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学 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北京春节习俗的内涵。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北京春节的氛围。
1.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关于北京春节的知识。
2. 学习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4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北京春节习俗的内涵。
3. 品读课文: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自己对北京春节的看法。
4. 课堂小结:4.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4.2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5. 课后作业:5.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
5.2 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北京春节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
2.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关于北京春节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
七、情感升华: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和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谈谈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认识。
八、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六年级语文《北京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北京春节》。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北京春节》。
2.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北京春节》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课文中的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北京春节》,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描述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3. 体会感情(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与同学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
(2)学生自由背诵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北京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2)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分享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文化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以及对北京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六年级语文《北京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对比和归纳的方法,理解作者对北京春节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
3. 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 运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理解作者对北京春节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北京春节》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春节的课文,如《春节童谣》。
(2)展示北京春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小组讨论的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通过对比和归纳的方法,理解作者对北京春节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题等。
(2)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春节的小短文。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亲情、友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拓展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春节的文学作品或传统文化资料。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2.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春节场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美。
3. 写作技巧: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如描绘节日氛围、刻画人物形象等。
第二章:课前准备2.1 教师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3. 学生作业本和评分标准。
2.2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收集与春节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过春节的经历和习俗。
2. 展示与春节相关的图片或插图,引起学生兴趣。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1.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2. 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内容。
3.3 文学鉴赏1. 分析课文中描绘的春节场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美。
2. 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解释其中的深层含义。
3.4 写作技巧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绘节日氛围、刻画人物形象等。
2. 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互动4.1 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春节习俗和自己的相似之处。
2.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2 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春节场景。
2. 各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春节习俗的短文。
2. 选择一个春节习俗,进行绘画或手工艺创作。
5.2 评价1. 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进行互相评价和欣赏。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一一、激趣导入:师:上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首歌,快来看看吧!(播放:小拜年)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师:那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那老师就先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师:谁能来读读?(指生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
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老师请你们认真地朗读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非常高兴。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交流。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热闹、喜庆、忙乱、团圆)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师: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
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
看看咱们班的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
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生交流,教师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北京的春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确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春节热闹气氛的回忆。
)2、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韵味十足的春节,感受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通课文(1)把自然段标出来。
(2)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3)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这是一个________的春节,)2、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快速浏览),边看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活动,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汇报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在这一个多月中作者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活动?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十月十九3、分清文章详略老舍老生写了七天的风俗,在这七天风俗中,又重点写了哪几个时间?(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深入详写片断,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老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大家被春节的魅力吸引,老师也是如此。
其实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谁能说一说?。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关键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团结友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3. 合作交流:(1)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对北京春节习俗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巩固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加强记忆。
