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呼吸道感染细菌
- 格式:ppt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97
^.呼吸系统常有疾病诊断惯例及技术操作标准医院呼吸内科〔二 O一八年十二月〕目录目录 (2)呼吸系统常有疾病诊断惯例 (3)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第二章慢性堵塞性肺疾病 (4)第三章支气管哮喘 (5)第四节肺炎 (7)第五章肺部真菌感染 (8)第六章肺脓肿 (10)第七章肺结核 (11)第八章洋溢性肺间质疾病 (14)第九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6)第十章肺栓塞 (18)第十一章胸腔积液 (20)第十二章自觉性气胸 (21)第十三章呼吸衰竭 (24)第十四章成人呼吸窘况综合征 (25)第十五章咯血 (26)呼吸内科技术操作惯例 (29)第一章氧疗 (29)第二章机械通气 (32)第三章胸腔穿刺术 (35)第四章胸腔插管引流 (35)第五章胸腔内给药 (36)第六章肺功能检查 (37)第七章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38)第八章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 (40)第九章胸膜穿刺活检术 (43)第十章胸腔穿刺置管术〔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术〕 (45)呼吸系统常有疾病诊断惯例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史收集 ]1.诱因:受凉、劳苦。
2.病症:〔1〕浑身病症:畏寒、发热、头痛、疲备等。
〔2〕局部病症:鼻卡他病症--喷嚏、流涕〔初为浆液性,后为浑浊脓性〕和鼻塞,咽、喉卡他病症——咽干、咽痒、灼热感和声音沙哑,干咳或胸骨后痛苦等。
[ 物理检查 ]1.浑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皮疹以及浑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鼻、咽腔粘膜。
〔2〕扁桃体。
〔3〕喉部。
〔4〕颌下淋奉承。
[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病毒分离和病毒抗体检测。
3.细菌培育。
[ 诊断重点 ]1.病史:起病多较急,可是预后优秀,一般于5~7 日康复;2.病症和体征:仅表现上呼吸道卡他病症和鼻、咽腔充血水肿及分泌物;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见黄色点状脓性分泌物;喉部水肿以及颌下淋奉承肿大、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四周血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值高升;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值高升,并有核左移。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合适5/6年制临床医学、预防等专业)一、前言病原生物学主假如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在病原生物学全然理论中重点阐述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和抗感染的机制,遗传变异的道理和消毒灭菌的全然常识及应用,对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从比较的角度,阐述各自的特点与差别。
因为其与后续课程接洽紧密,是以在教授教化过程中既应看重其体系性,同时又应留意与临床相干常识的接洽。
经由过程理论讲解使学生体系操纵病原生物的全然理论和全然常识;经由过程实验教授教化使学生操纵全然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为往后从事医学实践工作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差不多。
在教授教化中应积极开创学生的智力,贯彻启发式教授教化方法;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才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大年夜纲中有些内容恰当安排学生自学。
实验教授教化中应留意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不雅察才能和优良的科学风格,并增长临床标本的系列性实验内容。
依照教授教化筹划本大年夜纲安排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课40学时,合104学时。
二、教授教化内容及全然要求第一章绪论目标要求:1.操纵: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2.熟悉: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明白得: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学时分派:理论2学时教授教化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寄生虫与寄生虫学第二章细菌的差不多性状目标要求:1.操纵:细菌的全然形状,细胞壁的全然构造,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别,生物学意义;中介体,专门构造及意义;革兰染色法。
细菌的进展滋长的前提,方法,速度;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的特点;细菌的合成代谢产品。
病毒大年夜小与形状,构造与化学构成。
呼吸道9类病原体呼吸道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呼吸过程中的空气进出,同时也是病原体入侵的主要通道。
在呼吸道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它们可以引发多种呼吸道疾病。
本文将介绍呼吸道中的九类常见病原体。
第一类病原体是细菌。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常见的呼吸道细菌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这些细菌能够侵入呼吸道黏膜,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等。
第二类病原体是病毒。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病原体,它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
