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4.2学术观点:对甘地的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单元亚洲觉悟的前驱第2 课“圣雄”甘地课标要求叙述甘地领导印度公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课要点难点甘地和印度公民大会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教课过程一、成长历程(即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历程)(一)从前出身及修业生涯1、从前熏陶:博爱、素食、苦行、不杀生2、英国修业:掌握丰富法律知识基督教影响——宗教观的形成(不要与恶人作对)3、南非工作:领导南非争取印侨权益斗争——人生观的滋长(第一次遇到种族鄙视的味道)接受托尔斯泰思想——形成社会政治观以非暴力为武器领导反南非种族鄙视的斗争,迫使南非政府取销鄙视印度人的法律。
(二)提出“非暴力主义”思想1、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由(1)家庭影响:博爱、不杀生、素食、苦行。
(2)受《圣经》中对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的影响。
(3)接受托尔斯泰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同等的思想。
(4)在南非尝到种族鄙视味道。
2、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内容(1)以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博爱”精神为要旨;(悲观抵挡)(2)重申爱与真谛的一致,即在坚持“真谛”的同时,情愿牺牲自己也不向仇敌施加暴力。
(坚持真谛—中心)(三)“苦行僧”生活1、“苦行游说”:四漫游说,和缓各教派之间的矛盾。
2、土布运动:倡议土布运动,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评论:①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保护印度的民族经济,表现了其争取民族自治的民族主义精神。
② 反对资本主义及其物质文明,扔掉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3、漫游各国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运动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挡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来源因)(二)运动内容:包含“非暴力抵挡”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两部分1、学生停课,抵制英人学校2、律师抵制英人法庭3、官员拒绝在英国殖民机构任职4、士兵不接受英发奖章(三)运动特色:采纳和平易合法的手段(四)主要形式:土布运动,食盐进军、不合作和绝食祷告。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第2课圣雄甘地【教学目标】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教学难点】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民族解放之路的选择;在近代中国,孙中山选择民主革命的道路,而中国的近邻印度在1846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选择怎样的革命道路呢讲授新课:标题解释:圣雄甘地,圣人和英雄。
圣人指甘地的思想: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英雄指甘地的实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课标展示,突出本课重点。
一.思想:非暴力不合作思想1.内涵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含义是什么材料1:甘地指出:“非暴力反抗的不可动摇的力量在于——受苦且决不报复……。
对抗他们的愤怒而不是挑起他们的愤怒,我们绝不攻击他们。
——甘地《论非暴力》材料2:因此,让我们来看看非暴力抵抗主义的力量所在。
顾名思义,它的力量在于对真理坚韧不拔的追求。
这种真理,用强有力的字眼来表达就是爱。
爱的法则要求我们不要以怨报怨,以暴力对暴力,而要……以德报怨。
——甘地《论非暴力》材料3:当政府保护你们自尊心的时候,合作才是你们唯一的职责。
同样,当政府不但不保护你们,反而剥夺你们的尊严时,不合作就是人的天职。
这就是不合作之真谛。
——甘地《论不合作》小结内涵:非暴力思想: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以“仁爱”精神为主旨。
不合作思想:拒绝合作,不服从,如罢工、罢学、罢市、游行示威、拒用英(外)货等。
2.形成因素我的全部生活都源于宗教精神,我的政治行动及所有其他行动都来自我的宗教。
——甘地这段材料说明甘地受到了哪一因素的影响并结合教材内容说明。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因素归纳:1宗教的影响(印度教、基督教)2、家庭教育3、托尔斯泰等人的影响4、受教育的背景——法律5、留学英国与南非工作的影响讲解过程时,补充罗拉特法案及运动图片,讲解甘地领导的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对印度国父甘地的评价
甘地,全名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国父,被尊称为“印度之父”。
他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者,也是印度国民大会党的领袖。
他的领导力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包括动员和唤醒印度民众,用非暴力将印度从殖民奴役下解放出来,建立强大而广泛的政党,并将有尊严的谈判和透明引入政治领域等。
甘地的影响力非常广泛,不仅在印度,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和行动对许多知名学者、诺贝尔奖得主、杰出个人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领导力和管理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国防和国际安全战略、和平、精神和社会活动、剧作家、作曲家、作词家和电影导演、教育和学术领域、经济理论和方法论、环境和生态、管理理论和实践、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科学和技术、政治哲学和军事民族主义等。
然而,甘地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而被多次监禁。
