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内腱鞘囊肿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55.57 KB
- 文档页数:5
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诊断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诊断概述骨内腱鞘囊肿(intratendinous ganglion cyst)是指发生在肌腱内部的囊性病变,常见于足部踝关节周围区域。
本文将介绍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特征,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病症。
影像学方法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X射线检查、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确定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它可以显示骨内腱鞘囊肿周围的骨质情况。
在X射线片上,骨内腱鞘囊肿呈现为软组织密度的半透明区域,并且通常没有明显的骨质破坏。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且较为便宜的影像学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骨内腱鞘囊肿的形态和位置。
在超声图像上,骨内腱鞘囊肿呈现为液性回声区,呈椭圆形或梭形,与肌腱相连。
,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骨内腱鞘囊肿与周围血管和神经的关系,有助于手术前的准确定位。
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信息,对于评估骨内腱鞘囊肿的形态、内部结构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在MRI图像上,骨内腱鞘囊肿呈现为T1加权图像上的低信号区,T2加权图像上的高信号区,囊肿壁呈低信号。
MRI还能够准确测量囊肿的大小,并评估肌腱的关系,有助于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影像学特征骨内腱鞘囊肿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上会呈现一些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
- X射线:骨内腱鞘囊肿通常不显示明显的骨质破坏,囊肿呈半透明区域。
- 超声:骨内腱鞘囊肿呈现为液性回声区,与肌腱相连,形态椭圆或梭形。
- MRI:T1加权图像上,骨内腱鞘囊肿呈现为低信号区;T2加权图像上,囊肿呈高信号区,囊肿壁呈低信号。
临床意义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非常重要。
通过影像学检查,临床医师可以确定囊肿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内科药物治疗、穿刺抽吸、手术切除等。
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诊断简介骨内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在影像学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表现。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有效诊断和评估骨内腱鞘囊肿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在X线片上,骨内腱鞘囊肿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
常见的位置有手腕、手指、足腕和足趾等部位。
可能会出现骨膜反应,表现为边缘增厚或钙化等改变。
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骨内腱鞘囊肿的内部结构和血流情况。
囊肿内部呈现为等性或低回声区域,周围可见边界清晰的包裹性回声。
若囊肿内有出血或感染,可见内部回声混杂及增强等变化。
CT表现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内腱鞘囊肿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囊肿表现为低密度区域,边缘整齐,内部可以有液体或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
CT还可以观察骨质破坏情况,评估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MRI表现MRI是骨内腱鞘囊肿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可以清楚地显示囊肿的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的变化。
在T1加权像上,囊肿呈现为低信号区,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区。
若囊肿内有出血、脂肪或钙化等成分,可见信号强化或低信号区。
诊断要点骨内腱鞘囊肿在X线片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
超声检查可评估囊肿的内部结构和血流情况,囊肿内呈等性或低回声区域。
CT检查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大小、形态和位置,可评估骨质破坏情况。
MRI是最佳影像学方法,可清楚显示囊肿的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的变化。
以上是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要点,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该疾病的特征及相关情况。
・论 著・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附股骨多发性邻关节骨囊肿1例报告魏新建 王晓飞 王晓鸽3 邓友章33 谢家华33 何洪阳33 摘 要 目的:对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进行回顾分析。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例股骨上段巨大、多发性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进行分析,手术方法采用病灶刮切术加自体骨充填植骨术。
结果:随访4年无复发。
结论:邻关节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难于早期正确诊断;建议行MRI 检查,并尽早结合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完成诊治。
