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二章)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29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2.1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学会使用放大镜。
重点难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课前准备:课见、一些动植物实物。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在茫茫的宇宙里是不是唯一有生命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时候,同时也在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生命科学。
在接下去的一章里,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生物)。
科学探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观察。
二、新课(1)1、观察蜗牛问学生有没有去抓(抓到)过蜗牛,通常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哪些地方找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请来的蜗牛。
——>>注意:珍爱生命1使用放大镜 P30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观察指甲、头发和课文上的文字已经其他。
2观察蜗牛的身体仔细观察,找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两对触角,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口在哪里?如何观察口?把玻璃板反过来,足的位置,如何爬动的,让学生上台指出)【分小组进行,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纪律,发言,记录人等,可灵活一点】3探究蜗牛的感觉你们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列举。
探究步骤:探究,蜗牛有视觉、触、嗅、味、听觉吗?1、我们的问题是:2、对此,我们有一个假设:3、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4、以下是我们实验过程的记录:5、我们的结论是:小组总结,老师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问题: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什么?找食物,交配繁殖后代等等。
【其他参考课题】1、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2、蜗牛喜欢吃什么?3、蜗牛爬行时留下的痕迹是不是用来传递信息的?4、蜗牛爬行时能拉多重的物体?5、蜗牛和哪些动物差不多?6、怎样为蜗牛建造一个舒适的家?【作业】:课后搜索有关蜗牛的信息,或者发挥想象,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探究。
《细胞》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描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细胞是生命的基础,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细胞模型,描述细胞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细胞模型、显微镜等教学器械。
2.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讨论做好准备。
4. 设计教室互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动物、植物的种类,并让学生思考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 展示一些细胞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小单位。
3. 引出课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1. 显微镜下的细胞: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并讨论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 细胞壁:介绍细胞壁的功能和组成,并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3. 细胞膜:介绍细胞膜的功能和组成,并让学生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
4. 细胞质:介绍细胞质中的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并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三)细胞的基本单位1. 介绍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遗传信息库的存在和作用。
2. 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并了解它们在细胞割裂中的作用。
(四)细胞的生命历程1. 细胞的发展和割裂:介绍细胞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细胞割裂的方式和意义。
2.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让学生了解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正常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并了解它们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常见生物体的发展、发育、衰老等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第四章:能量与生活;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6.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2.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系统的物质观念;3. 培养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4.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5. 通过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能量转化和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科学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与演示:教师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进行讲解和演示;3. 实验与观察: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能量转化与守恒;5.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列举几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3.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家庭小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细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是从宏观到微观,我们认识了生物,认识了生物的分类,也要认识了微观的细胞。
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本课时内容主要有细胞的发展史、细胞学说、细胞的形态、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本章第二三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本节将带领学生从宏观认识转向微观认识,学习本节内容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从细胞这个微观角度去认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细胞的发现史;(2)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结构的功能;(5)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会对事物的观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2)感受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而培养协作的精神;(3)初步感受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已经学习了同一章的《生物与非生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植物》三节,对于生物有了宏观的认识,也从宏观角度了解了动物和植物的异同点。
对于本节由宏观转向微观的认识,具备足够的能力接受和消化。
本节将展示较多各种细胞以及细胞内部结构的图片,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对于较习惯主要靠接受老师直接传输知识的学生可能会有不习惯的感觉,上课过程中将会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加以强化。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第四节细胞一、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细胞形态多种多样三、细胞的结构细胞膜:保护细胞。
