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探微——以民族平等为研究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631.08 KB
- 文档页数:7
民族法学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进步的不断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民族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法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民族法学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民族法学的基本情况、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先通过网络发布问卷链接,收集了大量数据,并根据数据结果选择了几个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访谈。
四、调研结果1. 民族法学概述民族法学是指以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为核心内容,以少数民族特有文化为基础,对涉及到少数民族利益的各类法律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与规范制定的一门法律学科。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族法律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法》等法律。
2. 民族法学的主要问题(1)理论研究不足。
当前,我国民族法学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空白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2)实践应用不够。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少数民族权益相关的法律,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地方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导致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有些地区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不够支持,导致语言逐渐消亡。
3. 民族法学未来发展方向(1)加强理论研究。
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2)加强实践应用。
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加强国际交流。
要积极参与国际民族法学研究活动,借鉴国外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民族法学的发展。
五、调研结论本次民族法学调研表明,我国民族法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推动民族法学的发展,为保护少数民族权益和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民族平等界定的学术思考作者:郑昆亮邢梦芸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文章在学者研究基础上,针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的提法,运用大量文献资料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针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多样性表述,从三个方面剖析了这一重大理论,论证了所主张的理论表述方式;针对“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提法,指出其具有模糊性,并从三个层次分析民族平等的内涵,论证“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提法的缺陷。
[关键词]民族平等;界定;学术思考[作者]郑昆亮,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新疆石河子,832003;邢梦芸,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新疆石河子,832003[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042-006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YJAZH136)阶段性研究成果。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民族平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对民族平等的规定性提出多视角论断,也从多学科对民族平等进行研究。
其中不乏有自己的学术见解,理论表述鲜明且有所突破,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
但也有观点表述易产生异议,缺乏清晰度,或准确性值得商榷。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中国是一个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来抓,将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来抓,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不断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为有效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党和国家分类制定了各项民族政策,并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宪法和法律等作为保证。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篇一一、引言民族识别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和习惯。
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各民族的识别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民族工作提供参考。
二、我国民族识别的重要性和意义我国民族识别是对各民族身份的确认和界定,具有以下重要性和意义:1. 维护国家统一。
通过对各民族的识别,可以明确各民族的归属和地位,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维护国家统一。
2. 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识别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减少民族矛盾和冲突,促进民族团结。
3. 保护民族文化。
通过对各民族的识别,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三、我国民族识别的历史与现状我国民族识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民族识别体系。
目前,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识别主要依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的特征。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民族识别工作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一方面,一些新兴的民族文化形态和民族认同方式给民族识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也影响了民族识别的准确性。
四、我国民族识别的原则和方法在进行民族识别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尊重历史。
尊重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进行民族识别。
2. 科学客观。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民族识别,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3. 公正公平。
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常见的民族识别方法包括:1. 文化特征识别法。
根据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识别。
2. 族群认同法。
通过族群内部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行识别。
3. 历史文献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资料进行民族识别。
五、我国民族识别的挑战与对策当前,我国民族识别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新兴文化形态和民族认同方式的多样性、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的复杂性等。
民族政策体系视野下的民族识别问题研究作者:刘琳马雪张力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近几年来伴随着对中国民族政策的全面反思,民族识别成为其中一个争议焦点。
介于苏联、中国、南斯拉夫、越南等国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成为这些国家在国内的一种制度安排之客观现实,从特定的民族政策体系框架内对民族识别问题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相关问题。
关键词:民族识别;民族政策体系1 民族识别的概念阐释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
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
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
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2 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之下的民族识别民族政策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不仅涉及领域广,其政策制定、实施再到效果评估的整个流程都是一个甄别与选择的过程,因此,我们说政策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一)民族识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体系的一个衍生现象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民族的理解主要在两个层面。