关键词 邻关节骨囊肿; 股骨; 骨肿瘤中图分类号 R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2)11-1048-03Juxta 2articular Bone C yst (Intra 2osseous G anglion)-R eport of One R are Multiple C ase in Femur ∥W EI Xin 2jian ,W A N G Xiao 2f ei ,W A N G Xiao 2ge ,et al.Chengdu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 ichuan 610075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juxta 2articular bone cyst (Intra 2osseous ganglion ).Methods :One rare multiple juxta 2articu 2lar Bone cyst was treated with curettage followed by autogenous bone graft ,and it wa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rel 2ative articles.Results :Follow 2up for 4years revealed no recurrence.Conclusions :J uxta 2articular bone cyst (Intra 2osseous gan 2glion )is a benign osteolytic lesion.It should be diagnosed properly through radiodiagnosis ,operation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s early as possible.MRI is recommended.K ey w ords J uxta 2articular bone cyst ; Femur ; Bone tumor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2000级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75 3河南省偃师市顾县镇卫生院 33指导老师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作者简介:魏新建(19772),男,河南辉县市人,在读研究生。
腱鞘囊肿的临床治疗经验腱鞘囊肿(thecal cyst)是一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发生在人体关节、韧带或肌腱附近的良性肿物,其表面光滑、柔软与皮肤无粘连,基地固定,大小不一。
是由于关节囊、韧带、腱鞘中的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所致的病症。
囊内含有无色透明胶冻状黏液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黏液,囊壁为致密硬韧的纤维结缔组织,囊肿常见于单房性。
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摸起来柔软、可按压。
青壮年,女性多见。
起病缓慢,发病部位可见一圆形肿块,有轻微酸痛感,严重时影响功能障碍。
显性囊肿显性的腱鞘囊肿一般都比较表浅,包块和腱鞘囊肿明显,很早就形成了包块,并逐渐增大,包块在不注意休息和控制的情况下会影响局部的肌腱活动,出现酸胀不适、粘连甚至出现卡压和活动受限。
需要检查清楚以后积极治疗,有些还需要手术。
多发生于四肢,手腕背侧,横纹中央偏拇指侧,还可发于腕掌侧及手背部,拇指、食指间凹陷内。
足部以足背外侧,足中趾掌根部的腱鞘囊肿。
患者可在病发部位看见一个圆形肿块,按压或者平时轻微活动时有轻度的疼痛感,对于患病关节的正常功能使用有一定的影响。
隐匿性囊肿是指肌肉比较深的位置,腱鞘比较隐蔽,即使出现了包块在肌肉群中也不容易显现,匿性的腱鞘囊肿多发生于腕背舟月骨间韧带处,腕背横纹中央偏拇指侧,虽然具备明显疼痛、压痛,却难以触及的囊肿,以及腹股沟和椎管内等处的囊肿。
囊肿常已半球形隆起于皮下。
囊肿过大,可压迫局部的神经,产生远端肢体麻木,运动异常。
若压迫了血管,除疼痛外,还可能因为循环障碍,出现指端发凉,或肤色苍白等。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的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B超检查,一般即可成立诊断。
治疗方法:1、揉压法,局部揉按热敷,外用扶他林,同时减少活动,消除疼痛,缓解肿胀,必要时可以服用相关的药物。
2、挤压法,腱鞘囊肿可以采用挤压法,最好利用三棱针或注射器针头刺破囊肿处皮肤,同时做好消毒工作,用手指挤压,使其囊内组织挤出,按压十余分钟即可。
3、穿刺提取囊液法,使用粗无菌注射针穿刺抽液,再向囊腔内注射药物,加压包扎,使腱鞘囊肿消散。
髋臼骨内腱鞘囊肿的综合影像学诊断辛越;秦健;贾明胜;赵洪金;袁克美【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09(026)010【摘要】[目的]探讨髋臼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9月至2008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6例髋臼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行X线平片和CT检查,其中3例行MRI检查.[结果]6例病人X线平片显示6个病灶,CT显示8个病灶.病灶呈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有薄层硬化缘.MRI显示病灶以液体信号为主,其内见有混杂信号.其中1例CT、MRI显示双侧囊肿均与髋关节相通.[结论]X线检查简单易行,可作为髋臼骨内腱鞘囊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在检出病灶方面优于X线检查,且可确定病变性质,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总页数】3页(P1837-1839)【作者】辛越;秦健;贾明胜;赵洪金;袁克美【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1【相关文献】1.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J], 杨文江;姚占成;连业钦2.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附胫骨对称性骨内腱鞘囊肿1例报告) [J], 徐春林;张雪梅;朱卫峰;郑传彬;刘伟;曹真真3.髋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J], 龚少兰;王明照;何树岗4.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J], 周恩平;魏雪峰;杨敏洁;周阳泱;龚静山;王娟;吴宇旋;杨鹏5.关节旁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J], 张伟;张泽坤;赵静品;王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腕关节骨内腱鞘囊肿的诊断与治疗刘坤田文刘波杨勇田光磊【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骨内腱鞘曩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18例(20侧)腕关节骨内腱鞘霆肿患者。
男5例,女13例,平均33.5岁。
月骨11例,舟骨6例,三角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各1例。
主要症状为腕部酸胀不适、疼痛,伴握力下降和活动度降低。
X线平片显示腕骨内圆形或类圆形骨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有硬化缘。
CT及MRI显示病灶内为液体。
均采用病灶刮除+自体松质骨移植术治疗,术后腕关节功能位固定4周。
结果18例获3个月至4年的随访,平均15个月。
病理证实为腱鞘曩肿者18例。
术后疼痛消失10例,减轻7例,3例无缓解。
16例握力下降者有14例得到改善。
6例术后腕关节屈伸活动度下降。
复发1 例。
术后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优10例,良8例,一般2例。
结论腕关节骨内腱鞘曩肿是慢性腕关节疼痛原因之一,其确诊需将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和病理结果相结合,手术效果满意。
