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象牙梳暗含神秘“太极” 易学起源或将提前两千年 2011年07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格式:doc
- 大小:439.00 KB
- 文档页数:6
揭秘千年象牙的“养颜”秘诀!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
除了大量前所未见的器物,一同公布的还有6个祭祀坑出土象牙数量的最新统计。
截止目前,6座坑已清理出象牙678根(段),是除青铜器外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遗物。
正在进行文物提取的8号坑出土象牙最多,密密麻麻,相对完整的都有377根。
三星堆发现的大量象牙三星堆象牙之景,令人称奇!作为古蜀文明的两次发展高峰,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
在2001年,金沙也曾因发现数以吨计的象牙和象牙器,而成为考古学上一大奇观。
金沙遗址1号遗迹,层层叠压、密集分布的象牙如此数量的象牙,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不仅是惊喜,更是巨大的挑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小金细细道来~“一触即粉”?刚出土的象牙有多脆弱?象牙起初非常坚固,是因本身富含的无机矿物成分和有机纤维蛋白。
这两类成分就像象牙的“筋骨”,无机物赋予象牙硬度和刚度,而纤维蛋白则赋予其弹性和韧性。
但在三千多年的埋藏过程中,其中起粘结作用的蛋白质早已降解殆尽,象牙又还没有变成化石。
再加上经年累月的腐蚀,象牙内部形成了较大的空洞,牙壁最薄处甚至仅有几毫米,就像我们伤至牙髓的“蛀牙”,虽然保有完整外形,但内部已被潮湿的泥沙填满。
此时的象牙,就像一个“脆皮雪糕”,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迅速“失水”开裂。
加上光照、微生物的侵蚀与降解, 象牙表面也会迅速变色,原有的裂隙增宽,甚至产生霉变等新病害。
最终完全变成粉末,不复存在。
争分夺秒怎样给千年象牙做“保养”?毫不夸张地说,象牙从重现天日的那一刻开始,就给考古和文保工作者按下了一个倒计时器!可惜,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象牙保护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更别说是在20多年前。
金沙象牙刚刚发掘出土的样子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象牙保护方法可以借鉴。
为让生命“垂危”的金沙象牙尽快得到保护,文保工作者不断进行尝试和实验,终于找到了几种相对简便且有效的“保养”方式,为后续研究更安全的保护方法争取了时间,也为当下三星堆象牙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蕴含七千年工艺的象牙精雕瑰宝象牙从古至今都是我国人民喜爱的、推崇的吉祥物。
象牙光泽柔和,细腻温润,是贵重的特种工艺品制作材料。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荇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
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问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
在本文中杨伯达先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牙雕资料,从这些记载有助于藏家们了解相关地方牙雕的情况。
牙雕沿革最早的象牙雕刻遗物是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象牙阴刻双乌朝阳饰件、象牙雕圆形器和象牙雕鸟首饰器等(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1期)。
这标志此时南北各地先民已掌握了定的造型技术,并能够表达自己的美感意识。
牙骨雕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各自不同的发展前景。
考古资料证明,牙雕远远优越于骨雕,二者向两极分化,分道扬镳。
殷墟出土的牙雕制品以妇好墓出土的三件象牙把杯最为精美。
一对夔鋬杯,通体雕刻花纹四段并镶以绿松石片。
此外,还有牙梳、牙筒等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说明商代牙雕已初具规模,我国古代牙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便形成于彼时。
至今为止,尚未出土过精美的西周牙雕。
洛阳市中州路2415号东周墓出土的一把佩剑牙鞘用整块象牙雕成,饰有极细的蟠螭纹,是东周时期的牙雕精品(殷玮璋《商周骨牙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pp.449—45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黄河、长江流域的野象南迁,象牙来源主要依靠西南地区或从海外进口,于是象牙成为价格高昂的珍贵材料,犀、象、金、玉并称,由帝王垄断独享。
春秋时代,“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礼记·玉藻第十三》,见《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p254,总D1482,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战国时代,“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象床之直千金”(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卷十,齐(策)三:“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五千年前原始社会象牙梳暗含神秘太极图