一是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的国家民族,有学者将其称为政治民族。
二是指具有某些文化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即文化民族。
我们所谓的多民族国家。
就是由若干个后者所共同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
当年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绝大多数国家基本上都没有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是各种各样的“多民族国家”。
当民族成为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当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成为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价值追求的时候,了解本国民族共同体的名称、数量、特点就成为其政策实践最基本的要求,民族识别,不论采用什么方式,就会应运而生、无法回避,使民族识别成为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体系的一个衍生现象。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篇一一、引言民族识别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民族识别问题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的民族工作提供参考。
二、我国民族识别问题的背景及现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
为了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我国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民族识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识别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三、我国民族识别面临的问题1. 民族识别标准不统一。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导致一些民族的归属不够明确。
2. 民族识别工作不够细致。
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的识别工作不够细致,导致一些民族的特色和差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 民族认同感差异。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认同感存在差异,给民族识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解决我国民族识别问题的对策1. 制定统一的民族识别标准。
为了解决民族识别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应制定全国统一的民族识别标准,明确各民族的界定条件和范围。
2. 加强民族识别的科学研究。
应加强对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为民族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3. 提高民族识别工作的细致性。
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细节,充分体现各民族的特色和差异。
4.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民族识别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结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识别工作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我国在民族识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制定统一的民族识别标准、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工作细致性以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等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民族识别问题,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发展和共同繁荣。
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2014年03月10日 04:06:32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涉及民族因素的事件,引发了各方人士对民族关系的热议。
在这种关注下,中国的民族识别也相应地遭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反思甚至是质疑、颠覆。
并且,由于民族问题关系到民生、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这种热议已经不局限在学术界内部,而是作为一个公共话题活跃在公众舆论中。
《凤凰周刊》2012年第9期、总第430期,以“大陆民族识别问题检讨”为主题,号称“独家揭秘大陆56个民族炮制全过程,大陆民族政治的肇始期的选择及因果。
”当然该媒体的所谓“独家揭秘”,“炮制”等字眼,如果由业内人士稍作解读,其理解之肤浅与偏颇便不言而喻。
而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刮起的“解构”中国少数民族之风,“分析中国的民族识别,解构中国政府对其境内少数民族的构建”业已成为西方学界中国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此相关的专著和论文接二连三,先后被拆解的有回、彝、壮、苗、瑶、维吾尔等少数民族。
国内学者对此亦有反驳,如已故四川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就曾对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郝瑞关于彝族认同的研究做出回应。
早在2002年,他就在《民族研究》发表《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教授商榷》一文,指出国外关于民族、族群的一些理论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
随后,郝瑞发表《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一文,这就是彝学界知名的“郝李之争”。
然而,针对西方这股解构热潮,国内学者能够像李绍明这样予以反驳的并不多,有些学者甚至响应,著名的莫过于北京大学教授马戎的“去政治化”的观点:他主张以“中华民族56个族群”的称谓代替“56个民族”,从而以“文化化”取代“政治化”。
这种论调曾一度成为主流。
不过,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对这种反思民族识别的研究进行再反思。
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蛟认为,这种把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承认政治东方专制主义化的取向, 在中国学界生成的许多诸如对少数民族去政治化、民族共治、唯个体公民权利论之类西方学畅想值得注意。
《贵州省未识别族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政策研究——以织金、纳雍“穿青人”为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初期报告
陈美娇;刘朔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0(0)13X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省尚有部分族体未被识别,相关研究也较为欠缺,社会对未识别族体的关注度相对缺乏。
考察研究贵州省未识别族体的生存状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其族体文化与族体认同观念、对未识别族体与少数民族进行政策上的比较研究,对于认清我省未识别民族的族体关系、解释其族体文化、推动未识别族体保护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2页(P9-10)
【关键词】贵州省;未识别族体;穿青人;研究
【作者】陈美娇;刘朔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
【相关文献】
1.穿青人傩文化中五显神的文化价值探寻与传承保护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和六盘水市水城县为调研中心 [J], 张倩男;李妍;薛安琪;李星周
2.织金县箐口村穿青人"花歌"音乐研究 [J], 杨梅
3.贵州织金县穿青人婚俗的田野调查和研究 [J], 毛海琳;陈懿然;魏雪娇;向军;李振强
4.贵州省织金县穿青人婚俗文化的对比研究和保护发展 [J], 毛海琳;陈懿然;魏雪娇;向军;李振强
5.穿青人傩文化中五显神的文化价值探寻与传承保护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和六盘水市水城县为调研中心 [J], 张倩男;李妍;薛安琪;李星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摘要民族观是指人们对待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态度和观念,它是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法律共同体视野下,民族观需要被充分纳入考虑。
本文从法律共同体视野出发,探讨了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研究和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法治进步,提升社会公正和平等意识。
关键词法律共同体,民族观,社会和谐,法治,社会公正,平等意识引言民族问题一直是全球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牵涉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法律的角色和作用尤为重要。
法律共同体是一个包含法律、政治和社会等维度的概念,它强调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社会公正、平等与和谐。
在构建法律共同体的过程中,如何纳入民族观,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的重要性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和谐的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和维护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可以减少民族冲突和矛盾,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法治进步的推动法律共同体强调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社会公正和平等。