常见呼吸道病毒有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
这些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等。
第三类病原体是真菌。
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常见的呼吸道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这些真菌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滋生,引发呼吸道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性咽峡炎、支气管肺曲霉病等。
第四类病原体是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类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生物,常见的呼吸道寄生虫有肺吸虫、蛔虫等。
这些寄生虫可以通过空气、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呼吸道寄生虫感染,如肺吸虫病、蛔虫感染等。
第五类病原体是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常见的呼吸道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
这些支原体可以感染呼吸道黏膜,引发支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等。
第六类病原体是霉菌。
霉菌是一类真菌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霉菌有霉菌性鼻窦炎、霉菌性肺炎等。
这些霉菌可以通过吸入或直接接触而引发呼吸道霉菌感染,如霉菌性鼻窦炎、霉菌性肺炎等。
第七类病原体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菌。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菌是指在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过程中分离到的细菌。
这些细菌可以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生长繁殖,引发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菌感染。
第八类病原体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病毒。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病毒是指在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过程中分离到的病毒。
这些病毒可以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复制传播,引发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病毒感染。
第九类病原体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真菌。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目录第一章血流感染 (2)第二章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肺炎 (6)第三章泌尿道感染 (9)第四章手术部位感染 (11)第五章骨关节感染 (15)第六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8)第七章心血管系统感染 (21)第八章眼耳鼻喉口感染 (28)第九章胃肠道感染 (32)第十章肺炎以外的下呼吸道感染 (36)第十一章生殖系统感染 (37)第十二章皮肤软组织感染 (39)第十三章泌尿系统感染 (42)第一章血流感染一、分类:(一) 非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Non-central Line Associated BloodstreamInfection)1. 原发性血流感染(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2. 继发性血流感染(Secondary BSI)(二) 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二、定义及诊断标准:(一) 原发性血流感染(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1. 定义:实验室证实的血流感染(laboratory-confirmed bloodstream infection,LCBI),并非继发于其他部位感染(特殊类型感染、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肺部感染)。
2. 诊断标准:满足以下任何一项即可诊断,其中标准1和标准2适用于所有患者,标准3仅适用于年龄≦1岁的患儿。
1) 1套或多套的血液标本中检测出确定的病原体(NHSN常见的定植菌除外),通过培养或非培养检测方法;且血中病原体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参见继发性血流感染);2) 至少有以下一种症状或体征:发热(>38℃)、寒战、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同时至少2套不同时段采集的血液标本中分离出NHSN常见的定植菌(通过培养或非培养检测方法),且病原体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3) 对于年龄≦1岁的患儿:至少有以下一种症状或体征:发热(>38℃)、低体温(<36℃)、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同时至少2套不同时段采集的血液标本中分离出NHSN常见的定植菌(通过培养或非培养检测方法),且病原体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
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约70%-80%由病毒引起。
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其感染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诊断】一、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灼烧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后变稠,可伴咽痛。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2)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