导语:在不久前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
在不久前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
令人惊叹的是,在梳身雕刻的“S“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
著名的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研究员讲述了这把梳子的发现过程和它非同寻常的意义。
年近八旬的张学海先生曾主持过齐鲁、薛故城和大汶口、东海峪、城子崖等遗址以及明鲁荒王墓等多项重要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是研究东夷文化的著名专家。
据张学海介绍,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
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的大汶口镇,分布在大汶河两岸,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
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200至4600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第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其中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
生活常识分享。
精美牙雕折射环境变迁古代时中原曾是大象之国∙2013年06月03日来源:齐鲁晚报∙【PDF版】新浪微博 QQ空间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本报记者张向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与“祥”字谐音,故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如以象驮宝瓶(平)为“太平有象”;以象驮插戟(吉)宝瓶为“太平吉祥”;以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为“吉祥如意”。
古人云:“太平有象”,寓意“吉祥如意”和“出将入相”。
中国人历来推崇精美的象牙雕。
在人们常识中,大象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动物,在中国几千年来,它是如何与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古人结缘的,大量的古代牙雕又是从何而来的?从大汶口象牙梳到妇好墓象牙杯本报曾在2011年7月26日以《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象牙梳暗含神秘“太极”》为题报道了出土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墓葬中透雕象牙梳,这件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牙梳略呈长方形,顶端有四个开口,其下有三个圆孔,梳身用平行的三道条孔组成“8”字形的镂空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象牙梳两件。
此外,还出土过象牙雕筒、象牙琮等多件牙雕制品,反映了5000多年前牙制品的雕制水平。
要说国内最早的象牙雕刻制品,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就十分突出,尤其在河姆渡文化早期。
在河姆渡文化各个遗址中共出土象牙制品30余件,绝大多数出自河姆渡遗址。
器形有蝶形器:圆雕象牙鸟、帽盖形器等。
其中蝶形器17件,圆雕象牙鸟6件,帽盖形器3件。
圆雕象牙鸟造型顶端为鹰嘴大眼的鸟头,宽扁长方形圆尾鸟身,正面刻画有弦纹与斜线纹相间或弦纹与植物纹组成的纹饰,鸟腹上有横向突脊,脊上钻有纵向圆孔,鸟身以下占全器三分之二,呈扁平圆舌形。
侧视其全角似一鹰嘴大眼短腹长尾的鸟。
造型夸张,雕刻及磨工极精。
脊上圆孔多磨损残破。
此外,还有象牙梳、三把圆雕象牙匕等制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三件精美的象牙杯,其中最大的的象牙觥杯,通高55厘米、杯身高42厘米、米黄色,系象牙根段制成。
鬼工牙雕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拍卖》 2010年第4期
《尔雅》上说:“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其中“象”专指象牙。
中国的象牙
雕发展已经有7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但蕴含着中国千年来的雕刻工艺,也蕴含着我国几千年的
传统文化。
象牙拥有变化微妙的色泽,精细的纹理以及易于雕刻的特性。
再结合与玉雕、珐琅、雕漆并称为工艺品“四大名旦”的牙雕技法,以致象牙制精品的艺术含量极高,从而也备受人
们的珍视。
历年来象牙雕是人们公认的高档奢侈品,一直在拍卖会上出现,在一些行业大店中
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象牙雕材质本身十分稀缺,这无疑为牙雕奠定了坚实的保值基础,随着2008年我国在国际上争取到从非洲一次性采购一批象牙原料后,2009年象牙雕在市场中又再次兴旺起来,与往年相比,去年国内各大拍卖行都不约而同地增加了象牙雕拍品的比例。
在国际
艺术市场上,今年3月25日纽约佳士得举办一场“乘物游心: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专拍,该专拍囊括了美国藏家普孟斐先生收藏的158件中国15世纪至19世纪的犀角雕、象牙雕、工艺
精品等,象牙雕正是该场拍卖的热点之一。
在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古籍善本、瓷器等艺术
品门类的强势带动下,饱含精湛工艺的珍罕象牙雕势必成为下一波升温的门类。
