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课教学激趣浅谈
- 格式:pdf
- 大小:200.07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浅析“让语文学习更有趣味。
”这是新课标强调的。
趣,是构成一个人求知动力的源泉。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看,一方面,学生只愿意干他们感兴趣的事,所以教师要不断变换花样,使学习成为趣味的事,让他们感兴趣起来;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专一,很容易转移,如果语文学习能像看动画片、打游戏一样充满趣味,那么学生肯定会被持久吸引。
为了让学生学习起来像玩起来一样带劲,笔者尝试给学生的学习注入“趣”味。
1 创设语文学习有趣味的途径1.1 开学第一节课的精心设计。
每学期开学,学生一拿到语文书都会立即打开,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但看过之后却将它束之高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趁着学生新学期的新鲜感,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就应抓住机会尝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采取的方法很多,如:让学生打开目录,了解本册课文将有哪些内容,将会认识哪些人物,讲讲有关故事;认一认课本的编辑,明白编书者的艰辛,在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同时学习怎样挑战别人;教师用导游的口吻介绍几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也仿照老师当一回课本的解说员,布置课余深入阅读任务……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一下子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从第一天起就有了乐于学习的劲头。
另外,在充分交流的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用“课题串联法”写一篇文章,其趣更浓。
1.2 改变每一堂课的导入方法。
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当一堂课即将开始,几十双眼睛盯着教师时,教师若不把握好“开讲”的基调,势必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氛围;而引人入胜的导入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每堂课的教学若能运用每一种导入法,就会像给一条小河注入新鲜的山泉水一样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兴趣盎然地进入语文天地,主动地学习。
导入法的设计,要考虑紧密联系教学目标、课文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学的基点等因素,因文而异,因课而变,让学生对每堂课都保持新鲜。
1.3 在深入研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能够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教师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他们交流和互动。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支持时,他们会更愿意亲近教师,从而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即使回答有误,也不要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引导和纠正。
在课下,教师可以与学生聊天、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
通过这些方式,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具有丰富的情境,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通过播放优美的音乐、展示精美的图片或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教授小说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教授说明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奥秘。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制作精美的课件、运用动画演示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如讨论问题、撰写报告等。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
”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它是诱发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一、情境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高超的教学技巧,采用生动、趣味的教学语言,使课堂教学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营造一种热情、活跃、和谐、欢愉的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使学生自觉、轻松在进行课堂活动中。
二、故事激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而故事向来是小学生感兴趣的,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来一两则小故事,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事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讲一个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浊一片,有一个叫盘古的巨人一觉睡来,睁开眼看到四周漆黑一片,感觉很不舒服,于是……”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故事所吸引,自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三、儿歌激趣欢快的儿歌,优美的旋律,通俗易懂的语言,能创造一种美的意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如教学《争吵》一课时,我编写了《我们做个好孩子》的儿歌“好孩子,手拉手,团结互助又友爱,不说谎话不打架,我们大家都爱他”让学生用轻快活泼的语气朗诵儿歌,再加上表情、手势等辅以体态语言,使声、形、情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这不但培养了他们友爱互助的好品德,而且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游戏激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当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
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
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设疑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如教《日月谭》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地方。
”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日月谭》。
“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日月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同学们,宝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杰人灵,风景如画。
日月谭就在台湾省境内,要想领略日月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电教,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倘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
小学语文激趣教学浅析摘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要教学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兴趣盎然的心态,去学习和获取语文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究竟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说明。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我们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自然兴趣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学会使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教学课堂。
它可以将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与氛围。
不仅如此,它更能够通过动画、声音、图像的方式全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从而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多媒体图文并茂的教学优势,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日月潭》这篇文章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日月潭秀丽的风光,在接触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展示了日月潭美丽的风景图片并播放了相关的视频资料,同学们深深地被大屏幕所呈现出的日月潭之美吸引住了。
这样,在正式学习文章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涨许多。
二、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时,我就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北京以及不同地方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资料。
等到正式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到讲台上当一回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讲自己搜集到的知识资料。
并对比一下,现在北京过节的习俗与作者写到的有哪些不同。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自从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趣味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以下是我对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教学是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课堂上,我努力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庐山谣》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庐山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运用游戏,活跃课堂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在语文课堂上,我巧妙地运用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咏鹅》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们进行“鹅鹅鹅”接龙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注重互动,培养合作互动教学是趣味性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还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共同演绎故事情节。
四、拓展延伸,丰富知识趣味性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应拓展延伸到课外。
我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多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关注个体,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在趣味性教学中,我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参加各类语文竞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我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总之,趣味性教学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趣味性教学方法,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
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激趣浅谈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激趣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只要整天快乐、安全就行了。
然而进入一年级后,学生要按照一些明确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无疑给一年级的老师们增加了工作的压力。
怎样才能让学生由无拘无束、自由天真的状态过度到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上来。