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很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3)以烟炎为主要表现的感染: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发热等表现。
二、检查:常规检查:血、尿、粪三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
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血清PCT测定。
【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通常以对症处理、休息、忌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为主。
1.对症治疗;2.支持治疗;3.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4.抗菌药物治疗:通常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如有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第二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因素等对气管-支气管粘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
该病大多数由病毒感染所致,其中成人多为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引起,儿童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多见。
【诊断】一、临床表现:起病往往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全身症状一般3-5天可消退。
开始一般为刺激性干咳,随着卡他症状的减轻,咳嗽症状逐渐明显并成为突出症状。
西医综合(研究生考试)-病理学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题库[单选题] 1、不属于肺大疱特点的是()。
A 可位于肺膜下B 肿小叶间隔破坏C 肺泡结构无破坏D 直径>2cm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肺大疱是指气肿囊腔直径>2cm,破坏了肺小叶间隔。
位于肺膜下的肺大疱破裂可引起气胸。
[单选题] 2、诊断慢性肺心病的病理形态学标准为: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前壁肌层厚度()。
A >3mmB >4mmC >5mmD >6mm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通常以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前壁肌层厚度>5mm(正常约为3~4mm)作为诊断肺心病的病理形态标准。
[单选题] 3、肺心病的心肌病变中,下列哪一种最不容易出现?()A 心肌细胞肥大,核大深染B 心肌细胞增生,数目增多C 心肌纤维萎缩,变细D 心肌细胞肌质溶解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肺心病时,镜下可见右心室壁心肌细胞肥大、增宽,核大、深染,也可见缺氧引起部分心肌纤维萎缩变细、肌质溶解、横纹消失,间质水肿和胶原纤维增生等。
心肌再生能力很弱,负荷增加时以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来适应,不是以细胞增生和数目增多来适应。
[单选题] 4、下列关于肺心病的发病机制,错误的是()。
A 肺小动脉玻璃样变B 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C 肺小动脉弹力纤维增生D 无肌型细动脉肌化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肺心病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导致以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或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慢性肺心病肺内血管病变主要是肺小动脉的变化,特别是肺腺泡内小血管的构型重建,表现为:①无肌性细动脉肌化及肌型小动脉中膜增生、肥厚;②肺小动脉炎,肺小动脉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③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数量减少。
[单选题] 5、大叶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 铜绿假单胞菌B 肺炎球菌C 金黄色葡萄球菌D 溶血性链球菌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喉软骨软化症毛细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胸膜炎、脓胸及脓气胸支气管扩张气管,支气管异物特发性肺纤维化反复呼吸道感染上气道梗阻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一、解剖特点①上呼吸道:②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薄弱;气道较干燥。
纤毛运动较差,易于感染且易致呼吸道阻塞。
左支气管细长,右支气管短粗,异物易坠入右支气管,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③胸廓:胸廓短、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心脏呈横位;呼吸肌不发达,胸廓活动范围小,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
纵隔相对较大,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致纵隔移位。
