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分析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在制定和实施与环境有关的计划、政策、项目或措施之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价过程。
然而,由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评价人员知识的不完备,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着不确定性问题。
一、不确定性的定义和分类不确定性是指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由于环境系统自身的复杂性、数据的不完备性、模型的缺陷以及主观判断等因素导致评价结果的不精确性。
根据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数据不确定性:由于数据的获取困难、数据质量不高或数据的随机性等原因,导致环境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
2. 模型不确定性:由于模型的假设、参数选择等因素,导致模型在评价结果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 主观判断不确定性:评价人员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所做出的主观判断会对评价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不确定性的存在。
4. 不可避免不确定性: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评价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
二、不确定性评价方法为了解决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评价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不确定性评价。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1.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通过改变模型的输入参数,观察输出结果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模型结果对输入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
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参数对结果影响最大,从而了解不确定性的来源。
2. 蒙特卡洛模拟:蒙特卡洛模拟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生成大量的参数组合,再进行模型计算,得到一系列结果。
通过对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得评价结果的概率分布,从而评价不确定性的范围和概率。
3. 不确定性传递分析:不确定性传递分析是基于模型和数据的不确定性,通过不确定性传递关系,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
通过对模型输入参数和模型输出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评估不确定性的传递和累积效应。
4. 专家判断: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专家判断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
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分析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因此,在流域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探究更先进的方式,以此保护流域周围的环境和生态。
建立环保目标评价体系,才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推进流域经济开发和文明建设。
基于此,对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引言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为控制和降低环境污染,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碳排放是中国现阶段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概念,对环境及生态具有较大影响。
要想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则应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控制污染范围和影响的扩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1流域规划政策分析在现阶段河流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重视河流区域范围内的水生生态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
相关部门需要在规划之前对流域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结合以自然特性和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流域资源工程方案,对流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与此同时,还要从经济建设角度强化资源的规划使用,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上世纪30年代左右提出了流域规划政策,一些发达国家尤其重视流域周围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借助于流域完成了航道、运输、水利、防洪、农业灌溉等各方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流域规划可以与水力发电相结合,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电力需求。
由于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在流域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意识比较薄弱,改革开放后期资源和经济出现失衡才被重视,提出了《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开始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流域资源的利用、设计、保护和开发,利用专业的规划确保技术开发更为合理。
2流域规划对环境的影响2.1水生生态影响建库有利于各梯级电站库区饵料生物生长,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将有所增加,群落结构将更复杂多样,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将显著增加,为鱼类提供更丰富的饵料。
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摘要:流域综合规划可以确保流域开发的顺利进展,保护和管理流域。
分析流域管理、开发和保护的现状,研究防洪、灌溉、河道整治专项规划的实施意见和效果评价,必须坚持人与水和谐的自然原则,满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
基于此,以下对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引言流域综合规划旨在为流域的发展进程、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案,总体包括流域总体情况、流域管理的现状和情况分析,每项特别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防洪、灌溉、防洪、沿海管理、水电开发、城乡供水、水生态保护和再生、水土保护、河流综合整治项目以及规划本身的实施咨询和影响评估。
在制定综合流域规划时,我们应遵循人与水和谐的自然原则。
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应注意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1环境影响评价因素的筛选流域综合规划需要对环境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分析,并选择适当的对策。
例如,防洪排水、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资源影响和环境影响:前者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后者包括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通过执行上述规划内容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也包括积极和消极影响。
其中防洪排水规划的积极效果是可以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减少洪水风险,避免居民受到洪水的影响,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闸坝建设的负面影响是可能影响河流的连通。
