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雷雨》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4《雷雨》教学设计篇1【教学模式】读思互导式。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对戏剧语言的把握,体会戏剧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戏剧语言的分析;【教具】投影片录音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知道,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东西,那就是成语的大量使用。
比如,如果我们今天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场来势非常迅猛的运动,同学们想想看,你想到了哪一个成语?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曾经有一个著名作家还写过一篇著名的作品,题目就叫──明确:暴风骤雨教师述:那么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我国有一剧本的问世,也可以用这一个成语来形容。
它的问世,就好象是一场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整个的剧坛。
从此以后,我国剧坛才有了可以和世界优秀剧本相媲美的话剧作品。
这部话剧,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常演不衰,成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剧目之一。
那么这部话剧作品呢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现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过渡)那么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预习,你对这部话剧作品有了多少的了解呢?我想请几位同学起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二、简述《雷雨》的有关情况教师述:这一部《雷雨》创作于1932年,迄今为止刚好是70年。
这么长的历史,但它仍然不断地活跃在国内外的各大舞台之上,据说最近还有人把它搬上了荧屏。
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录象或电影。
那么我想,一部作品能够具有如此悠久的生命力,总要有它一些独特的魅力,总要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心灵,总要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
那么《雷雨》的成功之处又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讨的问题。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三、复习戏剧的有关常识教师述:那么作为一部话剧作品,我们知道,它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要素,我们说,是什么?教师明确:戏剧语言和戏剧冲突。
《雷雨》学案(第一课时)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2、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3、理清周、鲁两家人物之间的关系。
4、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复习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性质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化;三是有潜台词;四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二)尝试学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作者自己说:“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第8课雷雨(选场)学习重点1.记:识记重点字音、字形,重要成语。
2.读:通过品味语言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学习潜台词刻画人物的心理的作用。
3.写:续写戏剧中的某一情节。
4.练:分析戏剧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诵记名言警句曹禺名言1.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2.常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常相知。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曹禺(1910—1996),剧作家,“当代语言大师”,原名万家宝。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此后曹禺又接连创作了《日出》《原野》,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历史剧有《胆剑篇》和《王昭君》。
《雷雨》写于1933年,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
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
帝国主义侵略加速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
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
2.文体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
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雷雨》学案高青一中袁金霞【学习目标】:、欣赏戏剧冲突2、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3、欣赏人物语言【学习重点】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学习难点】:欣赏人物语言【知识链接】作家与作品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有关《雷雨》《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自主探究、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重读有误的一项是()A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B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D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低压着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燥的了B如果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是可以的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距,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D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旧衬衣也检出来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本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三、文本研究:合作探究(一)剧作题名为“雷雨”,第二幕的幕前提示里说:“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低压着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这对于剧情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二)周朴园一直用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着她的生日,甚至保留着她喜欢关着窗子这样的生活小习惯,怎样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言之成理即可)(三)精读剧中有关周朴园、侍萍、鲁大海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他们性格的句子,感悟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四)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周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这四个短句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成“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试做分析)2、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表现了侍萍什么复杂的感情?第二句话巧妙在哪里?)四、拓展提高——我思,我进步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A重音字应是“旧”2、B(A“燥”应为“躁”;“距”应为“矩”;D“检”应为“捡”)二、整体感知明确: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三、文本研究(一)明确:“雷雨”是来势凶猛、冲决一切事物的象征,“更阴沉,更郁热,湿潮的空气”是雷雨将至的征兆,它暗示了剧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剧中主要人物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更让读者产生“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意识到将会有大的事发生这一提示语起到了铺垫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二)明确:首先,周朴园并非认识不到自己当年对侍萍所犯下的罪恶,比如在侍萍讲述往事的时候,他“苦痛”“汗涔涔地”,因此,为了求得良心上的安宁,为了表示自己的赎罪之心,他有些刻意地表达自己对侍萍的怀念,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怀念是刻意、虚伪的其次,当年他和侍萍确实感情深厚,侍萍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难免会留恋过去他和侍萍的感情生活这种留念之情是真实的,也是如今他的感情中让人觉得最有“人性”的部分不过,它是属于过去的,因为如今他的感情已经被严重扭曲了,因此,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是眼前的鲁妈时,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他的温情一下子消失了,于是发出了冷酷无情、带有侮辱意味的质问至于他向侍萍表白的他是如何“纪念”她的话,基本上是为了软化她罢了(三)明确、周朴园周朴园是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2、鲁侍萍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来自乡下的温柔貌美贤惠的侍女→心地善良、正直默默承受三十多年的悲惨→刚强面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倔强撕毁周朴园的支票→骨气和尊严“命,是不公平的命叫我来的”→尚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对周朴园的生日哄骗心软,不敢当众揭周朴园的底→斗争不坚决3、鲁大海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四)明确、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实的叙述,无法传达出说话者此时应有的复杂感情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的心情;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吃惊、恼怒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感受2、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现了她感情上受的刺激第二句利用同音词硬生生把话头转过来,表现了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开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却马上又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心理过程,让人感受到她痛苦、复杂的心情四、拓展提高明确: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最新7篇)《雷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3、感悟雷雨前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学习重点】1、会认记本课时的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学习难点】感悟雷雨中的景物是怎么样变化的。
【审美视点】情景美,创造美。
【课前准备】1、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读课题,雷雨小朋友都见过吧,谁能说说。
2、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看到的雷雨的景象,作者也把他观察到的雷雨写进了课文里,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感受感受作者笔下的雷雨吧。
二、识字1、作者到底写了雷雨的哪些景象,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生字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教你的同桌。