象牙雕刻的流派真伪与断代在我国艺术品门类中,牙雕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精美的象牙盅、匕、双凤纹蝶形器、梳子等,其上运用了圆雕、阴刻甚至镂雕技术,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商代的殷墟遗址发现了不少象牙器物。
妇好墓出土的夔龙纹杯,镶嵌绿松石为饰,颇为精致。
周代,象牙工艺已经独立成为一个门类,制作了大量生活用具,尤以簪、笄为多,河南虢国墓地还出土了雕刻复杂的象牙剑鞘。
汉唐时期,象牙已经依赖进口,所以更为珍贵。
据载,当时出现了牙?、牙床、牙扇、牙带?^、牙笔管、鸡心佩等,从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昔日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唐代拨镂牙尺、牙笏中可见当时工艺的辉煌。
宋代宫廷匠作机构――文思院,已经设立专门的象牙作坊,后来著名的牙雕品种象牙球工艺也出现了。
今天所见明代前期牙雕以宫廷御用监制作居多,主要是小型雕像,不喜染色;而晚期在南方的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福州、漳州和广州等地,因为商业的需求,牙雕工艺相当繁荣。
清代是牙雕高峰时期,宫廷与地方相互影响,流派众多,名家林立,留下了大量作品。
一般而言,可以区分成南北两大系统,流派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了牙雕王艺的发展。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继承明代传统的苏州牙雕、深受西方影响的广州牙雕、擅长人物的北京牙雕以及汇集南北风格带有宫廷气派的造办处牙雕等。
牙雕流派苏州牙雕苏州牙雕,实际上并不只限于苏州一地,而是可以涵盖南京、扬州、嘉定等长江三角洲一带的牙雕工艺,这里传统上就是商业与工艺美术行业发达的地区,牙雕深受书画、竹雕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文化底蕴厚重。
金陵的竹刻家濮仲谦,嘉定的竹刻家施天章、封歧等,都同时从事牙雕的制作。
施天章、朱拭等作为牙匠曾被召入宫廷造办处当值,被称为“南匠”。
正因为苏州牙雕的文化气息,当时有谚云:“苏州样,广州匠”,苏州牙雕样式成为全国牙雕流派的范本。
苏州牙雕的作品多为笔筒、笔架、笔掭等小件文房用具,也有碗、瓶、盒等实用或陈设器物,题材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历史传说等,常以名家画稿为粉本,追求笔墨的韵味,某些山水作品有吴门画派之风,花鸟则宗清初画家恽寿平,清雅脱俗。
惊艳历史的明代象牙象牙笔筒牙雕中国象牙雕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之后,象牙雕刻一直传承在七千年的历史当中,连绵不绝。
而实际上,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几十万年前在黄河流域曾有象群活动。
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据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较多的象牙制品出土。
在商代时,中原地区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仍然盛产大象,河南省简称“豫”,即与大象有关。
到了周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化及土地开垦等原因,黄河流域已难觅大象的踪影。
汉末,大象活动区域已退到长江以南地区,至唐代,长江流域的大象也基本绝迹。
明清时期,大象的栖息地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地区,成为中国境内的一种濒危动物。
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从汉代以后,中国所需象牙多依靠进口。
由于象牙色泽白嫩,属于上等的雕刻材料,其艺术品雕刻精美、价格昂贵,一直是王公贵族追捧的对象。
另外,象牙还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药性论》记载象牙“甘,寒。
清热镇凉,解毒生肌”。
明清两代是牙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创造出了大量的艺术珍品。
尤其是到了清代,形成了广作牙雕风格,广州成为当时牙雕制作与生产的中心之一。
明代象牙文物虽不如清代丰富,但多数为精品且极具时代特色。
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就种类而言,有象牙笏、牙雕人物、笔筒、盖盒、炉盖顶、挂牌等,其中前四类为牙雕大件,为明代牙雕的代表,以下主要介绍与研究这四类牙雕藏品。
本次藏品皆来自广东省博物馆。
精品解析明代象牙笏长56厘米、上宽4.5厘米、下宽6.7厘米,为本馆三级藏品。
由整片象牙制作而成,整器依象牙走势而成弧形,边缘有小磕缺。
笏面经过抛光处理,光滑平整,有自然裂纹,纹理清理,细密均匀。
象牙质地缜密,包浆肥厚,形制硕大古雅。
明代象牙笏长54.5厘米、上宽5.4厘米、下宽7厘米,为本馆二级藏品。
长条片状,上窄下宽两端翘,通体光素无纹。
此件象牙笏器形与象牙纹理特点与上一件象牙笏类似。
不同之处为:一是这件牙笏四角稍截去一小角,而近似圆角;二是这件牙笏颜色较上一件浅,泛白。
梳篦的研究报告1. 引言梳篦是一种常见的用具,用于整理和修饰头发。
它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材料和设计,能够满足不同人对发型造型和理发需求。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梳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分类、材料、使用方法以及对头发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2. 历史梳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最早的梳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那时的梳篦主要是用动物骨骼、木材或象牙制成。
