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三角理论看《红楼梦》英译名
- 格式:pdf
- 大小:261.44 KB
- 文档页数:3
2007年6月 湘南学院学报 Jun.,2007第28卷第3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Vol.28No.3收稿日期:2006-12-19作者简介:赵 琼(1981-),女,甘肃庆阳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从符号学视角看 红楼梦 歇后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意义传递赵 琼(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从符号学的意义观着手,探讨了歇后语在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三方面与英语的差异,并通过对霍、杨两英译本中有关歇后语翻译实例的对比分析,考察了不同的策略,指出歇后语的语用意义在翻译中应该优先考虑。
关键词:符号学;文化差异;意义传递; 红楼梦 ;歇后语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73(2007)03-0060-04一、引言歇后语是汉语语言文化精髓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特殊语言表达形式。
它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说明,也是其本义所在。
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人们在写作和交流中通常只说出前一部分, 歇 去后一部分,读者或听者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故称歇后语。
它通过使用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于嬉笑怒骂中增添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堪称 百科全书 的中国文学经典 红楼梦 中,出自不同人口中的一条条个性鲜明、妙趣横生的歇后语,更是充分展示了这种语言形式独特的民族魅力。
大多数歇后语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或体现着汉语语言的个性特征,这成为两种语言和文化间交流的一大障碍。
符号学的意义观对翻译研究有着较强的阐释力。
本文将通过两个全译本 即英国汉学家大卫 霍克斯(David Ha wkes)的The Story o f the Stone 和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 f Red Mansions 中有关译例的对比分析,从符号学视角探讨 红楼梦 中歇后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及相应的变通手段。
语义三角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兰”的翻译作者:吴红君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2期【摘要】从语义三角理论出发,从词汇层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中某一物体的翻译进行分析。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篇幅都在写花卉植物,在这里笔者以“兰”为例子。
通过分析比较杨、霍《红楼梦》译本对“兰”的翻译,排除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不解,找到适合原文翻译的方法和策略,实现译文信息成功的转达。
【关键词】语义三角《红楼梦》兰一、引言《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享誉中外。
英国汉学家霍克斯、阂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及杨宪益和他夫人戴乃迭共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影响力最大。
本文拟通过从语义三角理论对杨、霍《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兰”的翻译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语义三角理论与翻译语义三角理论由英国语言学家奥格登和理查兹提出,语义三角理论表明:两种语言的不同,从表面上看就是符号形式的不同,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概念上是大体相近的,否则不同地方的人们将无法沟通。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生活习惯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让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抱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1.符号形式不同,概念相近。
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词汇的文化含义可以使相同或者是相近。
虽然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语言和语言符号形式,然而两个民族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在概念大体上相近。
例1 桂殿兰宫妃子家。
(第十八回)杨译:Its cassia and orchid chambers a worthy setting for the Imperial Consort.霍译:The abode of the Princess has cassia halls and orchid chambers.这一回描述了元妃省父母,为了迎接元妃的到来,贾府装扮得非常的气派。
这句描写的正是妃子行宫的景象。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思成为一种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的书名英译。
一、“红楼梦”一词的含义“红楼梦”一词是由“红楼”和“梦”两个词组成。
“红楼”指的是小说中的贾府,而“梦”则是意味着一个虚幻的世界,也暗示了小说中所描述的人物和情境是虚构的。
二、以“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为例分析“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是《红楼梦》的常见英译名。
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译名相对准确的传达了原著的意思。
总之,“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的译名成功地传达了中文原意,同时翻译者在译名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语境和文化因素。
三、以其他英译名为例分析除了“Dream of the Red Chamber”之外,还有其他数个常见的英译名。
接下来我们将以“Story of the Stone”和“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例进行分析。
“Story of the Stone”直接将“石头记”的意思传达出来。
石头在小说中代表的是作为神奇物品的元素。
作为小说中主要的角色之一,石头的象征意义非常重要。
但这个译名并没有体现出小说中的人物和情境,可能会导致读者的认识上的偏差。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与“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相比,更加传达了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但是,这个译名却忽略了“红楼”的意义,因此有一定的失真。
与此同时,这个译名同时也把“梦”换成了“mansions”,结果转移了中文原文中“梦”所代表的精神层面。
总结来看,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英译名传达了小说中不同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信息。