控制细胞与外界之动物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植物细胞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保护和支持细胞大液泡:内存细胞液叶绿体:内有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物质的状态与性质”,第二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详细内容涉及物质的三态及其性质,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判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性质,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学重点:物质的三态及其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冰、水、酒精、蜡烛、火柴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教学新课(15分钟)(1)物质的三态及其性质(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与观察(15分钟)(1)教师演示冰融化、水沸腾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酒精挥发等化学变化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状态与性质(1)固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2)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3)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具有扩散性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有新物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
(2)简述物质三态的特点及相互转化。
2. 答案(1)物理变化:冰融化、水沸腾等;化学变化:蜡烛燃烧、铁生锈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设计全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走进科学》,具体内容为第1节《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和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教学PPT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图片,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1)观察法:介绍观察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实验法:介绍实验法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法的应用。
(3)调查法:讲解调查法的步骤和技巧,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调查活动。
(4)资料分析法:介绍资料分析法的基本方法,提供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针对每种科学探究方法,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2. 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观察法,描述身边的一种植物或动物。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某种现象。
(4)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我国近几年的科技创新成果。
2. 答案:(1)观察法描述示例:略。
(2)实验设计示例:略。
(3)调查报告示例:略。
(4)资料分析示例: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
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节“身边科学”中,深入学习“物质性质和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基本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质分类及性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等。
2. 让学生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
3. 让学生解物质分类及性质,提高对科学现象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
2. 教学重点:物质基本性质、物质分类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PPT、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瓶水、一块石头、一支铅笔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性质。
2. 新课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和PPT,讲解物质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物质。
3. 例题讲解:讲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如水结冰、铁生锈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5. 实验环节: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变化,如醋与碳酸钙反应。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物质性质:颜色、状态、硬度等。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和联系。
3. 物质分类及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物质基本性质。
(2)请分别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个物理变化和一个化学变化。
2. 答案:(1)物质基本性质:颜色、状态、硬度等。
(2)物理变化:如水结冰;化学变化:如铁生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基本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掌握程度,以及实验环节参与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物质,解它们性质,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科学现象。
同时,布置一道拓展性作业:请调查家中常用洗涤剂,解它们成分及作用原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理解与应用2. 例题讲解深度和清晰度3. 实验环节安全与参与度4. 作业设计针对性与拓展性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关键环节。
浙教版七上科学§2.4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课题 2.4 生物的分类单元二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课时选自新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4节生物的分类,这是在学习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的基础,对生物进行一个初步分类。
所以是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高度概括;对生物分类的内容较为抽象,讲起来费劲,学起来费力,学生也不容易弄懂。
本课时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生物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本节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方法,可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分类的过程、清晰生物分类的方法,从而列举出动、植物的主要类群。
分类实际上就是对生物的物种进行归类,分类等级中“种”是最基本的单位,这也为后续学习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等奠定基础,所以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分类的意义,理解分类的方法,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运用二歧分类法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根据检索表辨认生物;科学思维:理解并尝试使用二歧分类法对生物进行分类;探究实践: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发展表达和交流能力,提升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态度责任:参与分类活动,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树立分类的意识。
重点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分类的单位难点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填空导入: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有几百万种,其中一百多万种动物、几十万种植物,在我们周围还存在着种类和数量更为惊人的微生物。
数目如此庞大的生物种类,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识别和研究它们呢?导入新课讲授新思考讨论: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取用各种物品,如何快速找到我们所需的物品?1)为了尽快找到所需的衣服,你一般会怎么存放衣物?参考:分类存放2)学校图书馆有上万册藏书,这些书籍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的?参考:分类摆放3)到超市去购物时,如果你要在较短的题意里购买到如图所示购物单上的物品,该采用什么方法?参考:①先将购物单中的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洗衣液和肥皂为一类,筷子和汤匙为一类,笔、圆规和文件夹为一类,话梅和薯片为一类;梨为一类。
