杨清教授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师从张泽生、徐景藩、董建华等当代名医,熟通经典,临证遣方用药灵活精准,师古而不泥古。
江老对酒泄颇有研究,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识酒性当分寒热江老认为,酒泄病因是饮酒失度,因此要认识酒泄,就必须首先对酒的性味有充分认识。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认为酒“味苦,大热,有毒”,提出酒性为热。
李东垣认为“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上下分消其湿”,提出了酒性既属热又属湿。
这与金元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迁移至中原地区,将草原上喜嗜之烈性白酒带至全国各地有关。
因其学说影响较大,后世医家多遵从其说。
明清时期,各地酒类品种渐渐丰富,尤其南方卑湿之地,脾胃娇弱者多,往往不胜烈性白酒,加之地理、饮食、起居多方面差异,使黄酒、米酒渐渐普及,造成不同证候表现的泄泻。
因此,该地区医家从实践得出经验,提出了不同观点,如张景岳认为“人但知酒有湿热,而不知酒有寒湿也”,朱丹溪治酒泄以理中汤为主,叶天士认为酒泄乃脾肾阳虚所致,故治偏重温肾收涩等。
总之,本病当与地域差异、体质类型、酒性属寒属热有关。
根据数十年临床体会,江老认为,由于现代酿酒技术渐臻成熟,人们对啤酒、葡萄酒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因此酒湿伤脾、寒湿伤(脾)阳在目前临床上已与白酒所致湿热泄泻可相提并论。
临床上,平素喜饮白酒者,酒泄多见湿热之象;喜饮啤酒、葡萄酒者,酒泄多见寒湿之象;喜饮米酒、黄酒者,症状多见湿邪内蕴之象。
从酒的酿造工艺考虑,江老分析酒性的寒热有别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啤酒、葡萄酒等属酿造酒,发酵是整个炮制过程最重要部分,发酵温度一般较低。
而白酒属蒸馏酒,是在酿造基础上加一道高温蒸馏的程序而成,本道制作工序可能对白酒的热性提升有较大作用。
辨证录,鼻渊门,饮酒太过,酒毒入脑,取渊汤鼻渊门(三则)人有无端鼻流清水者,久则流涕,又久则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不堪闻者,流至十年,而人死矣。
此病得之饮酒太过,临风而卧,风入胆中,胆之酒毒,不能外泄,遂移其热于脑中。
夫脑之窍通于鼻,而胆之气,何以通于脑,而酒之气何以入于胆耶?凡善饮酒者,胆气自旺,且多叫号,故酒先入胆,而胆不胜酒,即不及化酒,而火毒存于其中矣。
夫胆属木,最恶者寒风也,外寒相侵,则内热愈甚。
胆属阳,而头亦属阳,胆移热而上走于头,脑在头之中,头无可藏热之处,故遇穴而即入。
况胆与脑原是相通,脑之穴大过于胆,遂乐于相安居之,而不肯还入于胆矣。
迨居脑既久,而动极思迁,又寻窍而出,乃顺趋于鼻矣。
火毒浅而涕清,火毒深而涕浊,愈久愈流而愈重,后则涕无可流,并脑髓而尽出,欲不死而不可得矣。
治法治其脑可也,然治其脑,必仍治其胆者,探源之治也。
方用取渊汤∶辛夷(二钱)当归(二两)柴胡(一钱)炒栀子(三钱)玄参(一两)贝母(一钱)水煎服。
一剂涕减,再剂涕又减,三剂病全愈。
盖辛夷最能入胆,引当归以补脑之气,引玄参以解脑之火,加柴胡、栀子以舒胆中之郁热,则胆不来助火,而自受补气之益也。
然不去止鼻中之涕者,清脑中之火,益脑中之气,正所以止之也。
盖鼻中原无涕,遏抑上游出涕之源,何必截下流之水乎。
此治法之神耳。
或疑当归过于多用,不知脑髓尽出,不大补则脑之气不生。
辛夷耗散之物,非可常用也,故乘其引导,大用当归以补脑添精,不必日后之再用。
倘后日减去辛夷,即重用当归无益矣。
此用药先后之机,又不可不识也。
人疑当归之不可多用者,不过嫌其性滑,有妨于脾耳,谁知脑髓直流之人,必髓不能化精者也,精不能化,则精必少,精少则不能分布于大肠,必有干燥之苦,然则用当归以润之,正其所喜,何虑之有。
此症用探渊丹亦能奏功。
辛夷(一钱)当归(五钱)麦冬(二两)茯苓(三钱)黄芩(二钱)白芍(一两)天花粉(三钱)生地(五钱)桔梗(二钱)水煎服。
浅谈陈学忠教授同病异治止泄泻摘要: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多变,常有兼夹,治疗时当辨清虚、实、寒、热及证候特点,遣方用药也大相径庭。
本篇中给大家分享三例泄泻同病异治且收效颇佳的验案。
关键词:同病异治泄泻Abstract:Diarrhea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syndrome, its etiology is various, the pathogenesis is complex and changeable, often and cli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iciency, solid, cold, heat and syndrome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during treatment,the prescriptions vary widely。
