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1
细节化管理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目的:探讨分析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细节化管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54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术后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27例,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细节化管理)和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GOS评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等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GOS评分相对于护理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护理后GO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患者术后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护理主动性、护理技能、住院环境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实施细节化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
标签: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细节化管理;术后应用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病情往往比较危急,病情变化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多,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1]。
根据大多数学者研究报道,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往往意识不清甚至处于昏迷状态,容易导致呼吸道梗阻,极易导致肺部感染,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窒息死亡[2]。
为有效改善患者呼吸通气功能,往往需要采用气管切开术,为了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往往需要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3]。
为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比较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54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加强细节化管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54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切开术治疗,同时将血压异常患者、意识模糊患者、严重头痛患者以及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等排除。
临床护理路径在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黄晓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1000)波,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使人体的机能状态达到平衡从而改善睡眠水平。
中医认为耳与经络关系密切,是宗脉所聚[7]。
耳穴贴压就是通过运行气血,调理阴阳来治疗失眠的。
胰岛素的生成、葡萄糖利用及葡萄糖耐量受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中医认为血糖属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能否散布全身,主要依靠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脾气虚弱,升化无力。
所以本研究在辨病取穴的基础上又根据不同症型选取了相应的穴位,有针对性地对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进行施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耳穴贴压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糖尿病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空腹血糖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VAN CAUTER E ,POLONSKY KS ,SEHEEN AJ ,et al.Roles of circadian rhythmicity and sleep in human glucose regulation[J].EndocrRev ,2017,18(1):716-738.[2]CHASENS ER.Understanding sleep in persons with diabetes [J].Diabetes Educ ,2007,33(3):438-441.[3]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and Women in China[J].N Eng J Med ,2010,362(1):1090-1101.[4]MARTINS RC ,ANDERSEN ML ,TUFIK S.The reciprocal interaction between sleep and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facts and perspectives [J].Braz J Med Biol Res ,2007.[5]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6,29(2):103-107.[6]邹贤华.物理医学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81.[7]朱冰倩,李小妹,鱼星锋.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及其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127-1128.(收稿日期:2018-11-29)【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作者:韩艳华来源:《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年第10期[摘要]目的:就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其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4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模式,针对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关键词]临床护理;ICU重症;颅脑损伤;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是当前临床较为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其是指由暴力直接或者是间接作用于患者头部造成颅脑损伤。
该病的典型特征为发病急、病情较为严重、病情发展快速、致残率较高、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人生安全。
因为该病病情危重,需要将患者集中于ICU 进行治疗。
以往临床对于ICU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一般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但是护理效果不佳。
近些年来,长期的临床实践研究证明,对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优化治疗效果。
为了对重症颅脑算上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现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4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详细报告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4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1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15~59岁,平均年龄(46.7±6.3)岁,脑干损伤7例、硬膜下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8例、脑挫裂伤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5.8±5.6)岁,脑干损伤5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7例、脑挫裂伤2例。
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作用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62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
对照组实施责任制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CNP模式管理。
应用Barthel指数和简化Fud-Meyer评分法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24 h 、1个月、3个月予以评价。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在病后1、3个月,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语言及肢体运动功能较入院24 h 均有改善,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Fud-Meyer积分、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本科对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CNP管理,旨在探讨CNP对这些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使临床康复达到最理想化。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自2009年8月~2011年12月入住本科的颅脑损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既往无脑梗死和脑肿瘤病史,无迟发性颅内血肿。
