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成因
- 格式:ppt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章稠油的定义: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 ,原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
国内外稠油的分类: 中国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开采方式 名称类别 粘度,mPa·s 相对密度 普通稠油I50*(或100)~10000 >0.92亚类I -1 50*~150* >0.92 可以先注水 I -2150*~10000 >0.92 热采 特稠油 II 10000~50000 >0.95 热采 超稠油 (天然沥青)III>50000>0.98热采国外:根据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粘度进行分类:l A 类:普通重油,100>μ>10cp ;25>API°>18; 油藏条件下容易流动。
l B 类:超重油,10000>μ>100cp ;20>API°>7; 油藏条件下能够流动。
l C 类:沥青砂或沥青,μ>10000cp ;12>API°>7; 油藏条件下不能流动。
l D 类:油页岩,源岩,无渗透性,只能采矿抽提法开采。
稠油的组成:主要是由烷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成,并含有硫、氮、氧等杂原子。
稠油的性质:1)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 2)石蜡含量一般较低,凝固点低。
3)稠油密度大、粘度高。
相对密度越大,其粘度越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4)稠油粘度对温度敏感,随温度的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是用热采开采的理论依据。
5)稠油分子量高(低挥发性),硫、氮、氧等杂原子及镍和钒等金属含量高,氢碳原子比低。
6)在热力条件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7)同一稠油油藏,原油性质在垂向油层的不同井段及平面各井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8)稠油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可以简化为宾汉流体。
稠油的地质成因: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盆地后期构造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用、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 以及烃类轻质组分散失等诸因素影响,而晚期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其他因素是在这一地质背景下的地化过程。
稠油常用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稠油:油层温度下,地面脱气粘度100mPa ·s 以上的原油。
2.热采:热力采油的简称,即利用加热油层使原油温度上升,粘度下降后采出的工艺总称。
3.蒸汽:在饱和状态下的汽水混合物称蒸汽。
4.吞吐:也叫蒸汽刺激,向一口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后在该井采油的工艺方法。
5.气驱:用蒸汽为驱动介质,从注汽井注入驱替原油向采油井运动并采出的工艺方法。
6.水蒸汽干度:水蒸汽中的气相在总量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7.稠油粘温特性:指稠油的粘度随温度上升,粘度下降的特性。
8.注汽参数:吞吐井—井口注汽压力、温度、注汽速度、注汽强度、注汽量、焖井时间。
气驱井—注汽速度、注汽压力、温度。
9.注汽压力:注汽时井口的油压。
10.蒸汽的量:蒸汽量指蒸汽的质量,常用单位(吨)。
11.注汽速度:每日24小时内注入井内的汽量,单位(t/d )。
12.注汽强度:每米油层一个周期内注入蒸汽量,单位(t/m )。
13.吞吐周期:油井每完成一个注汽、焖井、采油循环称一个吞吐周期或轮次。
14.焖井:吞吐注汽后关井一段时间,让蒸汽的热量充分与油层交换,这一过程称为焖井。
15.油气比:一个吞吐周期所产油量与注汽量之比,单位(吨/吨)。
16.干扰:注汽井对邻井产状形成影响,但还未汽窜称干扰。
17.汽窜:蒸汽由注入井沿油层进入邻井后产出的现象。
18.套外窜:蒸汽沿套管外窜至地面叫套外窜或管外窜。
19.环形钢板:焊接在地表表层套管头处起固定和密封套管与油套环空的钢板。
20.热损失:热能的产生、储运过程中向环境中的散失。
21.传热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辐射,热量从一处传到另外一处的过程叫热传递。
22.矿化度:在地层水中含有各种盐类,每升地层水含盐总和叫矿化度,单位毫(克/升或ppm )。
23.抽油机井的泵效:指抽油机井实际产量与泵理论排量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24.沉没度:深井泵固定凡尔与动液面之间的距离。
