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三、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3)课前观察周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教师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材料用具:纸盒、黑纸板、玻璃板、湿土、干土、冰冻过的湿土(5℃左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鼠妇,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二、探究过程(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学生4人一组,分组讨论。
由每小组成员陈述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经小组讨论归纳作出“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光和温度”的假设。
最后教师将学生作的假设归纳为以下两点: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教师要求1~5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实验小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纸盒、黑纸板、湿土、干土、鼠妇(10只)。
(2)实验过程: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
在设置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湿土上方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一种是湿土上方盖玻璃板,干土上方盖黑纸板。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阴暗、潮湿的环境或明亮、干燥的环境。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板书: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得出结论: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有一个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对于生态因素的概念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
使生物学课程也能像语文课一样收获艺术的享受,让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而快乐,稚嫩的语言,令课堂笑声不断,不经意间,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了超越知识本身的美的教育。
学生尤其喜欢这个展示风采的舞台。
从贴近生活的生物入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降低了难度,活跃了思维。
教学评价设计: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语言对学生的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对小组表现的评价采用加分机制,最后对班级全体学生整体表现进行评价。
课后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附课堂练习:1、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诗句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2、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
这说明了()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3、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4、许多蚂蚁一起向一个大型的昆虫进攻,并把它搬运到巢穴中,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A.合作 B.竞争 C.捕食 D.寄生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A.“春来江水绿如蓝”B.“草盛豆苗稀”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雨露滋润禾苗壮”6、一种捕食小虫的动物,白天一般不活动,傍晚出来觅食,其体色为黑色,白天很可能是在哪里休息?()A.干燥的地方 B.潮湿的地方 C.黑暗的地方 D.明亮的地方7、下列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A.河边垂柳的树枝长向了河心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秋天大雁南飞越冬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8、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难点;①实验变量和设计对如实验。
②形成爱惜实验动物的情感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鱼儿离不开水,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假设让他们对调,结果会如何?(从而引出“环境”的概念。
)学生列举常见生物生活的环境。
指出这些环境是由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决定的。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阻碍一、自学教材找出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的种类、探讨的一样进程、对如实验二、小组探讨探讨实验设计。
探讨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各组讨论并制定探讨方案,注意方案中实验变量的探制。
3、做15页讨论题练习;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形象说明了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二、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物的关系,蜜蜂群中有着明确的分工,这种现象属于关系,水稻与草的关系是,羊与草的关系是3、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几种----巩固练习检测反馈:一、“人世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你能对这句诗做出科学的说明吗?2.青岛是漂亮的海边城市,有着丰硕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
海洋植物的这种散布要紧受哪种因素阻碍?A.温度B阳光C.盐分D.气体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描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A.合作B.竞争C.寄生D.捕食4.在探讨“鼠妇的生活是不是受土壤湿度的阻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A.光照B.土壤湿度C.土壤温度D.土壤中的无机盐五、荔枝不能在北方种植的要紧缘故是A.北方温度较低B.北方降雨量少C.北方光照不足D.北方土壤贫瘠六、在稻田中,阻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①阳光②杂草③水分④土壤⑤田鼠⑥空气⑦蝗虫⑧蚜虫 A.①②⑤⑥ B.③④⑦⑧C.①③④⑥D.②⑤⑦⑧7、天空中,越是高处,鸟的种类和数量越少。
决定此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照B.水分C.空气D.温度(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阻碍(一)一、分析以下资料,提出问题并交流解决:骆驼尿液超级少,体温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能够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能够贮存能量。
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学习目标1.分析总结生命科学及其在人类生活、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2.重点: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3.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预习检测知识点一:生物的基本特征1.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生物共有的生命现象:(1)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是细胞。
(2)生物体能生长和发育。
(3)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4)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
(5)生物可以繁殖。
知识点二:生物学研究的内容1.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的生物。
例如,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生物和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和对生物的利用保护等。
知识点三: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
生物学和仿生学:直升机的发明和制造与蜻蜓的结构有密切关系。
2.生物学发展的科技成果: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对于整个社会贡献巨大;运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试管婴儿;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合作探究1.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草丛生,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另一类是有生命的,你能举出例子吗?我们把没有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如石头、课桌等。
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如杨树、仙人掌和一些动物等。
2.小组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青蛙身体和黄瓜植株的构成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写出自己六岁时的身高: 厘米。
现在的身高: 厘米。
这说明什么生命现象?生物体能由小长大。
(3)汽车要加油,人要一日三餐。
生物体为了能从小长大,需要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这个过程被称为新陈代谢。