In this article, I will share with you three cases of diarrhea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and good results.Keywords: Same disease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Diarrhea泄泻首载于《内经》,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等,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泻,并有长夏多发的特点。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更是提到了“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飱泄食不化”[1]。
《景岳全书·泄泻》篇有云:“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痢作矣”;而在《症因脉治·内伤泄泻》中亦有:“脾虚泻之因,脾气素虚,或大病后,过用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皆成脾虚泄泻之症”之说。
喝啤酒后就腹泻拉肚子中医怎么办夏季喝啤酒较多,有些人喝啤酒后就腹泻拉肚子,有些人喝扎啤后就腹泻拉肚子,喝啤酒后就腹泻拉肚子怎么回事?古方中医介绍喝啤酒后就腹泻拉肚子属于中医学“伤酒泄”范畴。
喝啤酒后就腹泻拉肚子中医怎么办?葛花解酲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原方由葛花、茯苓、猪苓、泽泻、砂仁、豆蔻、青皮、橘红、木香、干姜、人参、白术、神曲组成,功可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专治酒积,或呕吐,或泄泻痞塞,头痛,小便不利。
虽然在或然证中有泄泻,然而通常都是将其用做解酒的药方,而很少用于泄泻。
伤酒泄之名来自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沈氏直接道出了这种泄泻的病因是饮酒,又指出经年饮酒成积和一时酒醉都可以发病。
汪昂《医方集解》:“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
神曲解酒而化食。
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
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
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
乃内外分消之剂。
”认为葛花、肉蔻和砂仁为君药。
曾见其用葛花解酲汤加减治一伤酒泄患者,赵某,男,36岁,介绍如下。
平素嗜酒,近一月饮啤酒后即泄泻,连续三四日方减,2天前复饮酒后泄泻又作,腹微痛,夜寐欠佳,舌淡红,苔白,微腻,脉缓。
中医诊断:泄泻(伤酒泄),证属脾虚湿盛。
伤酒泄处方:葛花解酲汤加减。
葛花15克,茯苓30克,泽泻20克,砂仁15克,神曲15克,陈皮15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白豆蔻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水煎服。
二诊:泄泻止,疲乏无力,舌脉同前,上方加人参10克,继服7剂,调养善后。
在辨证的过程中,中医认为酒后泄泻不同于一般的酒后头昏,困倦等病症之病机,而是以湿盛为主,因此在方中加大了茯苓、泽泻的用量,而以利湿健脾为主,这也突出了其在方剂学中所讲的“力大者为君”的理论。
二诊湿邪已去,泄泻已止,证以脾虚为主,原方加人参10克,以扶正固本,故而获效。
因此,临诊因注重病机,重视药物的加减和药量的增减,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泄泻【定义】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
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
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2.饮食所伤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
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
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3.情志失调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