稠油油藏成因与开发技术概述摘要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下,石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稠油资源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有关稠油成因的机理性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并且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归纳。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阐明了稠油的成因主要为原生因素与次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针对稠油黏度高、流动性差、难动用等问题,总结了常见的开发应用技术及特点,明确了稠油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对实现稠油的高质量开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稠油;成因;高效开发;1 引言全球油气资源总量大概在6万亿桶左右,三分之二为非常规油气,其中稠油占比较大且分布极不均匀。
我国稠油资源非常丰富,为世界第四大稠油资源国,目前已发现70多个稠油油藏,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辽宁、内蒙等地,但油藏成因机理型认识相对较为薄弱。
从开发状况来看,目前稠油开发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1],工业化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基本稳定在一千五百万吨至一千六百万吨,是我国总体原油稳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稠油的高效持续性的开发,对我国能源保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稠油的成因稠油,又称重油或沥青[2],一般来说黏度超过100mPa·s、密度超过0.934 g /cm3的原油便可归类为稠油。
稠油的生成与生油母质及热演化过程有密切的联系,生油母质的成熟度是决定生成原油密度的重要因素。
由于有机质的类型和沉积环境的不同,生成的原油成熟度也有所不同,油气二次运移的过程中经历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也使得原油性质有所差异。
因此稠油的生成与两种因素有关。
一是原生因素,既低演化阶段形成的未熟或低熟稠油。
二是油气发生氧化还原、生物降解、水洗作用等次生因素而形成的重质稠油或沥青等[3]。
2.1原生因素原生因素指干酪根在热演化中生成的低熟或未熟稠油,其主要因素与有机质的类型、含量、成熟度、沉积环境有关。
在低成熟阶段,生成的重质组分较多,中、高成熟阶段则生成的轻质组分较多。
腐泥型或偏腐泥型、有机质丰度高、咸化—半咸化的湖相沉积环境,低成熟演化的烃源岩生成的重质油潜力往往较大。
从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看稠油的形成及开采中常见问题1(合集)第一篇:从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看稠油的形成及开采中常见问题1 从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看稠油的形成及开采中常见问题作者:孙铭辽河油田公司高升采油厂座落于绕阳河畔的盘山和台安两县交界处。
沈盘公路横穿油区.京沈高速公路、京(秦)沈电气化铁路与厂区擦肩而过。
辖区面积近1000km2,1978年建厂,现有员12551人。
管理着1468口油水井、2座联合站、2座注水站、37座转油站、6座注汽站。
是辽河油田集稀油、稠油和高凝油于一身的多种类油品生产基地。
曾被誉为“出稠油、出经验、出人才”的摇篮。
是中国最早正规开发的稠油油田,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15年稳产70×10^4t原油生产规模,创造了辽河油田稠油开发史上稳产时间最长的纪录。
稠油油藏分类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地层盆地后期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用,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以及烃类轻质分散失等诸因素影响。
而晚期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其他因素是在这一地质背景下的地化过程,按上述因素可将超稠油油藏分为风化削蚀、边缘氧化、次生云移和底水稠度等四种成因。
一、风化削蚀成因超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后期构造抬升活动强烈发育,盆地具有早期沉陷,后期衰退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古油藏抬升而接近地表,或者古油藏盖层封堵条件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天然气和轻质组分大量溢散,液态烃经受地层水的洗作用成地表风化作用,形成重质油或软沥青。
二、边缘氧化成因超稠油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和凹陷斜坡边缘,油藏类型以地层型或地层岩性封闭为主,在盆地后期构造运动抬升过程中,盆地边缘急剧上升,边缘斜坡带或为油气大规模运移和聚集的指向,油源主要来自盆地内部重油区,油气沿地层不整合面稳定砂体向上倾方向运移,进入盆地边缘地层水交替带,原油发生严重生物降解程度和物理性质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规律,下倾部位原油具有原生性,上倾部位原油均发生不同程度生物降解作用,油质变重变稠,甚至在盆地边缘部位形成软沥青,有利于超稠油油藏形成,这类油藏一般规模较大,广泛分布在盆地或凹陷边缘。
稠油开采基础知识稠油是指粘度大,相对密度大的原油,国际上称之为重质油和重油。
稠油和重油区别(需要区别开来明白即可)稠油指的是粘度高低取决于原油中胶质、沥青及蜡含量重油指的是密度大小取决于金属、机械混合物和硫含量多少稠油分类图表稠油和稀油比较1.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