本组共62例,其中硬膜外血肿20例,硬膜下血肿38例,脑内血肿4例。
手术方法:开颅血肿清除术29例,去骨瓣减压术16例,钻孔引流术11例,脑室引流术6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CNP组)与对照组(传统责任制护理组),每组各31例。
观察组:男21例,女10例,年龄(±)岁;对照组:男23例,女性8例,年龄(±)岁。
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显示颅内血肿的部位和量。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肿的分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实行功能制和责任制护理,待48 h病情稳定后,责任护士即开始对患者随机实施健康教育指导。
观察组在实行责任制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CNP模式管理。
①由科主任、科护士长任组长,责任护士、康复师组成CNP小组,以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手册、颅脑损伤护理计划为培训教材,参照李金娜等制订的颅脑损伤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方案,制订CNP表(表1)。
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6-08-04T16:41:09.3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6期作者:廖霞[导读]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循证医学发展的分支,是一种新型治疗模式。
廖霞(四川省长宁县人民医院四川长宁 64430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内的50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GCS、NIHSS及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显著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减少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有利于缩减医疗成本,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ICU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6-0013-02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 ICU Nurs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 effect of severe brain injury in ICU nursing. Methods In 50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hospi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where the author of the study,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linical care in March 2013 to March 2016 period,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are path. Results GCS observation group care after, NIHSS and Fugl-Meyer score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verage number of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observed patients care after hospitalization costs, complications etc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to help reduce treatment time ICU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duce health care costs, should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Clinical nursing path; ICU with severe head injury; Care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循证医学发展的分支,是一种新型治疗模式,主要的目的是让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1]。
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摘要】本文总结了5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的护理经验,所总结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说明了采取正确的气道管理是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在颅脑外科多见,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通过气管切开建立有创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颅脑外伤护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我科收治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病人52例,由于我们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及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52例,其中男20例,女32例,年龄19~82岁,平均55岁,其中硬脑膜外及硬脑膜下血肿32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人15例,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均行气管切开术。
治愈36例,好转13例,因原发性伤势过重死亡2例,带管出院1例。
2 护理措施2.1护理级别特级护理。
气管切开的病人收住我科重症监护室,病人取平卧位,使颈部舒展以利于呼吸和咳嗽。
定时翻身叩背,直到病情稳定后迁普通单间,这样既能保证护理质量又能降低感染的发生。
2.2确保呼吸道通畅2.2.1及时吸痰当发现病人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低于95.0%,或者在床旁听到病人有痰鸣音,病人出现咳嗽、躁动、呼吸困难,听诊肺部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等情况下给予吸痰。
吸痰时应选择合适的一次性吸痰管,插管时手法要轻柔、准确、敏捷,严禁带负压插管,以免损伤呼吸道粘膜,成人吸引负压一般限于10.64~15.96kPa。
边吸边退边旋转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
严格无菌操作以防医源性感染。
气管切开病人为防止颅内压突然增高,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痰液粘稠者应先给予气道湿化后再吸痰,效果会比较好。
2.2.2气道湿化气管切开后,吸入的空气未经上呼吸道湿润,气道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结痂,因此要保持呼吸道的湿化。
气道湿化一般常用的有:①湿纱布覆盖法。
②微量泵的使用。
③应用人工鼻。
2.3气管切口的护理由于痰液分泌物的刺激,术后病人颈部切口易感染,故需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使之保持干燥。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75-01在脑外科气管切开术是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手术,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
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关系到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生命安全。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有215例病人做了气管切开术。
其中男性157例,女性58例,年龄14-78岁,平均46岁。
治愈159例,好转17例,自动出院11例,死亡28例。
2 护理方法2.1 一般护理措施翻身、拍背每2小时一次,清醒合作者鼓励其深呼吸,训练患者作有效咳嗽咳痰,注意保暖;注意观察痰的性质和量,必要时作痰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同时限制探视人员,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2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2.2.1 气道湿化2.2.2.1 湿化剂的选择:0.9%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糜蛋白酶。
2.2.2.2 湿化方法:持续滴注湿化法及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
2.2.2.3 保证机体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患者全身不失水为前提,特别是应用甘露醇脱水剂时,如果机体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也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而处于失水状态,使气道分泌物黏稠,易形成痰痂,故需保证机体充足的液体入量。
2.2.3 吸痰护理2.2.3.1 吸痰时机:吸痰应选择在翻身拍背时、肺部有湿啰音并行体位引流后、气道压增高时及气囊放气时进行,以减少气囊上方积液的坠入。
对咳嗽反射好的病人,可适当刺激病人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由气管套管口喷出,然后再从气管切开口内吸净残余痰液,而避免深部抽吸。
2.2.3.2 吸痰时供氧:有研究者提出,将吸痰前后各给予3min纯氧列为吸痰的标准操作步骤,从而保证了吸痰时的供氧。
