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清五脏治失眠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五脏不适睡眠差巧用穴位按摩治失眠[提要]古代医学经典《难经》中说:“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前面已经提到过,麦冬贴神门能补心气,心气足了,神志就能听心控制,失眠也就治好了。
古代医学经典《难经》中说:“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
”如果老爱失眠,一定是体内的神、魂、魄、意、志没有好好待在相应的五脏里所导致的。
为什么神、魂、魄、意、志不愿意各守其位呢?《黄帝内经》里说的“喜伤神”“怒伤魂”“悲伤魄”“思伤意”“恐伤志”。
治疗情绪失常引发的失眠,常采取一下几种方式:治思虑过度伤脾导致的失眠药物:归脾丸穴位:神阙(肚脐)方法:取一粒归脾丸捣碎,填入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晚上贴,早晨取下。
思虑过度会伤脾,所以治疗这种类型的失眠,首先要补脾。
归脾丸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中医名药,最能治疗思虑过度导致的种种脾伤症状。
脾好了,当然就不失眠了。
肚脐位于任脉之上,中医称为“神阙”,它是一个很特殊的穴位。
大家都知道,出生之前,我们是通过脐带从母亲的身体那里接收营养的,因此神阙穴是我们出生前的命脉。
人出生后,任脉总领一身的阴经,它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
而神阙穴是任脉的经气之海,也是五脏六腑的根本,可以调节全身气血。
这就意味着,在神阙一穴外贴药物就可作用于全身。
同时神阙临近脾胃,把中医补脾的名药归脾丸填在肚脐里,就能迅速调节脾胃之气,让人可以睡得香香甜甜。
不习惯在肚脐里面填药的人,也可以口服归脾丸。
除了外敷或口服归脾丸,还可以经常到公园里散散步,充分吸收一下树木青草的清新气息,也有助于安眠。
因为大自然中草木的气息都含有巽木的属性,能制约属于坤土的思虑,能助脾胃疗伤。
治悲伤过度伤肺导致的失眠药物:枸杞子穴位:左侧太渊穴方法:买些枸杞,取其中一粒捣烂,贴在左侧太渊穴上,外面用医用胶布固定。
晚上贴,早晨取下。
五脏和失眠的关系——五脏安守,则夜寐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工作压力的转型,脑力与体力工作者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45.4%的中国人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
国外资料显示,失眠患者中有半数因罹患失眠而劳动能力低下,进而不能充分发挥工作效率。
所以,失眠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大众的身心健康。
中医对失眠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如《素问·病能论篇》记载“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歧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换言之失眠的发生不仅与心神有关,而肝、脾、肺、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导致失眠。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失眠与五脏的关系。
心中藏神失眠患者病因,中医多认为与“心”有关。
中医学讲“心藏神,主血脉”。
心火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君火”,一身最重要的“火”,心火大,神被扰乱了,就会失眠,或是心血亏虚、阴虚火旺,心神失养,可发生失眠。
所以,中医学认为失眠与五脏“相生相克”有关,但究其脏腑,核心则为“心”,其他脏腑扰心,神明不安,是失眠产生的主要原因。
肝藏你的魂一般的失眠患者都思虑过多,或者容易情绪化,这些现象都与中医的“肝”有关。
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主动主升。
若是生气,则容易造成“气郁化火”,扰乱心神,从而产生失眠,多梦。
同时,中医认为肝还有“藏魂”的功能,魂不内藏,神明被扰,可导致失眠。
另外,更年期的失眠患者则也多是“肝”出了问题,这类患者的病机以“肝气郁结”贯穿始终。
生理上,肝与胆互为表里。
胆出现了问题,也可造成失眠。
情绪的变化可造成胆的“决断”功能失调,出现心慌、烦躁、胆怯、多思、多虑等情绪不安,进而导致失眠。
中医认为这是“肝胆气郁,动摇心神”,“胆气虚损”或“决断无权,累及心神”的缘故。
思虑最跟脾相关有些患者会出现晚上吃饭过多,腹胀或是饮食问题造成了腹泻,或饮酒、饮水过多,最终导致了失眠。
这些是和我们的脾胃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统血藏意”。
脾的功能减弱,气血不能滋养心脏,君火旺,可生失眠。
调节脏腑气机治疗失眠症摘要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症,又是比较难治之病症。
作者从多年临床实践得出经验,认为调节脏腑气机对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的疗效。
首先略论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提出脏腑气机失调是失眠症的主要病因。
