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
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及防治仔猪水肿病,又称皮肤水肿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猪只常见的疾病。
水肿病通常在仔猪出生后的48小时内出现,严重时可导致仔猪死亡。
水肿病的发生会给养猪场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及时防治水肿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及防治进行探讨。
一、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原因1. 遗传水肿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品种的仔猪更容易患病。
一般来说,长毛猪更容易发生水肿病,而短毛猪较少患病。
2. 动物交叉传染仔猪水肿病病原体可以通过仔猪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一旦场内有仔猪患病,容易导致其他仔猪感染,加重疾病的传播。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水肿病的发生。
舍内湿度过大、通风不畅、粪便清理不及时等会增加水肿病的发生风险。
4. 饲养管理不良的饲养管理也是造成水肿病的重要原因。
饲料供应不足、饮水不干净等都会增加仔猪患水肿病的可能性。
二、仔猪水肿病的防治措施1. 严格的饲养管理为减少水肿病的发生,首先要保证良好的饲养管理。
饲料要保持新鲜,水的清洁和充足供应,舍内要保持干燥,避免积水。
饲养者还需定期清理粪便和保持通风。
2. 注重疫苗接种仔猪水肿病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进行控制。
在仔猪出生后不久,就应该进行水肿病的疫苗接种,以提高仔猪的免疫能力,减少水肿病的发生。
3. 饲料营养均衡有关研究表明,饲料的营养不均衡也会导致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饲养者应该注意饲料的合理配比,确保仔猪获得全面的营养。
4. 个体照顾仔猪水肿病首先发生在刚出生的仔猪身上,饲养者应该随时观察仔猪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处理,避免疾病蔓延。
5. 防治有关病虫害一些外来病虫害也可能会传播水肿病,因此饲养者应该注意对猪圈的消毒和卫生,保持猪圈干净和无病虫害。
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饲养管理等。
饲养者应重视水肿病的防治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水肿病的发生风险,确保仔猪的健康生长。
猪水肿病症状如何猪水肿病用什么药治疗
猪水肿病是由某些溶血性大肠杆菌所产生的毒素引起,多发生于断奶后仔猪,常呈地方性流行。
又称猪胃肠水肿病或猪大肠杆菌肠毒血症。
以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为特征。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水肿病用什么药治疗。
猪水肿病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废绝。
病猪眼睑、头部、下领间发生水肿,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水肿。
病初出现兴奋不安,共济失调,倒地抽搐,四肢呈划水状,转圈、痉挛等神经症状。
后期卧地不起,骚动不安,嗜睡或昏迷,叫声嘶哑,眼睑剧烈肿胀,四肢及两耳发紫。
体表淋巴结明显肿大,张□呼吸,最后衰竭死亡。
猪水肿病的病理变化
典型的变化在胃壁与肠系膜。
胃水肿最常见于大弯部,有时发生于责门部并扩展至食管部与胃底部,有时可见散在的局部性水肿。
肠系膜水肿多见于结肠系膜和小肠系膜,水肿液量多且透明,切开呈胶冻状。
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
个别病例可见到心肌变性(呈现灰黄色斑纹)和大脑水肿,胸、腹腔积液。
猪水肿病的防治
①迅速改变单-的饲料,停喂蛋白质过高的浓缩饲料,增加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饲料。
1。
2019年第07期猪水肿病是较为常见的猪的传染性疾病,在断奶后仔猪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仔猪感染后表现出惊厥、精神萎靡以及头部水肿等问题,在严重时可能因毒素中毒死亡。
对此,需要对该病引起重视,做好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病猪、带菌猪被感染小猪、带菌母猪以及被病毒感染粪便污染的饮水、饲料与周边环境。
猪是该病的易感动物,且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点。
断奶2周内的小猪为该病症高发群体。
该病具有散发性特点,能仅在猪场内某一栏猪中出现,具有非流行性特征。
通常来说,病菌将通过粪便从猪体内排出,如猪舍管理不到位,则会对舍内的水与饲料造成污染,进而导致交叉感染问题的发生。
该病症虽然发病率较低,也不会形成大面积传染,但却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该病主要在春秋季节发生,气温升高、猪舍环境差、饲养管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该疾病的发生。
此外,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缺乏以及外伤感染等也将导致疾病出现。
2剖检变化剖检可以发现,猪皮肤贫血、发白,头面部、脖颈以及眼部水肿,水肿切开后,可见到大量的无色液体,在遇到空气时,会凝结成胶冻状。
有些病猪腹股沟等皮下组织也有水肿,鼻液增多,鼻粘膜存在出血点,在胃肠壁水肿增厚,水肿主要发生在幽门附近,情况严重时水肿会出现在食道以及整个胃底部。
