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2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一化学第2章知识点笔记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的科学。
高一化学的第2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类以及元素周期表等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笔记。
1. 化学的基本概念-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的科学。
-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
-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反应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2.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元素符号表示。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式表示。
3.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元素性质排列的表格。
- 元素周期表分为周期和族,周期表示电子层的数量,族表示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群体。
-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周期表的左侧为金属元素,右侧为非金属元素。
4. 元素的性质- 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指元素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指元素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性差异。
5. 化学键和分子式-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结合力,可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形成的,共价键是原子间电子共享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元素中自由电子的共享形成的。
- 分子式表示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比例,如H2O表示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6.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 化学计量是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和比较的方法,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
- 反应物的量比与生成物的量比之间有一个化学计量比,由化学方程式中系数表示。
7. 摩尔和摩尔质量- 摩尔是物质量的计量单位,摩尔质量指一个物质中摩尔所含的质量。
答案:A3.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答案:D7.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
已知1 mol 的该物质中,除含一定量的Ca2+外,还含有1 mol OH- 和3 mol PO43-,则其化学式正确的是。
A. Ca2(OH)(PO4)3B. Ca3(OH)(PO4)3C. Ca4(OH)(PO4)3D. Ca5(OH)(PO4)3答案:D8.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点燃程式为CO2+2Mg === C+2MgO,该反应属于:①化合反应②分解反应③置换反应④复分解反应⑤氧化还原反应⑥离子反应⑦非氧化还原反应A.①③⑦B.②③⑥C.③⑤D.④⑥答案:C9.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氯B.医用酒精C.碘酒D.盐酸答案:A10.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H2O、H2CO3、NaOH都是氧化物B.食用醋、冰红茶、加碘盐都是混合物C.烧碱、纯碱、熟石灰都属于碱D.氧气、氯气、铁单质都是常用氧化剂答案:B11.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之间可用集合关系来表示,其中正确的是答案:C12.对下列反应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CO2 + H2O = H2CO3 化合反应B.Cu(OH)2 = CuO+ H2O 分解反应C.Fe2O3+3CO =2Fe+3CO2置换反应D.NaCl + AgNO3= AgCl↓+NaNO3复分解反应答案:C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O2、SO3均属于酸性氧化物B.CuSO4•H2O属于混合物C.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D.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答案:A14.下列性质中,不属于大多数金属通性的是A.有金属光泽B.有延展性C.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D.有很高的熔点和硬度答案:D15.在①MgO、CuO、SO2②C、Fe、P ③ZnCl2、BaCO3、HNO3三组物质中,每组各有一种物质在分类上与组内其它物质不同,这三种物质分别是A.CuO、Fe、ZnCl2B.SO2、Fe、HNO3 C.CuO、C、BaCO3D.SO2、P 、HNO3 答案:B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纯净物一定由分子构成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C.混合物肯定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分)装有化学物质的容器上常贴有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常见物质分类
1.物质的分类
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金属单质(Na,Cu,Fe等)
单质
纯净物非金属单质(S,氮气,氯气等)
化合物:氧化物,酸,碱
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氧化钠,氧化镁等)
两性氧化物(三氧化二铝等)
不成盐氧化物(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
按强弱分:强酸(HCl,硝酸,硫酸等)酸弱酸(醋酸,碳酸等)
按电离出一元酸(HCl,HI等)
氢离子数二元酸(硫酸,碳酸等)
多元酸(磷酸等)
按强弱分: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弱碱(氨水等)
按电离出氢一元酸(HCl,HI等)
氧离子数二元酸(硫酸,碳酸等)
多元酸(磷酸等)
正盐(碳酸钠,硫酸钠等)
盐酸式盐(碳酸氢钠,硫酸氢钠等)
碱式盐(碳酸氢氧化二铜等)
溶液(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
混合物悬浊液(泥水混合物),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碘化银胶体等)
2.物质分类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金属氧化物不一定属于碱性氧化物,如过氧化钠属于过氧化物,三氧化二铝属于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属于酸性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
第2讲物质的分类【内容导航】1.物质的分类方法2.酸、碱、盐的分类3.氧化物的分类4.分散系胶体【知识梳理】一、物质的分类方法1.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意义(1)分类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进行归类。
通常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事物的本质特征来进行分类。
(2)物质分类的意义①通过比较物质的相似性,把某些具有共同点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以提高研究的效率。
②使众多复杂的事物高度有序化,有助于我们按照物质的类别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物质的分类方法通常根据物质的状态、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1)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分类①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
②根据物质的导电性:分为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③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分为可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难溶性物质。
(2)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特点分类①物质分类的树状分类图:②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同种______或_________组成的物质,如:水、乙醇等。