二、生理特点呼吸频率与节奏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早产儿、新生儿易出现呼吸节奏不齐呼吸类型腹式呼吸随年龄增长出现胸腹式呼吸呼吸功能特点肺活量:50~70ml/kg,呼吸潜在力较差潮气量:年龄越小,潮气量越小每分钟通气量:呼吸频率快,体表面积与成人相近功能残气量:受肺脏体积与肺弹性回缩力影响气体弥散量:气体弥散量小,单位肺容积与成人相近气道阻力:大于成人,随年龄增大而递减三、呼吸道免疫特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较差难以有效地清除吸入的尘埃及异物颗粒SIgA、IgG亚类含量均低,且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易患呼吸道感染四、肺部疾患常用检查方法肺功能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最大通气量,呼吸死腔和肺泡通气量换气功能:肺内分流量、肺泡动脉氧分压、生理死腔支气管镜检查用于气道、部分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液气体分析氧饱和度水平和血液酸碱平衡状态第二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概述简称上感,俗称“感冒”,小儿最常见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常诊断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二、病因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以病毒多见,约90%以上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三、临床表现和常见临床类型一般类型上感·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咳嗽。
ICD-10目录索引摘自维基百科《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十版索引》总体目录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第二章肿瘤(C00-D48)第三章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D50-D89)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90)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G00-G99)第七章眼和附器疾病(H00-H59)第八章耳和乳突疾病(H60-H95)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I00-I99)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J00-J99)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K00-K93)第十二章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L00-L99)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M00-M99)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N00-N99)第十五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O00-O99)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P00-P96)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99)第十八章症状、体症和临床与实验异常所见,不可分类于他处者(R00-R99)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S00-T98)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V01-Y98)第二十一章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Z00-Z99)第二十二章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U00-U99)章节目录第一章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A00-B99)•o 1.1 肠道传染病o 1.2 结核病o 1.3 由特定动物传染的细菌性疾病o 1.4 其他细菌性疾病o 1.5 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之传染病o 1.6 其他螺旋体疾病o 1.7 其他衣原体疾病o 1.8 立克次体病o 1.9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o 1.10 节肢动物媒病毒热和病毒性出血热o 1.11 皮肤和粘膜损伤的病毒感染o 1.12 病毒性肝炎o 1.13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疾病o 1.14 其他病毒疾病o 1.15 真菌病o 1.16 原虫病o 1.17 蠕虫病o 1.18 虱病、螨病和其他侵染o 1.19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后遗症o 1.20 细菌性,病毒性和其他感染o 1.21 其他传染病第二章肿瘤(C00-D48)•o 1.1 恶性肿瘤(C00-C97)▪ 1.1.1 淋巴、造血和相关组织之外特定部位的认定或假定主要的恶性肿瘤▪ 1.1.1.1 唇、口腔和咽喉的恶性肿瘤▪ 1.1.1.2 消化器官的恶性肿瘤▪ 1.1.1.3 呼吸和胸内器官的恶性肿瘤▪ 1.1.1.4 骨和关节软骨的恶性肿瘤▪ 1.1.1.5 黑色素瘤和其他皮肤的恶性肿瘤▪ 1.1.1.6 间皮和软组织的恶性肿瘤▪ 1.1.1.7 乳房的恶性肿瘤▪ 1.1.1.8 女性生殖器官的恶性肿瘤▪ 1.1.1.9 男性生殖器官的恶性肿瘤▪ 1.1.1.10 泌尿道的恶性肿瘤▪ 1.1.1.11 眼、脑、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分的恶性肿瘤▪ 1.1.1.12 甲状腺、其他内分泌腺的恶性肿瘤▪ 1.1.2 不明确的、继发的和未特指部位的恶性肿瘤▪ 1.1.3 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 1.1.4 其他恶性肿瘤(C97)o 1.2 原位肿瘤(D00-D09)o 1.3 良性肿瘤(D10-D36)o 1.4 动态未定或动态未知的肿瘤(D37-D48)第三章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D50-D89)•o 1.1 营养性贫血o 1.2 溶血性贫血o 1.3 再生障碍性及其他贫血o 1.4 凝血缺陷、紫癜和其他出血性情况o 1.5 其他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o 