尤其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教师们更是感觉无所适从,走进教室就像是上战场一样。
究其原因,老师们没有能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首当其冲。
那么,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浅谈我的一些看法:一、保持一颗童心,善待每一个学生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那种自由散漫的学习形式过渡而来,他们需要看到的是像幼儿园的老师那样活泼开朗,那样能歌善舞,那样善于安慰的老师。
如果我们整天板着脸孔对着学生;遇到事情吼着学生;做不到作业指责学生;学生就会心理发怵,对老师敬而远之。
其结果是老师心理着急,在教育教学中常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待学生,遇到学生不懂的问题,不能耐心讲解,不能俯下身来关心、帮助查找不懂的原因。
因此出现师生间关系不融洽的状况。
这样的师生关系既不利于老师的教学,也不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管理氛围。
由此看来,我们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要真正成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悠闲自得地观赏着周围的美景。
不经意间,他抬头一看,发现不远处有一个银光闪闪的东西。
他满以为是什么宝物,就准备转身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同伴。
刚往回游一下,他定睛一看,那圆圆的宝物破碎了。
吓得他不敢出声,直往岩石边逃。
然后停在那里,回过头来细细观看。
不一会,那破碎的月亮又圆圆的了……运用这样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的心随你绘声绘色的讲述而动,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因此集中。
那么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故事展开,将教材的“生字”学习融入其间,学生兴趣浓厚,其学习效果颇佳。
三、多鼓励,多赏识,让学生变得自信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开始。
对于一个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小孩子,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自信。
语文学习激趣浅谈昌吉州第二中学王春艳我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语文不像数、理、化那么难,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大包大揽,讲的过多,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者,只需听无须参与,长期下来,学生就不再喜欢上语文。
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语文的现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早读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
由课代表主持,利用早读前十分钟,每天有两个学生上台开展活动,活动形式不限,内容只要与语文有关就行。
没想到学生积极性很高,都能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有讲述心目中的伟人或名人,既有革命领袖、感动中国的人物又有歌星、球星,甚至还有自己的亲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汲取使自己奋进的精神动力;有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或课外诗词,讲述令自己感动的原因或好的写作技巧;有收集精彩的广告词、歇后语,利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对其点评;还有归纳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形成一个个语文小专题等等。
看起来每天花费十几分钟挺浪费,实际上却好处多多: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积累了写作的素材,提升了审美鉴赏能力,最重要的是这所有的活动内容都和高考紧密相关,就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既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又为高考做了储备。
难怪有的学生觉得第一次活动不成功,主动要求再进行一次。
二、语文课上把自读课文讲解的知识点分解到各小组,由学生自主完成。
传统的语文课从头至尾老师是主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因为语文课上无须参与,无须动脑而厌烦语文,觉得语文索然无味,为此我改变了做法,每个单元的重点讲读文章由我带着学生完成,教会他们如何使重点突出,如何品读课文等,方法教会了,剩下的自读课文我就交给学生,事先把预习题出好,把任务分给大组,由每一大组的两个语文小组长再分到组员头上。
举例如下,在讲小说单元时,我出的预习题是第一组通过查找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并扫除生字障碍,第二组分角色朗读及梳理全文思路,第三组通过品读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第四组解答课后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激趣浅谈小学语文激趣教学“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
下面我就一年来实践新课标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用好导语,激其入境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
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天的西湖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
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
那么,你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道:“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山坡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这样的导语使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可见,导语用好了,这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运用幽默,促其入境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
我认为运用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
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蔡冬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有力图认识掌握它的迫切愿望和强烈的要求。
现代运动生理学,心理教育控制论,行为科学等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激素”,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重大推动力。
古今中外许多卓越的思想家,科学家在事业的起点上,作为动力的往往始于兴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增长学生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兴趣的,但是由于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注重于形式,内容单调重复,方法简单缺乏新意,学生渐渐对语文课的感受性降低,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还可能对语文课产生一种厌恶心理。
语文课应该是活泼、积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
但观察一下现在学校里的语文课,不是为了达标,就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教师布置一个项目,要让大家不断重复直至学生“完全掌握”,之所以我在完全掌握上加引号,是因为这只不过是所谓的完全掌握,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和枯燥乏味练习后的完全掌握。
语文课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但现在在一个个训练项目的束缚下,我们只能听到洪亮的呵斥声,以及一片怨叹声。
显然,达标是为了使学生们把知识掌握的牢固,但这种训练,却磨灭了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
如果做事情没有了热情,就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
这种“达标”制度不但有些不合理,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
比如说,一个本来学习底子就很遭糕的学生,要他在和其他同学相同的时间里掌握好当天的知识。
这实在是有点为难人。
这样,他就越来越不爱学习,越来越害怕上语文课,也自然更不想学习语文,语文成绩也更不好了,也说不上什么提高无问成绩了。
这样,我们语文课的目的也不就不存在了吗?可是没办法,同学们要升学,老师要升职。
从而也不得不把语文课的目的变成“达标”。
语文教学中激趣浅谈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又如教学冰心的《观舞记》先放一些卡拉玛姐妹的舞蹈画面,让学生先了解舞蹈的魅力所在,然后再阅读课文这样在欣赏优美舞姿时就激起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
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
如教学《孔乙己》《社戏》《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
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先设计问题:这群斑羚是怎样的一群斑羚?它们为什么飞渡?飞渡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
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
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趣的意义和策略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的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
人们对某件事发生兴趣时,就会注意它、接近它、研究它。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习的有效动力。
课堂教学激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块阵地,想方设法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
本文着力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和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一、语文课堂教学激趣的价值取向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强调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
苏联学者G·索洛维契克指出,学习中的恶性循环是:缺乏兴趣的动力,会使学生成绩差一些;往后兴趣更弱,成绩也就更差;兴趣再度减弱,结果很少用功;兴趣全无,成绩一团糟。
然而,如果最初有学习兴趣,便会用功学习,取得一点成绩;再提高一点兴趣,更下一点功夫,于是成绩更好,兴趣越来越浓,对学习终于达到了着迷的程度。
这些论述无一不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浓厚的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兴味盎然,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促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因而,小学语文整堂课,我们的教学设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课堂教学激趣的有效方法1、表扬激励,激发学习情趣。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趣技巧在传统教学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纠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单一化。
众所周知,社会在飞速发展,教改在日益深入,教师如果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必然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即师生共同参与教育。
因为只有当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的教育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做一个天使,俯下身子看待学生,要多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给予鼓励,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心平气和,因势利导,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二、创设具体情境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已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
我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