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展现情感魅力
- 格式:pdf
- 大小:115.09 KB
- 文档页数:1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语文是人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运用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可见,情感是语文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使学生能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我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情感教育应寓于课堂导入之时美的东西总能给人以感染,以熏陶,为什么我们不多呈现给学生一些美的事物呢?因此,我们的导入语不妨多用点心思,应该在课的一开始就给学生设置一块大大的磁石,用深情的语言,来控情。
当然,老师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点头和微笑,抚摸与鼓励,目光中的关切与期待同样会激发煽动学生的情感,会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二、情感教育应寓于美妙的语言文字中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中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用自己的口去抒去评言之美!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甚至会有创新的理解,甚至会主动的跳出课文,联想到更多更深更妙的情感与语言。
三、情感教育应寓于课程讲解之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
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表现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甚至久远的影响。
有经验的老师都懂得,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
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是呆板地收束,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
展现语文魅力,创建高效课堂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对语文教学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那是一种眷恋,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怀。
于是我与语文课堂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因此跟随着它前进的步伐踏上了高效之路,吮吸着其间折射出的万丈光芒。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发扬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主人”地位,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那么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创建情感课堂,激发学习兴趣王崧舟老师说:“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
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我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的无穷魅力,也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下快乐地学习。
于是,我把功夫下在课前,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会迸发。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在与学生一起感知小女孩的可怜时,我对学生说:“孩子们,面对这样一个孩子,你想为她做点什么呢?”孩子们纷纷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情怀。
有的说:“我想为小女孩建造一座房子。
”有的说:“我想把小女孩领回家。
”……以使自己学生的内心情感一下子迸发了出来。
为了激起学生更深的情感,我说:“老师想带这个小女孩去找妈妈,没有人疼爱的孩子,此时最需要的是妈妈在身边。
”我播放了《火柴天堂》这首歌曲的动画视频,孩子们被我的语言感动了,被视频中的小女孩感动了,泪水从他们充满童稚的脸上滑落下来。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摘要:情感是语文的灵魂,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应该寓于课程的导入、讲解以及朗读之中,并得以延伸。
关键词:导入语言讲解训练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语文是人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运用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可见,情感是语文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学的功能,使学生能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我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情感教育应寓于课堂导入之时美的东西总能给人以感染,以熏陶,为什么我们不多呈现给学生一些美的事物呢?因此,我们的导入语不妨多用点心思,应该在课的一开始就给学生设置一块大大的磁石,用深情的语言,来控情。
当然,老师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点头和微笑,抚摸与鼓励,目光中的关切与期待同样会激发煽动学生的情感,会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二、情感教育应寓于美妙的语言文字中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中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用自己的口去抒去评言之美!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甚至会有创新的理解,甚至会主动的跳出课文,联想到更多更深更妙的情感与语言。
三、情感教育应寓于课程讲解之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
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表现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甚至久远的影响。
用情感点亮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没有激情的学习是低效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让他们保持一种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就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那么学生所爆发出来的力量也必定是无穷的,必定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因此,在语文教学积极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用情感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看法。
一、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情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上课时,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感情真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面容和蔼,语调亲切,适时投注期待鼓励的目光,让学生如沐春风。
讲课时,用情真意切的讲述引导学生剖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忘情地进入角色,将艺术作品的情思、形象再现出来,传递给学生。
课文中生动曲折的小说,意境深邃的诗歌,言近旨远的散文,扣人心弦的戏剧,不管是范读、讲解,还是提问,都必须饱含着感情。
可以有时如滔滔激流,直陈感受;有时似春风化雨,感人肺腑;有时慷慨激昂,发人深省;有时轻言细语,沁人心脾。
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简单的示意,只要是包含着教师情感的,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触发学生思想情感的诱因,使之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感同身受,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爱生如子的深情和期望,对所任教学科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是赢得学生亲近和交往的重要条件。
只有师生情感的交融,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可以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当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教师的要求、期望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努力的目标。