最终,他在1948年1月30日被一名极端右翼分子刺杀身亡。
尽管甘地遭遇了悲剧性的死亡,但他的理念和精神仍然影响着全世界。
总的来说,甘地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和改革者,他以非暴力和和平的方式推动印度独立,对印度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念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
《圣雄甘地》课后习题答案解析1.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源于何处?答案提示: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很复杂的。
其政治哲学是宗教返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由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
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它?答案提示: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规定运动采取渐进方式,大体分三步走:印度人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对英国人的立法机关,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号召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并抵制英货;逐步进行抗税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同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3.“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地珍贵。
我可不愿意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
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
”“无论是任何时期,任何地方,我都不认为肉食者对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
”“我觉得,当心灵发展到了某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将不再为了满足食欲而残杀动物。
”“一个国家伟不伟大,道德水准高不高,可以从它对待动物的方式判断。
”答案提示:甘地多次撰写文章,大力倡导素食主义,认为一个人的情欲和食欲相伴而声,因此必须从节制口腹之欲开始。
反映出甘地的思想深受印度教和蓍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其主张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高二历史选修4“圣雄”甘地-人民版【课标要求】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甘地和印度国民大会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教学难点评价甘地【知识梳理】一、成长历程(即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历程)1、早年身世及求学生涯①早年熏陶:仁爱、素食、苦行、不杀生②英国求学:掌握丰富法律知识基督教影响——某某观的形成(不要与恶人作对)③南非工作:领导南非争取印侨权益斗争——人生观的滋生(第一次受到种族歧视的滋味)接受托尔斯泰思想——形成社会政治观以非暴力为武器领导反南非种族歧视的斗争,迫使南非政府废除歧视印度人的法律。
2、提出“非暴力主义”思想(1)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因①家庭影响: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
②受《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的影响。
③接受托尔斯泰以某某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
④在南非尝到种族歧视滋味。
(2)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内容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
(坚持真理—核心)3、“苦行僧”生活①“苦行游说”:四处游说,缓和各教派之间的矛盾。
②土布运动:倡导土布运动,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评价:①以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印度的民族经济,体现了其争取民族自治的民族主义精神。
②反对资本主义及其物质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③周游各国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运动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2、运动内容:包括“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两部分①学生罢课,抵制英人学校②律师抵制英人法庭③官员拒绝在英国殖民机构任职④士兵不接受英发奖章3、运动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4、主要形式:土布运动,食盐进军、不合作和绝食祈祷。
5、过程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运动背景:(1919-1922)①一战期间,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②英国残酷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罗拉特法③20C初,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直接原因----1919阿姆利则惨案运动内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非暴力抵抗”和与英国殖民者“不合作”的态度①学生罢课,抵制英人学校②律师抵制英人法庭③官员拒绝在英国殖民机构任职④士兵不接受英发奖章爆发----1920年第一次,三步走渐进,首先,所有印度人放弃各种英国人授予的官衔、爵位和荣誉;其次,拒绝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当局工作,以手工纺纱抵制洋布;最后一步,拒绝纳税。
甘地语录古时候的教育不受限制。