在部分病例中,水肿面积较小,结肠以及盲肠也有水肿现象,肠壁增厚。
在肠粘膜上有出血斑,并附有红色粘液,且黏膜上有较多无色透明液体。
根据剖检变化,即可进行初步诊断。
3实验室诊断在初诊后,可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
(1)在无菌状态下采集病死猪肠系淋巴结,接种于普通肉汤中做增菌培养,37℃培养18~24h ;(2)取菌液,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接种,37℃培养18~24h ;(3)在麦康凯平板上对疑似菌落选取,之后接普通肉汤培养。
之后,挑取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
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即可确定为猪水肿病。
4治疗对水肿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1)肌肉注射5%的恩诺沙星,2次/d ,连续注射4d ;(2)肌肉注射5mL 庆大霉素或者5mL 的硫酸黄连素,注射2次/d ;(3)对发病猪进行补液处理,可以将碳酸氢钠、葡萄糖、氯化钠以及氰化钾同水混合给猪自由饮用;(4)在猪病愈后,则可以对其加强管理工作。
2018 年第 11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91科研◎畜牧兽医猪水肿病的诊制与防治李达昌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的疾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以及病猪眼脸水肿。
猪水肿病是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有时4月龄猪也偶有发生),尤以生长快,体况健壮的仔猪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的疾病。
该种疾病是由致病性溶血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发病比较突然,患病后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并发出嘶哑的叫声,以及胃壁、结肠系膜、眼睑部、淋巴结、大脑和肺部及全身水肿,该疾病与营养因素紧密关联,就有一定的传染性。
发病季节不明显,流行较广泛,会给养猪业造成较大损失。
1 病因1.1 季节因素春秋季节气候潮湿,气温时高时低,另由于产房设备简陋,饲养条件差,导致仔猪自身抵抗能力降低,增加患病几率。
病原性大肠杆菌主要依附在机体的肠黏膜,可以快速的大量繁殖,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如内毒素及其他产物等,增高肠壁组织上血管的通透性,由此引发仔猪水肿。
1.2 饲料因素由于仔猪的消化系统仍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容易造成消化吸收不良;胃肠机能紊乱,造成肠黏膜无法正常吸收养分,而导致一系列病变的发生。
1.3 应激因素 仔猪水肿病如断奶,环境、气候的突变,长途运输以及饲料改变等因素造成的应激反应。
2 临床症状2.1 最急性型仔猪突然发病,主要症状为食欲降低甚至飞绝,精神沉郁。
少数仔猪会突然尖叫、兴奋,并表现为走路不稳,甚至倒地不起,四肢成游泳状,数小时内死亡,很容易被误诊为中毒,影响治疗效果。
2.2 亚急性型典型临床症状为神经症状以及体表某些部位表现为水肿。
其中神经症状有运动障碍、行动不稳以及来回转圈,严重的会跪地、爬行,共济失调,口吐白沫,肌肉震颤。
触动时表现敏感,会发出呻吟,以及嘶哑的叫声。
3 病理变化病程长短不同,剖检各病变部位,主要表现为水肿。
兽医临床科学 | Veterinary clinical science1452019.24·0 引言猪水肿病被称为小猪摇摆症,又被称为猪大肠杆菌毒血症,是断奶仔猪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常呈散发流行,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断奶仔猪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后,主要表现为头部水肿伴随明显的神经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毒素中毒,引发休克死亡。
1 流行病学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断奶仔猪多发的肠道毒血症,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发病后造成的死亡率较高,最高死亡率高达80%以上。
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存在多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能力较差,因此常规的疫苗免疫效果较差,难以对病情进行有效的防控。
引发猪水肿病的大肠杆菌主要为溶血性大肠杆菌,在肠道有益菌群繁殖旺盛的基础上,大肠杆菌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能力。
当猪群受到外界和内部各种应激因素刺激后,溶血性大肠杆菌就会大量繁殖,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造成病情快速传播蔓延,同时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繁殖生长还会产生大量毒素,造成猪出现严重的毒血症,引发死亡。
猪水肿病多发生于40~150日龄的断奶仔猪,常发生于生长速度较快、身处体素质较好的仔猪群体中。
该种疾病传播流行具有典型的年龄要求,主要危害固定的猪群,呈现散发流行态势。
每年春秋2季是该种疾病传播流行的高发期。
2 临床症状猪水肿病发病十分突然,发病初期患病猪会出现轻毒的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下降的情况,随后症状逐渐加重,不能正常行走,体温忽高忽低。