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4.劳倦伤脾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5.久病年老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二、病机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发生泄泻。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则运化不健。
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
病理性质急性暴泻多属实证,慢性久泻多属虚证。
泄泻(腹泻)的中医辨证论治泄泻,又称腹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或泻下物如水样为特征。
就西医学来说,凡因消化系统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时,如急慢性肠炎(结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病,均可隶属本证的范围。
辨证当分久泻、暴泻,治疗应以健脾运脾化湿为原则。
暴泻者重用化湿,参以谈渗,分别寒热的不同,采用温、清等法,夹表者佐以疏解,夹食者兼予消导,久泻当予健脾,或脾肾同治,或肝脾同调。
按语:(1)泄泻是一个症状,可因多种疾病引起,因此除辨证施治外,必须结合辨病,明确诊断。
(2)急性腹泻多属实证,慢性腹泻多属虚证。
急性暴泻不可妄投补涩,慢性久泻不宜漫施分利。
清热不可过于苦寒,太苦则易伤脾;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太甘则易生湿。
一般说来,暴泻易治,久泻难疗。
对反复发作的患者,还当做到饮食有节,寒温适度,以配合药物治疗。
(3)我临床治疗腹泻,必让患者配合饮食疗法,不吃生冷油腻食品,不吃大肉,不喝纯奶,不吃生冷瓜果。
多喝小米粥加铁棍山药、红莲子。
白面炒黄打粥喝。
多吃乌梅果脯,喝纯藕粉。
(4)我临床发明秘方乌梅止泻散胶囊治疗慢性腹泻,效果突出,基本上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泄泻的辨证分型暴泻:(1)寒湿证。
病机:寒湿困脾,清浊不分。
症状:粪质稀薄多水、腹中胀痛、肠鸣,脘闷食少、口淡不渴、或有寒热、头痛身楚证,舌苔白,脉濡。
治法:疏表散寒、芳化湿浊。
例方:藿香正气散。
常用药物:藿香、厚朴、苏叶、陈皮、苍术、六曲、木香、茯苓。
加减:表寒偏重加荆芥、防风、白芷。
里寒较甚,腹冷痛无力者,加炮姜、肉桂;湿浊内盛,苔腻加草豆蔻、薏苡仁、半夏。
如果尿少,加泽泻、茯苓、车前子。
(2)湿热证。
病机:湿热伤中,传化失常。
症状: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或兼身热、头痛等表证,舌苔黄腻、脉濡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例方:葛根芩连汤。
常用药物:葛根、黄连、黄芩、银花、木香、茯苓、六一散、马齿苋。
浅谈泄泻的名称及分类作者:王翠芳李峰王玉光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5期关键词:泄泻;名称;分类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10-05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泄泻的论述,探讨泄泻的名称及分类后发现,古代有关泄泻的名称繁多,根据发病脏腑、临床表现、病因及发病规律,大致可分为4类。
关于泄泻的含义,《奇效良方》云:“泄泻,人为一证耳,岂知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
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
”《赤水玄珠》亦云:“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
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
”即认为泄与泻的含义是不同的,从排便量、排便的急缓以及持续时间上是有区别的,而明代的孙文胤认为泄与泻虽有所不同,但其病因病机是一致的,且常相兼出现,所以总名为泄泻。
如《丹台玉案•泄泻门》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沛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百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古代有关泄泻的名称繁多,且比较混乱,如肠澼、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食泻、虚泄、飧泄、濡泄、溏泄、鹜泄、滑泄、寒泻、冷泻、洞泄、久泻、脱泻、热泻、火泄、暴泄、协热自利、积泻、气泄、惊泄、湿泻、脾虚泄、风泄、痰泄、水泄、暑泄、酒泄、肾泄、五更泻、脾肾泄、鸡鸣泄泻、晨泻、瀼泄、肝泄、饮泻、溢饮滑泻、水恣泄、溢泄、注下、口糜泄、下利、录食泻、漏食泄、直肠泄、直腹泄、豁泄、后泄、气食泄等。