稠油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采收非常低。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提高其在油层、井筒和集输管线中的流动性。
2.稠油的粘度对温度敏感。
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其粘度显著减小。
目前国内采用热力开采的方法。
3.稠油轻烃组分含量低,而胶质,沥青质含量高。
开采方法(如何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其流动性,提高躯体或者吞吐的扫油面积。
分为:热采技术,冷采技术,复合开采技术热采技术定义:通过各种手段向地层提供热能,提高油层岩石和流体温度,有效的减低粘度,改善流动性,减小渗流阻力。
分类:※1、热水区:将热水注入地层达到想要的目的,但是也有其局限性意合其他的想混,并且单位体积携带热量小,对粘度较高的稠油油藏效果有限。
2、蒸汽吞吐:周期(循环式)的向地层注入蒸汽,达到目的。
一般是蒸汽驱的先导3、蒸汽驱:按照一定注采井网,从注气井连续向油层注入高温湿蒸汽,加热并将并将原油驱替到周围生产井的方法。
(时间较长,费用回收期长)※4、水平井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5、火烧油层:`热量。
(主也需要注入井和生产井,并且也是有井网要求的。
)冷采技术:定义,不需要加热,通过化学降粘剂,注入CO2 ,利用微生物及外加物理场的作用分类:1、加碱降粘开采技术2、加表面活性剂开采技术3、加油容性降粘剂开采技术4、注CO2开采技术5、微生物开采技术复合开采定义;将以上几种结合起来运用如降粘剂+蒸汽吞吐、蒸汽+ CO2 +表面活性剂等井筒降粘定义通过热力、化学、稀释等措施是井筒中流体保持低黏度分类:1、化学降粘:加入化学药剂(活性水,)2、掺稀降粘(掺入稀油,减低粘度对应多少和温度有影响)3、热力降粘:提高井筒内流体温度分类:热流体循环加热技术和电加热技术热流体循环加热技术分类:井筒热流体循环,混合式热流体循环电加热技术电热杆加热:交流电从悬接器输送到电热杆的终端,空心杆内的电缆发热或利用电缆线与空心杆杆体产生的回路,根据集肤效应原理将空心杆杆体加热,通过传热提高井筒内的流体温度,降低粘度,改善流动性。
稠油简介稠油在世界油气资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稠油是石油烃类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常规原油资源高达数倍的巨大潜力。
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分布较广,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预计中国稠油资源量可达300×108t以上。
稠油开采技术的分类稠油开采技术包括热力采油技术、热力化学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等。
热力采油主要是通过一些工艺措施使油层温度升高,降低稠油粘度,使稠油易于流动,从而将其采出。
热力化学采油技术有两个方面:一是常规热/化学采油技术;另一发展方向是向地下注入催化剂等添加剂,使稠油在地下发生较明显的化学反应。
微生物方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各种特性进行采油,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生物表面活性剂技术;一种是微生物降解技术。
热力采油技术热力采油主要是通过一些工艺措施使油层温度升高,降低稠油粘度,使稠油易于流动,从而将稠油采出。
其主要方法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热水驱等。
蒸汽驱:蒸汽驱的机理主要是降低稠油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度。
蒸汽相不仅由水蒸汽组成,同时也含烃蒸汽,烃汽与蒸汽一起驱替并稀释前缘原油。
蒸汽吞吐:蒸汽吞吐的机理主要是加热近井地带原油,使之粘度降低。
作业过程是注蒸汽、焖井、开井生产。
蒸汽吞吐技术的应用使油井的动用程度提高,生产周期延长。
火烧油层:火烧油层是利用各种点火方式把注气井的油层点燃,并继续向油层中注入氧化剂(空气或氧气)助燃形成移动的燃烧前缘(又称燃烧带)。
燃烧带前后的原油受热降粘、蒸馏,蒸馏的轻质油、蒸汽和燃烧烟气驱向前方,未被蒸馏的重质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产生裂解作用,最后留下裂解产物——焦炭作为维持油层燃烧的燃料,使油层燃烧不断蔓延扩大。
热水驱:由于蒸汽与地层油相密度差及流度比过大,易造成重力超负荷汽窜,体积波及系数低,蒸汽的热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用热水驱则可有效的减缓这些不利影响。
热水驱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热水将能量传给地层油,使其温度生高,从而降低粘度;二则可以补充地层能量,将原油驱替至井底。
稠油裂解机理稠油是指粘度高、密度大、硫含量高、含水量大的油藏产物。
稠油储量丰富,但是由于其处理难度大,使得其开采和利用面临诸多难题。
稠油裂解技术就是一种有效地解决稠油难题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稠油裂解机理。
1.稠油裂解简介稠油裂解技术是将稠油通过加热、氢化等方式,将其分解成较轻质的石油产品、液化气和其他有价值的化学品。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稠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2.稠油裂解技术的机理稠油裂解技术主要分为热裂解和催化裂解两种。
其中,热裂解技术是利用高温和高压将稠油分解成较轻质的石油产品,其机理比较简单。
而催化裂解技术则是利用催化剂催化稠油分解反应,在温和的条件下,将稠油裂解成较轻质的石油产品。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两种裂解技术的机理。