1.6 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第四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E00-E90)•o 1.1 甲状腺疾患o 1.2 糖尿病o 1.3 其他葡萄糖调节和胰腺内分泌的疾患o 1.4 其他内分泌腺疾患o 1.5 营养不良o 1.6 其他营养缺乏o 1.7 肥胖和其他营养过度o 1.8 代谢紊乱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o 1.1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o 1.2 使用化学药物、物质或酒精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o 1.3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o 1.4 情感性精神病o 1.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以及躯体形式的障碍o 1.6 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有关的行为综合症o 1.7 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o 1.8 精神发育迟滞o 1.9 心理发育障碍o 1.10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o 1.11 未特指的精神障碍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G00-G99)• 1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G00-G09)• 2 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性萎缩(G10-G13)• 3 锥体外束和运动疾患(G20-G26)• 4 神经系统的其他变性性疾病(G30-G32)• 5 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G35-G37)• 6 发作性和阵发性疾患(G40-G47)•7 神经、神经根和神经丛疾患(G50-G59)•8 多神经病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60-G64)•9 肌神经接点和肌肉疾病(G70-G73)•10 大脑性麻痹(瘫痪)和其他麻痹(瘫痪)综合征(G80-G83)•11 神经系统的其他疾患(G90-G99)第七章眼和附器疾病(H00-H59)•o 1.1 眼睑、泪器系和眼眶疾患o 1.2 结膜疾患o 1.3 巩膜、角膜、虹膜和睫状体疾患o 1.4 晶状体疾患o 1.5 脉络膜和视网膜疾患o 1.6 青光眼o 1.7 玻璃体和眼球疾患o 1.8 视神经和视路疾患o 1.9 眼球外肌、双眼运动、调节和屈光疾患o 1.10 视觉障碍和视盲o 1.11 眼和附器的其他疾患第八章耳和乳突疾病(H60-H95)•o 1.1 外耳疾病o 1.2 中耳和乳突疾病o 1.3 内耳疾病o 1.4 耳的其他疾患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I00-I99)• 1 急性风湿热(I00-I09)• 2 高血压病(I10-I15)• 3 缺血性心脏病(I20-I25)• 4 肺原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I26-I28)• 5 其他类型的心脏病(I30-I52)• 6 脑血管病(I60-I69)•7 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疾病(I70-I79)•8 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疾病,不可归类在他处者(I80-I89)•9 循环系统其他和未特指的疾患(I95-I99)第十章呼吸系统疾病(J00-J99)•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00-J06)• 2 流行性感冒和肺炎(J09-J18)• 3 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J20-J22)• 4 上呼吸道的其他疾病(J30-J39)• 5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J40-J47)• 6 由于外部物质引起的肺部疾病(J60-J70)•7 主要影响间质的其他呼吸性疾病(J80-J84)•8 下呼吸道化脓性和坏死性情况(J85-J86)•9 胸膜的其他疾病(J90-J94)•10 呼吸系统的其他疾病(J95-J99)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K00-K93)• 1 K00-K14 口腔、涎腺和颌疾病• 2 K20-K31 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 3 K35-K38 阑尾疾病• 4 K40-K46 疝• 5 K50-K52 非感染性肠炎和结肠炎• 6 K55-K63 肠的其他疾病•7 K65-K67 腹膜疾病•8 K70-K77 肝疾病•9 K80-K87 胆囊、胆道和胰腺疾患•10 K90-K93 消化系统的其他疾病第十二章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L00-L99)• 1 L00-L08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 2 L10-L14 大疱性疾患• 3 L20-L30 皮炎和湿疹• 4 L40-L45 丘疹鳞屑性疾患• 5 L50-L54 荨麻疹和红斑• 6 L55-L59 与辐射有关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疾患•7 L60-L75 皮肤附件的疾患•8 L80-L99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其他疾患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M00-M99)• 1 M00-M25 关节病o 1.1 M00-M03 传染性关节病o 1.2 M05-M14 炎性多关节病o 1.3 M15-M19 关节病o 1.4 M20-M25 其他关节疾患• 2 M30-M36 系统性结缔组织疾患• 3 M40-M54 背部病• 4 M40-M43 变形性背部病• 5 M45-M49 脊椎病• 6 M50-M54 其他背部病•7 M60-M79 软组织疾患o7.1 M60-M63 肌肉疾患o7.2 M65-M68 滑膜和肌腱疾患o7.3 M70-M79 其他软组织疾患•8 M80-M94 骨病和软骨病o8.1 M80-M85 骨密度和结构的疾患o8.2 M86-M90 