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9课《老王》1
- 格式:ppt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老王》说课稿(优秀9篇)《老王》说课稿篇一大家好!我是xx,非常高兴得到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老王》。
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表现普通人的爱,前三篇课文侧重于体现亲情,感受亲情。
《老王》这篇课文则是由亲情上升到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由“小”爱上升到“大”爱。
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叙述语言平淡从容却饱含深情,令人回味无穷。
虽然文章中所记叙的事情琐碎,但老王的苦与善充溢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不失一篇培养学生爱心、善心,同情心的佳作。
二、说学情《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八年级的学生仔细阅读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但是真正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作者感情及文章主题就有些难度。
现今学生生活普遍优越,阅历浅显,又大多是独生子女。
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
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
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应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感情,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
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学情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一)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
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高中语文说课稿《老王》1一、说教材《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
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
(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一)教法:1、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1、预习。
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自主阅读。
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
3、合作交流。
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优秀教案一、教学设想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
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
(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
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1、新课导入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
(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2、研读老王之“苦”(1)随机朗读(1--4)自然段;(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精神凄苦[设计说明]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生活--塌败小屋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3、研读老王之“善”(1)默读(5--22)自然段;(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朴实[设计说明]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
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
老王一.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老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2.通过学习,把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3.通过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内容;2.通过引导及对课文内容的解读,利用品读法、探索法等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平等意识;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体察善良。
三.教学要点:理解老王命运之“苦”,性格之“善”。
四.教学方法:通过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探究赏析,走进生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利用精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六.教学时数:1课时七.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
以播放两组照片为切入点,导入课程。
同学们,在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之前,我先给大家播放两组图片,下面先看第一组(PPT播放第一组图片——社会底层依旧闪耀的星光)(播放完后提问)同学们,通过这些图片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是的,没错,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没用因为社会的不公而报复社会和自暴自弃,相反他们在努力的生活,改变不公,用善良回馈这个社会,让我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底层最美丽的星光。
接着我们看看第二组图片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PPT播放第二组图片——互助互爱,爱暖人心),通过这些图片,同学们又看出什么了呢?很好,俗话说:“尊人者,人尊之。
”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诚挚待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对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中“老王”和作者之间互相关心的故事吧。
(板书:老王杨绛)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①向学生提问,验收预习情况②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总结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情况。
杨绛,1911年,江苏无锡人。
作家、文学翻译。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课文原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
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老王》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力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一般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一般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一般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老王》叙述的就是一个一般车夫的故事。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从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困难困苦的生活和蔼良厚道的品行,含蓄地提出了关心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泼,敢想,擅长仿照,外界的任何新奇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因此,很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承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
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怀了。
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学问,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学情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学问和力量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加学问点的删选力量,使学生的口语交际力量得到锻练,思想熟悉得到提高。
(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悟与仆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领悟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过程设计:(一)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爱的人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2、教学导入:以2023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状况入手。
人教版、部编版教材中《老王》之比较及教学建议摘要:《老王》是杨绛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部编版教材对这篇课文的课前预习及课后练习等方面做了诸多修改,由此我们需要对这篇课文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故笔者对人教版教材与部编版教材中的《老王》一文做出比较,研究其转变原因,并提出对部编本《老王》一课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部编本;《老王》;教学;阅读杨绛先生作为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不言而喻。
《老王》是其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杨绛先生一家和老王的交往经过,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愧怍”之情。
部编版教材推行以后,《老王》仍然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但部编版教材对《老王》一课进行了重新编排,本文对人教版教材与部编版教材中的《老王》一文做出比较,研究其转变原因,并提出对部编本《老王》一课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一、人教版教材与部编版教材中《老王》的异同无论在人教版教材中还是部编本教材中,《老王》都属于重点课文的范畴,二者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都对其研究发展十分关注。
下面将分开阐述两版教材中《老王》一文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两版教材在语言特色、叙事线索、价值观导向方面具有相同点。
1.重视沉定简洁的语言特色《老王》的语言多用描写和叙述,看似平淡质朴,实则意韵深远。
例如在对老王的称呼上,其他人称他为“这老光棍”,而杨绛一家亲切地称其为“老王”暗含了对比。
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上,两版教材都注重揣摩语言,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略作者沉定简洁的文学风格。
2.强调理清逻辑上和时间上的叙事线索文章的材料就像一颗颗珍珠,只有用线巧妙地串联起来,才能成为光彩夺目的项链。
在组织材料的方法上,《老王》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把老王的职业、生活状况、身体条件以及送冰、送默存去医院、临终前的探望等日常交往的琐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对学生的写作也能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