城乡供水规划的积极效果是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而消极效果是调整土地类型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2.1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认识不充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然而我们却长期忽视了其重要地位,对共抓大保护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没有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涵,在区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进展缓慢,甚至以缺少资金技术等理由拖延搪塞,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动性不足、创造性不够。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理念的提升,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为使环保工作高质量推进,就应积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过科学化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本文主要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化的对策进行处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对策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让政府的决策制定有科学的指导,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不利于环境评价效果的顺利实现。
我国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应受到正确的关注,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合理化策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效果,促使整个社会以及经济的持续进步。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体系建设中,管理队伍、人才队伍以及领导梯队等发展制度不完善,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管理人员只能依据自我认知、判断实现发展,无法系统化、全面化的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建设[1],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不佳,其整体工作存在滞后性。
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上层机制的引导不到位、不准确,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只能结合短时间内的需要作出简单的反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特殊功能无法发挥出来,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结果不佳、质量不高,无法获得整个社会以及专业部门和公众的认同。
2、工作责任划分不明确在领导层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职责通常被转化到管理层和实际操作中,在领导层面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缺少明确的责任划分。
在管理层上,管理者更为注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际操作和具体进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可行性等引导不到位,规范性不足,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对管理者的引导无法接受,进而怀疑管理层的能力水平。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相关的管理措施与方法缺少相应的指标和参数,导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强制性、规范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摘要:流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使流域的有限水源得到更好地利用,但会对自然环境的正向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文分析了与流域综合规划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研究了流域综合规划重点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方法,希望能为后续流域水源的综合利用以及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引言流域综合规划能够保障流域的开发进程顺利进行并对流域起到保护管理的作用。
分析流域的治理、开发和保护现状,研究防洪、灌溉和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专项规划的实施意见和效果评价,都要本着人水和谐的自然原则,满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2 环境影响评价因素的筛选流域综合规划需要科学合理地评估、分析环境影响因素,并选择适当的应对措施。
例如,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防洪排涝、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等规划内容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影响和环境影响2个方面:前者包括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影响,后者包括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
上述规划内容落实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还包括正效应以及负效应。
其中,防洪排涝规划的正效应为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以降低洪涝的风险,避免附近居民受到洪水的影响,如此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建闸筑坝的负效应为可能会影响河流的连通性;城乡供水规划的正效应为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负效应为由于土地类型的调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3 生态环境要素和影响3.1 生态环境要素流域综合规划中涉及的生态环境要素包括陆域生态、水生生态以及水土流失等部分。
陆域生态包括陆域动物和陆域植物;水生生态包括浮游生物以及鱼类等;水土流失包括水分流失和土壤流失。
3.2 生态环境影响3.2.1 防洪排涝规划防洪排涝规划工程涉及防洪堤和疏浚、导流等工程的建设,容易给陆域生态和水生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些内容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使用类型的转换、植被生存环境的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实施防洪规划可能导致河湖渠水质硬化的问题,修堤可能造成侧向水流连通性降低的情况。
流域规划环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评价方法研究朱玉华杨蕊莉(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在野外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从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动态变化趋势、现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重点关注区域的动态变化分析等方面对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这种评价方法能更全面有效的对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进行评价。
关键词: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现状评价流域规划环评中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评价能够总结流域生态环境特征,发现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正确的预测流域规划方案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合理的规划调整方案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流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探讨,然后采用不同时期的三期遥感影像进行比照分析,了解流域土地覆盖随时间的变化,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生态完整性评价的方法对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现状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三期遥感解译数据对流域的陆生生态关注区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更全面有效的对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进行评价。
1 流域概况本文研究的流域地处新疆西部,总体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地貌基本轮廓为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山脉和谷地,流域谷地基本由河流低阶地、高阶地、冲洪积倾斜平原、谷地两侧山前丘陵带等不同地貌类型组成。
流域土壤和植被均表现为一定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另土壤的分布还表现为一定的水平地带性。
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温和、湿润、降水丰富的亚湿润大陆性温带气候特征。