自读课文。
2、出示句子: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生字这个拦路虎消灭没有?老师从课文里选了4个句子,看水能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其他的小朋友可要听仔细了,看他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没。
自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出示生字:生字在句子中能读准,单独出现还能读好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
4、记字形:生字朋友的名字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怎么记的?5、巩固生字:⑴自读生字卡上的词语,分大组组词。
⑵在生活中识字。
三、学习课文1、分大组赛读课文。
2、边读边想围绕雷雨,你读的这个部分写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指名回答。
板书:前中后3、品读课文:想不想欣赏一下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雷雨前:⑴出示课件: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⑵从你看见的,听见的,感受到的,你认为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⑶刚才大家看了,说了雷雨前的景象,现在我们读一读作者写的雷雨前的景象,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什么?自读课文──指名回答──谈体会──齐读。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雷雨》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领悟如何在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2、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3、认清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吃人本质以及它的必然灭亡趋势4、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先播放约三分钟的《雷雨》话剧片段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刚才播放的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在《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二。
作者简介及《雷雨》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山县。
其父在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宣化镇守等职,但不久官场失意,回家后常是牢骚满腹,整个家庭的空气是抑郁的。
曹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对这类家庭里的人物相当熟悉,他曾说:《雷雨》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
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
少年时代的曹禺曾随他继母观看了许多地方戏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戏,这培养了他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曹禺进入南开中学,并在1925年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列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bull;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雷雨【学习要求】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曹禺及戏剧的文学常识,掌握舞台剧本集中性的基本特征。
2.了解剧本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情节和矛盾冲突的特点,体会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
3.分析文中周朴园、鲁侍萍的形象,感受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
难点:体会并判别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态度。
【学时安排】4学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课文第一部分的戏剧冲突,重点把握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或和网络资源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熟读剧情,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2.仔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冲突并解析人物形象。
(二)尝试练习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烦躁.()汗涔涔.()惊愕.()弥.补()沉吟.()卑鄙.()2. 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文学常识填空曹禺,原名,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
舞台戏剧是一种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
舞台剧本是戏剧演出的依据,由和组成。
剧本结构必须遵循和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要在集中的场景中展开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活动,反映社会生活。
3.熟悉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1)能够构画人物关系图并复述节选的第二幕的故事情节。
(3)该幕剧其实应该分为两场。
你觉得从哪儿划分,每场展现的是谁与谁之间的矛盾冲突?请给每场戏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周朴园与侍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人邂逅重逢,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并没有认出侍萍,当时鲁侍萍是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呢还是不想让她认出自己呢?侍萍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自己?析:2.周朴园与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并没有认出侍萍,那么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当面斥责周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3.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戏剧模块,课文为《雷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第一幕、第二幕的详细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雷雨》的时代背景,掌握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剧作家曹禺通过剧情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困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雷雨》的作者、背景,掌握课文第一、二幕的主要剧情,学会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反思人性,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剧作家曹禺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戏剧中提炼出普遍的人生哲理,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戏剧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雷雨》的简介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析课文第一幕、第二幕的剧情,解读剧中主要人物形象,讲解剧作家曹禺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扮演剧中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雷雨》的戏剧鉴赏题目,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角色扮演和例题讲解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雷雨》剧作家:曹禺2. 剧情简介:第一幕、第二幕3. 人物形象分析:周朴、鲁侍萍、周萍、鲁四等4. 戏剧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周朴、鲁侍萍、周萍、鲁四等人物形象,结合剧情谈谈你对他们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剧情,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体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禺的其他作品,如《日出》、《原野》等,进一步了解曹禺的创作风格和戏剧艺术。
《雷雨》学案Array编者:李玉林使用:高二(11、12)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2、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
3、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方法:朗读、设问、点拨、讨论。
【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1、曹禺(1910—1996),原名。
中国现当代剧作家。
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祖籍湖北省潜江市。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
1933年大学行将毕业时,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
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
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写)《王昭君》等有名的剧本,并改编了巴金的小说《家》。
2.背景资料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二、基础积累1、戏剧常识★戏剧的定义及特征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它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揭示,反映。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反映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是戏剧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热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是需要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
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①更典型、更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②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雷雨(节选)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2.熟悉戏剧情节。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
温馨提示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
请同学们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读,探究人物的性格、心理。
课前预习1.了解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2.了解戏剧的几大要素:3.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4.作者和时代背景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本名万家宝。
曹禺的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时代背景:《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
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
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
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
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5标题有何象征意义预习作业1.周朴园为什么对一个下人丫头如此拔高地评价?为什么说“忽然地投水死了”?答:2.鲁侍萍见自己被拔高,为什么没有默然,反而要自毁形象?答:周朴园(忽然立起)你是谁?鲁侍萍我是这儿四风的妈,老爷。