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可以促进法治的进步。
通过将民族关系问题纳入法律的范畴,制定相关法律规定和政策,如民族权利保护法、民族和谐法等,可以为不同民族提供公正和平等的发展环境,有效防止和打击民族歧视和偏见。
社会公正和平等意识的提升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有助于提升社会公正和平等意识。
在法律共同体的构建中,需要重视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公正。
通过加强对民族平等和公正的法律教育,加强对民族歧视和偏见的打击,提高社会公众对不同民族之间平等和公正的认知和重视,实现社会公正的理念。
关于我国民族识别的几个问题我国民族识别的几个问题民族识别是指对于不同民族成员的辨认和区分。
在我国,由于拥有众多的民族群体,民族识别问题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我国民族识别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首先,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
在我国,民族识别主要以血统、语言和文化传统为依据。
然而,由于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变迁,一些跨民族婚姻和多语种环境下的人们可能具备多个民族身份。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地确定一个人的民族身份成为一个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合适的标准和方法,以确保准确的民族识别。
第二个问题是民族歧视和偏见。
尽管我国注重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但仍存在一些对特定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这可能导致民族识别过程中的误判和不公正。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促进民族团结和理解,以减少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
第三个问题是保护少数民族权益。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和发展。
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和地理等因素的差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存在相对贫困和不平等的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力度,通过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
最后一个问题是国际民族认同的挑战。
由于我国的开放政策和人员流动,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国际上认同和接纳不同民族的身份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不同国家之间对于我国民族识别的了解和尊重,促进国际社会的多元共存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民族识别面临着标准和方法、民族歧视和偏见、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以及国际民族认同的几个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能够实现更加准确、公正和包容的民族识别,促进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发展。
2024年民族平等权利的刑法保障研究一、民族平等权利概述民族平等权利,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基石,意味着各个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利应当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无任何形式的差别和歧视。
在现代多民族国家的语境下,保障民族平等权利,既是尊重多元文化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民族平等权利具有深厚的宪法和法律基础。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此外,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法、反民族歧视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了民族平等权利的具体内容。
二、刑法对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法律工具,在保障民族平等权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刑法通过规定一系列涉及民族平等权利的犯罪行为和相应的刑罚措施,对侵犯民族平等权利的行为进行打击和制裁,从而确保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
具体而言,刑法在保障民族平等权利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打击侵犯各民族人格尊严的犯罪行为,如侮辱、诽谤、暴力伤害等;二是惩处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如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等;三是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禁止破坏民族文化遗产和宗教信仰自由的行为。
三、刑法规定与实践案例在我国刑法中,对于侵犯民族平等权利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和处罚。
例如,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条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进行了明确规定,指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这些规定为打击侵犯民族平等权利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实践案例中,一些涉及民族平等权利的案件得到了依法处理。
例如,某地发生的一起因民族歧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相关责任人因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些案例的处理不仅彰显了刑法在保障民族平等权利方面的作用,也提高了人们对民族平等权利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权利的司法保护探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加频繁,民族间的差异也越来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各民族的权利,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成为了各国政府和民众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民族权利的司法保护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民族权利的司法保护问题。
一、全球范围内的民族权利保护现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生活习惯、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导致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权利保护存在着不同的状况。
比如说,在欧洲,一些国家如瑞典等,发展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以保护少数民族的言论、文化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的权利。
而在美国,虽然有些州通过了一些有利于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法案,但整体来看,少数民族在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存在着较大的不平等。
在亚洲地区,各国的民族关系也相对较为复杂,比如在中国,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信仰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
虽然中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二、民族权利的司法保护机制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权利得到保护,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
因此,民族权利的司法保护机制,应该得到更加重视。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民族权利的司法保护机制也存在差异。
比如在欧洲,一些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
在美国,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相关组织,可以代表他们维权,而在中国,则是通过制定民族地区自治法等法律,来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
三、民族权利司法保护的难题在现实中,民族权利的司法保护也存在着一些难题。
首先,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引起一些冲突和矛盾,给民族权利的司法保护带来挑战。
其次,政治利益、意识形态和人的主观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都有可能对司法保护民族权利产生影响。
比如,在某些国家,因为政治利益或者意识形态等因素,民族权利的司法保护往往不是十分完备。
未识别民族文化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作者:胡丽丽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1期【摘要】贵州省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大省,在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立法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影响下,也进行了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立法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