然后从治心调气安神法、疏肝理气安神法、升清降浊安神法、补肾升水安神法四个方面对失眠症的治疗加以阐述,并附病案加以印证。
关键词失眠症脏腑气机中医治法失眠症多由植物神经失调引起,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现代医学往往采用镇静催眠、抗焦虑等药物治疗,长时间使用,往往会产生药物依赖,并出现头昏、头晕、精神疲惫等副作用。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实践中,贯彻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和方法,以调节脏腑气机为主,治疗失眠症患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论析介绍如下。
1 中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人的正常睡眠是大脑皮质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正常的表现,中医称之为“神”。
《灵枢·大惑论》说:“心者,神之舍也。
”即言人体之神藏于心。
神虽然与心关系密切,但它也是其他脏腑阴阳气血自然转化的结果。
心神正常则能寐,凡导致心神失常的因素均会发生失眠症。
其原因不外虚实两种。
实则由痰、食、火、瘀等致脏腑气机升降失调,阴阳不循其道,神不归舍而致;虚皆由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使心神失养而致。
《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指出了胃气不和可以引起失眠症;《景岳全书》:“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所以不眠。
”即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失眠症;《辨证录》:“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
”指出心肾两脏功能失调可以引起失眠症。
《症因脉治》:“真阳素乏,木不生火,心气虚则心主无威,心神失守,而夜卧不安之症作矣。
”道明年老体虚可以引起失眠症。
综上所述,心、肝、脾胃、肾各脏腑功能失调,神志不宁是发生失眠症的基本病机,但在众多病因之中,笔者认为脏腑气机失调则是主要的病因。
辩证论治、失眠不寐与脏腑之联系作者:陈国兴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05-01失眠主要是由于机体内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与肝、心、胆、脾、肾有着密切关系。
如:肝郁血虚化火、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胆胃湿热内扰等,均可引起失眠。
在治疗上若能着重调治内脏,采用舒肝养血、清泻肝胆、补益心脾、交通心肾、滋阴降火、益气镇惊、清胆化湿等治法,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从而使机体重新获得正常睡眠。
临床上根据脏腑辩证论治276例失眠。
有效率均达93%以上。
现分述如下:望同林斧正。
1 肝郁血虚型:本型患者,男76例,女87例,由于肝气郁滞导致血虚而情志忧郁不畅、心烦不寐、两肋疼痛、头晕易疲、纳少、月经不调、舌质淡胖、脉弦等。
此型临床较多见。
治用舒肝解郁、养血安神法,以舒肝散为主。
酌加养血安神之品,若郁而化热,失眠同时出现心烦易怒、舌红汗多、口干或抓狂等,则用丹栀逍遥散、酸枣红汤,合方加减。
此法对于体质虚弱之妇女出现的神经衰弱症、更年期综合症、月经前后诸症或流产、引产及输卵管结扎术后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候群而见失眠,疗效较好。
2 肝郁化火型:本型男23例,女17例,多由于少阳胆热内盛、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而致失眠、头晕、胸胁苦满、急躁易怒、情绪易激动狂躁,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白厚或黄腻、脉弦数。
临床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清泻肝胆、镇惊安神,取得满意疗效,此型患者体质较强壮,轻型的抑郁证及妇女月经前后,更年期等出现精神失常、烦躁、失眠运用此方都很有效果。
3 心脾两虚型:本型男11例、女13例,多由身心过劳、贫血、胃肠虚弱等引起夜眠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头晕眼花、面色少华、纳差乏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益心脾法方用归脾汤。
4 胆胃痰热内扰型:本型男6例、女11例,多由宿食停滞、积湿生痰、因痰生热、内扰胆府而致失眠、多梦、头重如裹、胸闷痰多、恶食嗳气、心烦口苔、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用清热化痰、和中安神的黄连温胆汤。
失眠症状暗示五脏问题对症养生摆脱失眠1、腹胀难眠:养脾“胃不和则卧不安”,消化功能不好是失眠的常见原因。
消化功能不好多发生在饮食后,表现为食滞不化、胃泛酸水、大便臭秽等。
食疗方:首选莲子薏仁山药粥选用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的莲子,健脾去湿的薏仁,健脾补肾、补精血的山药各10克,加入大米一起煮粥,每隔一天吃一次即可有效调理脾胃。