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______或_________组成的物质,如:盐酸、食盐水、空气等。
【交流讨论】纯净物和混合物有哪些区别?气体混合物:空气、水煤气(CO和H2)、爆鸣气(H2和O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
液体混合物:氨水、自来水、硬水、软水、浓H2SO4、盐酸、汽油、植物油。
固体混合物:大理石、碱石灰、淀粉、蛋白质、玻璃、水泥、合金。
(3)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是同时用多个标准对______物质进行分类。
如:【即学即练1】在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我们常会接触下列物质:空气、乙醇(C2H5OH)、水、硫酸铵、铜、碘酒、碘(I2)、氧气、石墨、食盐水、硫酸、二氧化硫、氧化铜、氢氧化铁。
(1)请将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你分类的依据。
(2)上述纯净物中,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
1 元素分类: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2 化合物分类:有机物(含C)和无机物
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SiO2、
SO2、CO2、SO3、N2O5、(多数为非金属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CuO 、 MgO (多数为金属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l2O3、ZnO
不成盐氧化物 NO2、NO、CO、 (盐中的N的化合价无+2、+3、C无+2)
分散系溶液(很稳定) 分散质粒子小于1nm,透明、
稳定、均一
胶体(介稳定状态) 分散质粒子1nm-100nm,较透明、稳定、均一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浊液(分悬、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
大于100nm,不透明、不稳定、不均一
化学反应的分类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2SO2+ O2 2SO3
分解:2NaHCO3 Na2CO3 +CO2uarr;+ H2O
置换:Cl2 +2KI ===2KCl+I2
复分解:2NH4Cl+Ca(OH)2 CaCl2+2NH3uarr;+2H2O
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 离子反应:Cl2+H2O = HCl+HClO
非离子反应:2Fe+3Cl2 =2FeCl3
是否有元素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升降价)
氧化还原反应:2Na+2H2O=2NaOH+H2uarr;
非氧化还原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热量的放出或吸收
放热反应:3Fe+2O2 Fe3O4
吸热反应:C+CO2 2CO。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类型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独特的性质。
根据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纯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分离成组成它的纯物质。
根据混合物的形态和组成,可以分为气体混合物、液体混合物和固体混合物等。
二、物质的转化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原子、分子或离子的重组,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物质的转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1.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原子、分子或离子的重组,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变化伴随着化学键的形成、断裂和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化学变化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
化学变化的特征包括:(1) 颜色的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2) 气体的产生:反应中产生气体,如气泡、气味等。
(3) 沉淀的生成:反应中形成不溶于反应溶液的固体沉淀。
(4) 温度的变化:反应过程中放热或吸热,导致温度的升高或降低。
(5) 光的发射或吸收:反应中产生光的现象,如发光、发热等。
2.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形态或性质的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的过程。
物理变化可以是可逆的,通过改变物理条件可以恢复原有的物质。
常见的物理变化包括:(1) 相变:物质由一个相态转变成另一个相态,如固体溶解成液体、固体升华成气体等。
(2) 研磨、切割等:物质的形态或大小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作者,秦秋梅,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本文系江苏省优秀教学设计大赛作品一、新课标要求1.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实验、思考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四、设计思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探究中获得知识,自主学习,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列举现实中常见胶体的实例,感觉化学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通过观察各种胶体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巩固胶体、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三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活动设计教学进程复习(教师活动)展示NaCl溶液、淀粉溶液和泥水悬浊液;请学生思考从组成上分它们属于哪一类物质?(学生活动)观察,回忆,思考(说明)复习旧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混合物的学习引入新知(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二、分散系及其分类”下的第一自然段(多媒体展示概念)(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得出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概念(说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再复习再引入新知的学习(教师活动)指导回忆物质的分类方法提问:按照分散系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学生活动)动动手,用交叉分类法画出九种组合方式(说明)复习了上节课内容:简单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深入探究(说明)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各种实例图片(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说明)进一步激发兴趣,产生共鸣(教师活动)提问: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说明)培养阅读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同时讲解:当分散剂是液态时,可以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此时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一个关于高一化学物质分类及转化的详细讲解。
第一部分:物质的分类1. 物质的基本分类1.1. 纯物质和混合物1.1.1. 纯物质:由同一种类型的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性质。
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1.1.2.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1.2. 元素和化合物1.2.1. 元素: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1.2.2.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确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2. 物质的进一步分类2.1. 元素的分类2.1.1.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大部分为固体。
2.1.2. 非金属元素:导电性和导热性较差,大部分为气体或固体。
2.1.3.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中B族元素的区域,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