《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引言: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雷雨》,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清晰透彻的人物性格描写以及揭示社会现实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话剧中的杰出代表。
在高中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雷雨》时,如何制定经验丰富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1、理解剧本基本情节,掌握常规剧本的解读方法。
2、全面了解《雷雨》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深入分析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掌握角色铺排技巧。
4、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学生能准确表达语言中的表达情感等细节。
5、让学生了解白先勇的《台北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教学重点:本部分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剧本基本情节,深入掌握每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变化。
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戏剧语言运用的技巧,使学生在表演时能够生动地表现角色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本部分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雷雨》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因为,本剧集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应注重让学生自我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雷雨》剧本作者通过介绍曹禺以及他的代表作品《雷雨》,让学生了解该剧剧本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引言引入课文,简要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并让学生猜测故事的结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三步:剧情解读详细解读剧本中的情节,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每个环节的意义和影响。
对于一些重要的情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
第四步:人物塑造针对剧中的一些关键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方面。
同时,让学生对不同角色的互动关系进行剖析,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剧本思想。
第五步:情绪表达讲解戏剧语言运用的技巧,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表达情绪和体现角色特点的方法。
通过针对剧中一些情感高潮部分的表演让学生进行小组创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戏剧语言。
第2 课雷雨导学案(第一课时)【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 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2. 把握《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与建议: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文本理解内容。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一、曹禺和《雷雨》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ft落子等。
1922 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
1928 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 沉吟()本分()江堤()昧()心半晌()弥()补勾当()2.字形辨识烦zào干zào无xī恩cì dì听dì造惊è上èyù热袖jīn kuāng正3.近义词辨析谛听倾听委屈委曲指使支使§文本精要探究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全剧的剧情,完成下面的问题。
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周冲、鲁四凤、繁漪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多幕话剧《雷雨》,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其作品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二、戏剧常识:二、把握戏剧冲突1.课文的节选部分主要反映了哪些人之间的矛盾冲突?1. 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 2.请根据不同的矛盾冲突为这幕话剧分层次。
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 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雷雨》教案(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雷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语文《雷雨》教案篇1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 . 初学戏剧,应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 . 《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 四幕 )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 . 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下关于《雷雨》前后情节的介绍,把本文与其衔接起来。
4 .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
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5 . 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6 .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 ( 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 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
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7 . 文章应以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为核心,联络情节结构,寻找矛盾发端,挖掘人物性格,归纳文章主旨,学习写作特色。
【指点迷津】1 . 关于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2 . 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2 雷雨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2.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理清两场戏的情节。
二、自练自测1.字音辨析汗涔.涔( ) 谛.听( ) 雪茄.( ) 离间.( ) 江堤.( )见地.( ) 昧.心( ) 咀嚼..( ) 亲戚.( ) 缜.密( )沉吟.( ) 混账..( ) 蘩漪.( )..( ) 规矩..( ) 勾当打量.( ) 纺绸..( ) 惊愕.( )2.词语释义昧心:汗涔涔:拜望:谛听:怨愤:奄奄一息:痛不欲生: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2.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多年前被赶出自己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3.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4.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5.课文的结尾部分,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说这两句话的?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汗涔.涔(cén)伺.候(sì)虐.待(nüè)B.怜悯.(mǐn)弥.补(mí)江堤.(dī)C.沉吟.(yín)惊愕.(è)固执.(zhí)D.仆.人(pú)烦躁.(zào)雪茄.(ji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郁热烦燥沉吟雪茄烟B.贤慧境况伺候汗涔涔C.纺绸窟窿弥补周公馆D.敲诈拖延连络昧心财3.下列语句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你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2)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的一点。
山东省昌乐一中高一语文必修四学案编制:高建强审核:审批:编号:班级:姓名:评价:时间:《雷雨》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曹禺及戏剧的文学常识。
2、分析文中周朴园、鲁侍萍的形象。
3、感受人性的复杂与美丽。
使用说明: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读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学案。
2、规范书写,限时20分钟完成,保证质量。
3、在充分预习的的基础上,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梳理内容,疑难处,用红笔做好标记。
【课前预习】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从小就是一个戏迷,曾参加南开新剧团。
在学校期间他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座座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确立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2、戏剧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1)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 、歌剧(如《白毛女》) 、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 、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 、喜剧(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如《白毛女》)(2)戏剧的三要素①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
语文课文《雷雨》学案2021-03-25语文课文《雷雨》学案一、教学目标(一)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三)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
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
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可与第三册中《祝福》《母亲》《药》《夜》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
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三)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
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四)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分析:开始是漫不经。
动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掌握三一律特点
2、了解曹禺的有关情况,了解《雷雨》在现代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预习指导:
1、字词注音:
蘩漪()汗涔涔()惊愕()涌()出樟()木箱
袖襟()哭啼()敲诈()纺绸()。
三.教学过程:
1、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
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
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
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四、知识补充:
1、三一律
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
优点:剧情集中,紧凑。
缺点:人物类型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