【期刊名称】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骨曩肿;腕关节;疼痛骨内腱鞘曩肿(Intraosseous ganglion cyst ),又名邻关节骨霆肿(Juxta- articular bone cyst),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症。
好发于韻、膝、踝等负重关节,在上肢则多见于腕关节,是慢性腕关节疼痛的原因之一[1]。
随看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广泛应用,及医生对该病认识的加深,其诊疗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诊断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诊断一、引言骨内腱鞘囊肿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疾病,诊断依据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检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
二、影像学表现1.X线检查骨内腱鞘囊肿在X线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囊性病变。
囊肿内常可见到细小的斑点状钙化。
常常伴有相应肌腱的骨性增生和骨赘形成。
2.CT检查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内腱鞘囊肿的形态、大小和内部结构特征。
CT像上囊肿呈低密度,边界清晰。
可以进一步观察钙化情况、囊肿内是否存在分隔或结节。
3.MRI检查MRI检查是骨内腱鞘囊肿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囊肿呈低信号,边缘明确,可以进一步观察囊肿内的液体含量和囊壁的增厚情况。
MRI可以帮助鉴别骨内腱鞘囊肿与其他软组织肿块的区别。
三、鉴别诊断1.骨内腱鞘囊肿与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与骨囊肿在影像学上很容易混淆,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有着很大差异。
鉴别的要点是通过观察囊肿是否与肌腱相邻,囊肿内是否存在骨赘和钙化等。
2.骨内腱鞘囊肿与软组织肿块骨内腱鞘囊肿与软组织肿块的鉴别依据主要是通过MRI检查,观察肿块与骨骼的关系、容积效应和信号特征等。
四、附件:本文档附件中包含了骨内腱鞘囊肿的典型影像学图片及相关报告。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骨内腱鞘囊肿: bone intratendinous ganglion cyst2.影像学诊断: radiological diagnosis3.X线检查: X-ray examination4.CT检查: computed tomography (CT) examination5.MRI检查: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examination6.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诊断
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诊断
引言
影像学表现
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X线、CT和MRI三种方法。
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X线平片上,骨内腱鞘囊肿呈典型的局限性透亮区,边缘光滑
清晰,形态多样,可借助放射线透视观察到运动时囊肿的扩张和收缩。
CT表现
CT扫描对于骨内腱鞘囊肿的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囊肿在CT
图像上呈低密度区,边缘清晰。
CT扫描还可以观察到囊肿内的腱鞘
膜增生和囊壁的钙化。
MRI表现
MRI是诊断骨内腱鞘囊肿最敏感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在MRI
图像上,骨内腱鞘囊肿呈低信号的囊性病变,囊内可见低信号的腱
鞘膜增生和高信号的液体。
MR扫描还可以观察到囊肿周围的骨质改
变和周围组织的受压变形。
诊断要点
骨内腱鞘囊肿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表现和病史。
下面是骨
内腱鞘囊肿的诊断要点:
1. 影像学表现:骨内腱鞘囊肿呈典型的局限性透亮区,边缘光
滑清晰,在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在MRI图像上呈低信号的囊性病变。
2. 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和运动受限等,但这
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
3.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职业、运动习惯、手部或足部的外伤
史等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结论
骨内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
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通过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方法,我们可以观察到骨内腱鞘囊肿的典型表现,并结合病史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最终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病损为界限清楚的射线透亮区,外有一薄层骨硬化边缘,由于囊肿膨胀性生长,造成骨皮质不规则变薄,X线片常呈假分叶状表现,尤多数囊肿在肱骨或股骨的干骺端向下扩展至骨干,向上扩展虽接近骨骺,但后者可被累及,病理性骨折很常见,囊肿可有骨嵴假象,病理检查见病损为单房的囊腔,其中充满清液,囊内衬以薄层纤维组织,骨折后腔内含血性液体并出现骨痂。
一X线:X线平片位于长骨干骺端,呈圆形、卵圆形或柱形,沿长骨纵轴发展,表现为轻度膨胀性生长,局部骨皮质变薄,边缘完整,无骨膜增生。
合并病理骨折时,骨碎片向囊内移位,称“碎片陷落征”,有助于鉴别。
二CT:1.骨囊肿一般多呈圆形、卵圆形低密度骨质缺损,边缘清晰,无硬化。
2.局部骨皮质变薄呈囊性膨胀。
3.少数囊肿内可见骨性间隔,呈多房改变。
4.骨囊肿内的CT值多为水样密度,有出血时密度可升高。
5.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
6.鉴别诊断1)骨巨细胞瘤:多见于20岁以上者,好发于骨端而非干骺端,病变区膨胀更明显,膨胀方向呈横行,肿瘤内实性部分有强化。
2)动脉瘤样骨囊肿:膨胀明显,病变偏心发展,病灶内有骨痂形成,液—气液平面较常见,囊变区之间实质部分可钙化或骨化。
三MRI表现1.多发在长管骨的干骺端,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长轴与长骨纵轴一致。
2.病灶于T1WI上多呈低或中等均匀信号,T2WI呈明显均匀高信号,若囊液内有出血或含胶样物质则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少数呈多方改变时T2WI上可见低信号纤维间隔。
3.病灶周边骨壳呈圆圈样低信号,一般完整,边缘清晰。
局部骨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
常伴发病理性骨折,表现为骨皮质断裂,骨片陷落而插入病灶内,称之为骨片陷落征(fallenfragmentsign),此症在T2WI上显示较清晰即在高信号的囊液中见低信号的骨片线条影。
4.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