自古以来,农牧业生产在流域内占有主导地位。
近年来,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对流域的开发力度。
2 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流域生态系统从大的方面分为山区生态系统、平原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三个系统,由于各生态系统在以水为载体的物流、能流及物种流的传输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2019年7月第7期总第151期海峡科学Straits ScienceJuly2019No.7,Total151st福建省小流域综合规划环评工作难点及对策韩德飞(福建省金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3)[摘要]小流域综合规划及环评具有空间范围广、时限跨度长、内容复杂、基础数据缺乏等特点,该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福建省内小流域综合规划环评工作经验,对环评工作介入时段、基础资料收集、现场调查、评价方法和水电推荐原则等方面遇到的工作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全程互动、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现场调查详略得当、完善评价技术理论和制定小水电推荐原则等对策,以期为福建省下一轮小流域规划环评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环评工作对策[中图分类号]X8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683(2019)07-0044-04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以流域综合规划为评价对象,识别规划实施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合理、可行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或替代方案,促进水资源利用良性循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⑴。
福建省中小河流为数众多,第一轮小流域规划环评基本结束,新一轮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和环评工作已经启动。
流域综合规划涉及地域空间范围广、规划时间跨度长、规划内容复杂、不确定性大囱,因而会造成规划环评编制过程存在许多工作难点o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已完成的小流域综合规划环评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新一轮的规划修编环评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1小流域综合规划内容小流域综合规划的重点内容一般包括各流域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力发电、水土保持、旅游和水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规划任务是通过研究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潜力,着力推进防洪减灾、供水安全、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提高流域防洪排涝、供水和灌溉能力,统筹安排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流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
目录目录 (I)第一章总则 (5)1.1规划背景 (5)1.2评价目的与内容 (7)1.3评价依据 (8)1.3.1有关法律、法规 (8)1.3.2评价技术规范 (9)1.3.3相关文件及技术资料 (10)1.4环境保护目标 (10)1.4.1规划区域内环境敏感对象 (10)1.4.2规划区域环境保护目标 (10)1.5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 (12)1.5.1生态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12)1.5.2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12)1.5.3大气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13)1.5.4声环境评价等级及范围 (13)1.5.5评价时段 (13)1.6评价标准 (13)1.6.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3)1.6.2 排放标准 (14)1.6.3、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15)1.7评价方法及评价工作程序 (16)1.7.1 评价方法 (16)1.7.2、评价工作程序 (17)第二章规划概述 (18)2.1规划范围 (18)2.2规划目标 (19)2.3规划主要内容 (19)2.3.1 水资源规划 (20)2.3.2 节水规划 (21)2.3.3 防洪规划 (22)2.3.4 水电开发规划 (23)2.3.5 水资源保护规划 (23)2.3.6 水土保持规划 (24)第三章规划区域环境概况 (25)3.1地理位置、社会经济与交通 (25)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5)3.1.2 社会经济 (25)3.1.3 交通 (26)3.2自然环境概况 (26)3.2.1 地形地貌 (26)3.2.2 地质 (27)3.2.3 地震 (27)3.2.4 土壤 (27)3.2.5 水土流失 (28)3.2.6 气候 (28)3.3水环境 (28)3.3.1 河流水文 (28)3.3.2 泥沙 (29)3.3.2 水质 (30)3.3.3 水资源利用现状 (30)3.4生态环境 (31)3.4.1 植物 (31)3.4.1 陆生动物 (34)3.4.3 水生生物 (35)3.5大气与声环境 (35)3.6社会环境 (35)3.6.1 经济状况 (35)3.6.2 旅游资源、文物古迹 (36)3.6.3 人群健康 (36)3.7规划区内主要环境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 (36)3.7.1 主要环境问题 (36)3.7.2 规划区不受规划影响前提下的环境发展趋势 (37)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9)4.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9)4.1.1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39)4.1.1.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39)4.1.1.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39)4.1.1.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40)4.1.2运行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分析 (41)4.1.2.1对陆生植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41)4.1.2.2对陆生动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42)4.1.2.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预测与分析 (42)4.1.2.4工程运营对电站下游生态环境影响 (43)4.1.3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预测和分析 (43)4.2水环境影响评价 (44)4.2.1施工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44)4.2.1.1施工期对地表水质影响预测与分析 (44)4.2.1.2施工期对水文影响预测与分析 (45)4.2.2运营期对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45)4.2.2.1运营期对地表水质影响预测与分析 (45)4.2.2.2运营期对水文影响预测与分析 (46)4.2.3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47)4.3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 (49)4.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9)4.5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0)4.6固态废弃物影响评价 (51)4.6.1施工期影响 (51)4.6.2运营期影响 (51)4.7地质环境影响评价 (51)4.7.1库岸稳定 (52)4.7.2水库渗漏 (52)4.7.3诱发地震 (53)4.8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53)4.9人群健康影响评价 (54)第五章环境保护措施 (55)5.1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目标 (55)5.2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5)5.2.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5)5.2.2地表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6)5.2.3水土流失减缓措施 (56)5.2.4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7)5.2.5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7)5.2.6固态废弃物影响减缓措施 (57)5.2.7人群健康影响减缓措施 (58)第六章公众参与 (59)6.1公众参与概况 (59)6.1.1公众参与的方式、范围、内容 (59)6.1.2公众参与的调查结果及说明 (60)6.2调查统计结果 (60)6.3对公众意见的落实情况 (63)第七章监测与跟踪评价 (66)7.1对规划具体项目的环评要求 (66)7.2监测计划 (66)7.2.1施工期水质监测计划 (67)7.2.2运营期水质监测计划 (67)7.3跟踪评价计划 (68)第八章评价结论与建议 (69)8.1评价结论 (69)8.2建议 (70)第一章总则1.1 规划背景XX河位于青海省都兰县境内,为内陆河,属柴达木河水系,发源于鄂拉山西南的约根涌,源头海拔5092m,由东南流向西北,最后汇入柴达木河。