而“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则承载了最接近中文原意的传达方式。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imei in Hong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Exemplified with the Yang's and the
Hawkes'Versions
作者: 陈琳[1]
作者机构: [1]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出版物刊名: 皖西学院学报
页码: 123-12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红楼梦》;姊妹;符号学;所指
摘要:"姊妹"属于江淮方言常用词,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较高.依据自建"《红楼梦》江淮方言汉英平行语料库",从符号学视角分析"姊妹"所指多元特征,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法,结合具体案例重点剖析杨、霍译本中"姊妹"英译的异同.两译本"姊妹"英译在词频和选词上具有一定共性,但是,在"姊妹"数目、指称、性别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差异.。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视域下《红楼梦》中仿拟辞格英译探析在某些语境下,为了达到幽默、讽刺、标新立异等修辞效果,作者/说话者通过模仿现有词语,更换现有词语的某个词素而临时创造出新词语的修辞格称为仿拟。
近年来,作为传统辞格的仿拟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对它翻译的研究却较少涉及。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缩影,用词严谨,语义深远,历来是红学爱好者研究的重点。
然而,由于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其中的仿拟辞格翻译给译者带来巨大挑战。
有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仿拟为研究素材,选取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通过分析文中仿拟的意义与功能,并根据“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标准,尝试对《红楼梦》中仿拟辞格的英译进行探析。
社会符号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理论,它是用符号学的原理来解读各种社会符号和探究社会意义的科学,对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社会符号学认为语言是最为复杂的符号系统之一。
它不仅关注语言层面上的研究,而且同时把注意力转向文化、语境、语域等影响翻译的因素。
该论文在仿拟翻译研究过程中,以陈宏薇教授所提出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为标准,侧重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对文本意义和翻译过程的决定作用,以语言的符号性特点为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理论视角。
由此可见,对于包含大量文化信息的仿拟辞格的翻译和翻译研究,社会符号学都能为其提供可行的翻译理论和准则。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共四章。
引言部分简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为文献回顾。
首先介绍了《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然后引出其中的仿拟修辞,进而对其进行定义,分类,功能及其相关研究的介绍;第三章为理论架构。
首先介绍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接着将社会符号学理论引入到翻译研究中,分析介绍翻译的性质、翻译的过程和译文质量评价标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第四章即研究设计。
提出该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及其相关的分析过程。
2011年第2期(总第86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2.2011General.No.86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113【译文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从“操控论”看《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冯宇玲(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摘要:勒菲弗尔将意识形态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学者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翻译实践。
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具有操控作用,这种作用是多方面的。
通过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David Hawkes )的两个《红楼梦》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证明意识形态对翻译不可低估的操控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操控论;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11)02-0113-02收稿日期:2010-12-03作者简介:冯宇玲(1980-),女,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往往放在原作与译作的文本对比之上,所遵循的最高标准则是“忠”。
例如,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则是以“信”为首;而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标准与严复不谋而合,所强调的仍然是“忠实”。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将文化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 )为代表的“操控学派”理论。
他们关注的是意识形态和诗学对文本操控性改写,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角。
本文试图以操控学派的研究理论为基础,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英译的两个《红楼梦》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英文中是ideology ,源自希腊文idea (观念)和logos (逻各斯),字面意思是观念逻各斯,即观念的学说。
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An toine Destutt de Tracy )在18世纪末首先提出来表示他所称的“观念科学”。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在英文世界中的传播和翻译却一直备受争议。
其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红楼梦》的书名英译。
本文将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对《红楼梦》的书名英译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揭示其翻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
我们需要了解《红楼梦》这个词汇在汉语中的含义。
《红楼梦》一词最初出现在清代的吴健续《批红楼梦诗题·序》中,用以形容一个宏大的梦幻世界。
在小说中,《红楼梦》则是指林家府邸内的一个名为“贾宅”的红楼。
这个空间不仅是小说中重要的场景之一,更象征着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和道德堕落。