而在中国,古代的梳篦常用玉石、贝壳等材料制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与实用价值。
3. 分类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梳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梳篦类型:3.1 宽齿梳篦宽齿梳篦是指梳齿较宽的梳篦,适用于长发和护理蓬松发型。
它能够轻松梳开纠缠的头发,减少头发断裂和静电。
3.2 尖齿梳篦尖齿梳篦是指梳齿较尖的梳篦,适用于设计细致造型和梳理发根。
它可以更准确地梳理发丝,并打造出更精致的发型。
3.3 梳子刷梳子刷结合了梳篦和刷子的功能,可以同时梳理头发和按摩头皮。
它通常用于头皮按摩和头发护理,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头发健康。
4. 材料梳篦的材料也有多种选择,不同材料的梳篦在质感、柔软度和舒适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梳篦材料:4.1 木质梳篦木质梳篦通常由天然木材制成,如樱桃木、梳细木等。
它们具有天然的质感和光滑的表面,对头发较为温和,减少静电。
4.2 塑料梳篦塑料梳篦由合成塑料制成,易于制造和成本较低。
它们可以是硬质塑料或柔软塑料,适用于不同使用需求。
然而,长期使用塑料梳篦可能会导致静电和头发损伤。
4.3 金属梳篦金属梳篦通常由不锈钢或铝制成,具有强度和耐用性。
它们一般用于特殊造型和需要更严密梳理的头发,但对于一些脆弱的头发类型可能太过刺激。
5. 使用方法正确的使用梳篦可以帮助保持头发的健康和美观。
以下是一些使用梳篦的基本方法:1.先使用宽齿梳篦梳理发丝,从发梢向发根梳理,逐渐解开发丝纠缠。
2.对于有特殊造型需求的发型,可以使用尖齿梳篦来细致梳理和设计。
关于梳⼦的⼀个美丽传说关于梳⼦的⼀个美丽传说编辑:予欣2015-09-20梳⼦有⼀个古⽼⽽美丽的传说据说梳⼦起源于华夏上古⽂明时代,由⽅雷⽒所创。
《汉书》记载:“⽅雷⽒,黄帝妃,⽣⽞嚣,是为青阳。
”⽅雷⽒是轩辕黄帝的王妃,据说她从鱼⾻中获得的灵感,进⽽发明、创造了梳⼦。
传说是⽅雷⽒创造了梳⼦有⼀年,黄河流域发了上古⼤洪⽔。
给黄帝发明⾈船的狄货,从洪⽔中捞了⼗⼏条⼤鱼带回部落,鱼被吃完以后,⼤鱼⾻堆了⼀地。
⽅雷⽒拣起⼀根鱼⾻,折了⼀节,不由地端详起来。
她觉得鱼⾻⾮常美观,不⾃觉地⽤鱼⾻梳理披散于肩的长发。
在这⽆意之中,蓬松的头发被梳理得整整齐齐了。
但是鱼刺很容易扎到⼿,也容易断。
⽅雷⽒寻思许久,找来了给轩辕黄帝专门做⽊⼯的属下,让其打造⼀把⽊质样式的鱼⾻。
⼜经过反复试验,能够整理头发的⼯具终于成形了,这便是梳⼦的前⾝。
古朴样式的梳⼦梳⼦最初得名,因为是⽤⽊头所制,就称为“⽊梳”。
⾃此以后,中华民族使⽤与传承梳⼦的梳妆⽂明时代,就开始了!梳⼦的造型美观、多样梳⼦从古发展⾄今,已经越来越多样化了。
除了具备梳发功能,有的梳⼦还具备温和养⽣的材质,也有了保健的功效。
随着梳⼦⼯艺的发展,梳⼦从梳发⼯具演变成了古代⼥⼦的发饰。
唐宋时期,更加精美华贵的⾦银梳篦问世。
因此,插梳之风在唐宋盛极⼀时。
近现代⼥⼦虽不普遍以梳⼦插髻来妆饰头发,但是不少的少数民族⼥⼦,仍沿袭了⽤精美考究的梳⼦来作发饰的习俗。
梳⼦还有按摩养⽣的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化,古⼈常以送梳⼦或纸扇,来诠释浪漫爱情。
梳⼦代表相思、代表爱情,成为男⼥之间的定情信物。
梳⼦具备爱情的意涵古时候,送梳⼦有私订终⾝、⽩头偕⽼之意。
时⾄今⽇,有不少情⼈仍沿袭七⼣送梳⼦定情的这个习俗。
因为梳⼦是⼥⼈⼀⽣⾥极为贴⾝使⽤的物品,所以能够送梳⼦的⼈,关系是⽐较亲密的。
送梳⼦代表⼀辈⼦都要纠缠到⽼,也是结发的意思。
宋代词⼈吕胜⼰曾于《鹧鸪天》中,写到关于梳⼦的诗句:“象⽛⽩齿双梳⼦,驼⾻红纹⼩棹篦。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梳篦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梳子是用象牙、骨头或竹子制成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梳篦的材质逐渐丰富多样,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细。
到了商周时期,梳篦已经成为一种贵族阶级特有的物品,象征着权贵地位。
从史书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梳子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宋时期是中国梳篦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候,梳篦的种类繁多,样式精美。
宫廷内外都有梳篦的使用,作为妇女装饰品的一种,被奉为重要的礼物和贡品,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同样,梳篦的制作工艺也日趋成熟,工匠们纷纷探索各种方法和技巧,使梳篦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这些梳篦在外观、花纹和装饰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外观方面,中国传统梳篦通常选用各种优质的材料制作,如黄花梨木、紫檀木、牛角等。
这些材料不仅质地坚实,而且拥有独特的纹理和色彩,为梳篦增添了艺术价值。
花纹方面,中国传统梳篦常常以动植物、神话传说等为主题进行雕刻,包括龙凤图案、花鸟图案等。
这些花纹不仅精细绝伦,而且寓意深远,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装饰方面,中国传统梳篦常用珠子、丝线、绒线等进行装饰。
这些装饰物不仅增添了梳篦的美感,还突出了梳篦的精致与华丽。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梳篦艺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人喜欢讲究细节,梳篦的制作也注重细致和精确。
这一精神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梳篦艺术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高度发展。