另外,平时还可以多吃点山楂。
2、烦躁失眠:养肝在现在这个紧张的社会下很多人以致肝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心烦而不能入睡。
有的人会在入睡后多梦惊醒,伴有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
食疗方:菊花茶最下火菊花茶便宜又实用,去肝火效果很好,每天用6克菊花泡水喝。
另外,夏枯草泡水也有很好效果。
注意,由于菊花性偏苦寒,体虚、脾虚、胃寒人群不宜多喝。
3、彻夜难眠:养肾出现夜难入寐,甚至彻夜难眠,如果还伴有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尖红少苔等症状,可能是由心肾不交所导致的失眠。
对于心肾不交型失眠,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安静入睡。
食疗方:酸枣仁或莲子心泡茶选取有补心安神、敛汗生津作用的酸枣仁泡水喝;又或是选取有清心安神的莲子心泡水喝。
每次约取6克泡水喝,每天2~3杯。
4、易惊易醒:去热有很多白领是偶有失眠,但一旦入眠就噩梦纷纭、易惊易醒。
睡醒之后感觉乏力、头目昏沉,此类失眠大多是因为体内痰湿内热引起的。
主要症状有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等。
食疗方:陈皮煮水代茶饮陈皮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养生保健药,有着“一两陈皮一两金”的赞誉。
其中属新会陈皮品质极佳,有极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可用于理气健脾、化痰祛湿。
选取6克陈皮用水煮沸,作茶水喝,每隔一天煮一次。
建议,用开水煮沸比单纯用开水泡饮效果更好。
5、躁扰不宁:活血很多中老年人长时间失眠,总感觉胸部被重物压着,夜多惊梦,可能是由血脉瘀阻导致的失眠。
表现为面色青黄或面部有色斑,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嘴唇颜色暗;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经常打嗝,干呕;心悸怔忡、急躁善怒、易潮热等。
中药治失眠原理
中药治疗失眠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来恢复睡眠的正常状态。
具体来说,中医认为失眠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心神不宁等因素引起的。
因此,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包括调理脏腑、气血和心神等方面。
在调理脏腑方面,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相互关联,失眠可能与脏腑功能的失调有关。
因此,通过调理脏腑,特别是心肝脾三脏的功能,可以改善失眠。
例如,对于肝火扰心导致的失眠,中药治疗以清泻肝火为主;对于痰火扰心导致的失眠,中药治疗以清热化痰为主。
在气血调理方面,中医认为气血的充足和流畅对于保持正常的睡眠很重要。
如果气血不足或者气血不畅,容易导致失眠。
因此,中医可以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调整气血的平衡,从而改善失眠。
在心神调理方面,中医认为心神安宁是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条件。
失眠可能与心神不宁、情绪波动等有关。
因此,中医可以通过调整情绪、舒缓心神来改善失眠。
总之,中药治疗失眠的原理是通过整体调理人体,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功能,以及安神定志等方面来达到恢复睡眠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关注病因和病理变化,还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调节,从而达到根治失眠的目的。
中医如何从五脏六腑治疗神志异常中医啊,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咱今儿就来聊聊中医怎么从五脏六腑来治疗神志异常。
先来说说这五脏六腑到底是啥。
五脏呢,就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呢,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五脏六腑可不仅仅是一个个单独的器官,它们在中医里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又精妙的系统。
就拿心来说吧,中医认为心主神志。
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位病人,是个年轻人,工作压力特别大,整天焦虑不安,晚上还失眠多梦。
这其实就是心的功能出了问题。
心藏神,如果心神不宁,那神志能正常吗?所以治疗的时候就得养心安神。
肝也和神志关系密切。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大姐,脾气特别暴躁,一点小事就发火,而且还经常头晕目眩。
这就是典型的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导致的神志异常。
中医治疗就得疏肝理气、平肝潜阳。