随后能看见患病猪的眼睑、头部、下颌出现严重的水肿现象,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症状,患病猪不能自主控制行走,行走时左右摇摆,盲目在圈舍中做转圈运动。
有的患病猪前肢跪地,后肢直立,有的患病猪卧底不起,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口吐白沫,用手触摸猪体表,患病猪反应十分敏感,兴奋不安,发出悲鸣声或者嘶哑声,表现为持续性的惊厥。
该种疾病发病过程很快,在48 h 内死亡。
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及防治仔猪水肿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主要发生在出生后7天至1个月龄的仔猪上。
本文将从发生原因、症状表现以及防治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生原因仔猪水肿病是由于仔猪体内水分代谢失调引起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母猪营养不良:母猪缺乏足够的营养,会导致仔猪生长发育不良,水肿病易发。
2. 环境不良:仔猪生活环境潮湿、温度过低或过高,空气不流通,容易引发疾病。
3. 母仔分离压力:母仔分离过程中,仔猪受到较大压力,抵抗力下降易得病。
4. 饲养管理不当:饲喂不合理的饲料配方,或饲养密度过高,会增加仔猪患病的风险。
二、症状表现仔猪水肿病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1. 体重下降:仔猪水肿病会导致仔猪食欲不振,摄食量减少,进而引起体重下降。
2. 水肿:仔猪全身或部分部位出现水肿,主要表现为眼睑、四肢、腹部等处肿胀。
3. 呼吸困难:仔猪病情重时,会有呼吸困难、喘气,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
三、防治措施针对仔猪水肿病的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饲养管理:保持仔猪生活环境的干燥、清洁,适度调节温度和通风,避免环境变化过大。
2. 合理饲喂:科学合理地进行饲料配方,保证母猪的营养需求,提高仔猪的抵抗力。
3. 预防注射:根据疫情情况,及时进行仔猪必要的预防注射,增强其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4. 饮水管理:保证仔猪饮水的干净和无污染,定期清洗水槽,避免细菌感染。
5. 增强抵抗力:给予仔猪适宜的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增强其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通过以上几点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养殖户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加强对仔猪的观察,及时发现病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提高养殖效益。
仔猪水肿病的发生及防治仔猪水肿病是典型的毛滴虫病,由毛滴虫感染引起,主要发生在出生2周至4周的仔猪中,是引起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病因、病理、临床症状、诊断和预防措施如下:一、病因和病理毛滴虫为蓝绿色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在猪的小肠黏膜上,并侵入肠的微细血管中引起损害。
毛滴虫分泌毒素或引起肠球菌外毒素合成增加,导致小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液体渗出,引起全身水肿、肠腔腹泻,严重时仍可造成猪只死亡。
病理表现为肠壁水肿,充血,小肠被压迫呈红色肠曲,内容物为稀释的黄色液体,病变往往是散在的。
二、临床症状仔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仔猪身体水肿,腹部最为明显,肉眼可见。
由于仔猪体内液体滞留,体重增加迅速,食欲不振,口周呈黄色黏液,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四肢膨胀。
仔猪水肿病的经过一般持续时间较短,2-3天发生高峰转为消失,治愈后可能留有后遗症。
三、诊断临床症状明显的仔猪水肿病往往容易诊断,但是,由于其他疾病也会引起仔猪水肿,因此需要确诊核实。
在仔猪死后解剖检查可见肠壁浮肿、破坏或脱落、小肠黏膜层增厚,黏膜充血和下切口处有灰白色的滴虫赘生。
诊断也可通过组织涂片观察到寄生滴虫。
四、预防和控制1、注意环境卫生:饲料、饮水和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注意消毒。
2、及时断奶:对母猪的管理要求高,营养充足,一定要及时离乳。
因为小猪在吃奶时极易受到污染。
3、注重饲养管理:对于猪舍内仔猪的饲养管理要做到适宜稀便,保持空气清新,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定期篮换。
定期进行带滴虫药物预防。
4、合理用药:对于滴虫病药物治疗以铜饲料或亚胺硫磷磷等为主。
使用药物时注意用量合理、防止超量使用、选择质量可靠的药物生产厂家,达到预期目标。
5、疫苗预防:疫苗预防仔猪水肿病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式。
目前市场上可得到的滴虫疫苗主要由滴虫含裸露蛋白、水泡膜糖蛋白、去卵白蛋白和其它草酸、氯酸等配合制成。
疫苗应由专业兽医施打,通过疫苗注射可以有效帮助猪只产生抗体,预防由毛滴虫引起的疾病。
猪水肿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作者:朱雪原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年第1期朱雪原吉林省通榆县动物检疫站 137200猪水肿病又称为大肠杆菌毒血症,俗称“小猪摇摆症”,是由一种具有特异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猪病。