梳篦的制作涉及到众多的工艺技术,如雕刻、细磨、镶嵌等。
这些技术在中国的其他传统手工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梳篦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梳篦以其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梳篦艺术也在传统文化的史书和文物中留下了丰富的珍贵资料。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小梳子,文/张致和 吴 桐每日晨起,洗脸刷牙梳头发,这一套流程相信你再熟悉不过了。
但梳头发时,看着手里的梳子,你的脑海里是否浮现过几个小问号——梳子是谁发明的?它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古代的梳子也长这样吗?从古到今,从竖变横的梳子关于梳子的由来,中国民间流传着两个说法。
传说之一是赫廉造梳。
相传赫廉是炎帝的手下,曾经把兽骨雕刻成五指形状来梳理头发,后来他被黄帝封为制梳业的始祖。
另一个传说则是方雷氏造梳。
方雷氏是黄帝的一位妃子,由于缺乏适合的工具,她打理头发很不方便。
有一天,方雷氏煮了几条大鱼吃,她看到鱼骨上的鱼刺排成一排,特别细密,就灵机一动用它梳理起头发来,结果乱蓬蓬的头发一会儿就梳理好了。
后来她就让工匠按照鱼骨的形状,用木头制作了一件工具,由此便诞生了第一把梳子。
当然,以上都是传说,事实究竟如何无法考证。
但是在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同期,确实已经出现了较早的梳子。
1959年,文物部门曾在山东省泰安市的大汶口遗址中发现了一只镂雕旋纹象牙梳,这只象牙梳是迄今原始社会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把梳子,距今已有4500至6500年的历史了。
其实,古代的梳子样式可多啦!商周时期的梳子造型丰富,“凸”字形的梳子最常见,梳面上一般还刻有精美的云雷纹、几何纹等。
大文化镂雕旋纹象牙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 化大视野33材质有玉、骨、木、竹等,木质或竹质梳子易腐朽,所以那时候留下来的梳子大多是玉质和骨质的,比如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这只玉梳。
专家认为,这种梳子也可以作为头饰,插在头发里固定发型用。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人们的喜好变了,梳子形状也变了,大多呈上圆下方的马蹄形,梳齿更加均匀,花纹也更加精美,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那时候,人们喜欢用梳子固定头发,梳子的这一用途到唐宋时期更加“发扬光大”。
唐朝时,人们竟然开始用黄金制作梳子,有的梳子上还镶嵌着精美的宝石,雕刻有复杂的花纹,看起来颇为奢华。
这一时期,梳子的外观开始变横、变扁。
中国传统梳篦艺术的研究中国传统梳篦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梳篦艺术既是一种实用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技艺,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本文将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对中国传统梳篦艺术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工艺特点以及艺术价值。
一、历史渊源梳篦在中国的使用历史已有几千年,最早的梳子是用竹子、木头或兽骨制成的。
梳子最初是一种实用工具,用来梳理头发、护理发质,后来逐渐演变成装饰品和礼品。
据《山海经》记载,在古代的黄帝时期,已经使用梳子。
汉代的《世说新语》中有“梳翦箕蹙”的记载,可见古代中国人对梳子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
到了唐代,梳篦逐渐成为一种绘画题材,成为了文人雅士的文人品味的象征。
宋代的梳篦逐渐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品,在宫廷文化和社交礼仪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梳篦制作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
二、工艺特点传统的梳篦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包括材料的选择、雕刻、镶嵌和装饰等多个环节。
梳篦的材料包括木头、竹子、兽骨、象牙、贝壳等,其中以黄杨木和紫檀木最为常见。
黄杨木质地坚硬,色泽温润,适合雕刻细腻的图案和纹饰;紫檀木质地致密,颜色深沉,通常用于制作高档的梳篦。
梳篦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雕刻、铺嵌、打磨和装饰。
雕刻是最为关键的环节,需要工匠们根据不同的图案和造型,运用传统的雕刻技法,将图案和纹饰雕刻得栩栩如生。
铺嵌则是将珍贵的玉石、宝石、贝壳等镶嵌在梳篦上,增加了梳篦的美观和珍贵度。
打磨和装饰则是为了使梳篦的表面光滑细腻,增加了触感的舒适度和美感。
三、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梳篦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一种装饰艺术和文化传承。
梳篦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承载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
梳篦还体现了工匠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雕刻、铺嵌和装饰技艺,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造力。
象牙拉丝,中国失落在民间的技艺说起北京工艺“四大名旦”就不得不提起无法继续传承的牙雕工艺。