它不受政府的管制,完全是由婆罗门来负责,婆罗门设立的教育体系纯粹是为了人民的福利。
它的基础是克制和禁欲。
正是由于这样的教育体系,印度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多次兴衰仍然存活下来,而希腊、罗马和埃及的古代文明却灭绝了。
无疑,一种崭新的文明浪潮正在席卷印度,但我肯定它会转瞬即逝,不久就要离去,印度文明将重新恢复生机。
古时候,生活的准则是自我约束,但现在是享受。
结果,人民变成了软弱无力的胆小鬼,并且脱离了真理。
由于处在另一种文明的影响下,我们的文明有必要在某些方面做些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但我们不应该对它做任何根本性的变动,甚至连西方某些学者都认为我们的文明是最好的文明。
也许,我们迫切地想要采纳西方文明的方法和工具来满足西方文明的物质力量(material force)。
但来源于精神的力量是印度文明的根基,它远远超越物质力量。
印度是卓越的宗教国家,保持这种状态是印度人的首要责任,也是最终的责任。
他们应该从心灵、从神那里汲取力量。
如果他们坚持走这条道路,则他们所热望并为之奋斗的自治将成为他们的辅佐。
圣雄甘地:他的生活、写作和演讲 (Ganesh & Co), P194-195印度教文明本来就有禁欲,西方文明没有。
人们也许会说西方文明繁荣兴旺,但我要问,他们的文明有多长的历史?埃及、巴比伦、希腊和其它的伟大文明灭亡了,但印度文明仍然活着。
这是因为印度文明拥有他们没有的东西,即禁欲。
圣雄甘地选集,Vol. XXV, P321我们只能希望,如果亚洲人相信自己和他的文明,他就不会贬低自己的文明,我们毫不怀疑经受过许多时代考验的文明,能够平安地通过目前这个次大陆经受的考验。
但是在南非的一些亚洲人必须记住,如果他们不想使他们的祖国或他们的生活制度蒙受耻辱,他们一定要充分地代表它,而不是装模作样地模仿。
他们必须遵守久远的过去流传下来的道德规范。
其中,诚实不是最佳策略,不是有利可图时才讲诚实。
圣雄甘地第五十五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风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甘地传》,而最出风头的人物是传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
甘地出生于1869年,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
他三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争取民族独立。
为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
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时年79岁。
具体而言,甘地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1、早年熏陶——仁爱、素食、苦行、不杀生2、英国求学——丰富的法律知识,基督教影响——宗教观的形成(不要与恶人作对)3、南非工作——领导南非印侨斗争——人生观的滋生;——阅读托尔斯泰等名著——形成社会政治观◇补充说明——甘地认为:真理是神,神是博爱的化身,人的爱必须符合神的博爱,不仅要爱自己、爱别人、爱人类、爱生物,而且要爱敌人。
他以“神”的正义性来说明“真理”的正义性,进而说明多种族歧视进行抵抗的正义性,并用神的博爱规定斗争方式的“非暴力”性。
这种思想带有神秘宗教色彩,具有强大号召力。
用真理这个神,在印度便于把各阶层、各派别、各种姓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的旗下。
4、回国斗争——成为印度国大党领袖,领导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印度国大党:即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的政党。
最初只要求在英国统治机构中让印度享有较大的代表权;1906年提出印度自立、抵制洋货、提倡本国民族工业和民族教育的斗争目标;1920年,在甘地的领导下,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运动背景:① 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② 印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无权地位;③ 英国在印度制造种姓间的矛盾,并采用镇压和欺骗相结合的两面政策;④ “② + ③”导致印度社会反英情绪增长。
⑤ 甘地凭借极高政治威望,成为国大党领袖,并贯彻“非暴力”思想于实践。
(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用服从非暴力、禁欲、民族观念教育青年)2、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A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① 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学术观点:对甘地的评价甘地是印度现代史上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出身望族,却极富平民主义的思想。
他上身赤裸,淡食素餐,不惜采取绝食办法(更多地是用于政治斗争)抑制自己的生理要求,以青壮之年开始严格节欲,大半生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
他力图兼收并蓄各种宗教的真谛,俨然像个圣徒,但又不是宗教改革家。
他为祖国的独立战斗终生,却为“对于不列颠的忠心所驱使”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
他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却又认为过错并不在其制度本身。
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也很讲究养生之道,却又迷信难于想像的落后治疗方法。
他的思想行为充满矛盾,看起来不可理解,但都不难从印度的历史和社会的根源上去追寻原因。
应该说,他是印度这个特定社会的产物。
这个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文化,但却遭受长期殖民统治的屈辱与损害。
本国固有文化和波斯文化、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以及近代的欧洲文明(全都来自西方)都在印度上层人士的思想中留下了烙印,甘地本人也不能例外。
甘地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圣人,也不是受之于天的先知。
他从未以“圣雄”(意为伟大的灵魂,近乎对神祇的称号)的头衔自诩,却常以凡人自勉。
他并非拥有崇高学位的学者,也不是精通法典的律师。
他成为群众运动的领袖,享有极高的威信,表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并不是他有超人的天才,更非由于财富或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提携。