《红楼梦》一词在汉语中既具有具体的地名意义,又包含着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那么,如何将这一多义的词汇准确地翻译成英文呢?目前,《红楼梦》的英文书名主要有两种版本,一种是“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另一种是“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前者是最常见的版本,而后者则更接近原汉语的音译。
从术语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版本的翻译都有其优缺点。
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这两个版本到底翻译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个词?从汉语原文来看,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第一次提到“红楼梦”这个词是在第五回中:“一个女儿,家业,男子之家,只可惜个『红楼梦』,经起干?”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红楼”和“梦”都是重要的关键词。
我们需要兼顾到“红楼”和“梦”两个方面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出“Dream of the Red Chamber”这一版本的翻译更接近原文的意境。
因为“Red Chamber”不仅表达了红楼这个具体的空间意义,同时也保留了“梦”的意境和虚幻之感。
“A Dream of Red Mansions”这一版本的翻译更强调了“梦”的意境,但却稍显不足于表达“红楼”的具体内涵。
术语学视角下《红楼梦》书名英译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吸引着世界各地读者的兴趣和追捧。
《红楼梦》的英文译名一直备受争议,因为不同的翻译方式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本文以术语学的视角出发,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探讨《红楼梦》的书名英译,并对该译名进行研究。
术语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专业术语的来源、构成及翻译等问题。
在研究《红楼梦》的书名英译时,我们可以从术语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特点。
我们需要了解《红楼梦》的原书名是什么,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英文译名有哪些。
《红楼梦》最早是由曹雪芹著作,当时的书名是《石头记》。
后来被改编后更名为《红楼梦》。
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红楼梦》的英文译名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Story of the Stone"、"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等。
这些译名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使用情况,反映出了《红楼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地位。
我们需要考察不同的英文译名对《红楼梦》的表达效果和传达能力。
在不同的英文译名中,"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Story of the Stone"、"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等,每个译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比如"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着重强调了梦的象征意义,强调了作者的幻想与理想;"The Story of the Stone"则更加贴近原书名的意境,着重强调了书中石头的寓意和象征;"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则更注重了红楼的寓意和象征,使得整个书名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解读霍译《红楼梦》人名翻译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解读霍译《红楼梦》,我们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这部故事的人物的用词方面考虑了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保留原文的意义和结构,二是把人物的形象带回读者的世界。
对于给定的一些汉语词语,例如“贾母,薛宝钗等,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便使形象更为强烈可观。
贾母例如,译者将原文的“贾母”翻译成英文的“The Dowager Lady Jia”,而薛宝钗则翻译为“Miss Baozhen Xue”,强调了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亲和关系,以及贾氏家族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
当然,译者也注意到了其它家族成员,如“老太太”,“三不祥”等,以及某些重要的仆人,如“秦可卿”,“婆罗门”,“罗敷”等,采取了相应的翻译方法。
更重要的是,霍老师还以一种很特殊的方式,采用他特有的翻译法神奇地把人物名称带入了读者的世界。
例如,甄士隐的名字翻译为“Zhen the Silent”,称赞“秦可卿”翻译为“Nurse Chin”等。
这样的翻译方式使得霍译《红楼梦》的准确度得以保持,但又同时具有新鲜感和使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功能语言学角度解读霍老师的《红楼梦》翻译,尤其是在人物命名方面,译者在保留原文的意义的前提下,也注入了新的概念,使得翻译的效果更具可读性。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对联翻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红楼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方式。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红楼梦》。
因此,对《红楼梦》中的对联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有助于加深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研究。
与此同时,霍克斯(David Hawkes)作为《红楼梦》的英文译者,其著译本已经成为全球研究者翻阅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我们发现霍克斯译本中关于对联的翻译并不完全准确。
对于对联中的传统文化符号,霍克斯并没有完全理解并准确翻译,这对整个《红楼梦》的英文阅读和跨文化交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将以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对联翻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整个《红楼梦》的英文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资料。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本研究将以以下问题和目标为基础:研究问题:1.霍克斯译本中的对联翻译是否完全准确,有哪些翻译存在偏差?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偏差,可能与霍克斯自身文化背景和理解有关吗?3.对于出现的翻译问题,如何进行修正和完善?研究目标:1.分析霍克斯译本中对联翻译存在的问题,寻找其原因。
2.通过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探讨传统文化符号在《红楼梦》中的运用、内涵和演化,阐释传统文化符号的文化意义。
3.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霍克斯译本中对联的翻译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提供更准确的参考资料,促进整个《红楼梦》的跨文化交流。