其他骨病o8.3 M91-M94 软骨病•9 M95-M99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的其他疾患第十四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N00-N99)• 1 N00-N08 肾小球疾病• 2 N10-N16 肾小管、间质疾病• 3 N17-N19 肾衰竭• 4 N20-N23 尿石病• 5 N25-N29 肾和输尿管的其他疾患• 6 N30-N39 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7 N40-N51 男性生殖器官疾病•8 N60-N64 乳房疾患•9 N70-N77 女性盆腔器官炎性疾病•10 N80-N98 女性生殖道非炎性疾患第十五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O00-O99)• 1 O00-O08 流产结局的妊娠• 2 O10-O16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疾患• 3 O20-O29 主要与妊娠有关的其他孕产妇疾患• 4 O30-O48 与胎儿和羊膜腔及可能的分娩问题有关的孕产妇医疗• 5 O60-O75 产程和分娩的并发症• 6 O80-O84 分娩•7 O85-O92 主要与产褥期有关的并发症•8 O95-O99 其他产科科情况,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十六章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P00-P96)• 1 P00-P04 胎儿和新生儿受母体因素及妊娠、产程和分娩并发症的影响• 2 P05-P08 与妊娠期长短和胎儿生长有关的疾患• 3 P10-P15 产伤• 4 P20-P29 特发于围生期的呼吸和心血管疾患• 5 P35-P39 特发于围生期的感染• 6 P50-P61 胎儿和新生儿出血性和血液学疾患•7 P70-P74 特发于胎儿和新生儿的短暂性内分泌和代谢疾患•8 P75-P78 胎儿和新生儿的消化系统疾患•9 P80-P83 涉及胎儿和新生儿体被和体温调节的情况•10 P90-P96 起源于围生期的其他疾患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Q00-Q99)• 1 Q00-Q07 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 2 Q10-Q18 眼、耳、面和颈部先天性畸形• 3 Q20-Q28 循环系统先天性畸形• 4 Q30-Q34 呼吸系统先天性畸形• 5 Q35-Q37 唇裂和腭裂• 6 Q38-Q45 消化系统的其他先天性畸形•7 Q50-Q56 生殖器官先天性畸形•8 Q60-Q64 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9 Q65-Q79 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畸形和变形•10 Q80-Q89 其他先天性畸形•11 Q90-Q99 染色体异常,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第十八章症状、体症和临床与实验异常所见,不可分类于他处者(R00-R99)• 1 R00-R09 涉及循环和呼吸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2 R10-R19 涉及消化系统和腹部的症状和体征• 3 R20-R23 涉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症状和体征• 4 R25-R29 涉及神经和肌肉骨骼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 R30-R39 涉及泌尿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6 R40-R46 涉及认知、感觉、情绪状态和行为的症状和体征•7 R47-R49 涉及言语和语音的症状和体征•8 R50-R69 一般症状和体征•9 R70-R79 血液检查的异常所见,无诊断者•10 R80-R82 尿检查的异常所见,无诊断者•11 R83-R89 其他液体、体内物质和组织检查的异常所见,无诊断者•12 R90-R94 诊断性影像和功能检查的异常所见,无诊断者•13 R95-R99 原因不明确和原因不知的死亡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S00-T98)• 1 S00-S09 头部损伤• 2 S10-S19 颈部损伤• 3 S20-S29 胸部损伤• 4 S30-S39 腹部、背、腰椎和骨盆损伤• 5 S40-S49 肩和上臂损伤• 6 S50-S59 肘和前臂损伤•7 S60-S69 腕和手损伤•8 S70-S79 髋和大腿损伤•9 S80-S89 膝和小腿损伤•10 S90-S99 踝和足损伤•11 T00-T07 涉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12 T08-T14 躯干、四肢或身体未特指部位的损伤•13 T15-T19 通过自然腔口进入异物的效应•14 T20-T32 烧伤和腐蚀伤o14.1 T20-T25 身体外表面烧伤和腐蚀伤,按部位特指者o14.2 T26-T28 限于眼和内部器官的烧伤和腐蚀伤o14.3 T29-T32 身体多个部位和未特指的部位的烧伤和腐蚀伤•15 T33-T35 冻伤•16 T36-T50 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17 T51-T65 主要为非药用物质的毒性效应•18 T66-T79 外因的其他和未特指的效应•19 T80-T88 手术和医疗的并发症,不可归类在他处者•20 T90-T98 损伤、中毒和外因的其他后果的后遗症第二十章疾病和死亡的外因(V01-Y98)• 1 V01-X59 意外事故o 1.1 V01-V09 行人在与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2 V10-V19 脚踏车驾驶人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3 V20-V29 摩托车驾驶人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4 V30-V39 三轮机动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5 V40-V49 小汽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6 V50-V59 轻型货车或蓬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7 V60-V69 重型运输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8 V70-V79 公共汽车乘员在运输事故中的损伤o 1.9 