事实上,他并不谋求领袖地位。
他的组织能力表现在他具有同群众共甘苦的精神,处处为群众着想,善与人谋,密切联系群众,从不自视高人一等,从不假借权威。
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并亲自进行。
他的公众生活始于旅居南非(那是少数白人居统治地位的世界,至今仍是种族偏见最严重的地方)期间,并非为了名利,只为反对歧视,反对压迫,为自己的侨胞争取公平的待遇。
回国以后,他自觉地投身于民族独立斗争之中,成为职业革命家。
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没有种姓偏见,没有贫富好恶,没有宗教隔阂,兼备刚强的意志和善于妥协的双重性格。
他为人诚实,正直,谦逊,廉洁,无私,与人为善。
第二节圣雄甘地【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了解甘地倡导和领导大规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中的作用;并通过甘地在争取印度独立和消弭印度教派纷争的努力中,认识甘地成为“圣雄”的主要原因。
结合印度历史发展过程,探讨甘地在推动印度民族解放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个人作用并做出历史评价。
㈡、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根据“成长——思想——实践——评价”的线索,搜集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甘地追求真理,毕生都在争取祖国独立,反对种族歧视,赤诚坚韧,谦恭磊落,有着举世公认的伟大人格,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重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难点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关于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分析:一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整体力量(美国除外),例如一战摧垮了俄、德、奥匈、土四个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强国。
于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
一、一战前的甘地:1、出生及早年的求学生涯:(1)出生:1869年信奉印度教的土邦高级官吏家庭(2)教育:①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熟读印度教经典。
②留学英国,学习法律,后归国担任律师2、南非生活时期:(1893——1915)(1)逐渐形成非暴力的思想:①思想来源:宗教:印度教:仁爱、素食、不杀生+《古兰经》《圣经》:仁爱思想外加受到索罗、托尔斯坦、鲁斯金等人思想的影响②主张:反对暴力斗争,以仁慈改造社会,采取非暴力斗争的形式(2)以非暴力为武器领导反南非种族歧视的斗争,迫使南非政府废除歧视印度人的法律(3)1909年,出版《印度自治》,阐述争取印度自由的思想:——“甘地主义”的精粹书中主要讨论自治、文明、律师、医生机器、教育、非暴力抵抗等。
补充:甘地主义包括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论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想结合的政治哲学(有利于团结印度不同种族、信仰、民族的人们共同反对殖民统治)②政治主张:非暴力不合作:以不合作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以非暴力限制群众的斗争,反映资产阶级的两面性③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发展民族经济,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古老文明,反对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④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人人团结、小生产者互助平等。
第2课圣雄甘地一、教学目标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本节重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本节难点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甘地及其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概况。
印度被称为“英国皇冠上最明亮的一颗宝石”,甘地以其影响被印度人称为“圣雄”、“国父”。
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甘地及其成长历程。
这些介绍有利于对近代以来印度历史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第二部分介绍了甘地所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教材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甘地的一生多次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教材主要介绍了前两次的斗争,并扼要介绍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新发展──“英国退出印度”,二战结束前后甘地为印度的真正独立、为消除种姓制度、消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做了大量工作。
教材涉及史料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多,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与正确理解。
本课引言是甘地成长中的一个故事,教学中建议首先对甘地的传奇一生作简单介绍。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印度已经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积极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新课的学习。
第一目“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教材以甘地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甘地、甘地的主张、凤凰新村与南非的斗争及甘地成为国大党领袖等。