(1)热裂解技术热裂解技术是将稠油在高温高压下,直接与其它氢气反应,将长链分子烃裂解成短链分子烃。
裂解过程中,长链分子烃原子间的键被断裂,产生了短链分子烃和一定量的氢气。
这种技术是一种非氧化的热化学反应,温度和压力是影响裂解反应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稠油中的长链分子烃可以在短时间内分解成短链分子烃,从而提高稠油开采和利用的效率。
(2)催化裂解技术催化裂解技术是将稠油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成较轻质的石油产品。
该技术可以在相对较低温度和较低氢气压力下操作,从而节约了能源和成本。
催化裂解反应是一种共价键断裂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稠油中的长链分子烃与氢气反应,生成短链分子烃和水。
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可以加速烷基脱氢、脱除饱和链节和裂解芳环等反应的发生。
3.催化剂的种类与选用催化剂是催化裂解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般来说,催化剂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裂解反应的效率和产品种类。
根据其结构和特性,催化剂可以分为非贵金属催化剂和贵金属催化剂两大类。
由于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高,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范围更广。
目前,常用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主要有铬、钴、钼、钯等。
稠油渗流机理及压裂增油效果优化研究稠油是一种高黏度的油藏流体,在油田开发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了解稠油渗流机理以及研究如何优化压裂增油效果,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这一任务名称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稠油渗流机理稠油渗流机理是了解稠油在地下岩石中运移的关键。
稠油主要通过渗流和重力驱替机制来运移,由于其黏度高、流动性差,相对于常规油来说,稠油的渗流速度较慢。
因此,理解稠油渗流机理对于选取适当的增产措施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稠油在地下岩石中的渗流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表观渗流速度、岩石孔隙度、渗透率、黏度以及岩石表面性质。
稠油的表观渗流速度受到渗透率和黏度的影响,较低的渗透率和较大的黏度将导致稠油在岩石中运移困难。
此外,稠油在地下岩石中的渗流还受到岩石孔隙度和岩石表面性质的影响。
岩石孔隙度越大,稠油的渗流速度越快;岩石表面性质的改变可以影响稠油与岩石表面的黏附力,从而影响稠油在岩石中的渗流。
第二部分:压裂增油效果优化研究压裂是一种常用的增油方法,在增强油藏渗透性和提高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稠油的黏度高、流动性差,对压裂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化压裂增油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压裂液配方的优化:稠油的渗透性较差,需要使用低黏度、高渗透性的压裂液。
同时,添加适当的助渗剂可以改善压裂液在岩石中的渗流效果,提高裂缝的连接性和持续性。
2. 压裂参数的优化:压裂施工过程中,包括压裂液压力、流量、注入速度等参数的优化对于增强油藏渗透性至关重要。
合理选择压裂参数可以增加稠油渗流路径和渗流速度,提高增油效果。
3. 裂缝网络优化:裂缝网络的形成对于增强油藏渗透性和提高产能至关重要。
在稠油开发中,要通过优化裂缝网络形态、控制裂缝尺寸和分布,以提高稠油的渗流能力和扩散能力。
4. 辅助增油技术的应用:除了传统的压裂技术,还可以应用辅助增油技术来优化增油效果。
例如,热压裂技术可以通过加热岩石和稠油,降低黏度,提高稠油渗流能力;化学剂压裂技术可以通过添加一定的化学剂,改善压裂液和稠油的相互作用,提高稠油的渗透性。
稠油不愁作者:孟伟来源:《石油知识》 2016年第3期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包含各种烃类、胶质、沥青质??不同的组分含量,导致了原油的颜色、性质等有所不同。
有一种石油颜色最深,物理性质十分黏稠,难以流动,但它占到了全球原油储量的70%,我们一般称它为“稠油”。
认识稠油稠油科学定义是在油层条件下,黏度小于50mPa·s或脱气后黏度大于100mPa·s的原油。
稠油的成因非常复杂,与普通原油最大的区别在于生物降解程度,降解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稠油。
在国外,稠油又被称作重油(Heavy Oil),只不过它将油砂包含在内。
API重度(American PetroleumInstitute Gravity)是美国石油学会采用的一种公认的石油比重指标,可以粗略衡量油品质量的高低。
根据API重度指标,可以将原油分为轻质(Light)、中质(Medium)、重质(Heavy)、超重质(Extra Heavy)4类。
我国稠油和国际稠油的特征略有不同,因此国内采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将稠油分为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3类。
我国稠油沥青质含量低,故相对密度较低;而胶质含量高,稠油黏度也相对较高。
世界上稠油资源极为丰富,稠油、超稠油、油砂和沥青大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70%。