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及应对措施探究发布时间:2021-06-28T16:30:19.24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作者:唐石娟[导读]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一类具有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特别是施工和运营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引发直接或间接的环境问题。
安徽展路建设有限公司安徽省淮南市 232000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一类具有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特别是施工和运营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引发直接或间接的环境问题。
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导致的土地淹没、水土流失、移民搬迁以及新的用水分配等问题都可能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和矛盾。
对于水利水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做到明确评价重点、合理布设生态保护措施并综合协调各方利益,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三方最优。
关键词:水利水电;环境影响评价;不确定性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长期以来,水电开发饱受争议,其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较为重大的因素,但水电作为一项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1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为分析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以蒙氏模拟方法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模拟来分析其不确定性。
首先将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分为主观、客观以及模糊化推论评价结果。
模糊化评价结论是指结论中含有“可能”“或许”“估计”“大概”等比较含糊的语句。
将评价结论分为三种分子因子,将其带入到蒙氏模拟算法,计算出评价结论风险概率。
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公式中,KP为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风险概率;K为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β为不同规划项目评价时所占的比重。
利用公式可以计算出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风险概率。
风险概率越高说明本文方法下的评价结论不确定性较高;反之,风险概率越低,说明评价结论的不确定性越低。
根据评价风险概率确定评价结论的不确定性程度。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工作是指在开发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并提出对策措施和环境管理计划的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对策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一、存在问题分析1. 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评价过程不科学、评价结果不客观的问题。
有些评价过程中,评估方法过于主观,评价过程中存在偏见和利益影响,导致评价结果失去科学性和客观性,难以获得真实的环境影响情况。
2. 缺乏参与和透明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相关方参与程度不够,透明度不高。
有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缺乏对公众和相关方的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参与性和公正性,无法充分反映公众和相关方的意见和利益。
3. 缺乏监督和问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有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监督机构不力,相关方不得其门而入,导致评价工作缺乏有效监督和问责,难以发现和纠正问题,影响评价工作的结果和效果。
4. 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评价内容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
有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只注重对项目局部环境影响的评价,忽视了项目可能对整体环境、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对策分析1. 提高科学性和客观性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模型,确保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估,避免利益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 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的环境影响评价监督和问责机制,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追溯和问责,对评价工作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E N E R G Y & E N V I R O N M E N T丨能源环保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变暖的现象以及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水文水资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 影响。
要有效改善流域水文水资源的状况,创造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需要分析造成水文环境变化的因素,对流域水文 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严格管理。
文章对环境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以及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以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 高,更好地保护水资源。
关键词:环境变化:流域水文;水资源:不确定性I环境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评估的影响及不确定性分析■文/叶人源环境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包括自 然变异、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3个方面。
水资源作为水文 循环、大气循环中的重要因素,环境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是 非常直接的。
因此环境变化会对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流、土壤湿度等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促使水资源的配置失衡,从而引发环境恶化现象,如水土流失、洪涝灾害、干旱灾害 等。
对流域水文水资源的研究需要从环境变化的各个因素进 行分析,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来促进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
1.环境变化对流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1.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的影响进行区分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内容,对于后期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促使水循环过程的加快, 导致降水量和蒸发量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前,关于研宄气候 变化对流域水文影响通常运用水文分布模式和全球气候模 式。
全球气候模式是通过对不同的温室气候因子进行模拟,使用降尺度的方式,将全球的气候变化转换为地表径流的模 式,而后再通过水文分布模式来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水文 影响进行研究,这种模式相较于全球气候模式有着更高的精 准度。