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物质的状态与性质》、第二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物质的状态与性质的概念,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状态与性质的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教学重点:物质的状态与性质的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状态的物质(如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蒸汽),引发学生对物质状态与性质的思考。
2. 新课讲解:(1)物质的状态: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的定义及特点。
(2)物质的性质:讲解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分。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通过实验演示(如燃烧、溶解等),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现象。
4.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内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状态与性质固态、液态、气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形态、性质、新物质联系:相互转化、能量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与性质。
(2)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说明原因。
A. 水蒸气冷凝成水滴B. 木柴燃烧2. 答案:(1)例:冰(固态)变为水(液态),水(液态)变为水蒸气(气态)等。
(2)A. 物理变化,因为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B. 化学变化,因为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状态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节《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类型以及相应的实验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
3. 通过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物质的变化类型的判断,尤其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石蕊试纸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新课: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a.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b.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c. 化学性质: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a. 实验一:观察冰融化、水沸腾的过程,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b. 实验二:用石蕊试纸检测气体的酸碱性,学习化学性质的判断。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3. 化学性质:氧化、还原、酸碱反应等。
4. 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物质变化现象。
b. 判断下列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 答案:a. 如:冰融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物理变化。
b.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2.1节“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状态的转换及其伴随的物理性质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能区分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 理解物质状态转换的原理,掌握相关概念,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三态,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物质状态转换及伴随的物理性质变化。
难点:物质状态转换的原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冰、水、酒精灯、玻璃片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冰、水和水蒸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出物质的三态。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物质的三态、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结合实验进行展示。
3. 例题讲解:讲解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
5. 实验演示:进行物质状态转换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3. 物质状态转换及物理性质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种物质状态转换现象,并解释其物理性质变化。
答案:示例1:冰融化成水,体积减小,密度增大;示例2:水煮沸成水蒸气,体积增大,密度减小;示例3:酒精挥发,体积减小,温度降低。
2. 拓展题目:为什么说冰是冷的火焰?答案:因为冰在融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人感觉凉爽,但实际上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类似于火焰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热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状态转换的原理。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科学观察和实验科学数据记录和处理2. 第二章:生物(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挂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教学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应着重讲解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第6节生物的结构层次(共1课时)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学习细胞、组织之后学习器官和系统的概念,并以消化系统为例,了解人体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而了解各器官以及系统之间如何协同工作的。
在本次课中,重点学习消化系统各组成器官的名称,掌握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继而学习系统及人体的结构与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植物的结构层次。
1、教学重点:器官、系统的概念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功能人体各器官系统是相互协作的人体的结构与层次2、教学难点: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二、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的概念,这为学习器官、系统的概以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奠基了基础。
2、本节内容是关于食物消化吸收的全过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体验,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3、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第一章《科学入门》后对生命的奥秘充满了兴趣;因此,对人体自身的探索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器官与系统的概念2、举例说出组成植物的器官与人体的一些主要器官和系统。
3、举例说出消化系统各个主要器官名称4、说明消化系统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二)过程与方法方法目标:1、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和总结动、植物体在细胞、组织器官、组成生物体等方面的异同点。
2、学生初步形成动手、观察、识图及实验探究中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1、通过对于人体器官与系统的学习,感受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初步形成生物体具有不同层次的的结构与层次组成的理念(四)STS 目标初步了解显微技术的发展,了解技术咯工具的创新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器材课件:2段广告片段:吗丁啉和健胃消食片;五、教学过程课时1[复习旧知]学生(游戏):谁是大赢家快速抢答:1、生物体是由一个简单的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发育成的,这个细胞是——2、这个细胞是经过了———,———,————逐步发育成一个复杂的生物体的。