2.2. 化合物的分类2.2.1. 无机化合物:主要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组成。
2.2.2. 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和氢元素组成,通常还包含其他非金属元素。
第二部分:物质的转化1. 物质的化学变化1.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1.1.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1.1.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1.2. 化学反应的类型1.2.1. 合成反应:两个或更多物质结合成一个新物质。
1.2.2. 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物质。
1.2.3. 置换反应:一个元素或离子取代另一个元素或离子。
1.2.4. 双替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中的离子交换位置。
2. 物质的物理变化2.1. 物质的相态变化2.1.1. 固态到液态:熔化2.1.2. 液态到气态:汽化2.1.3. 固态到气态:升华2.1.4. 气态到液态:凝结2.1.5. 液态到固态:凝固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2.2.1. 溶解: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 、Mg 、Al单质非金属:S 、O 、NSO 3、SO 2、P 2O 5等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Fe 2O 3氧化物:Al 2O 3等纯 CO 、NO 等净 含氧酸:HNO 3、H 2SO 4等 物 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 3、H 2SO 4 、HCl酸 按强弱分弱酸:H 2CO 3、HClO 、CH 3COOH化 一元酸:HCl 、HNO 3 合 按电离出的H +数分 二元酸:H 2SO 4、H 2SO 3 物 多元酸:H 3PO 4强碱:NaOH 、Ba(OH)2物 按强弱分质 弱碱:NH 3·H 2O 、Fe(OH)3碱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 -数分 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 2CO 3盐 酸式盐:NaHCO 3碱式盐:Cu 2(OH)2CO 3溶液:NaCl 溶液、稀H 2SO 4等 混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4、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1、分散系
(1)分散系的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初中化学所学的溶液、浊液都属于分散系。
例如,把氯化钠、牛奶、泥土等物质加入水所形成的体系均属于分散系。
在这些分散系中,氯化钠、牛奶、泥土为________,水为________。
在理解分散系时,要注意这个体系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即一定属于混合物;二是物质之间是通过相互“分散”(即比较均匀的混合)形成的。
(2)分散系的分类
①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可分成以下9种类型。
________(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nm)、________(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和________(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
2、胶体
(1)胶体的制取与性质实验
[实验用品]饱和氯化铁溶液、蒸馏水、硫酸铜溶液、泥水、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量筒、激光笔(或手电筒)。
[实验过程]①取3个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25mLCuSO4溶液和25mL泥水。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②把盛有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现象。
③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现象]泥水不均匀、不稳定,用肉眼可以分辨出来,氢氧化铁胶体是透明的,呈红褐色。
从表面上看,与硫酸铜溶液十分相似。
用光照射时,氢氧化铁胶体中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即丁达尔效应。
而硫酸铜溶液中没有这种现象。
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过滤后,Fe(OH)3胶体全部透过滤纸,过滤后的液体还是红褐色,而泥水在滤纸上得到泥沙,过滤后的液体是澄清、透明的。
本实验中要注意:
①实验所用的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宜用玻璃棒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
所得胶体应透明、呈红褐色。
②在用光照射硫酸铜溶液时,要注意在溶液中不要混有灰尘或胶体,否则会在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2)胶体的本质特征
胶体与溶液、浊液等分散系之间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在理解胶体概念时要注意,胶体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氢氧化铁在水中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就形成胶体,粒子直径大于100nm就形成浊液,即出现沉淀物质,再如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将NaCl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也就是说,胶体只是物质形成分散系时的一种类型,这与物质的聚集状态类似,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是气态,改变条件也会变成液态或固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形成不同的分散系。
(3)胶体的重要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也叫丁达尔现象。
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形成的。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粒子大,使光波发生散射,溶液中的粒子不能形成丁达尔效应。
可以利用来丁达尔效应区分________和________。
②布朗运动
在胶体溶液中,胶体微粒(胶粒)在作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这说明胶体中在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相同的,这也是胶体比较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电泳现象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者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证明胶粒(不是胶体)带有电荷。
胶粒带电是由于物质分散成胶体微粒时,分散质的总面积有很大增大,这使胶粒具有较强的吸附离子的能力。
由于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或
在电泳实验中,氢氧化铁胶粒向阴极移动,是阴极附近颜色加深呈红褐色。
④凝聚
胶体的微粒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变成较大的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的现象叫凝聚。
胶体比较稳定,主要是由于同一胶体微粒带有同种电荷,同性相斥,不易凝聚,中和胶粒所带的电荷或者增加胶粒互相碰撞的机会均能使胶体凝聚。
该过程是不可逆的。
使胶体凝聚的方法有三种:
a)加入电解质,加入电解质能中和胶粒所带的电荷而使胶体凝聚。
b)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
c) 加热
(4)胶体的应用
①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
土壤里许多物质如粘土、腐殖质等常以胶体形式存在。
②医疗卫生:血液透析,血清纸上电泳,利用电泳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③日常生活:制豆腐原理(胶体的聚沉)和豆浆牛奶、粥、明矾净水,都跟胶体有关。
④自然地理:江河人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其形成原理是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形成胶体发生聚沉。
⑤工业生产:制有色玻璃(固溶胶),冶金工业利用电泳原理选矿,原油脱水等。
参考答案
知识点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要点导航
1、(1)分散质分散剂(2)溶液胶体浊液
2、(2)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3)溶液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