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濠梁之上
- 格式:pdf
- 大小:42.38 KB
- 文档页数:3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1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作者名片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我国古代哲学家、散文家。
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二人哲学被称之为“老庄哲学”。
著作有《庄子》等,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他的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汪洋恣肆,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其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丰富。
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三、背景介绍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外篇中的《秋水》。
题目是编者加的。
庄子视荣华富贵如敝屣,因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情趣而很难找到知己。
惠子就是庄子一个难得的谈得来的朋友。
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博学,对于探讨知识、人生哲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
本文就记述了两人一次辩论的场景。
四、字词梳理(一)生难字:濠.(háo)梁鲦.(tiáo)鱼请循.(xún)其本(二)古今异义字:(1)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2)循请循.其本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三)一词多义:(1)固①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②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2)之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我知之.濠上也代词,鱼之乐(3)于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介词,到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四)词语注释:(1)濠梁: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3)鲦(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我想做一条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一、语言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的“是”“安”“固”等文言词语、句式。
2.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运用猜读法自主翻译课文。
二、思维目标1.梳理、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提升分析与归纳的思维能力。
2.再现“濠梁之辩”,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通过品读和悟读,深入理解“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内心追求,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
01【教学过程】一、导读,初步识“鱼”教师书写甲骨文的“鱼”字,让学生猜一猜点拨:这是鱼字的甲骨文。
《说文解字》中这样说到:魚,水蟲也。
象形。
魚尾與燕尾相似。
凡魚之屬皆从魚。
课前思考:请同学们从五篇文本中找与“鱼”有关的字。
明确:鲲、鲦、鲋、鱼教师引导:菊花之于陶渊明,月亮之于李白,作为文化意象的“鱼”可以说是庄子个人文化的标签。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鱼”这一文化意象来感受庄子的人生智慧。
【设计意图】以“鱼”的甲骨文书写,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筛选文本中与“鱼”有关的字词,初步了解3篇文本的相似之处,明确本课学习研讨的议题。
02二、诵读,读通文意(一)初读,读准读清【屏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书中相应的位置做好标注);2.老师配乐读。
朗读指导: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其节奏:“既已”,“已经”的意思,副词,是“知”的状语,后面应停顿;“而”表轻微转折,故前面需做停顿。
要求:初读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合理。
(二)再读,疏通文意1.检查预习的方式来完成提醒学生关注“安”的用法,可联系本教材七下刚学过的“尔安敢轻吾射”,进行比较。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濠.梁( ) ·鱼( ) 请循.其本( ) 汝.安知鱼乐(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 鱼 出 游 从 容, 是 鱼 之 乐 也(2)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古今异义(1)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 (2)子固.非鱼也(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义: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儿子)一词多义之⎩⎪⎨⎪⎧是鱼之.乐也(助词,的)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固⎩⎪⎨⎪⎧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2)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充满机智的论辩,表现了庄子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外界契合无间,超然物外的志趣。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文章写了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从而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D.文章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拥有的生活情趣。
5.文中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辩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6.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更欣赏谁为什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濠梁之上的意思
濠梁之上的意思
濠梁之上,汉语成语,拼音是háo liáng zhīshàng,意思是指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境地。
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1]
成语故事: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就河中的鱼是否快乐展开辩论。
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周〔先秦〕作者介绍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正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注释濠梁:濠水上的桥。
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从容:悠闲自得。
鲦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完备。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追溯。
其,话题。
本:最初。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
安,怎么;哪里。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秋水》中的一篇。
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小辩。
作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释:1. 濠梁:濠水的桥上。
濠,水名,在安徽凤阳。
2. 鯈[tiao]鱼:古同“鲦”。
白鲦鱼。
3. 从容:悠闲自得。
4. 是:这。
5. 固不知子矣:固,固然。
6. 子固非鱼也:固,本来。
7. 全:完全,确定是。
8.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犹寻。
其,话题。
本:最初。
9.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
10. 安: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
11.之:助词无实意12.梁:桥13.既:既然14.已:已经15.安:怎么(前一个)哪里(后一个)作品译文: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作品鉴赏:该文节选自《秋水》。
标题是编者加的。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教案(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课题名称《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课时授课类型新授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积累“安、固”等重难点文言词汇,学会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言文。
2.注重迁移整合,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文言的能力。
3.深度体验,感悟庄子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培养超然审美的文化品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言的韵味。
2.情感体验,感悟庄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把握比喻的深意,领略故事中的旨趣。
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教学方式诵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技术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知”之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大
家预习过课文,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件游玩的故事吗?明确:是一场
辩论。
没错,而且这场辩论是中国历史上最最出名的一场辩论,大家看一下题目,告诉老师,这场辩论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明确:庄子和惠子(板书)
我们已经学了《北冥有鱼》,对于庄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有哪位同学来回答
一下屏幕上的问题?庄子,名___,宋国蒙人。
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学派代表人物。
与_____并称为道学之祖。
那么惠子呢,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也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二、“知”之味
1.说说初读体验
2.读准字音和节奏
3.读出韵味和语气
(1)从延长音感受文言韵味。
(2)从重点词体味对话语气。
4.读明语意和情境
(1)有方法地译读。
①学生翻译;②难点解析:游、固、安;③方法引导。
(2)有情味地演读。
①创造想象;②重现场景;③互相点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辩论双方到底是以什么语气来对话的。
明确:第一句,要读出庄子悠然自得、愉悦的语气;
第二句,是无疑而问,显然惠子认定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乐”,因此要读出惠子问中带着肯定,甚至是有意刁难的,咄咄逼人的语气;
第三句,庄子不正面回答,而是以问对问,要读出庄子针锋相对但又从容
不迫的语气;
第四局,惠子前半句是一个让步,后半句则以庄子的逻辑发起气势汹汹的
反攻,最后的“全矣”则表现出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要读出语气的变化;
最后一句,庄子依然不正面回答,而是将辩论拖回原点,然后巧妙地偷换
概念,一击制胜,语气依然是缓和、冷静、从容。
我们可以发现,庄子与惠子他们的语气其实是很有差别的,归纳一下,庄
子的语气悠然缓和、从容不迫,惠子则比较气势汹汹、步步紧逼,这是为什么
呢?这和他们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惠子对于事物更多的是寻根究底的求真态度,因此他步步紧逼的语气正与
他对事理本源的寻根究底相契合,而庄子则不同,他追求的其实是一种美感。
三、“知”之趣
1.课文变形,理解庄惠两个半回合辩论中的观点和理由的不同。
2.激情辩论,体验庄惠两个半回合辩论中的思想和态度的不同。
(“知与不知”的辩论)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
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不过他却又
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
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2.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
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
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能够
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
“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
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能够说是偷
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
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
了矛盾的机敏。
)
四、“知”之境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再读课文,涵咏体味,感怀庄子的“鱼游人生”的境界。
写作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五、“知”之续
课外阅读鲍鹏山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写读书心得。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安知鱼之乐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作业设计1、抄写原文、整理单双音节词语、译文。
2、背诵默写本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