(2)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有关家乡春节的习俗,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和传承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北京的春节氛围中。
2.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3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二、默读课文。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提示:学生可以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谈,也可以抓住课文详细描写的地方谈。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有感悟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这是对课文写作内容与写作顺序的进一步感知,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以前的知识储备,积极进行思考交流。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
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春节的美好情感。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春节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图片素材(北京的春节场景、传统习俗等)。
4. 小组讨论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北京的春节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春节的了解和经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理解课文中对春节的描述。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提到的春节习俗和文化背景。
(2)每组选择一种习俗,进行展示和分享。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春节的习俗。
(2)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创作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春节的短文。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了解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
(3)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拓展作业:(1)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制作一张关于家庭春节的传统习俗卡片。
(2)学生通过绘画或摄影,记录自己家乡的春节场景,并附上简短的描述。
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章:课程目标与内容1.1 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家乡节日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北京的春节》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 课文的朗读与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春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2. 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京的春节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巩固。
4. 朗读表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出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提问或小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表达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表情和情感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朗读表达时的表现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北京的春节》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材料。
3. 生字词卡片或黑板。
5.2 教学材料1.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2. 小组讨论的卡片或记录本。
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习俗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
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表达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感受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其中,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一个呢?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三、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回答:课文主要写了北京春节期间的热闹景象。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庙会、鞭炮、春联”等。
四、品味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鞭炮声声,像炒豆一样响亮。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了解了北京春节期间的热闹景象,感受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谁能介绍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如“北京的春节,是最有味道的。
”2.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北京的春节最有味道?三、体会作者情感1.教师提问: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学生回答: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之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通过描绘春节的热闹景象,表达了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案:《北京的春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春节民俗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阅读短文,了解春节的具体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并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北京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们对春节有什么了解?春节在北京有什么特别的庆祝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图片中有什么活动?这些活动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的形式等。
Step 2:阅读短文1.学生阅读并理解《北京的春节》短文。
Step 3:合作小组活动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庆祝活动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
2.小组成员合作调查当地的春节庆祝活动,包括时间、形式和人数。
3.小组展示调查结果,学生学习归纳整理他们所了解到的北京春节庆祝活动。
Step 4:语言表达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整理所了解到的北京春节庆祝活动。
2.学生依照所了解到的庆祝活动撰写一篇文章,介绍北京春节的庆祝活动。
Step 5: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分享。
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设备2.《北京的春节》短文3.学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五、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六、课后作业:1.收集家乡春节的庆祝活动资料;2.完成《北京的春节》的写作;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这篇短文从具体的图片展示、文字阅读到小组合作调查与总结,再到个人写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懂得关爱家人,珍惜亲情。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 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春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北京的春节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春节习俗。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春节的认识和经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练习巩固:(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人物和场景。
5. 拓展延伸:(1)学生讨论:你家乡的春节习俗是什么?与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2)学生展示:收集有关春节的图片或资料,分享给大家。
6.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展示等。
2. 朗读与表达:评估学生在朗读时的语气、情感和节奏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表达时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5篇)XXX《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2、给这些词语排序,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工夫顺序)3、导入课文:XXX先生仅用了一千多字就把老北京过春节的一幅幅欢喜喜庆的画面呈现了出来。
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我们来相识一下。
4、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认真阅读感受深的部分,请简单写出批注。
(3)、练有感情朗读。
2、深入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繁华,体会作者的表达办法(一)、比较自学提示,自学课文(二)、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要按照工夫的顺序来汇报,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读悟结合。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到腊八粥材料的丰富及作者运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粥不仅材料丰富,还表达了丰收的景象,是丰收的代表。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侧重凸起“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XXX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XXX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7篇)《北京的春节》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扩展对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扩展对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认读。