人类活动对于流域水文影响研究有着较大的难度,在 研宄的过程中,通常是运用估算的方式。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吴赛男;廖文根;隋欣【摘要】正确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水资源是实现其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基础,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评价一般采取气候情景驱动水文循环模型的方法.由于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过程的复杂性,该方法在气候情景、水文循环模拟及评价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提高流域气候情景预测精度和完善影响评价模型是降低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方式.本文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一般评价方法,分析了影响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因素,并讨论了降低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方式.【期刊名称】《中国水能及电气化》【年(卷),期】2010(000)011【总页数】5页(P14-18)【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流域水资源;不确定性【作者】吴赛男;廖文根;隋欣【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气候变化及其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是目前世界各国水资源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正确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流域水资源是实现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
许多国家重视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采取适应性管理应对气候变化[1]。
其中的关键问题是,适应性管理首先需要发展一套科学评价方法,从而不断监测并评估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提出科学评估与适应性管理的对策。
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评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一般评价方法,然后分析了影响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因素,并进一步讨论了降低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的方式。
1 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评价方法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的评价一般采取气候情景驱动水文循环模型的方法,即所谓的What-if模式 [2]:如果气候发生某种变化,水文循环各分量将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点探讨[论文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点[论文摘要]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的特点及其环境影响特征,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点进行分析,提出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点,为编制工作方案和开展环评工作提供参考。
1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目的和重点流域综合规划一般包括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水电、航运、水土保持、旅游及水资源保护等九项专项规划,规划环评要以涉及水资源时空分配和造成河道阻隔的工程(如供水、水电规划中的水库等水利枢纽工程、输水工程等)为重点评价对象,从流域或区域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规划实施所引起的区域和流域问累积和协同环境影响问题,处理好上下游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规划环评具有宏观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具有战略决策意义。
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要对规划的布局、规模、结构、方式和开发时序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提出科学调整意见,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过程的预防、减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sl4—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规划内容概述;②规划实施范围及其周边环境、资源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③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④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预测,特别是规划实施对环境敏感区、环境功能区目标可达性的影响评估;⑤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⑥公众参与状况以及公众意见不予采纳的说明;⑦对不良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计划;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的工作要点3.1评价范围与环境保护目标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与流域规划范围是一致的,并要根据规划实施可能的影响范围和重要保护对象的分布进行必要扩延。
关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确定性公众参与情景分析
论文摘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具有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对决策者存在着较大的干扰;但是可以通过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广泛开展公众参与以及通过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对策措施来降低。
1前言
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
在这部法律中明确了对规划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过去只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对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力求从决策的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hj/ti30_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和水利部发布的sl45-2006《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提出了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求。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在规划阶段识别出流域综合规划存在的不足,预测和评价流域综合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重大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减缓和补救措施与建议,这是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早期预防措施。
然而,流域综合规划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导致流域综合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同时由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评价过程还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本文主要就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2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不确定性的来源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的不确定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2.1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首先是指流域综合规划中各专项规划方案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中的总体布局方案只是初步确定了流域内各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每个单项规划中可能会有数种规划方案,这需要在具体的各专项规划中根据流域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的需要,选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规划方案。