牙雕并非近几年才出现,它从7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便开始出现牙雕,距今发现最早的牙雕制品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
民国于硕款山水文字纹象牙鼻烟壶民国于硕款山水文字纹象牙鼻烟壶历史悠久的牙雕技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20 世纪 80 年代末,联合国洛桑会议缔结《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滥杀大象和贩卖象牙。
为了更加的保护大象,牙雕技术也不断在寻找象牙材料的替代品,希望能将技术传承下去,也能更好的保护大象。
清代竹石人物纹象牙笔筒新石器时代便有了牙雕制品,可见那个时代的牙雕制品并非为了欣赏把玩之用,那时将牙雕制品作为实用工具,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将牙雕才从实用变为艺术品和文玩,牙雕的工艺也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民国人物纹象牙鼻烟壶而牙雕工艺的流行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那时候的技艺便十分成熟,后来经历汉、唐、宋、元、,明、清等后续的发展,牙雕技艺更为精湛,特别是到了清朝可以说到牙雕技术的巅峰时期,而且牙雕中的编织拉丝工艺更是不可思议,可惜已经失传。
清代文字纹象牙扳指一、牙雕雕刻之法牙雕,牙为象牙,重点在于雕。
牙雕雕刻技法多样,很多其他雕刻的技法都被运用到牙雕工艺上。
圆雕、浮雕、镂雕都可以出现在牙雕上。
清代兽钮象牙印章料加上明清以来,很多竹雕大师也纷纷加入到了牙雕队伍之中,让竹雕的更多技法融入牙雕。
特别是到了清代以后,牙雕的技术更加精细而且繁复。
民国镶紫檀山水文字纹象牙盒特别是一种叫做编制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将象牙浸入药水之中,让象牙软化,然后将象牙制作成很薄的牙片,在将牙片打磨光滑在进行编织拉丝,可以做成扇子和象牙席。
此种工艺在清代以前未曾见到,应该是在清朝才逐渐出现的,而且这项工艺由于受到天气的影响,北方也不多见,在广州较为常见。
比较常见的时期是乾隆时期,那时候将拉丝工艺运用在制作外销的象牙扇之中,薄如蝉翼,十分精美。
梳子发展史
梳子是人类使用历史较长的日用品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梳子是由动物骨骼或角制成,用于梳理毛发和羽毛。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梳子的材料和用途也逐渐发生变化。
在中国,最早的梳子可追溯到商代,当时的梳子主要由玉制成,成为贵族和王室的珍品。
汉代时期,梳子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不仅材料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形状也更加美观。
唐代时期,梳子成为盛行的发饰,且种类繁多,形状各异。
在欧洲,梳子的历史同样悠久。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梳子主要由象牙、玉石和贝壳等材料制成,且常常装饰着珠宝和贵重金属。
中世纪时期,梳子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不仅广泛使用于贵族和宫廷,而且也成为普通百姓的日用品。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梳子的材料和工艺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升级。
如今,梳子已经成为了一种功能强大、种类丰富的生活用品,其发展历程也充满了人类文明的印记。
- 1 -。
史前时期的梳子杨晶(北京故宫博物院)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6千多年以前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梳子了。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梳子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通,揭示了它们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历程。
因此,本文主要依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试对史前时期梳子的形制、结构以及功能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史前时期的梳子大致分布在以下几大区域。
1.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的梳子,主要发现于大汶口文化的遗存之中。
在江苏省邳县刘林遗址发掘出两件骨梳(1)。
其中一件出自第一次发掘的M2,梳背微带弧度,一面外表光滑,另一面有刀刻痕,下有梳齿4枚,3枚已残(图一,2);另一件出于第二次发掘的M184,形制比较规整,梳背呈顶端微弧凹的倒梯形,凸棱之下有5枚长梳齿,2枚已残,长8.8厘米(图一,1)。
据研究,刘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而出土骨梳的两座墓葬均应属于早期,绝对年代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在整个大汶口文化的序列中也应排在早期,所以这两件骨梳应为这一地区已知最古老的梳子。
图一各种质料的梳子1.刘林M184骨梳2.刘林M2骨梳3.庙底沟H563骨梳4.野店M50骨梳5.陵阳河79M12 骨梳6.切刀把M25骨梳7.青龙泉F6象牙梳8.陶寺M282石梳9.大汶口M26象牙梳在山东邹县野店M50内出土过一件骨梳(2),梳背部有两道凸棱,下有15枚齿(图一,4)。
野店大汶口时期墓葬被划分为五期,其中M50属于第四期,绝对年代大体距今5000年左右,因此这件梳子的年代当晚于刘林遗址出土的骨梳。
在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墓地M26中出土一件象牙梳(3)。