V80-V89 其他陆地运输事故o 1.10 V90-V94 水上运输事故o 1.11 V95-V97 航空和航天运输事故o 1.12 V98-V99 其他和未特指的运输事故• 2 W00-X59 意外损伤的其他外因o 2.1 W00-W19 跌倒o 2.2 W20-W49 暴露于无生命机械性力量下o 2.3 W50-W64 暴露于有生命机械性力量下o 2.4 W65-W74 意外淹没和沉没o 2.5 W75-W84 其他对呼吸的意外威胁o 2.6 W85-W99 暴露于电流、辐射和极度环境气温及气压下境气温及气压下o 2.7 X00-X09 暴露于烟、火和火焰下o 2.8 X10-X19 接触热和烫的物质o 2.9 X20-X29 接触有毒的动物和植物o 2.10 X30-X39 自然力量下o 2.11 X40-X49 有毒物质的意外中毒及暴露于该物质下o 2.12 X50-X57 操劳过度、旅行和贫困o 2.13 X58-X59 意外暴露于其他和未特指的因素下• 3 X60-X84 故意自害• 4 X85-Y09 加害• 5 Y10-Y34 主观未定的事件• 6 Y35-Y36 依法处置和作战行动•7 Y40-Y84 医疗和手术的并发症o7.1 Y40-Y59 在治疗中使用的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引起的有害效应o7.2 Y60-Y69 手术和医疗中对病人的意外事故o7.3 Y70-Y82 在诊断和治疗中使用与有害事件有关和医疗装置o7.4 Y83-Y84 手术和其他医疗操作作为病人异常反应或以后并发症的原因,而在操作当时并未提及意外事故•8 Y85-Y89 外因的后遗症导致的疾病和死亡•9 Y90-Y98 与分类于他处的疾病和死亡原因有关的补充因素第二十一章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Z00-Z99)• 1 Z00-Z13 为检查调查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 2 Z20-Z29 具有与传染病有关的潜在健康危害的人• 3 Z30-Z39 与生殖有关的情况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 4 Z40-Z54 为特殊操作和卫生保健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 5 Z55-Z65 具有与社会经济和心理社会情况有关的潜在健康危害的人• 6 Z70-Z76 因其他情况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人•7 Z80-Z99 与家族、个人史以及影响健康状态的某些情况有关的、潜在健康危害的人第二十二章用于特殊目的的编码(U00-U99)•U04: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U80: 青霉素及相关抗生素阻化剂o青霉素酶•U81: 万古霉素及相关抗生素阻化剂o万古霉素不敏感性•U88: 其他抗生素阻化剂•U89: 其他非特定抗生素阻化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教案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述1.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定义1.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1.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1.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2.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要点2.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2.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像学检查2.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第三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3.1 一般治疗措施3.2 抗病毒药物治疗3.3 抗生素的应用指征3.4 对症治疗第四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4.1 中医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4.2 中医治疗原则4.3 常用中成药介绍4.4 中医外治法第五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5.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家庭护理5.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饮食调理5.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健康教育第六章:特殊人群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1 儿童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2 成人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3 老年人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4 孕妇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第七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及其处理7.1 鼻窦炎7.2 喉炎7.3 肺炎7.4 中耳炎7.5 脑膜炎第八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非处方药物治疗8.1 解热镇痛药8.2 抗过敏药物8.3 咳嗽药物8.4 喉咙疼痛缓解药物第九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健康教育9.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传播途径9.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家庭护理9.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健康饮食第十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后与随访1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后10.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复发10.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长期影响10.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随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定义和病因:重点关注病因部分,需要详细解释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它们在感染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并发症:重点关注症状和并发症的识别,需要详细描述各种症状和并发症的表现,以及如何区分它们。