该病以断奶仔猪多发,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是病死率较高,有时可达90%以上。
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季多发。
1 主要症状病猪有时表现为内毒素休克症状,呼吸困难,黏膜充血、发绀。
典型症状呈神经症状及水肿,病猪大多偏瘫、麻痹和共济失调,眼睑、前额、唇及喉头水肿。
发病前2~3天病猪腹泻,排出灰色粥状稀粪,有的未见腹泻即突然发病。
病猪兴奋不安,共济失调,倒地抽搐,四肢乱动或步态不稳,盲目行走或转圈。
有的两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有的两前肢外展趴地,有的呈两后肢外展趴地而不能运步。
眼睑和眼结膜红肿(水肿),可延至颜面和颈部,有的无水肿变化。
后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卧地不起,四肢乱动,在昏迷中死亡。
2 剖检特征猪体各部位不同程度水肿,尤以胃壁水肿最为严重。
胃壁增厚呈胶冻状,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体。
结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
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3 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强仔猪断乳后的饲养管理,提前补料,使仔猪的胃肠对乳、料转换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断乳时不要突然更换饲料和改变饲养方法。
在养猪生产中常常可见更换饲料3~4天后仔猪发生水肿病,故饲料更换后一定要控制采食量,特别是高蛋白配合饲料不得暴食。
饲料中要含一定比例的粗纤维和维生素。
仔猪2~3日龄和10日龄各注射1次含硒铁剂(1mL/头),如“富铁力”和“仔猪止痢牲血宝”等。
试验证明,在50kg以下猪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硒14.5mg/50kg)、维生素E粉可有效预防水肿病的发生。
猪发生水肿病时,停喂高蛋白及含盐饲料,在缺硒地区饲料中添加硒和维生素E。
恩诺沙星按2.5mg/kg体重、土霉素5~20mg/kg体重加入日粮中,连喂3~5天。
怎样防治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又称肠毒血症,是由特殊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被仔猪机体吸收后引起的病症。
症状1、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完全停食,口流白沫,心跳急速,呼吸起初快而浅,后来慢而深。
病猪肌肉震颤抽搐,叫声嘶哑,四肢划动作游泳状,行走时四肢无力、摇摆不稳,站立时背部弓起、发抖。
2、病猪水肿常见于眼睑,头盖部,颊部,有时波及到颈部和腹部皮下。
3、特征性病理变化:(1)胃大弯和贲门部水肿,水肿发生在肌肉层和粘膜之间,切面呈胶冻样。
(2)结肠系膜及大肠壁也发生水肿。
(3)淋巴水肿,充血,出血。
防治1、不从有病地区购进新猪。
2、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品种和饲养方法;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应激现象的发生。
3、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纤维素含量,在饲料中合理添加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日粮硒保持0.3-0.4mg/kg水平,维生素E保持50-200mg/kg水平。
4、饲料中添加2%的有机酸能有效预防本病。
有机酸可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肠道菌的繁殖,有利于益生菌的增殖,保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5、预防性的投服盐类泻剂排除肠道内的致病细菌及毒素。
并使用利尿强心的药物――速尿,同时减少日粮的15-25%3-5天,对于及早发现的病猪可肌肉注射磺胺甲五氧嘧啶或乳酸环丙杀星。
- 1 -。
猪的疾病猪水肿病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水肿病(Edema disease of pigs)是断奶前后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肠毒血症疾病,又名猪胃肠水肿。
一般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其血清型常见的是O139:K82(B),02:K(L)、08、O38和O141等菌株。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
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的水肿。
本病在我国较多地区有所发生,死亡率较高,给仔猪培育造成较大损失。
二、病原:大肠埃希氏杆菌(E.coli)是中等大小(0.4~O.7µm×2~3µm )、两端钝圆的杆菌,散在或成对,不产生芽孢,约50%的细菌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部分菌株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
大肠杆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长出隆起、光滑、湿润的乳白色圆形菌落;在麦康凯和远藤氏培养基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形成带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