你今日食用了(食物),总量约公斤;饮用了约瓶水;排出废物(WC)的次数约为次。
这说明了生物的什么生命现象?(让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填写)说明生物完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过程: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
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
这样,它们受得了吗?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能够运用黑板展示讲解知道生物圈2.知道环境中的生态因素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方法与过程:联系生活实际对照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物科学的有关问题。
学会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二、点拨评价: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随机深入小组指导讨论和随机点拨,并及时对学生展示的过程进行评价。
三、拓展延伸: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深层问题,先引导学生答疑,对学生群学、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延伸讲解。
四、收集汇总:将学生在展示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比较创新和疑难的问题进行收集汇总,在反馈课集中讲解。
但是对学生提出的特别难的问题,而且给学生讲解以后学生都很难理解的将不予收集。
问题收集:教学反思:重点: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hslx3y3h难点: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常见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成果展示:1、下发展示任务卡,课代表领取、撕条、小组长抽取展示任务条。
2、小组群策群力,讨论解决展示任务条设置的展示内容3、小组代表板演展示、其他同学相互问答学习检测。
4、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讲解或演示、扮演展示任务,其他同学寻找质疑点、提出质疑问题,相互评价,相互答辩。
(展示任务详见展示任务卡,见附页)附件:展示任务卡第___组:知道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第___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第___组:.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第___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___组:练习册P5、7第___组:练习册P5、10练习册P5、12。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通过投影使学生逐步了解本课时的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①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概念。
③ 生态因素的概念。
(2)理解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和水对动植物的影响。
(3)掌握阳光、温度和水对植物分布的不同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训练表达能力,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德育目标(1)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培养生态意识。
4.方法目标(1)学习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学习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2、3、4教师掌握,不必展示给学生)(二)整体感知无机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与下一节课有机环境(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相对应。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了解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
教师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鱼生活在水中),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如蚯蚓的活动可使土壤变得更疏松)。
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生态学代表生物学的宏观发展方向。
生态学的研究与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被大量破坏,粮食不足,能源短缺,这些已成为世界性的重大问题,它们的解决都离不开生态学。
2.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了解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投影:生活在沙漠上的仙人掌。
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茎肉质、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叶退化成刺,表面有蜡质。
师生共同分析其原因:沙漠干旱的环境影响了仙人掌的形态和生理,也使不耐旱的生物不能生存,也就是影响植物的分布。
投影:生活在淡水中的菱。
提示学生观察其叶的形状:长在水面上的较宽大,且叶柄长短不同,不会互相重叠;长在水中的呈羽毛状。
教师问:这有什么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都有利于增大与阳光接触的面积,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照射,与水中光照相对不足的环境相适应。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的: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能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利用教科书P4的图1-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想找青蛙,你会到什么环境中去找?如果想捉鱼,你会到什么环境中去捉?让学生感悟生物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任务1:自主阅读教材第八页和第九页第一自然段,找到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常见生态因素分类。
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因素和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等。
任务2:A、诗词和俗语中有许多说明生物依赖环境的,如“鱼儿离不开水”,“春江水暖鸭先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
B、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环境,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变为刺、植物的根系发达;从浅海到深海,生活的藻类颜色不同;大雁迁徙,鱼类洄游等。
你知道上述事例是因为什么原因吗?请举出两例你知道的参加展示。
任务3:在饭店中有一道菜叫“炸田鸡”,所谓田鸡就是青蛙。
请同学们讨论:1.青蛙少了,什么多了?什么会受到损失?2.如果大量捕捉青蛙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任务4:A、:同学们按照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捕捉到了一些鼠妇,能告诉大家,你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适应什么样的环境?B、:鼠妇适应环境。
C、:要想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必须设计实验。
<推荐器材>:现在提供实验材料有培养皿、干土、湿土,黑纸板,请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
D、:教师巡视,解决问题。
E、表格记录:F、: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任务5:A、蚯蚓能改良土壤,植物能降低其周围的温度。
B、水葫芦<生物入侵>照片中的植物看起来只是一束普通的紫色鲜花,但这正是大名鼎鼎的水葫芦,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一些地区,这种植物堵塞河道,阻断交通,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阳光不足死亡虽然这种植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降解净化作用,但其过快的繁殖速度还是使其成为最具侵略性和危害性的植物之一。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前复习,回顾旧知】1、生物的主要类群生物:有生命的物体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生物分类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2,生物的生命现象具有一定的结构生长生殖、遗传变异营养新陈代谢应激性适应和影响环境.二,【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11) 完成下列问题知识点1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1)生态因素是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它包括和。
(2)非生物因素包括、、、和。
(3)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生物。
知识点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相互。
生物的生存一定的环境,因此生物的和等必须适应环境。
四, 【基础训练】(必做题)1、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