2.2.3.3 吸引负压的控制:吸引负压一般限于10.64-15.96kpa,婴儿吸引负压控制在7.98-10.64kpa,并避免深部大负压吸引。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方法:择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2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依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每组患者分别占据31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实施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手术治疗,常规组实施传统气管切开术,且常规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77%与80.65%,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而言,给予经皮气管切开术的应用价值显著,对其给予综合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可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手术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损伤小、手术快捷、对组织分离少等优势。
【关键词】颅脑损伤;护理;经皮气管切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0-0240-02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病情较为危急,患者多半处于昏迷状态,无咳嗽反射特性,伴有缺氧、呕吐、呼吸衰竭、窒息等多种临床表现[1],所以说,对该类疾病患者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帮助患者改善通气功能,解除呼吸道阻塞现象,纠正缺氧状态等的临床意义重大。
近些年来,微创技术获得众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且将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开放气道迅速[2]等优势,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本次研究将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择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62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常规诊断后显示疾病被确诊。
依照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每组患者分别占据31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
常规组:男女患者占据百分比分别为54.8%(17/31)与45.2%(14/31),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20岁,中位数年龄(45.6±5.8)岁;实验组:男女患者占据百分比分别为58.1%(18/31)与41.9%(13/31),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22岁,中位数年龄(45.8±5.2)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1期241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监护·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聂文丽,姬长卫,高淑红,屈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济宁 272100)0 引言ICU 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中较为危重的疾病,病情变化复杂,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病亡率,而且患者的体温与脉搏均会出现异常情况,在治疗此类患者的同时,也需要给予其有效的护理辅助治疗[1]。
本文选择我院122例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22例ICU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61)与观察组(n =61)。
对照组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25-60岁,平均(37.4±2.1)岁。
观察组中男43例,女18例;年龄26-60岁,平均(38.1±2.4)岁。
所选择研究对象对此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组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根据其病情实际情况开展护理工作。
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主要内容包括:①在其办理入院手续之后应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评分,如果结果<8分则需要行吸氧、准备好血,行脱水措施,降低颅内高压状况。
如果结果在9-12分范围内,其颅内很可能会出现高压状况,而且还会存在躁动不安的现象,此时护理人员则需要做好预防的准备工作。
②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如果表皮下有出血点出现,则需要实时监测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情况、以及体温变化情况,将其体温保持在36.2℃-37.9℃范围内,可嘱咐患者配到冰帽,防止大脑受到二次伤害。
③患者在发病的阶段内是没有办法进行日常活动的,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很容易会发何时能压疮、感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当协助其进行翻身、变化体位,促进血液循环。
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及护理【关键词】气管切开术;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时间在6h以上,格拉斯哥评分在37分,患者往往因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分泌物明显增多或脑脊液鼻漏,血块堵塞鼻腔,导致气道受阻,出现窒息。
为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气管切开术的应用效果最为切实可靠,因此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16例,均属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入院后均行气管切开术,其中男性92例,女性24例,术后经严密观察及护理,疗效满意。
2呼吸道阻塞的原因与危害颅脑损伤患者中,造成呼吸道阻塞的原因有:①急性窒息状态。
多是因昏迷过深引起反射消失、肌肉松弛、舌根下坠,继而引起呼吸道阻塞;②咽喉部及颈胸部合并损伤,直接或间接引起呼吸道压迫;③昏迷患者吞咽、咳嗽反射消失或减弱,使气管内异物不易排除,或颅底骨折,血性脑脊液、胃内容物返流造成误吸;④严重颅脑损伤后,脑实质淤血水肿,中枢性呼吸功能不全,换气量不足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道阻塞的危害在于:①呼吸道阻塞可引起颅内压增高,造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②呼吸道阻塞引起气体交换量不足,机体内缺氧及co2潴留。
呼吸道阻塞的临床表现为:①呼吸困难,因阻塞部位不同而异;②低氧血症;③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
3气管切开的作用和意义①减少呼吸道阻力。
呼吸道阻力的大小决定于呼吸道管腔的直径,皱褶、弯曲度的大小,有学者认为,正常呼吸道阻力三分之一来自上呼吸道,喉头处最狭窄、弯曲度大的管道,从而大大减少了气体交换的阻力。
②减少呼吸道无效腔、气管切开的形成呼吸捷径,可增加潮气量约100ml,这对呼吸功能障碍或呼吸量低下的患者非常重要。
③有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误吸的血液、脑脊液、呕吐物等,从而减轻呼吸道的负担,改善通气功能,克服痰液滞留引起的突然窒息。
浅谈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摘要】目的通过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的护理质量。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一月共收治的72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结果这72例颅脑损伤患者中顺利拔管的有53例,因家庭困难放弃治疗的有7例,3例出现植物状态生存现象,9例因为病情严重而死亡。
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患者,我们要充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并且要及时有效的洗痰,预防感染,这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为了找到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会方法,全面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在2011年一月至2012年一月共对72例路脑损伤患者进行了气管切开治疗,并且对这些患者实施了术后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总共有72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18例,年龄都在24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岁,入院的时候gcs评分为2到9分,入院的时候到3d内给与气管切开,带管的时间为5到51d,受伤的原因,车祸伤的有47例,坠落伤的有7例,其他伤有18例,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本组72例患者中53例顺利拔管,因家庭困难放弃治疗的有7例,3例出现植物状态生存现象,9例因为病情严重而死亡。
2 护理措施2.1 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患者在手术前了解各项治疗的各种情况,使自己有充分的准备,如果患者神志一直清醒可以向患者介绍治疗的有关情况,跟患者做好有效的沟通,并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建立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
2.2 预防感染2.2.1 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之后通畅采用平卧或者侧卧位,颈部略微抬高,这样可以使患者呼吸顺畅,要定时翻身拍背,加强患者口腔的护理,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洁,同时要重视患者的饮食护理,给与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而且要保持病房内安静、整洁,温度最好控制在22度到24度之间,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保证患者的休息。