全球稠油地质储量约为8150亿吨,委内瑞拉最多,拥有世界稠油总量的48%;其次是加拿大,占总量32%;接下来的就是俄罗斯、美国和中国。
委内瑞拉的稠油资源主要集中于东委内瑞拉盆地的Orinoco重油带和马拉开波盆地,其中Orinoco重油带是全球最大的稠油储集区。
加拿大是全球油砂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加拿大盆地,由Athabasca(占加拿大油砂资源的80%)、ColdLake(12%)和Peace River(8%)三个油砂区组成。
俄罗斯的重油和沥青集中分布在东西伯利亚盆地(74%),其次在伏尔加—乌拉尔盆地(12%)。
简述稠油的开采方法及原理第一篇:简述稠油的开采方法及原理4、简述稠油的开采方法及原理1)蒸汽吞吐采油方法又叫周期注气或循环蒸汽方法,即将一定数量的高温高压下的湿饱和蒸汽注入油层,焖井数天,加热油层中的原油,然后开井回采。
稠油油藏进行蒸汽吞吐开采的增产机理为:(1)油层中原油加热后粘度大幅度降低,流动阻力大大减小,这是主要的增产机理;(2)对于油层压力高的油层,油层的弹性能量在加热油层后也充分释放出来,成为驱油能量;(3)厚油层,热原油流向井底时,除油层压力驱动外,重力驱动也是一种增产机理;(4)带走大量热量,冷油补充入降压的加热带,当油井注汽后回采时,随着蒸汽加热的原油及蒸汽凝结水在较大的生产压差下采出过程中,带走了大量热能,但加热带附近的冷原油将以极低的流速流向近井地带,补充入降压地加热带;(5)地层的压实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驱油机理;(6)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油层解堵作用;(7)注入油层的蒸汽回采时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8)高温下原油裂解,粘度降低;(9)油层加热后,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增加了流向井筒的可动油;(10)某些有边水的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过程中,随着油层压力下降,边水向开发区推进。
2)蒸汽驱蒸汽驱采油的机理有:原油粘度加热后降低;蒸汽的蒸馏作用(包括气体脱油作用);蒸汽驱动作用;热膨胀作用;重力分离作用;相对渗透率及毛管内力的变化;溶解气驱作用;油相混相驱(油层中抽提轻馏分溶剂油);乳状液驱替作用等。
3)火烧油层又称油层内燃烧驱油法,简称火驱。
它是利用油层本身的部分重质裂化产物作燃料,不断燃烧生热,依靠热力、汽驱等多种综合作用,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4)出砂冷采(1)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网络,极大地提高了稠油的流动能力;(2)稠油以泡沫油形式产出,减少了流动阻力;(3)溶解气膨胀,提供了驱油能量;(4)远距离的边、底水存在,提供了补充能量。
第二篇:稠油开采技术稠油开采技术如何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把稠油、超稠油开采出来,是世界石油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稠油成因研究综述*胡守志1a,1b,张冬梅1a,唐 静2,顾 军1a,1b(1.中国地质大学a.资源学院;b.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2.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摘 要:在阐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对稠油的成因及其判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稠油成因类型分原生型和次生型,其中,次生型稠油主要由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作用分解、消耗或氧化原油中的烃类组分,使非烃和沥青质含量相对增加,致使原油密度和黏度增大,油质变稠。
最后指出了目前稠油成因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稠油成因;原生型稠油;次生型稠油;生物降解;水洗作用;氧化作用中图分类号:T E122.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49(2009)02-0094-04 全球稠油、沥青砂、黑色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量可观,具有数倍于常规原油资源量的巨大潜力。
在加拿大西部盆地,重油和沥青矿赋存在下白垩统砂岩储层内和古生界的碳酸盐岩中,面积约7.5×104km2,总资源量约2664×108m3[1]。
我国的稠油和沥青砂资源也非常丰富,在松辽、辽河、大港、胜利、南襄、江汉、柴达木、准噶尔、塔里木等地区都有发现,一般规模较大,分布的地质时代长(从中元古代至古近纪),主要储集于碎屑岩、火山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储层之中[2]。
作为21世纪重要的后备资源,对未来能源供给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稠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机理,对于稠油的勘探及有效开发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1 稠油定义及地球化学特征稠油系指在原始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黏度为100~10000mPa·s或在15.6℃及1Pa下密度为0.934~1.00g/cm3(10~20API)的原油;而密度大于1.00g/cm3(<10API)、黏度大于10000m Pa·s的原油为特稠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