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具体内容为2.3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以及2.4节《物质的微观结构》。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物质的基本微观结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了解物质的基本微观结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物质的基本微观结构。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演示文稿等。
学具:实验报告、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
2. 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讲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
3. 知识讲解:(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变化,如燃烧、腐败等。
(2)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的变化,如融化、凝固等。
(3)物质的基本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等。
4.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概念2. 物质的基本微观结构3.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简述物质的基本微观结构。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
答案:(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物理变化无新物质。
(2)物质的基本微观结构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第二节“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详细内容主要涉及物质的三态变化、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物质性质的初步探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
2. 使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联,分子基本性质的理解。
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验操作及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投影仪,三态变化演示仪,分子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等),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新课:(1)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质在三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3)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三态变化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针对物质三态变化、分子性质等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2. 分子的基本性质3. 实验现象及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
(2)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2. 答案:(1)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相互转化条件:温度、压力等。
(2)分子的基本性质:体积小、质量小、具有运动性、具有间隔性等。
例如,酒精分子具有挥发性质,水分子具有缔合性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变化,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46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及其组成3.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79节)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适应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绿色植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了解植物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
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绿色植物适应性及生长繁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包括详细的作业题目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与非生物特征分类生态系统3. 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适应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描述一个你熟悉的生态系统,包括其组成和功能。
2.1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3、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4、学会使用放大镜。
重点难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课前准备:课见、一些动植物实物。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在茫茫的宇宙里是不是唯一有生命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时候,同时也在研究地球上的生命——生命科学。
在接下去的一章里,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生物)。
科学探究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观察。
二、新课(1)1、观察蜗牛问学生有没有去抓(抓到)过蜗牛,通常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哪些地方找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请来的蜗牛。
——>>注意:珍爱生命1使用放大镜 P30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观察指甲、头发和课文上的文字已经其他。
2观察蜗牛的身体仔细观察,找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两对触角,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口在哪里?如何观察口?把玻璃板反过来,足的位置,如何爬动的,让学生上台指出)【分小组进行,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纪律,发言,记录人等,可灵活一点】3探究蜗牛的感觉你们想知道有关蜗牛的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列举。
探究步骤:探究,蜗牛有视觉、触、嗅、味、听觉吗?1、我们的问题是:2、对此,我们有一个假设:3、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4、以下是我们实验过程的记录:5、我们的结论是:小组总结,老师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问题:蜗牛四处爬行的目的是什么?找食物,交配繁殖后代等等。
【其他参考课题】1、蜗牛一分钟能爬多远?2、蜗牛喜欢吃什么?3、蜗牛爬行时留下的痕迹是不是用来传递信息的?4、蜗牛爬行时能拉多重的物体?5、蜗牛和哪些动物差不多?6、怎样为蜗牛建造一个舒适的家?【作业】:课后搜索有关蜗牛的信息,或者发挥想象,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探究。
PS:小组协作培养,课堂纪律,注意聆听他人,遵守实验规范。
三、新课(2)2、生物与非生物目前人类只知道地球上有生物,其他星球没有生物。
那么,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呢?前面我们观察了蜗牛,用笔尖触碰它时,会有反映,但课桌不会,说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区别在于——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没有1那为什么生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呢?有什么目的吗?生:避免危险,寻找食物,寻找光亮处等多种意义。
2列举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 P32你为什么会把这些这样分呢?说出这样分的目的。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除了书上P33列举的三个差别,还有其他的吗?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举。
【生物的基本标准】:有严整的结构由细胞组成能进行新陈代谢要营养,要排泄会生长能生长、长大应激性对刺激有反应生殖和发育能繁殖后代遗传变异的特性后代种类一样,但总有差异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会变化,进化4、动物与植物——>>>>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动物 | 植物两界说:动物、植物| 三界说:动物、植物、原生生物| 五界说:动物、植物、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真菌2动物与植物的区别(1)获得营养的方式 P71 练习1、2植物:有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动物:通过吃食物来获得营养,自己不会制造营养物质(2)运动的快慢植物:不能快速运动动物:能自由快速运动(3)讨论其他动植物的区别:(生活的地方,植物、动物)总结分类的理由,合并类似的区别 P34【课后作业】作业本相关,并列举本地区动植物,越多越好。