临床路径在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4-04-08T13:49:40.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作者:胡汉玲[导读] 临床路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管理式照顾模式胡汉玲 (江苏省响水县人民医院外科 22460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颅脑外科手术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颅脑外科接收的需要手术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其采取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同时提取我院颅脑外科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手术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
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ICU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颅内血肿、切口感染、中枢性高热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7.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颅脑外科手术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轻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临床路径颅脑外科手术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022-02 临床路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管理式照顾模式,具体是指在患者住院期间,以时间为纵轴,由临床工作者提供的包括入院指导、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标准护理计划的护理模式[1]。
目前,临床路径在我国多所医院进行试用研究,成果显著。
我院颅脑外科对35例需手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旨在研究其临床应用效果及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颅脑外科接收的需要手术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提取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的手术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46±6.5)岁;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45±5.6)岁。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7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9例,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39例,常规护理)。
对比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效果;重症颅脑损伤【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030-03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nursing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Dong Xingxing, Wang Shunhui, Luo Xiaoli.Shehong People's Hospital, Shehong, 629200, Sichuan【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nursing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78 case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5to October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39 cases, clinical nursing path) and control group (39 cases, routine nursing). Glasgow coma score, neurological defect scor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ays,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 of rasco coma, the degree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the hospitalization cost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has significant effect, which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Clinical nursing path; Nursing effect;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患者临床护理质量对其抢救工作意义重大。
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目的: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住院情况、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1)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为(10647.2±402.5)元,住院时间为(12.58±1.8)d;观察组患者住院费用为(8095.1±297.6)元,住院时间为(9.23±1.4)d。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观察组患者38例掌握疾病知识,占95%;对照组中32例掌握疾病知识,占80%。
观察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6例,满意12例,不满意12例,总满意度为70.0%;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5例,满意14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7.5%。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不仅仅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同时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逐渐改善,护理满意度高,经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临床护理路径;ICU;重症颅脑损伤;护理;满意度近些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重症颅脑损伤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种疾病比较常见,患者伴有明显的疼痛。
临床中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而微创技术的成熟发展使得手术切除术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2]。
然而对于如何做好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始终是临床医学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3-4]。
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对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一定的价值发现,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给予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观察和比较出两组护理方式给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带来的治疗差异。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二次手术及二次住院概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康复护理中效果较好,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同时患者对护理工作很满意,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治疗,术后恢复效果好。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管理;重型颅脑损伤术;康复护理;应用重型颅脑损伤是较为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其引发多与交通事故、摔伤、坠落等因素有关,且还存在许多的复合伤,所以该病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相对较高。
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症状是恶心、头晕且肢体瘫痪等,治疗方式以手术和术后护理为主,但由于重型颅脑损伤病症较为复杂,一般性的术后护理效果不佳,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能有效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治疗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自2018年4月~2019年5月间来我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
对照组36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32.3±1.4)岁,其中10例高空坠落受伤,17例交通事故受伤,9例摔伤;观察组36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为(31.2±1.2)岁,其中11例高空坠落受伤,18例交通事故受伤,8例摔伤。
所有病人皆签署研究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所以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