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 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A .阳光充足B .阴暗潮湿C .空气新鲜D .高温干燥2、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 )A .生物因素B .非生物因素 3、对于草原植物来说,哪种生态因素是生物因素 ( )A .光B .水C .鹿D .温度4、温暖潮湿地区,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比干旱地区要多,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 .阳光B .水和温度C .空气D .土壤5、天气逐渐变冷了,蛇要冬眠了,影响的主要生态因素 ( )A .阳光B .水C .温度D .食物6、海带在淡水里无法生存,这说明()A.生物能适应一切环境 B.环境能适应一定的生物C.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环境7、“大树下面好乘凉”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环境的温度。
这说明A.植物生长需要蒸腾作用 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空气会影响植物的生存三、判断题1、“鱼儿离不开水”说明水是鱼生活的惟一非生物因素。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学的第二节课,我们应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学,增加学习兴趣。
本节课开始涉及到贯穿生物学,或者说是理科学科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思维等,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还能使学生在获得体验的同时,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本节课在完成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点的同时,要让学生进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在活动中增加兴趣,并且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
本节课通过常州荷园夏天的风光导入本课,邀请同学们一起来做“小小科学考察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
通过探究实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举例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如何控制实验变量与设置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相应的环境意识,以及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区分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过程,体验变量的控制盒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分析。
▍课前准备学生:分为四人一组,选出组长。
实验前1或2天,每小组捉10只活鼠妇,并且饲养。
教师:课件。
实验用具:带盖的鞋盒、手电筒、干土、湿土等▍流程一:导入新课引言:夏天,荷花开满了池塘,我们常州就有以荷文化为主题的公园一荷园,满眼望去,碧绿的荷叶、各色的荷花,异常美丽。
今天,我们作为“荷园考察队”中的小小科学考察员,一起来荷园进行科学探索吧。
▍流程二:新课学习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考察项目一:美丽的池塘里有哪些生物呢?学生:荷花、水草、浮游植物、鱼、虾、微生物等。
考察项目二:以荷花为例,分析影响它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出示资料:荷苗命薄遭鱼咬食,“荷花池里放生”害花又害鱼学生:还有鱼类、水草等教师总结:此实例中与荷花有关的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鱼、水草等几个相关概念: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3.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四、自主学习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叫(),它分为()和()。
前者主要包括( ) 、 ( ) 、( )、( )和(),后者主要指影响生物生活的()。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的生存()一定的环境,同时也能()环境。
总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相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五、合作探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1.参照P9探究指导分组实验。
2.体会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结合P28“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总结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讨论:光、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的分布有什么影响?这些因素对其他生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六、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水B.光C.温度 D.湿度2.山南坡的树木比北面树木长势好,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温度 B.阳光 C.水 D.空气3.仙人掌生活在荒漠中,叶特化为刺,茎膨大有储存功能,茎表面绿色,有光合作用的功能,请问它的这些特征是适应什么生存条件的()A.缺乏空气 B.缺乏阳光 C.缺乏水分 D.缺乏营养4.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说明农作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空气 B.阳光 C.水分 D.营养5.蚯蚓一般营穴居生活,但夏季雨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活动,这里影响蚯蚓活动的生态因素是()A.雨后较低的气温 B. 雨后较少的食物C.雨后的土壤中较少的氧气 D.土壤中过多的雨水造成压力6.水葫芦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植物,引入后,很快在部分水域上蔓延,并威胁水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设计依据与构想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
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概念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并能说出生态因素具体包括哪些因素。
2.通过探究实验初步体会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3.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探究的一般过程,认识控制实验变量与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实验活动中,建立小组活动秩序,学习与他人合作。
2.培养环境意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2.探究实验活动中对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培养尊重生命、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1.探究过程体验,总结出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流动的数量及其作用。
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什么?(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学生活动:观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电视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讨论。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为什么?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不能,因为我们通过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殊的叶绿体能固定太阳光能,而动物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是无法固定太阳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
(2)能量流动的数量及作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
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的涵义:①能量流动的起点: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3.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举例说明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三、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知识点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分类1.生态因素是环境中_______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_______。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分为_______因素和_______因素两大类,后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直接因素2.生物非生物光水空气土壤知识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各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注意方案中实验变量的设置。
4.探究过程:(1)原理:鼠妇随机分布在湿度、温度等条件都______的环境中,一边有光照,一边处在______中;通过对照,观察光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
(2)材料用具:每个小组______只鼠妇、湿土、花铲、解剖盘、玻璃板、书本。
(3)实验步骤:A.在解剖盘内放上一层______,盖上玻璃板,以中线为界,一侧盖上书本。
B.将鼠妇放入以上装置,两侧各放______只鼠妇(或将10只鼠妇全放于装置的中央),静置2分钟。
C.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4.(1)相同黑暗(2)10(3)湿土 5知识点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知识点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的生存________一定的环境,因此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必须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