细菌感染有哪些种类细菌感染症状有哪些细菌感染是指细菌在与宿主在个体、细胞和分子的多层面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现象,感染的细菌可以来自于宿主体内,也可以来自于宿主体内的定植菌。
那么细菌感染有哪些种类呢?一、细菌感染有哪些种类根据感染的细菌种类不一样,和感染的途径、部位不一样,可以引起不同的疾病。
感染细菌有:化脓性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可以引起皮肤感染、中耳炎等等。
还有肠道感染细菌,如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霍乱菌属和溶血性弧菌属、幽门螺杆菌属等等,分别可以引起消化道的恶心、呕吐、腹泻等,甚至败血症等不同的症状。
而呼吸道感染的细菌,有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等。
还有动物源性细菌,如鼠疫细菌、布氏菌等等。
还有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可以引起梅毒等等,还有支原体,放射菌属,还有其他的立克次体等,种类很多。
二、细菌感染症状有哪些细菌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症状:比如口腔的感染,可出现牙痛。
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出现咳嗽、咽痛、发热。
肺部感染可出现咳嗽、咳痰甚至咳血、发热。
消化道感染可以出现腹痛、腹泻、呕吐。
泌尿系统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
根据感染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
三、细菌感染很严重的吗细菌感染严不严重,要根据感染的细菌的种类和感染的部位来定。
如果是破伤风杆菌,比较顽固的一些细菌感染,可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有一些对各种抗生素都敏感的超级细菌,那也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
如果细菌感染的是心脏等重要的脏器,那可出现一系列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比如说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等,那是比较严重的。
如果感染的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那症状就比较轻,就不是很严重。
四、细菌感染如何传播细菌感染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第一、呼吸道,许多病原菌通过呼吸道感染病并从呼吸道到呼吸道传播,比如结核分枝杆菌,经空气、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还极易造成感染扩散,引起流行,比如牛脑。
微生物学--呼吸道感染细菌复习整理■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微弯的细菌,因繁殖时有分枝生长趋势而得名。
■特点1、细胞壁含有大量的脂类。
2、菌体不易着色,不易脱色,故采用抗酸染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3、无特殊结构,也不产生内外毒素。
4、所致感染多为慢性过程,破坏性病变。
5、种类多,对人致病的主要有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
结核病在上世纪40、50年代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60-80年代经过人们的努力,大大降低,80年代后期,发病率又有所上升,主要是因为耐药性的出现。
可侵犯全身多种器官,以肺结核最多见!!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菌体细长微弯,有分枝,排列不规则,多单个散在,易发生L型,齐—尼抗酸染色阳性(红色)。
细胞壁含大量脂质。
2、培养特性■专性需氧,温度37℃,pH偏酸6.5-6.8■营养要求高,罗氏培养基(蛋黄、甘油、天门冬素、马铃薯、无机盐、孔雀绿等)■生长缓慢,18h分裂一次,2-4W形成R型菌落,“菜花样菌落”,乳白色干燥不透明,表面呈颗粒结节,边缘不整3、抵抗力强:抗干燥,抗酸碱,抗化学消毒剂,对湿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抗结核药(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4、结核杆菌多种性状可发生变异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等。
菌落变异由粗糙型变成光滑型。
毒力变异:卡介苗:1908年两位科学家将有毒的牛型分枝杆菌接种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代传代获得的减毒菌株,即卡介苗(BCG)沿用至今。
二、致病性结核杆菌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主要由于细菌繁殖引起炎症;菌体成分;代谢产物毒性作用;抗体对菌体成分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致病物质:菌体成分。
1、脂质——存在细胞壁,占菌体干重的20-40%,①磷脂②脂肪酸(索状因子)→引起慢性肉芽肿③蜡质D(分枝菌酸+肽糖脂)→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④硫酸脑苷脂和硫酸多酰基化海藻糖作用:引起结核结节,慢性肉芽肿及组织细胞干酪样坏死等病变2、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核菌素,结核菌素(本身无毒)+蜡质D——迟发型变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