(1)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著名领袖。
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一个土邦大臣家庭,属吠舍种姓。
从小受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影响。
1883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学习法律。
回国后在孟买以律师为业。
1893—1914年在南非任一穆斯林商社法律顾问,目睹印度人的悲惨生活和遭受的种族歧视。
1906年起领导印度侨民开展被称作“萨蒂亚格拉哈”(掌握真理)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反对英、荷殖民者的种族歧视政策,逐渐形成“非暴力抵抗”的政治主张,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历史人教4材料与解析:4.2(圣雄甘地)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1、甘地的家庭背景〔材料一〕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属于毗湿奴教派①,为第三种姓──吠舍的一支,班尼亚种姓②。
甘地家族曾世代经商,但甘地的祖父乌塔昌德弃商从政,先后担任过卡提亚华半岛上几个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亲及其叔父也做过波尔班达邦王公的首相,这使甘地家族在卡提亚华享誉一方。
──《甘地传》〔材料二〕我的父亲是一个忠勇侠义、慷慨大方、热爱宗族的人,只是性情有些急躁。
……然而他却是一个廉洁的人,而且因为在家庭内外极为公正而闻名。
他对于本邦忠心耿耿,这是人所共知的。
……我的父亲向来没有发财致富的雄心,所以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产业。
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却很有经验。
……他没有学过史地,然而他那丰富的实际经验使他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最繁难的问题,并且能够管理成千成万的人。
他没有受过多少宗教训练,可是他有那么一种宗教文化,这种文化是许多印度教徒因为经常到寺庙里去听人讲解经文而获得的。
到了晚年,由于我们家里一个有学问的婆罗门朋友的诱导,他开始念起纪达经③来,而且每天祷告的时候,总要朗诵几段。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材料三〕我的母亲给我印象最深刻之处是她的圣洁。
她是一个虔诚笃行的宗教徒;从来没有一次是不做祷告就进食的。
她每天必到哈维立──毗湿奴神庙去参拜。
在我依稀遥远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遗忘奉行宗教的斋戒,从来没有错过为期4个月的禁食期④。
她有时许下最不易奉行的善愿,但她始终是毫不懈怠地谨慎遵行。
甚至有病的时候,她也并不以为是一个充足的理由而托故放弃。
……我母亲有丰富的常识,有一种很稳重的判断力。
她关心熟悉国家大事、政治局势,连宫廷里的贵妇们也很推崇她的才智。
我年幼的时候经常跟着她出去,从童年时就获得了出入宫廷的特权。
我现在还记得她和本邦王公的寡母多次生动的谈话的场景。
──《甘地》【解读】《甘地传》,内容包括甘地生平、十章正文、甘地年表。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杜危、吴耀宗合译。
圣雄甘地同步练习【知识模块】一、青年甘地1、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他领导了印度人民开展了追求独立自主的“”,给的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
甘地被印度人民尊称为“”“”2、 1894年甘地发起成立,组织领导了一些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用全部精力为印度侨民服务。
二、非暴力不合作1、在南非的斗争中,甘地的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基本形成。
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
认为暴力只能孕育暴力,应当以来改造人类。
2、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由独立的。
甘地的巨大声望使他成为印度党的领袖。
他的思想也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3、后,英国政府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三、圣雄的悲剧1、甘地一生为印度的独立而奋斗,多次用的方式向英国殖民者抗争。
他严格奉行的原则。
始终对英国政府报有幻想。
这是甘地的局限性。
2、甘地晚年致力于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
1948年1月被教狂热分子枪杀。
【问题探究】人们对甘地的评价众说纷纭。
一些人认为他简直是“神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欺世盗名的救世主”“矫揉造作的阴谋家”,甚至斥责他为“印度封建主义不折不扣的辩护士”“帝国主义的帮凶”“群众性民主解放运动的主要叛卖者”。
英国当时驻印度的总督孟巴顿则称甘地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有人指出,甘地及其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所以能够被印度国大党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甘地的做法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需要。
甘地把“非暴力”看作最高原则,表示:“我最关心的乃是手段和它的不断应用。
我知道,只要我们看重手段,则目的肯定能达到。
”“如果通过暴力获得自治,不择手段屠杀英国人可以解除压迫,那我宁可不要自治而继续受人压迫。
”回答:1、“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需要”指的是什么?2、请对甘地、甘地主义以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行评价。
思路点拨:1、①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民族自治、独立;②发展本国经济,抵制英国经济侵略;③争取民主、自由、权利。