相反,师生情感冷漠,即使教师有合理、适宜的期望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其前进的动力。
当然,这种情感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有着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人,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体,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枯燥无味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努力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40分钟的授课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看究竟是什么”的好奇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知课堂的开场白的重要性。
每次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都精心地准备新课的导入,有图片引入法;有猜谜语引入法;有故事引入法;有配乐引入法;有结合具体情境引入法;有质疑引入法等等。
例如,教学《草原》,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把草原的风光图带进课堂,让学生享受草原的风光美,再以饱满的激情煽动学生,大家想随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走进草原一睹为快吗?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都跃跃欲试,想去看个庐山真面面目。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课前难以预料的情况。
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问,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意,激活语文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例如教学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想让学生感受德国奇丽的景色,我课前搜集了一些德国的风光图,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看的情景,又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情境,学生欣赏后都情不自禁地赞叹德国的风光美,入情入境地用自己的声音赞美德国那道奇丽的风景线。
让语文课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能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夙愿。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当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头我试以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师一次借班上课苏教版五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课例来作阐释。
一、导入新课显示教师亲和的魅力因为是借班上课,所以孙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课前谈话,谈话包括两层资料:一层是师生情感沟通,缩短因为师生不熟悉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接纳教师,让教师走进学生心里。
教师借用孙悟空这一学生喜爱的人物一下拉近了距离,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
另外一层内涵是导入新课。
优秀的导入或自然、或新颖、或曲折、或意外,但不管形式如何,导入语言必须在资料上与教学资料有必然联系,否则,不是哗众取宠,就是喧宾夺主;不是教师卖弄,就是故意做作。
所以,一个好的“揭题谈话”或“新课导入”,在资料选择上应当有以下要求:1、要选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2、要能和教学资料有机联系;自然相关;3、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二、质疑问难,显示教师启发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要让学生敢问、善问。
敢问,是心理问题,勇气问题。
激情,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
”而语文最具情感,语文充满灵性,当我们把语文课堂当作一个舞台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舞台上会发生很多充满激情碰撞的片段。
教师迸发激情,学生流淌激情,课堂就是一个师生互动激情的舞台。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灵光。
课堂上,教师热情洋溢,学生激情似火,教师眉开眼笑,学生眉飞色舞,教师欢声笑语,学生莺歌燕舞……只要有了真情的付出,就会有心灵的交汇;有了情感的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
那么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下载论文网/3/一、让教师自身的激情迸发出来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不是无情人。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都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好的演员,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就是一个情感的化身,站立讲台,温情如父母,真挚似朋友,亲密像伙伴;伴随文本,激情似火,柔情似水,横刀立马,月下低吟。
语文教师是雪山上巍然屹立的军神,是二泉边如泣如诉的阿炳,是狂风暴雨,是清风明月,是青松的挺拔,是小草的柔嫩……在激情迸发中,语文教师讲到悲痛处泪流满面,讲到激动处手舞足蹈,讲到快乐时孩子般欢笑……倘若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
教师“情”从何来,当然来自于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作者个体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浸透了作者的心思、情思,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批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涛。
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才会让文本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世界的桥梁。
当然,有了情感,还要用精彩的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谈谈语文情趣教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规范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情趣教学是一种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趣培养为出发点,旨在通过情感激励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语文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营造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氛围语文情趣教学要注重营造一个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语文学习氛围。
通过布置校园文化走廊,组织语文主题班级文化墙、读书角营造课堂上下学校家园语文活动丰富多彩的氛围,引导学生喜爱语文,认同语文。
在教学中加入趣味性的小游戏、小活动或者班级互动等,通过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通过情境营造和学情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沉浸式体验情境,使学生情感投入更深。
通过丰富的辅助教材、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使语文学习更具情感色彩和亲和力。
教师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图片资料等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的情感体验。