在SS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或不生长。
致仔猪黄痢或水肿病菌株在绵羊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呈β溶血。
所有的菌株能迅速分解包括葡萄糖、乳糖等多种碳水化合物,产酸产气。
还原硝酸盐,产生靛基质,不产生硫化氢。
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利用柠檬酸盐。
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还有其特殊的生化反应。
大肠杆菌的抗原结构和血清型较为复杂,根据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及荚膜抗原(K)的不同,构成不同的血清型。
现已知O抗原有173种,H抗原64种,K抗原103种。
血清型用O:K:H表示,如08:K25:H9,08:K88,0166:H27等。
近些年,菌毛抗原也用于血清型鉴定,最常见的血清型K88、K99、987P,现分别命名为F4、F5、F6。
在引起人和动物肠道疾病的血清型中,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素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2013年第09期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毒素所引起的小猪的疾病,其特征为突然发生,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和麻痹,剖检可见胃壁和结肠系膜显著水肿。
本病在我国较多的地区和猪场都有发生,是小猪的常见病,发病率约5%~30%,病死率达90%以上,所以会造成较大的损失,生产中不容忽视。
1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6~15周龄的小猪,特别是断奶后的仔猪,育肥猪及10日龄以下的仔猪少见,多呈地方流行性,常限于某些猪场,一般不广泛传播,发病率10%~35%,病死率达90%以上,病势快,病程短仅数小时,长的1~2d ,也有长的1周以上,常发生于生长较快的健壮猪;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多见于春秋季,如以4~5月份和9~10月份较为多见,特别是气候突变和阴雨后多发。
发生与饲料蛋白质过高,断奶过早,突然更换饲料,饲料单一而缺乏矿物质(主要为硒)和维生素(B族及E )有一定关系。
2临床症状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口流白沫;体温无明显变化,心跳疾速、呼吸初快而浅,后来慢而快;常便秘,但发病前1~2d 常有轻度腹泻;有明显的神经症状:静卧一隅,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作游泳状,触动时表现敏感,发呻吟声或嘶哑的叫鸣;站立时背部弓起、发抖、站立不稳(前肢麻痹)或不能站立(后躯麻痹);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步态摇摆不稳,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水肿:常见于脸部、眼睑、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的皮下。
3剖检变化病变主要为水肿。
胃壁水肿常见于大弯部和贲门部,黏膜层与肌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水肿,严重的厚度达2~3cm ,大肠系膜水肿,有的病猪直肠周围也有水肿,胆囊和喉头也有水肿,胸腔和心包有多量积液暴露于空气则凝集成胶冻样;肺水肿,大脑间有水肿的变化;小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变化;淋巴结水肿和充血、出血的变化;胃壁有弥漫性出血变化。
4诊断根据多发生6~15周龄的小猪,特别是断奶后的仔猪,生长较快的健壮猪多发,有神经症状,无连续性、无传染性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
摘 要:在生猪养殖工作中,猪水肿病是一种常见的生猪疾病,会对生猪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旦猪群中爆发猪水肿病,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
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断奶5~14天的仔猪中发病率较高,患病后病猪会出现器官水肿、精神萎靡等症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本文将对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猪水肿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水肿病;诊断方法;防治措施
1 前言
猪水肿病是一种常见的生猪传染性疾病,在断奶后的仔猪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在感染猪水肿病后,病猪会出现头部水肿、精神萎靡等症状,并且会出现惊厥等现象,病情严重的会造成内毒素中毒,导致病猪休克或死亡。
在生猪养殖中,猪水肿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病猪的死亡率较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猪水肿病的诊断水平,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猪水肿病进行有效的防治。
2 猪水肿病的临床症状
在生猪感染猪水肿病的初期,如果为急性病情,病猪会在不出现任何症状的情况下死亡。
如果为慢性病情,病猪会出现器官水肿、精神萎靡以及食欲下降等症状,并在发病2d内出现腹泻症状,后期则会出现便秘症状。
病猪的行走不稳,呈现出摇摆不定的状态[1]。