脾呢,脾主运化,如果脾的功能不好,气血生化无源,就没法滋养心神,人也容易变得神疲乏力、思维迟钝。
我记得有个小朋友,不爱吃饭,身体瘦弱,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这就得从健脾益气入手来调理。
肺主气,如果肺气不足,人也会感到气短乏力、精神不振。
有位老人,经常咳嗽气喘,时间长了,整个人都没什么精神,情绪也很低落。
这时候就得补肺益气,让肺气充足起来。
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
曾经有位大哥,因为过度劳累,出现了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精神恍惚的症状。
这就得补肾填精,让肾的功能恢复正常。
在治疗神志异常的时候,中医可不仅仅是针对某个脏腑单独治疗,而是要综合考虑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就好比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很重要,一个出了问题,其他的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说,心和肾之间就有密切的关系。
心属火,肾属水,水火要相互既济,才能保持平衡。
如果心肾不交,就会出现失眠、心烦、多梦等神志异常的症状。
这时候就得交通心肾,让水火重新达到平衡。
再比如说,肝和脾也相互影响。
肝气郁结容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反过来,脾失健运也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加重肝气郁结的情况。
失眠的中医名词解释失眠,是指人在夜间不能入睡或者无法维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导致白天感到疲倦、精神不集中、情绪波动等不良反应。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学中,失眠被称为“不寐”。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与心神不宣、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有关。
根据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其中心脏主司血液的循环和控制心神。
心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如心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就会导致失眠。
另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和调整情绪。
如果肝气郁结、肝经有热等病理变化,也容易导致失眠。
肺脏在中医中与情绪的调节以及与心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正常的肺气能维护人体的情绪稳定,如果肺气不足,就容易导致失眠。
肾脏在中医中与人体的精气之源有关,肾精的充足和盛衰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外感风邪是中医中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风热与风寒之邪。
外感风热易导致人体阳气亢盛,使心神不宁,影响睡眠。
而风寒则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寒湿困于正气、胸怀不舒等病理表现。
传统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阳盛阴虚型失眠、心火旺盛型失眠、肝气郁结型失眠等等。
不同类型的失眠对应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
针对阳盛阴虚型失眠,中医一般会选择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熟地、玄参、天冬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液,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对于心火旺盛型失眠,中医则会采取清热安神的治疗方法,如酸枣仁、远志、黄柏等。
这些药物能够平热安神,降低心脏的兴奋性,帮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
针对肝气郁结型失眠,中医会使用柴胡、香附、川芎等药物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促进睡眠。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习惯对失眠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睡眠环境、调理饮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失眠的定义和解释着重强调了脏腑功能失调和心神不宣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失眠类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既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调节生活习惯和养生。