这把象牙梳,整体呈竖长方形,截面呈弧状,全长16.7厘米,梳齿部分约占全梳的三分之一,共有16枚齿,分布得细密均匀,齿端略薄,梳齿与梳背之间有一道扁平条状的凸棱,梳背顶端呈斜角,近顶端处穿有三个圆孔,梳背中部有成组的镂空纹饰(图一,9)。
[梳子的起源是什么梳子是怎么样]梳子的起源是什么?梳子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梳子的起源:轩辕黄帝第二妻室名叫方雷氏,是一位非常有心计的女人。
在黄帝第一妻室嫘祖发明养蚕后,她创先发明了骨针。
她把丝线穿在骨针尾部,缝起衣裳飞针走线,黄帝宫里大小妇女没有不佩服的。
但是,有些事情仍然经常刻在方雷氏心里。
她所掌管的黄帝宫20多位女子,经常蓬头垢面,一遇到重大节日,她总要把这些女子叫来,逐人用她自己手指把每个女子头上蓬发一一捋顺。
有时,连五个手指都捋破了。
方雷氏为这些事经常发愁。
有一年,河里发了一场大洪水,给黄帝发明舟船的狄货,从洪水中捞回比胳膊还粗十九条大带鱼。
他非要黄帝第三妻室彤鱼氏给他作熟吃,不料,彤鱼氏有病不能下床,狄货只好去找方雷氏。
方雷氏按照彤鱼氏平时作鱼的方法,把石板用柴火烧热,把带鱼放在石板了,上下翻滚,不一会带鱼就烧熟了。
狄货一口气吃了3条,鱼刺堆了一地。
方雷氏随手拣起一根,折了一节,左看右看,非常美观,不由得用带鱼刺梳刷披在自己肩上的乱发。
开始,她是无意,谁知,不大一会,蓬乱的头发,被梳得整整齐齐。
连她自己也弄不懂为啥蓬乱的长头发,用鱼刺怎么能捋顺,梳得整齐呢?方雷氏把这些带鱼刺暗暗收藏起来。
第二天她就把这些带鱼刺折断成一扎长的短节节,叫来她身边的所有女子,一人发给一节带鱼刺,教她们如何梳头发。
一群女子嘻嘻哈哈都动手梳起来。
开始,有的女子不会使用,鱼刺扎进头皮,有的用力过大,一下子把带鱼刺折断了。
有的女子还说,还不如用手指头梳理头发,又保险还能抓痒。
此事虽然失败了,但方雷氏并没有放弃带鱼刺对她的启发。
用什么东西能代替带鱼刺呢?方雷氏苦苦思索,日思夜想。
有一天,她遇见黄帝手下专做木工的睡儿,她把带鱼刺拿出来,要求睡儿依照带鱼刺,做一把木质的梳子。
睡儿看了看带鱼刺,告诉方雷氏,可以做,就是没有这种工具。
不过,先让我试一试。
不几天,睡儿用一块木板作成一把带鱼刺式的梳子,拿来叫方雷氏看。
方雷氏不看则罢,一看,噗哧一下笑得直不起腰来。
五千年前象牙梳暗含神秘“太极”
易学起源或将提前两千年
∙2011年07月25日
∙【PDF版】
26号墓中的象牙梳有﹃太极图﹄
本报记者张向阳
在不久前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
令人惊叹的是,在梳身雕刻的“S“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
著名的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研究员讲述了这把梳子的发现过程和它非同寻常的意义。
施工发现史前墓地>>
大汶口文化惊世呈现
年近八旬的张学海先生曾主持过齐鲁、薛故城和大汶口、东海峪、城子崖等遗址以及明鲁荒王墓等多项重要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是研究东夷文化的著名专家。
据张学海介绍,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
考古发掘。
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的大汶口镇,分布在大汶河两岸,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
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200至4600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第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其中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异常精美。
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
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
张学海说,大汶口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文化总体水平,在全国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名列前茅。
大汶口出土文物中有诸多骨牙制品,其中有两件象牙梳。
一把精美的象牙梳>>
暗含八卦玄机
张学海说,在发掘的10号墓中,随葬品达100多件,是最富有的墓葬,墓主可能是一位老年女性,其中出土了一件象牙梳,没有雕刻花纹和图案,仅留存了三齿。
与10号墓紧邻的26号墓也是一座大墓,出土了60多件器物,它的年代比10号墓早些,墓主人是成年人,骨架未作性别鉴定。
就在这个26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件象牙梳,象牙梳完好无缺,有繁复镂孔雕刻图案,异常精美。
这把象牙梳,背厚齿薄,整体略呈长方形,约有17厘米长,顶端有四个小缺口,其下透雕三个圆孔,梳身中部用平行的三行条孔组成类似“S”形(亦称作“8”形)的透雕装饰,内填T字形花纹,在“S”字形装饰的左右两侧刻出对称的三个条孔,上方刻有一道条孔,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装饰画面,条孔为刻具一次刻成。
象牙梳的下端有15个(不算两边)细密的梳齿。
张学海告诉记者。
这把象牙梳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件象牙镂孔工艺品,反映了大汶口的雕刻艺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梳身上雕刻的“S”字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八卦太极图。
“刚开始,人们只是认为这件梳子雕刻精美,没考虑到花纹有什么含义。
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
十年代,有些学者开始猜测,这件梳子上刻画的是原始的八卦符号!”张学海说。
“太极图的祖形”>>
伏羲生活在大汶口时代?