此外,在病猪静卧时,可能会产生肌肉抽搐、四肢滑动等症状,对于触碰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并时常发出鸣叫声或呻吟声。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会出现全身麻痹的症状,导致其无法正常站立。
病猪的水肿主要出现在脸与眼睑等部位,病情严重时颈部或腹部也会出现水肿,个别的病猪则不会出现水肿现象。
3 猪水肿病的诊断方法
对于猪水肿病,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诊断:
3.1 病原菌检查
在对猪水肿病进行病原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执行以下流程:在病猪的胃部或小肠前部取出内部存留物,对其进行划线,并将其分别接种到普通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以及麦康凯琼脂平板表面,在37℃的温度下培养24h。
经过24h的培养,普通琼脂平板表面会出现光滑、半透明的圆形灰色菌落,直径约为2mm,血液琼脂平板表面会出现β溶血环,而麦康凯琼脂平板表面则会出现红色菌落[2]。
将可疑菌落涂片,并对其进行染色镜检,如果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中等杆菌,再对可疑菌落进行纯培养,进行生化鉴定。
3.2 血清检测
在对猪水肿病进行血清检测的过程中,需要执行以下流程:取病猪的血清,对其进行玻片凝集试验,通过这种方式确定血清类型。
与此同时,也可以对稀释的单抗做Dot-ELISA,在病猪体内取小肠黏膜黏液,并使用PBS对其进行溶解,进行Dot-ELISA,可以诊断猪水肿病。
4 猪水肿病的防控措施
4.1 猪水肿病的预防
在对猪水肿病进行预防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第一,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仔猪断奶后是猪水肿病的高发阶段,因此,养殖人员需要对这一阶段的仔猪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对其进行适当的补料,保证仔猪断奶过程的顺利进行,避免发生突然断奶的问题。
此外,还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保证营养配置的合理性。
如果仔猪出现缺硒现象,需要在其中适当的添加硒元素与维生素E。
第二,严格执行清洁消毒措施。
为了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与健康,需要定期对圈舍与养殖用具进行全面的清洁,并使用3%的碱溶液或10%~20%的石灰乳进行消毒,清洁与消毒平均每两周进行一次。
在仔猪出栏后,应对圈舍进行彻底的清洁与消毒。
第三,合理使用免疫药物。
为了有效的预防猪水肿病的发生,需要在饲料中适当的添加土霉素、氯霉素等抗菌类药物,发挥这些药物的免疫药物。
此外,还可以使用促菌生等微生态制剂对猪水肿病急性预防,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仔猪断奶后在其饲料中添加促菌生0.1g,连续使用5~7d。
第四,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在对猪水肿病进行免疫的过程中,需要为其接种猪水肿病组织培养弱毒疫苗以及猪水肿病灭活疫苗等。
4.2 猪水肿病的治疗
在对猪水肿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法与高免血清治疗法:第一,药物治疗法。
在采用药物治疗法对猪水肿病进行治疗时,需要使用六甲氧磺胺嘧啶10ml或20%的复方磺胺嘧啶钠对病猪进行肌肉注射,每天注射2次,连续注射3~5d,与此同时,还要配合使用10%的氯化钙与4%的乌洛托品5~10ml,对病猪进行静脉注射。
此外,还要对病猪使用盐类缓泻药剂,发挥其通便作用,减少病猪对毒物的吸收量。
在具体的治疗中,可以选择硫酸卡那霉素对病猪进行肌肉注射,用量为每kg体重25mg,连续使用3d,与此同时,还要配合使用5%的葡萄糖200ml,对病猪进行静脉注射,每天注射2次,连续注射2d[3]。
第二,高免血清治疗法。
在高免血清的提炼过程中,需要使用多价浓缩灭活疫苗对健康猪进行两次免疫,保证生猪健康,并对其血液进行分离,获得高免血清。
在使用高免血清对猪水肿病进行治疗时,需要为病猪注射10~15ml高免血清,注射完成24h后,如果病猪仍未痊愈,应再注射10~15ml。
为了有效的防止病情复发,需要再治疗过程中为病猪肌肉注射三磷酸腺苷、维生素B12、维丁胶性钙各2ml,每4d注射1次。
5 结语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水肿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会对生猪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生猪健康水平,保证养殖经济效益,必须对猪水肿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降低这种疾病对生猪健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成楼.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
(12):259.
[2] 荣新江.仔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
(3):76,77.
[3] 居井华,曹西华.猪水肿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治[J].兽医导刊,
2017,(20):167.
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
吴立梅1 董世云2
(1.莒县畜牧兽医局浮来山畜牧兽医站,山东莒县 276511;
2.莒县畜牧兽医局果庄畜牧兽医站,山东莒县 276533)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