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_古代日本
- 格式:ppt
- 大小:6.72 MB
- 文档页数:46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日本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经历了弥生时代、古墳时代,到大化改新、律令制度确立,再到平安时代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日本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日本文化的起源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学生可能较为陌生,且对于日本文化的了解也相对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关联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日本历史的知识框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大化改新、平安时代等关键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日本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邻近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大化改新、平安时代等关键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对古代日本社会制度、文化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本地图、介绍日本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日本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大化改新、平安时代等关键历史事件。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古代日本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介绍了日本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史实。
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以及大化改新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为学生展示了古代日本的面貌,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日本的历史发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但对于古代日本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大化改新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日本与中国在古代时期的交流与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大化改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对古代日本社会制度的认识,大化改新与日本封建社会建立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日本的历史风貌。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古代日本》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日本的图片,如神社、宫殿等,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日本的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古代日本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讲述了日本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经历了弥生时代、古坟时代,到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历史阶段。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理解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日本的历史,他们可能知道一些皮毛,但对于日本历史的深入理解还不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需要了解日本地理位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等背景知识。
此外,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便于分析教材内容,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掌握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深入理解古代日本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
2.教学难点: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及影响;日本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和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古代日本的历史场景;运用板书、讲解等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大化改新、幕府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排序。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
【重要知识点】
一、6 世纪前的日本(大和统一日本)
1. 5 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2.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
自己的私有领地。
3.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
隶。
二、大化改新
三、幕府统治
局限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性
温馨提示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观点·论述
观点:改革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例证: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一、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古代日本》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部分,属于第四部分“世界各国古代文明的崛起”中的“1.东亚地区的古代文明”一节,共四个小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日本的古代历史和文明,包括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该了解到日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其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认识日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其特点和影响。
能够分析日本的古代文化对现代日本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探究古代日本的文化遗产。
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过渡。
描述古代日本文化的特点,如其宗教信仰、制度、文学艺术等等。
从日本古代文化的特点中探索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互相尊重各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学生了解日本古代文化跟现代文化的接续与变化,并对其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古代日本1.古代日本的历史概述2.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3.古代日本的宗教信仰4.古代日本的文学艺术5.古代日本社会风俗6.古代日本文化对现代日本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古代日本的生活和文化特点。
2.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对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概述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3.讨论法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或启示性的话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预习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知识点概述》和《思维导图》,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对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有初步认识。
2.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动画或视频,进入古代日本的世界,感受其中神秘的气氛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预习填空一、6世纪前的日本1.建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有30多个曾与发生过“通史”关系。
2.统一: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
3.统治:(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2)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居民以的形式组织生产,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
(3)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1.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刺激了大和的统治者进行改革。
2.概况:年开始,日本仿效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
3.内容:(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2)经济上:①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②国家将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③统一。
3.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1.背景:(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的特权。
(2)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武士集团形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强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3.武士夺权:12世纪晚期,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其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统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大权旁落。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5.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
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