在中国上古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伏羲始做八卦的传说。
《系辞传》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于是始做八卦……”难道伏羲生活在大汶口时代?
据张学海介绍,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逄振镐先生是研究东夷文化的专家,他认为,这把梳子上刻画的图案就是原始的八卦符号的源头,它与原始八卦、与伏羲(太昊)“始作八卦”的传说和记载可能有关系。
他将象牙梳上“S”形和其中的“T”形(其中的“—|”形释为上、“|—”形释为下,与金文同)视为阴阳鱼太极图的祖形。
他认为,东夷居民有太阳崇拜的观念,这是“太阳的象形”。
“S”下面则是直条纹的梳齿,这密密的梳齿正好是海水的象形。
上为太阳,下为海水,上为乾,下为坤。
张学海还告诉记者,临沂市博物馆的李玉亭从事《易传》研究,他认为:八卦符号源于先民观察天象,以摹画鸟兽足迹之文为鉴,摹画天地、星辰运行的轨迹,由此推衍出天、地的卦形,并由考古发现象牙梳上的刻画得以证实。
李玉亭的观点是,象牙梳上的三个圆孔,象征着日月星“三光”,“S”形是由乾卦组成的,象征天道运行的规律。
两边的条孔是坤卦,象征地。
上下相对的“T”形,是甲骨文、金文中的“上下”两个字,有天地的意思。
李玉亭认为,古人观察天体运行,这是太阳从地面、海上升起、降落,生生不息的象征。
刻画天地之数>>
象牙梳是神器
记者注意到易学专家、云南大学教授黄懿陆的观点,他也认为这是一个太极图。
黄懿陆认为:象牙是非常坚硬的。
6000年前,人类社会尚未产生金属制品,要把象骨刻成梳齿,并凿穿形成三个孔,那是非常困难的。
可想而知,这并不是一般的生活用品,而应该是一件精致的神器。
所谓“梳齿”,当然有梳头的作用,但平时主要是便于携带,以其齿插在头上发间,随时准备计算,作为仰观天象、俯察万物使用的神器。
诚如《易·系辞下》所言:“仰则观天象,俯
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说文解字》“示”字条也说:“天垂象,见(现)凶吉,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古代先民的阴阳八卦天地图,所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他还认为,这是刻画在象牙骨上的天地之数,是海上日出之后的天地阴阳图。
在这把“骨梳”的上部,用三个圆孔表示易学中“太极生两仪”之义,大汶口的古人在“骨梳”中间部分继续用四种“两仪”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两仪生四象”的生成转化过程。
“以上观点如果得到证实,八卦的发明时间应该是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不是周朝时期带有神话色彩的河图洛书学说。
虽然人们可以这样推测和想象,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还需要严谨的证据和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出土文物来佐证。
”张学海说。
这些观点是否只是想象和推测,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来佐证这一观点呢?这一时成为悬念。
O相关观点
∙2011年07月25日
∙【PDF版】
象牙梳印证了“阴阳鱼”的思维
烟台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江林昌教授在其专著《中国上古文明考论》中对这把象牙梳有类似的论述:“其墓地M26出土一件象牙梳,梳身板上镂刻成一个S形。
这个S形由十一组‘三’形符号组成,这个符号即后来《周易》的‘乾’卦符号。
在‘S’形的上下口上,则分别有《周易》‘坤’卦符号连接。
在‘S’形内
侧,则有两个对称的‘—|’‘|—’(‘T’形,编者注)符号。
这在金文里正是‘上’‘下’两字。
《说文》:‘—|,高也,此古文上。
指事也。
’‘|—,底也。
’综合起来看,这个‘S’形图案正表示了天地乾坤、阴阳变化之意,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阴阳八卦图。
”
苏三在《历史也疯狂》一书中写道:“我认为这把新石器时代的象牙梳上刻画的是《易经》的八卦图!或许说这就是《易经》的‘起源形态’,因为只是雏形,但是它又呈现出《易经》的多数特征,可以说《易经》的思维逻辑已经出现,比如两个反向的T形符号,还有两个互相流通的圆圈,都似乎印证了‘阴阳鱼’的思维。
后来这个原形经过千年演化定形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它根本不是周公的创造,或许周公是最后一个使之定形的人。
”
远古的象牙从哪里来?
按照常识,大象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离山东很遥远。
但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少象牙梳、象牙琮、象牙珠、象牙雕筒等制品,这些象牙从哪里来?根据泰安曾经出土远古的象牙化石等物品来看,有关专家推断,远古时期的泰山、大汶河流域,温暖湿润、草木繁茂,很像现在的热带雨林,具备热带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适合大象、鳄鱼等动物栖息,大汶口文化中的象牙制品应该是大汶口人狩猎后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