因此在流域综合规划这一阶段无法确定各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案,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还包括工程等级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中的工程等级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的。
但是如果在规划期内,项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或者国家政策发生变化,规划中确定的工程等级就有可能变得过高或者过低,这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的等级。
2.2环境信息的不确定
2.2.1环境信息的动态变化
在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环境背景资料,大多数都是对目前或过去环境状况的介绍和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一般也是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预测、评估流域综合方案实施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作为预测依据的环境背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着的,势必会增加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
2.2.2潜在的环境敏感区的不确定性
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是指在将来的各专业规划中有可能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的地方。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评价流域综合规划方案实施对现存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对潜在环境敏感区的
影响。
潜在的环境敏感区涉及到环境、城建、国土、林业、文物等多个部门的规划,不确定性更大,不仅其准确位置、面积大小、功能分区情况尚不清楚,甚至于是否能够被确定为环境敏感区还有待商榷。
2.2.3空间信息的不确定性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空问信息的分析一般是利用大尺度空间分析软件aregis 来完成的。
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完成空间、地理、环境信息的采集与录入。
使用空间数据描述空问实体,要对复杂的空问实体进行取舍、抽象和离散;在定位、采集、录入、储存、处理、分析和管理表达空间实体的空间数据时,常常不易明确地将空间实体分类,不得不从中抽取重要的特性来表达确定或不确定的现实实体,用确定的模型或规则描述空间实体,但是纯几何意义上的点、线和面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数据采样只是一种近似描述,所获信息不可能穷尽现实世界的全部,其准确性也同时会受到传感器和数学模型等设备技术因素的影响。
而且获取的信息在被引入计算机系统并用于空间分析决策的过程中,又被部分舍弃或删除。
同时,获取大量空间数据的真值并不容易,甚至有些空间数据的严格或绝对意义上的真假往往并不存在。
所以,空间信息系统中实体的位置和属性信息与现实实体存在差异,即空间数据常常具有不确定性。
2.3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导致综合规划实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的不确定。
首先是规划多种方案选择引起的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
如图1所示,在综合规划方案中确定了对某河段进行水电开发,该河段的水功能区划分分别为保护区、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中的工业用水区,其水质保护目标划分为i、ⅱ、ⅲ类,同时水电开发三种开发方案正好在不同水功能区范围内,因此河段开发可能存在图中的三种情景,情景1、2、3分别会对河流的三种水功能区水体产生影响。
其次,工程等级的调整、开发方式(如引水式、坝后式等发电)的变更也会改变流域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不同等级的工程和不同的开发方式因其占地面积的多少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大相径庭。
3不确定的特点及对决策者的影响
由上可见,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性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
任何一个流域综合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在客观上存在着上述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具有普遍性;规划方案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具有传递性;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导致最终的减缓措施、结论的不确定,因此具有累积性;不确定性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降低不确定性发生的可能,故其还具有可降低性。
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定,尤其是评价结论的不确定,给决策者带来了很大的干扰。
不确定信息主要来源于低精度信息,低精度信息会给出模糊的结论。
低精度环境背景、预测影响能够导致模糊的结论。
而模糊的结论则会降低结论的明确性,如方案一和二均被预测为具有轻度不利影响,但是“方案一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方案二的2倍”的说法对于决策者更明确,更易于选择。
4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降低不确定性的对策
4.1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
情景分析法是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按时间序列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
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一系列情景,进而对比分析各情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相应的环境状况,来评价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分析区域内不同时段、不同组合的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贡献。
情景分析法可用于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然而该方法只是建立了一套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环境影响还必须依赖于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评价方法,需要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如环境数学模型法、矩阵法或gis等。
4.2广泛开展公众参与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开展公众参与流域综合规划。
通过开展公众参与,可以使流域综合规划涉及地区的相关部门了解流域综合规划实施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促进他们关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减缓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建议和补充。
在对象上,公众参与不仅要包括专家、学者和民间环保团体,还要特别重视流域内环境保护、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意见。
在时问上,公众参与要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在方式上,主要采用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还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形式发布相关信息。
这样才能随时发现问题,保证提出的环境保护减缓措施及建议更加合理。
4.3以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问题,还要包括规划、环境、社会、经济、林业、国土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仅依靠评价单位单方面的力量很难将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得十分完美。
需要评价单位能够积极挖掘社会力量,特别是项目所在地区有关环保、生态、农业、林业、文物、旅游、国土资源等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以多方协作的方式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开展评价工作,才能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避免由单方完成评价工作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5结论
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流域综合规划方案的不确定、环境信息和环境影响程度的不确定,具有普遍性、传递性、累积性和可降低性,对决策者存在着较大的干扰,但是可以通过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预测方法、广泛开展公众参与以及通过多方协作的方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对策措施来降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