2. 对课文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查阅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讨论“北京的春节”这个话题。
2.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3)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生字词的学习心得。
3.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大意。
(2)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对北京春节习俗的理解。
(3)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4. 扩展学习(1)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的起源和发展。
(2)学生汇报查阅资料的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谈收获,对北京的春节习俗表达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提问回答等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2. 生字词测试:通过听写或默写生字词,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在语言、听力和阅读方面掌握有关北京春节风俗习惯的知识和表述方法。
2.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3.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展现个人和集体的表现力,增强团队意识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春节风俗习惯的介绍和表达方式。
难点:北京春节风俗与其他地区春节风俗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与北京春节有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将北京春节文化课堂活动制作的PPT和文化知识手册发放给每位学生。
•预测与学生有关的北京春节风俗题材衍生任务,准备相应的策略和资源。
2. 导入环节(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关于北京春节的视频,介绍北京春节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教师提问学生,确保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概念和基础知识。
3. 学习任务(60分钟)任务1-我了解北京春节1.学生阅读PPT和文化知识手册中的有关北京春节的知识点,理解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讨论,根据手册上所列的10个问题填写答题卡。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答题卡的内容和交流经验。
任务2-我体验北京春节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取在春节期间北京老百姓最经常使用的问候语,并试图模仿跟读。
2.学生交替跟读对话,地道的汉语发音在听力和口语方面得到锻炼。
练习一两次后,学生再分成团队,在过两天的北京春节中模仿和使用这些问候语。
3.教师以上一个任务中的答题卡上的问题为基础,并邀请一些学生在全班面前表述自己关于北京春节的经历和感受。
任务3-我探究北京春节与其他地区春节的异同1.教师将与其他地区春节有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准备齐备,学生可以查找自己有关的资源,组成小组举行午后讨论。
学生可以组成四个人,每个人负责一个信息钟线,目标是为了讲述一些与中华文化特别是与春节有关的知识。
2.学生将与其他地区春节有关的问题列在白板上,互相探讨答案。
同学在白板上的所有信息钟线要组成一张大的谱系图,这张大的谱系图要作为本次课程的作业或者学习笔记归档。
《北京的春节》一、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描述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感受春节的欢乐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春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关于春节习俗的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难点:理解春节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播放有关春节的音乐或视频,营造喜庆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春节的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春节故事。
2. 初读课文(10 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标记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讲解生字词时,采用以下方法:(1)注音和释义:给生字词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可以通过举例、同义词、反义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2)词语运用:讲解生字词在句子中的运用方法,包括词性、语法结构等。
可以提供例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
(3)词语扩展: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扩展,例如说出同义词、反义词、关联词等,以拓宽词汇量。
(4)词语造句: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偏旁部首分析:对于一些生字词,可以分析其偏旁部首的含义,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6)词语记忆技巧:介绍一些记忆生字词的技巧,如联想、分类、画图等,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生字词。
(7)词语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选择、连线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生字词的掌握。
(8)词语运用情境: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生字词,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 精读课文(15 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描写春节习俗的细节和语言特点。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活动教案(7篇)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理清顺序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一齐去学习老舍笔下的春节。
明白老舍哪人吗?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感受一下北京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老舍先生按照什么顺序,依次描述了哪些时间人们的活动及北京春节的风俗?生答:看着老师的板书,你明白哪是人们准备过年?哪是人们过年?结束呢?二、学习课文1—7段,体会文本,感受节日喜庆1、请同学们默读1至7段,请你边读边思考,读了人们准备过年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生说师提炼词语相机板书忙碌快乐喜悦A、学习腊八节师:腊八这天人们就开始忙碌了,人们在腊八这天会做什么?生说:师:找出描述腊八粥的句子,自读,试着读出腊八粥的滋味。
生自读,指名读师:请你找出描述腊八粥的句子读一读,试着读出腊八粥的滋味。
(指名读)你读出腊八粥的什么滋味?为什么它香甜?我们来看看老舍爷爷告诉我们了腊八粥是由什么做的?所以这哪是粥啊,就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你瞧,老舍爷爷的语言多么诙谐,搞笑啊。
马老师个性喜欢吃腊八蒜,让我来读读腊八蒜的滋味。
听老师读,你有什么感受?生说:你看作者抓住了蒜的什么特点来写?色味只用了2个词就把腊八蒜如此生动的展示给我们,让我们不禁佩服语言大师的用词精妙简练。
你也像老师这样有滋味的读一读腊八蒜吧。
B、铺户1、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铺户比平日还要忙碌?加紧了加多了赶年的摊子……(谈感受)想象铺户中,大街上都是什么样的情景。
2、老师就带你们到街上去转转。
(出示图片)如果你是卖货人,你的情绪怎样样?(引导学生感受喜悦的情绪)C、小孩1、孩子们为了迎接新年,都忙些什么呢?指名说2、你为迎接新年都会做哪些准备。
师生交流D、大人1、准备过年大人是最忙碌的,大人们都要做什么?能透过你的读让大家感受出大人们的忙碌吗?指名读师生合作读(读出务必……务必……务必……务必…)2、为什么务必要做好这些活动?是呀,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传统节日———年,能够说家家团圆,举国欢庆。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字的方法读准轻声词、儿化词、多音字;通过讲授与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杂拌
儿、正月、万象更新、腊月、腊八”等词的意思。
2.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
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4.感受春节这一中国传统的丰厚博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列表梳理的方法,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通过朗读感悟,联象拓展等方法体会北京春节的年味儿;并在此过程中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描写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
腊八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祭灶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
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腊月熬粥饺子腊八蒜高醋年糕逛庙会
1.对照课文检查改错,评出本次的听写冠军。
2.讲解易错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竖不能和下面的一撇连成一笔;“醋”字的左边不能写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有哪几个时间段?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2.准备过年。
①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
(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元旦、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元旦”一段,进一步体会元旦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重点句子品读:“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1.总结课文:从腊八到正月十九,一个多月的时间,课文却只记叙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
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③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五、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元旦: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