四、关于分组实验:观察蚯蚓在第一年教学中,让学生带上锄头去校园外面河边去挖,蚯蚓收获不多,但学生对于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不好,不会拿起锄头就往下挖了。
但对于蚯蚓本身的观察还不够,所以,这次把两者结合起来。
学生去挖,目的是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之前先要对一些地方提出假设。
然后回实验室观察事先准备好的蚯蚓。
这种活动,学生兴趣很足,但叫他们写观察报告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所以,在观察前的理论方面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这样不至于玩是玩了,学没学。
2.2 常见的动物教学目标:1、理解分类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简单的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分类。
2、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逐级进行”这一分类策略。
3、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的名称。
4、说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及相关的代表动物名称。
5、看到动物,会根据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重点难点:1、贯穿这堂课的是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带着这个思想去学习脊椎动物的分类,是本堂课的重点。
2、在于学生能否把五大类脊椎动物的特点转化为一种逻辑判断的依据,有条理的去理解动物的分类。
课前准备:课件的收集和制作,视频的效果会比图片更好。
教学过程:【引入】生活中的分类思想: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把整个自然界进行了分类,分成了生物和非生物。
那么分类到底是什么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需要让我们去分类呢?先来看一个例子:无论是逛超市还是逛商场,我们总能很快的找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
除了指示的标志外,对于商品的分类也是非常重要的,请尝试对以下商品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名称以及分类的理由。
SONY摄象机 PARK钢笔奥迪四驱车德芙巧克力飘柔洗发水雅戈尔西服舒肤佳香皂长虹彩电罗蒙衬衫LG冰箱电子狗阿咪奶糖FUJI数码相机广博笔记本学生思考个别补充回答完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要进行分类?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呢?如:交通工具,人,我们课桌里面的东西……等等,似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分类,都已经被我们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过了。
问:那既然分类在我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呢?答: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有条理,更容易认识、发现、研究事物等等。
同样在生物界里面,在动物界里面,我们也都要进行分类,这样我们才能更容易,更好的认识动物世界。
但在分类之前,我们先得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动物具有什么特征,再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一、动物的分类:1、看课件,仔细观察,并思考这四种动物分别具有什么特征?看哪组观察的仔细,想到的多。
2、举例:根据水生还是陆生,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根据有没有羽毛,分为有羽毛的动物和没有羽毛的动物。
3、学生举例,说出分类的理由,并对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命名。
(逐级分法在讨论时进行引导,分两级)大家都有自己的各种不同的分法,也就是说,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我们前面学过,人们为了统一的认识这个世界,设立了各种标准,同样,我们的分类也有标准——林耐分类法。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以将所有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那这堂课先来研究一下脊椎动物。
【补充】?说明中西方对于分类的思维差异,激励更仔细的观察,更深入的去思考。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读P36图,观察分析四种动物的脊椎骨和脊柱(由脊椎骨组成),然后摸自己背后的脊柱,感受小块的脊椎骨——>>我们人也是脊椎动物。
列举更多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站起来分别回答)脊椎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几大类。
下面,大家就一起一边看书,一边来研究一下各种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有什么特点。
全班分成6个小组,其中5个小组来研究5种脊椎动物,另一组统观全局,把各种脊椎动物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的讨论交流中进行补充。
在观察的过程中,各小组要完成各类动物页面上的问题和思考题,小结的时候先说明特点,然后交流问题。
(同时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5分钟后,开始交流。
第一组讲鱼类,第二组讲两栖类,第六组归纳前两组的共同点;第三组讲爬行类,第六组归纳前三组;第四组讲鸟类,第六组归纳前四组;第五组讲哺乳类,大家一起归纳脊椎动物的特点。
(这里在分组的时候可以随意一点,完全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体电让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搭配。
但考虑到课堂不至于太乱,还是以附近为主。
)老师逐级分析框架图,强调按特征逐级分类的特点。
然后给时间让学生对这个框架图进行认真的分析,完成前面本小组没有参与的其他类的思考题和讨论题。
三、一起猜:你最喜爱的脊椎动物P42。
找出一种你最习惯的脊椎动物,然后归纳这种动物的特征。
然后请小组里的同学向你提5个问题,如图2-18,看提问的同学能不能猜到你最喜欢的动物。
然后派几名代表上来,下面同学说出一种动物,然后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面对大家,问大家问题,大家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没有,对或不对。
看上来的同学能不能猜出。
老师在一边提醒,从脊椎动物按特征逐级进行分类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逻辑的思维推断。
四、课后练习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能看出它怎么进行分类的吗?你可以提出更好的分类方案,让它对我们的生活更有帮助吗?作业本相关题目,对于班级学生的分类,可以找时间进行统一的调查。
分类思想不仅仅在学习过程中用到,在生活,也到处存在,这里从身边的分类引入,让学生更亲密的感受分类思想一些商品原本是洋品牌,考虑到支持国货,改成了国产品牌。
对于人的分类,学生可以很好的进行。
分类的意义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得出。
从生活自然地引入到学习动物分类。
通过视频观察,让学生对这四种动物有更形象的认识,因此对于按特征逐级进行分类,能提出更多的观点。
强调“标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堂上没有引出,有争议。
原意是想让学生能对思维方式有个感性的反思。
在讲脊椎动物分类的时候,因为教材内容较多,而且很多都可以通过自己看书得出一些动物的分类特征,加上理科创新班的学生的素质,就采用了“框架式教学”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通过自己选择、讨论,然后小组交流,提问的过程后,对于脊椎动物分类特征的接受还是可以的。
尤其是提问的时候擦出很多火花。
同时老师牵着主线,让学生感受到逐级分类的原因和意义。
从课堂情况看,这个游戏是有趣,这里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如果这个游戏能放在下节课,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这个游戏可以作为课堂的一个小结,看看是否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图。
从生活引入,然后再让学生走向生活,经常的提醒对生活的观察,学生会有课堂上没有的收获。
2.3 常见的植物教学目标:1、说出种子植物和没有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3、说出族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1、种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之区别。
植物分类的方法。
2、果皮与种皮的区别。
没有种子的植物的生殖(孢子子生殖)和孢子与种子的区别。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一一植物世界。
2、挂图:植物的四大类群。
3、实验器材:几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果实或果皮、种子,采集的苔藓植物、厥类植物、水绵、海带、紫菜、显微镜、放大镜、解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