人性光辉和平力量----《圣雄甘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渗透时空素养观念,了解甘地的生平、思想及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甘地的资料,注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讨论如何评价甘地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甘地追求真理、赤诚坚韧,谦恭磊落的优秀品格: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崇高精神。
同时对“非暴力”学说及作用做出客观评价, 形成对甘地和“非暴力”学说的正确的历史理解。
认识到和平不仅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斗争的力量。
【学情分析】对于甘地,学生相对比较陌生,而且理解甘地及甘地斗争理论对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
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史料,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互相交流,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分享体验,实现在史料阅读中感悟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2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难点: 评价甘地【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启发思维】展示“1930年美国时代周刊甘地封面人物”的图片、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的力量震撼了整个世界,他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
----1947年伦敦《新闻纪事报》”的史料。
问学生甘地此人的外貌特征(矮小、瘦弱),老师叙述:当时英驻印度总督蒙巴顿也认为“他简直像一只小鸟,一只蜷缩在沙发里的可怜的小麻雀。
”看上去像小鸟一样的甘地,伦敦《新闻纪事报》竟然说:“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的力量震撼了整个世界,他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
”更难以置信的是,发挥这么大影响力的甘地竟然没有办事处、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正式权利。
历史总是让人好奇,人性就是那么充满奥秘。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甘地,学习印度的那段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史料的展示,激发学生学史兴趣)【课堂讲授启发新知】环节一、知甘地之思想对甘地简介作填空题的设计:1869年出生成长于印度教家庭,后曾留学英国,受基督教《圣经》的思想影响,回到印度后,为争取民族独立,多次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甘地是印度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甘地以其独特的实践活动和思想体系丰富了人类历史和人类思想史。
人,是甘地思想的中心和精髓,对人的价值和能力的重视像一条红线贯穿于甘地思想之中,成为甘地思想体系独特性的基础。
一、甘地独特的国家观甘地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和有知识的无政府状态”,这里,没有军队、警察,没有政治权力;“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统治者”。
这种国家观很类似无政府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甘地的国家观有其自己的特点,将它与别的国家观区别开来。
第一,甘地之所以否定国家,主要是基于道德的原因,基于人的因素。
甘地认为“国家根植于暴力之中”,“国家以集权和有组织的形式体现暴力”,国家权力的强制和掠夺性剥夺了个人行动的道德价值;国家反对人的本性、自由和幸福,“人是有灵魂的,而国家是无灵魂的机器,它决不可能放弃它赖以生存的暴力”;国家削弱了人性的发展,毁灭个性自由。
故而,要取消国家,建立无国家的社会。
第二,该理想社会的建立应通过非暴力和爱,而不应该给暴力留有任何余地。
只有建立在发挥人的自由天性的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才能够成为无国家的社会;在无国家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是自己理想、意向、行为和感情的主人,自己对自己负责,达到了道德力量与个人自我实现的最佳境界。
因而,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第三,甘地在理论上反对国家,在实践上保留国家。
甘地不主张立刻、完全消灭国家。
他认为社会要有代表机构和政府,尽管理想社会是一个由自愿联盟的自足、自理和自治的村社组成的无国家社会,然而这个联盟需要政府来维持。
这个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人类道德和人性的完善。
因而,这个暂时保留的政府应该是民主政体。
甘地认为,民主政治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自由和才能。
在民主政治里,每个人被赋予充分的自由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事社会公共事业,平等存在于每个生活领域。
在这里,政府的功能将减小到最低限度。
如何评价甘地主义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在印度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它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甘地试图用它来解决社会政治的各种矛盾与纷争,解决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争端与冲突。
这种非暴力哲学既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与伦理学说,又吸收了许多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一种东西方思想的融汇。
1906年,甘地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中首先提出这种学说,后来回到印度,在开展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运动中又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它,使之逐步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政治学说。