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泻”、“洞泻”、“飧泄”、“注泄”等。
《难经》有五泄之分,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1 根据脏腑命名《难经•第五十七难》曰:“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并对每种泄泻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如“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专家告诉你中药是如何解酒的(辨证论治)
苦参具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名医别录》载其“除伏热肠擗,止渴,醒酒……”《本草经疏》亦载苦参“消酒,除渴,明目,止纯血痢、疳痢极效。
”
菊花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药鉴》载其“……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宜葛花——笔者注)煎汤。
”
白扁豆能健脾、化湿、消暑。
《本草图经》载其“主女子带下。
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
”
肉豆蔻有温中行气,固肠止泻,消食之功。
《日华子本草》载其“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
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得配本草》亦认为其“消宿食,解酒毒。
”
枳(木具)子能治酒醉,烦热,口渴,呕吐,二便不利等。
《滇南本草》明确提出其“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世医得效方》拟枳木具子丸治“饮酒多发积”。
此外,枳木具子也能解酒。
葛根花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主治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呕吐,胸膈饱胀等。
《脾胃论》有葛花解酲(酲:醉后神志不清)汤,《滇南本草》有葛花清热丸等,均疗醉酒。
此外,葛根、葛谷(葛的种子)也有醒酒作用。
草果具燥湿散寒、除痰截疟之功,因气芳香,有辟浊之性,《本草》引李杲云:“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
高良姜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之功。
《本草从新》载其“暖胃散
寒,消食醒酒,治胃脘冷痛。
”。
名方妙用:酒客湿热分三焦,解酒辨证方取效。
其实在饮酒事前,通过药物将人体的一些湿气排出,很快就能增强人体的习酒能力,所以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酒量都不会太差,最起码喝酒之后不会出现太多的不舒服,顶多就是醉了。
所以补脾胃是增强酒量的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而绝大多数的人喝酒之后其实最强力的反应就是脾胃不好。
上回说到,饮酒之后有一个方法解酒效果非常好,其实这是从治疗感冒的方法中得来的,我们知道喝酒之后,人体的面部就会出现红赤现象,此时出现红赤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体的阳气往面部走,导致了局部的阳气过旺。
而这种面部圆圆正赤的反应,其实就是伤寒病之中的一种状况,所以《伤寒论》之中有一个专门的条文讲解这种状态,“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喝酒之后,酒能动风,所以往往会导致人体出现头部不适的头痛,此时需要重点考虑祛风除湿。
另外,湿热之邪在人体蒙蔽在表,所以会阳气郁而不发,表现在面部出现反有热色,此时以麻黄汤作为发表除湿之方,而桂枝汤作为补充津液之方,合力可以将人体的风邪赶出体内。
所以麻黄桂枝各半汤可以作为酒后解酒的重点方剂,能够解决人体因为湿气蒙蔽上焦导致的头风,面赤等症状。
另外,从麻黄汤可以开肺气的角度来说,肺气打开之后,很多酒精就通过皮肤分泌出去了,很多人喝酒之后又水停心下的症状,此时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除。
不少换患者在喝酒之后,一般会出现呕吐的现象,或者说是颇欲呕,还有头痛,还有胸胁不适,是标准的小柴胡汤证,所以一般对于这种患者,我们可以用几包小柴胡颗粒解决问题。
酒本就是湿热之物,进入人体之后,如果没有很快的排出体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便会变成人体的湿热之邪,湿热之邪一般会趋向下部,所以很多人喝酒之后就会有腹泻的状况,此时的腹泻也分两种,如果是白酒,一般就是湿热型的腹泻,如果是啤酒,有可能就是寒湿型的腹泻,根据不同的类型,可以开方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