三、引导学生参与感悟语文知识语文情趣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并且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启发性思维导入、情感启蒙体验、学习体验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表达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四、利用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语文情趣教学中,利用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情境分析、情感导入等教学手法,让学生在欣赏、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深刻感悟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价值,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五、注重情感体验与思维拓展语文情趣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新课程理念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良好的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低年级儿童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这种思维特点决定了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的形成,必须强调直观,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搭桥铺路。
如在识字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了儿童学习的直观感受。
所以在讲授《我想》(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部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生:朗读。
(采取自己喜欢的办法)在这里的办法诸如:查字典、问一问小组内其他同学、找一找课后的生字表、问一问老师等;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动手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并以最快的速度认识。
“花苞”和”柳絮”一词如果用语言描述会比较烦琐,但与生活相联系就会通俗易懂。
师:(把教室里开得正艳的盆花搬过来)同学们,你认为这盆花里哪个是”花朵”,哪个是”花苞”?学生踊跃举手,他们通过对盆花的观察,很快认出了花苞,并以最深的印象记住了它。
又如在讲”柳絮”一词时,我拿出一枝柳条,指着”柳絮”问:你们在哪儿见过它?生1:校园里的柳树上;生2:院子里飘得到处都是;师:那它叫什么?(低年级的孩子们摇头,表示不知道)师:它叫柳絮,是柳树种子上面的白色绒毛,成熟后随风飘散。
谁到前面吹一下?(学生用力吹)师:柳絮怎么样了?生:飞到了四面八方。
师:对,春妈妈让风婆婆把柳絮送到四面八方,小朋友也想像柳絮一样飞到遥远的地方,那么,你在这美丽的春天又有什么愿望呢? 通过上面的对话和实际操作很牢固地掌握了词语,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的主题,展开了学生们的想象力。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让儿童在课堂上形成能力,掌握方法,不光要学会,还要会学。
教师要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重体验、重情趣: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重体验、重情趣: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著名语文教育大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建设儿童的语文教学,充分吸引孩子的兴趣;重视课堂之上学生活动的体验,重视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塑造。
前两天,我校赵春燕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赵老师这节课,构思新颖,教学设计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寓教于乐,课堂充满情趣。
赵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以下几个反面做得很成功:一、夯实基础,做好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一个重点。
赵老师通过多种形式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生字的掌握情况,如指明读、同桌互读等;在准确认读的基础上,赵老师特别注意对重点字词的书写指导,让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
能够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不断培养的一种能力。
赵春燕老师特别注意这一点,例如理解沉默一词时,让学生集体静默,亲身体会什么是沉默,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样一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以读代讲,感悟文本。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品味文本,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
赵春燕老师在课堂上很注意阅读教学,通过师生承接读、指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形式来进行教学。
以读代讲,既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赵老师还很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本,通过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体会出文本的思想感情。
三、积极创设情境,通过活动体验文本,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英子的自卑,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赵老师让学生重现课本中英子一瘸一拐走上讲台时的倾向,同学们给英子鼓掌的情形……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让语文课堂充盈丰富的情感情感是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情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传送带。
任何认知、技能的形成与训练、各种能力的提高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
所以说,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过程,两者同时发生,相伴而行,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是师生情感密切交流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于永正老师提倡语文“五重”教学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重情趣”。
他说:“老师上课语言要有情,有趣,上好朴实的课在于重感悟,语言是读出来的,在读中悟之。
”语文教学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活动中接触知识的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情境创设是十分重要的。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做游戏、放投影、表演课本剧、放录像等,恰当的情境创设可营造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使学生在恰如其分的情感中学习知识、道理,发展多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先让学生欣赏《月光曲》,伴着优美的音乐,很快学生便进入了音乐情境,接下来我再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课文的情境之中。
再如,在教学说话练习课《皮球掉进池塘》时,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开始,我在屏幕上打出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池水,活泼可爱的小猴……美丽怡人的画面,再加上欢快的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亲切、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故事的梗概,这时启发引导:“我们能想到哪些办法帮小猴捞皮球呢?”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
以情激情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再辅以亲切的教态,简洁优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学的过程为民主的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在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状况下,主动地接受知识,接受教育,从而达到创设情境,以情激情的效果。
二、培养情感,以情唤情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情境,其中饱含着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说明的道理,语文教学过程创设一种情境,从文中的字词句出发,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去感受,从而加深内心体验,使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