失眠与五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朱爱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少婷白居易的《闲眠》诗中说“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号称“一觉包治百病”。
可见,睡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恢复精力、保护大脑、帮助记忆、增强免疫、康复机体。
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初,除了戴口罩和勤洗手,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免疫力也是大家的努力目标。
但对于失眠患者来说,压力越大睡眠越差,越想睡越睡不着!失眠是一种怎样的睡眠问题呢?失眠有很多种表现。
首先是睡眠时间不足,一般少于6小时,醒后无睡眠后的恢复感。
其次是会有入睡困难、睡眠中途易醒、早醒、睡眠质量差等表现。
而由于夜间睡眠不足,又会导致白天出现疲劳或全身不适;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或社交能力下降;情绪波动或易激惹;日间思睡;兴趣、精力减退;工作中错误倾向增加;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
既然良好的睡眠可以“治百病”,睡眠与人体的脏腑必然有密切的联系,反之,通过调理五脏也可以改善睡眠。
五脏与失眠是什么关系呢?肝肝主疏泄和藏血,并且调畅全身气机。
肝与睡眠的关系有诗为证:“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肝主疏泄经常体现在调整情绪方面,七情之病多责之于肝,肝气疏泄顺畅,气机畅达,则气血调和而心情开朗,心境平和;若肝气疏泄失职则可导致情志活动异常,常见情志忧郁、闷闷不乐,或烦躁易怒、坐卧不宁。
而肝藏血,血舍魂的作用则可以体现在睡眠过程中,《普济本事方》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
若劳倦思虑太过则会亡血耗津,血虚肝魂失养,神魂无主,从而导致失眠。
调理肝脏,使肝疏泄正常则气血调畅,肝血不虚则神魂得养,睡眠正常。
脾脾藏意,在志为思,思则伤脾。
脾与睡眠的关系正如李白诗云:“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而在《类证治裁·不寐》中有记载:“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这是因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即人如果思虑太多,精神过度集中于某一事物,就会使体内的正气停留在局部而不能正常运行,所谓思则气结。
【千方医论】失眠皆可归因五脏古语有云:“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曾提及:“养成之诀,当以睡眠居先。
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中医机理来看,睡眠是人体阴阳转换的一种状态;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它能平衡人体阴阳,缓解疲劳,就如同呼吸、吃饭、喝水一样是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但就是这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可望而不可及。
“晚上十点上床,早上七点起来,一觉睡到自然醒”也只能想想罢了。
睡不着、半夜容易醒、惊悸多梦,抑郁寡欢没精神这是很多失眠朋友的常态,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都可以可通过它的表症归因于五脏。
一、烦躁、时睡时醒多因肝时睡时醒,精神欠佳,乏力面白,眼干,舌淡等失眠之症多为肝血亏虚所致。
肝为血海,人体大量血液皆藏于肝内;除了濡养肝脏本身以外,输步至身体各处,濡养其他形体器官。
当人体气血过旺时肝会储存一部分血液,为身体分忧,当人体新陈代谢供血不足时,肝也会输送新鲜的血液至各个部位,为身体解难。
若肝血亏虚,官窍不得濡养,自然会有乏力面白,眼干,舌淡等症。
肝主疏泄,人体精气遍布周身、其升降出入就好比车辆行驶,而肝的作用就在于疏导调控,使体内的气按照准确的方向,合理运行。
若疏泄不畅,则气郁肝,就会出现时睡时醒精神萎靡的问题。
二、多梦、疲乏睡不醒皆由心昼则养阳,夜则滋阴;现在很多年轻朋友都会加班到很晚,这样体内的阴气不断损耗不得滋养,长此以往必会导致“阴虚”;体内阴阳失衡,彻夜难寐,心阴不足,则魂不得养,陷入梦境无法自拔;心神劳损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记忆减退,心慌、面白、头晕等症。
此类失眠之症,皆归于心,若想得治,关键在于养阴,阴阳平衡人体得到充分休息,心神自宁。
三、体弱者失眠多因肾不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久病不愈、先天体质虚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问题那便是睡眠不好,除了睡眠时间不足,他们往往还伴有睡不安、时睡时醒、腰酸腿软、潮热盗汗等症状。
失眠与脏腑关系及治法(宋柏杉)
1:心,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