三、研究框架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对霍克斯译本中的对联翻译进行深入探讨。
社会符号学是一种从社会、文化和意识角度对符号进行研究的学科,它认为符号是世界的表示方式之一,是传递文化意义的工具,是人们构建社会世界的方式之一。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阅读《红楼梦》全部内容,特别是对联部分,尝试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符号的含义和演化。
从符号学角度看十二钗判词意象英译
梁书恒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027)005
【摘要】意象是诗歌艺术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便富含意象美.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由于这些意象综合使用了原型、现成、即兴、符形组合、符音生象等成象手段,便构成了这些判词意象的能指、所指和符号对象三位一体的美.然而由于汉字与英语文字一个表意、一个表音的本质不同,这些意象的美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被重意而轻形.本文试以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析了十二钗判词中意象美的来由和其在译文中的传递,指出了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补救办法.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梁书恒
【作者单位】山东泰山学院外语系,山东泰安,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从金陵十二钗判词的翻译看《红楼梦》两种俄译本的得失 [J], 高玉海
2.红楼梦诗词英译的意象图式传递——以金陵判词的英译为例 [J], 于洋;
3.红楼梦诗词英译的意象图式传递r——以金陵判词的英译为例 [J], 于洋
4.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英译本对意象处理的对比分析 [J], 谈雅皓;施倩文;龚敏杰
5.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本解读——浅谈霍克斯《红楼梦》版本主要人物命名 [J], 赵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目的论角度谈《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摘要】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鸿篇巨著之一,《红楼梦》的英译版本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而在众多的译本中,杨氏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版本最具研究价值和代表性。
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一种目的行为,其目的法则决定了译者在不同的文本及文化背景下对翻译策略不同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以杨氏和霍氏版本为素材,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45-02【abstract】as one of the four classic chinese novels, “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has always enjoyed high level of popularity. among all the translational versions, the couple of yang and david hawks’ works are of great value. 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 which focuses above all on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ets out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choice of translational strategies with the two versions as the analytical materials.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adequate translation because of translators’ different culturalbackgrounds.【key words】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ies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一、引言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以杰出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征服了无数中国读者,数十年来也吸引着外国专家争相翻译。
2009年6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un .2009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 onVol .26 No 16由解构主义解读《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白小星(安徽大学外语系,合肥230039)摘 要:从上世纪60年代起,西方文论界崛起的解构主义思潮,不光对西方文论界,同时也对当代国际译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理论解读《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分析译本中对待特定文化的不同翻译,以及译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策略;文化收稿日期:2009205210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4X (2009)0620124202作者简介:白小星(198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风民俗、教育等方面,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是古今史学家和文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
《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翻译为英文,其中最有影响英译本有两个:一个是由杨宪益夫妇所译的A D ream of Red Mansi on;另一个是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的A St ory of the St one 。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差异,文化上也相差甚远,因此,如何处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就成了翻译过程的难点。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探寻两译者在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对译本做出不同解释的原因,以及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及其目的。
一、由解构主义看《红楼梦》中对家庭等级制度的翻译西方学者莱斯利・怀特曾指出:“个人在做什么,信仰、思维和感觉什么,不是由个人,而是由文化和环境决定。
精神只是文化的一种反射,只有通过思考文化,才能使人类意识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
”[1]因此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得知,对同一著作的不同文本应当从译者所处的文化中去寻找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