这种学说不仅对印度人民,而且对争取民族独立的亚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的美国黑人运动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斗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一、非暴力主义的哲学基础甘地思想的主要渊源是印度传统宗教学说,他的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基石就在于他的神灵观和人性观。
如果不了解他对神的解说和对人性的分析,那么就很难透彻地理解非暴力主义。
甘地曾从许多角度来解释神:认为神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和万物的本源,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它的显现;认为神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永恒法则;认为神是宇宙的绝对真理,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等等。
但是,比较来看,甘地谈论最多的还是从道德观的角度描述神,称神为“至高无上的善”和“爱”,赋予神以道德的含义,使之成为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准则。
他写道:“对我来说,神是真理和爱,神是伦理和道德。
神是无畏,神是光明和生命的源泉...... 神就是良知。
”[1] “因为我发现在死亡之中永存着生命,在虚假之中永存着真理,在黑暗之中永存着光明。
所以,我推断,神就是生命、真理和光明。
神就是爱,是至高无上的善。
”[2] 善与恶、爱与恨、无畏与怯弱、有良心与无良心,些概念本来都是世俗社会用以衡量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而甘地却把这些概念与神联系起来,断定神就是“无畏”、“爱”、“良知”和“至高无上的善”,从而使神的概念具有道德的意义。
学术观点:对甘地的评价
甘地是印度现代史上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出身望族,却极富平民主义的思想。
他上身赤裸,淡食素餐,不惜采取绝食办法(更多地是用于政治斗争)抑制自己的生理要求,以青壮之年开始严格节欲,大半生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
他力图兼收并蓄各种宗教的真谛,俨然像个圣徒,但又不是宗教改革家。
他为祖国的独立战斗终生,却为“对于不列颠的忠心所驱使”多次支持英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
他诅咒西方现代文明,却又认为过错并不在其制度本身。
他受过西方现代教育,也很讲究养生之道,却又迷信难于想像的落后治疗方法。
他的思想行为充满矛盾,看起来不可理解,但都不难从印度的历史和社会的根源上去追寻原因。
应该说,他是印度这个特定社会的产物。
这个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文化,但却遭受长期殖民统治的屈辱与损害。
本国固有文化和波斯文化、中世纪阿拉伯文化以及近代的欧洲文明(全都来自西方)都在印度上层人士的思想中留下了烙印,甘地本人也不能例外。
甘地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圣人,也不是受之于天的先知。
他从未以“圣雄”(意为伟大的灵魂,近乎对神祇的称号)的头衔自诩,却常以凡人自勉。
他并非拥有崇高学位的学者,也不是精通法典的律师。
他成为群众运动的领袖,享有极高的威信,表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并不是他有超人的天才,更非由于财富或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提携。
事实上,他并不谋求领袖地位。
他的组织能力表现在他具有同群众共甘苦的精神,处处为群众着想,善与人谋,密切联系群众,从不自视高人一等,从不假借权威。
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并亲自进行。
他的公众生活始于旅居南非(那是少数白人居统治地位的世界,至今仍是种族偏见最严重的地方)期间,并非为了名利,只为反对歧视,反对压迫,为自己的侨胞争取公平的待遇。
回国以后,他自觉地投身于民族独立斗争之中,成为职业革命家。
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没有种姓偏见,没有贫富好恶,没有宗教隔阂,兼备刚强的意志和善于妥协的双重性格。
他为人诚实,正直,谦逊,廉洁,无私,与人为善。
他对人对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为人民服务当作是对自己一种最大的奖赏。
他同自己的结发妻子(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的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白头偕老。
他家教甚严:他的后代没有人因为他的地位声望而钻营名利。
他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皈依真理,虔诚执著;体验真理,无所不至;体
现真理,惟恐失真。
他心目中的真理,指上帝,信仰,发自内心的良知,某种信念或准则,有时也指某种体验,本质上属于宗教真理观,而不是指经过实践验证的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原理,虽然他也重视实践。
他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他搭乘的三等火车(为了体验生活,也为了接触劳苦群众)所经之处,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民从几十里外闻风而来,向他顶礼膜拜(即佛经中所说的五体投地,弯腰以右掌摸对方脚板然后以触及对方之掌加诸自己的前额,至今在印度仍为普遍的最高敬礼)。
人们可以不同意他的思想,反对他的主张,但是对于他的品德,无不肃然起敬。
他在政治上、理论上的成就可能不如一些同时代地位相当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在道德上造诣之高,很少人可与伦比。
现在,无论在印度国内还是国外,追随甘地主义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不能不说是甘地的悲剧。
倘若视这种情况为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较之简单地归咎于甘地个人,也许更为公允。
但是这并没有减少人们对甘地的历史贡献的应有肯定,尤其是对于他的为人,对于他的品德情操所怀有的崇高敬意,仍将历久不衰。
他在历史上闪烁的光辉,毕竟全靠他非凡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