2:肝,藏魂,肝血不足或肝经异常
3:胆,少阳之枢,开阖不利,阳不入阴。
4:脑:元神之腑,髓海不充,睡眠轻浅,似睡非睡,睡眠不深。
5:胃:胃不和则卧不安。
治法:
1清热(阳太过):
①心:乱梦,魂飞魄散。
心热:大黄黄连泻心汤,枙子豉汤。
心火移小肠(中医小肠为泌尿系),清泌尿系。
②肝热:龙胆泻肝汤
③胆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黄连丹皮汤。
2养阴(阴不足):
补明:麦味地黄丸,引火汤和潜阳封髓丹合方。
3补气补阳(气,阳不足)
①气虚:温阳补气:升陷汤(张锡纯)
②气虚兼心阳不足:回阳升陷汤
③气虚兼郁:理郁升陷汤
④单纯心阳不足:桂枝甘草汤,甘草干姜汤。
4和枢机(开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5利尿去水(水液病)
收魂魄一下:
左路收龙骨(肝) :多梦,害怕梦,飘飞梦。
右路收牡砺(肺):金石类,收肺:大梦,场景大,魄收不住。
中间收磁石(心):乱梦,心神乱了。
对于阳虚分不清左中右则:6味药
四逆汤加龙骨牡蛎磁石法搞定。
调好五脏六腑不失眠睡不好觉可能是现代人最为困扰的健康问题了。
轻者入睡困难、多梦、半夜醒好几次、醒来有疲惫感,严重的整夜睡不着。
中医认为,失眠是五脏阴阳气血失和所致。
肝血不足而失于疏泄,心胆气虚使心神失养,思虑伤脾致心脾亏损,均可扰乱正常睡眠。
下面我们就从中医角度,好好聊聊不同的睡眠问题该如何调理。
睡不着。
睡不着多属心肾不交,肾阴亏虚或心火亢盛,心肾水火不能相融,水亏火旺、扰乱心神而致失眠。
有此症状的人还兼有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等问题。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黄连阿胶汤专治心肾不交,可由医生辨证体质后指导服用。
另外,晚上睡前要坚持按揉左右脚涌泉穴各100次,或用拳轻轻叩打左右足跟中央各100次,此法可“引火归元”;平时饮食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搭配吃些具有滋阴补肾的粥品,比如枣麦粥(大枣和燕麦)、参枣米粥(人参、大枣、粳米)等;睡前不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入睡困难较为严重者,可在耳朵上对应神门、皮质下、心等部位处,采用耳穴压籽法调理(此法最好去正规医院请医生辨证指导)。
每日按压4~5次,每次2分钟,每周更换一次。
半睡半醒。
古籍医学著作《普济本事方卷一》曰:“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
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意思是说,半睡半醒是肝气不畅所致。
这类人群平时多伴有气急易怒、爱生闷气等问题,使得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血失调,魂不安藏而致失眠。
有此症者,建议服用逍遥散调理,平时也可用合欢花15克、玫瑰花20克煎水代茶饮。
脾气大且易怒者,在此基础上可按摩风池、百合、印堂、太阳、合谷等穴,以疏肝解郁、调心安神。
半夜易醒。
《景岳全书·不寐》曰:“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强调半夜易醒与心血亏虚有关。
中医认为,忧思伤脾,当脾气虚时,水谷精微难以运化,体内血之化源不足,就会导致心血虚、心神失养,诱发失眠。
这类人群平时会有心悸、乏力等症状,临床多建议服用归脾汤加减调理,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辨清五脏治失眠
失眠和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都有关系。
就现代人最易出现的几种失眠症状。
中医给出了饮食调理的方法。
肝郁化火从中医角度看,压力及郁闷之气会影响肝的健康。
而“气”多便成“火”,使身体一直处于亢进的状态,很难入眠。
助眠秘诀:碰上压力大时,补充能舒肝减压的食物,比如绿色及口感带酸的水果,如柠檬、猕猴桃、梅子等。
此外,肝火旺时容易口渴,需要喝充足的水。
中医推荐可以镇静情绪的玫瑰花茶、薰衣草茶,若要加强促眠效果,可以加入少量具安神作用的酸枣仁一起喝。
食滞胃脘中医有一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
指出肠胃没顾好,造成胃气失和、消化不良、腹胀不适,很难一夜好眠。
助眠秘诀:1.晚餐掌握“77”原则。
尽量晚上7点以前(或至少睡前3小时)进食,吃7分饱就好,菜品清淡为宜,避免高油脂的肉类及蛋糕点心。
2.经常腹满胀气的人晚上要少吃胀气食物,如豆类、洋葱、青椒、土豆、红薯、芋头、玉米、香蕉、面包、柑橘类水果等。
3.辛辣刺激的辣椒、大蒜及生洋葱,会让一些人感觉胃“烧得慌”,因而影响睡眠。
4.用餐之后不要马上躺下睡觉,稍微走一走,帮助消耗。
心阴亏损经常熬夜加班,会一点一滴耗损体内的“阴气”,变成“阴虚”体质,就算精疲力竭,上了床夜睡不着。
助眠秘诀:香甜的桂圆可以补血,也是滋养心阴的好食物,和适量的红枣、莲子及糯米一同煮成粥,早上食用;或用6颗桂圆肉、10克莲子及芡实,加500毫升水煮成茶饮,每天早晚温热喝一次,能养心安神。
心脾两虚这一类的人除了心神慌乱、健忘、精神疲惫、睡得浅而容易醒来之外,还伴随有脾胃(消化系统)不适的问题,例如拉肚子、消化不良等。
助眠秘诀: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是“四神汤”(莲子、怀山、芡实、茯苓),另外像红枣及薏仁也都有补益脾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