但是,这个体系任存在着些许问题,例如稳定性不强、协调性不够、完备性不全、规范性不足、模式显单一等。
针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立法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供参考:建立和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机构和设施;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尊重民族民间风俗、扶持民族艺术创作;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人的保护和培养;丰富繁荣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要采取命名式保护、立法式保护、动态式开发保护、静态式研究收藏保护等多种方式,从不同侧面对民族民间文化实施全方位保护。
【关键词】未识别民族;文化保护;制度困境一、未识别民族文化概念界定未识别民族,是指所有因人数太少或者是已被汉族或其他族群同化而还未被正式确认的民族或族群,是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遗存,成为文化保护上的盲点。
未识别民族的文化权就是未识别民族“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方式生活、学习、工作的权利”。
田艳认为,未识别民族文化权利的内容包括精神性权利和物质性权利两个方面,其中“精神性权利包括署名权、文化尊严权、文化发展权;物质性权利包括利益分享权和获得国家帮助权。
”陈云生认为,应当引入民族文化自治理论保障未识别民族的文化权利,因为“民族文化自治最大的价值内涵就在于,它将民族、种族和文化集团以及它们的文化与政治统治彻底地分离开来。
既可以满足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对自己文化、传统、特殊心理素质的保护、传承的深切关注和需求,又能引导它们把主要的民族精神和创造力用于事关它们生存和发展的福社方面。
”总之,从人权的视角来看,之所以要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基本人权。
二、未识别民族文化保护现状在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影响下,文化也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我们国内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国外文化的影响。
民族平等的实质内涵与政策限度田钒平【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5【摘要】采取特别保护政策协调与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我国落实民族平等理念的基本手段。
通过实施特别保护政策保障群体权利的实现,消除特定区域或特定群体的公民权利实现的现实制约因素,促进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公民真正拥有平等的法律权利,是落实民族平等的根本目的。
在实践中,针对特定的群体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与其他群体存在的事实差异,根据理性、合理和正当的决定,采取某些适当的、合理的、必要的区别对待的政策措施,其根本意义在于为公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条件,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针对实践中一些群体性的特别措施需要与作为特定群体的个体的结合才能得以实施的问题,在制度设计与实施中尤其需要重视群体性政策措施的合理限度问题,防止群体性的特别措施异化为个体特权。
此外也应防止通过赋予少数民族群体权利以消解制约其成员实现个体权利的限制因素的政策措施对其内部成员个体权利的侵犯。
【总页数】4页(P88-91)【作者】田钒平【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2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7【相关文献】1.对民族平等与民族优惠政策“悖论”的思考——从高等教育招生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说起 [J], 王乃祥;尚宝;2.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J], 左岫仙3.民族平等原则的中国实践及其法治化——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J], 张万洪;刘沣莹4.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之九 [J], 青觉;闵浩;黄东辉5.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60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民族政策系列研究之一[J], 金炳镐;毕耀光;肖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识别与法律认定——以(亻革)家人认定个案为研究样本戴小明;盛义龙;刘木球【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5【摘要】Ethnic recognition is the basis for dealing with ethnic affairs in multi-ethnic countries,and also the most basic work for realizing ethnic equality and guaranteeing the right and interests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s.Through the analysis to the ethnic recognition,dispute of Gejia,and the Gejia's long time request of ethnic recognition,the main problems in ethnic recognition could be reflected,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us to search for legal ethnic acknowledgement and the direction to guarantee the protection of right.%民族识别是多民族国家进行民族事务治理的基础,也是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
通过对家人的民族识别、认定争议和家人长期坚持要求民族认定的个案剖析,可反映出民族识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我们探寻未来少数民族法律认定及其权益保护的努力方向。
【总页数】11页(P78-88)【作者】戴小明;盛义龙;刘木球【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湖北恩施445000;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5【相关文献】1.亻革家人婚礼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研究2.[亻革]家人婚礼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研究3.(亻革)家人文献资源现状与保护4.关于研究亻革家人和穿青人以及蔡家人文献的综述5.(亻革)家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识别民族文化保护的制度困境与出路一、未识别民族文化概念界定未识别民族,是指所有因人数太少或者是已被汉族或其他族群同化而还未被正式确认的民族或族群,是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遗存,成为文化保护上的盲点。
未识别民族的文化权就是未识别民族“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方式生活、学习、工作的权利”。
田艳认为,未识别民族文化权利的内容包括精神性权利和物质性权利两个方面,其中“精神性权利包括署名权、文化尊严权、文化发展权;物质性权利包括利益分享权和获得国家帮助权。
”陈云生认为,应当引入民族文化自治理论保障未识别民族的文化权利,因为“民族文化自治最大的价值内涵就在于,它将民族、种族和文化集团以及它们的文化与政治统治彻底地分离开来。
既可以满足民族、种族、文化集团对自己文化、传统、特殊心理素质的保护、传承的深切关注和需求,又能引导它们把主要的民族精神和创造力用于事关它们生存和发展的福社方面。
”总之,从人权的视角来看,之所以要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基本人权。
二、未识别民族文化保护现状在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影响下,文化也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我们国内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国外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优秀的东西,世代相传的东西可能不复存在,有些人由此发出感叹,有一种忧患意识和忧虑感。
(一)部分品牌传统民俗文化项目消亡现象严重经济突飞猛进发展,文化大融合之下,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在变革的过程中,品牌传统文化经过修葺整改已不见最初的样子,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未真正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各种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消退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求学或外出打工,老一辈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技艺无后辈学习和传承,一代代凋零。
革家的许多老艺人们,或因无人习艺而无奈,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死艺亡,己不再是耸人听闻的鼓噪。
三、未识别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制度路径民族是以特定的文化认同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共同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少数民族生存延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