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选择题图表、名言警句类解题
- 格式:pptx
- 大小:394.45 KB
- 文档页数:16
专题五:图表类【题型特点】图表型选择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表格题,可以通过比较思考,横向比变化,纵向找差距(比重、比值),动态把握表格中数字的变化。
一种是图题,主要有坐标(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三类。
这种题型具有文字少,信息量大,可比性强,灵活多样等特点,能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是近年来高考的常考题型。
【解题技巧】第一:审读图表,结合图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来分析题意。
在审读图表时要注意:①审清图表标题。
标题的归纳性语言为考生答题起到提示语的作用。
②审清图表内容。
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从横向比较中分析差距,从纵向比较中分析变化和发展,找出图表所给的显性和隐性有用信息。
③要注意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④要注意图例和注释。
特别是注释,是对图表的文字补充或说明,有时是正确提炼信息的关键。
第二:根据题干引导语的要求,明确试题考查的落脚点,并与教材知识相对接。
第三:逐个分析题肢,根据试题设问的规定性要求,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判断,选出符合题意的判断。
【专题训练】1.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若其他因素不变,对于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生产该商品相关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会降低,而生产商品的数量会增加,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①正确。
②: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会降低,而不是”不变“,②错误。
③: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所以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还是不变的,不会降低,③错误。
④: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所以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还是不变的,因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会增加,④正确。
高考政治图表题解答技巧
图表题在政治考试题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图表的解答题技巧可以概括如下:横看纵看加注脚;比较分析是关键;相关知识不可少;弄清问啥再动笔;构建框架要记牢。
(一)横看纵看加注脚
就是要学生答题时看全图表中的相关信息,对于表格式的图表题要看横格中的内容:数字,标题等。
标题是对整个表格内容的概括,往往对表格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仔细“看”标题很有价值。
纵看是看表格中纵向相互关联的内容,对于其他图表题则指全面地看所给的信息即可。
注脚不能以规范的形式放在表格中,但又是解答此类题必不可少的内容,对解答题目有补充的提示作用,切不可忽略。
(二)比较分析是关键
“比较分析”是对材料进行整合,整合的前提是读取图表中的信息,信息对于比较分析非常重要。
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
对于多个图表构成的图表题还要找到两个或多个图表信息之
间的联系和规律。
(三)相关知识不可少
通过比较和分析,数据呈现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已一目了然了,这时需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把分析的结果上升到所学的相关理论观点上,弄清材料所能联系
到的经济、哲学、政治常识的知识是什么。
(四)弄清问啥再动笔;构建框架要记牢
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答题时要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设问的方式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等。
提问的不同答案的要求也不同,需要的知识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
弄清问题后大致建构一下,让自己有一个答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再组织语言。
高考政治复习:名言类选择题答题分析
(1)运用语文知识,弄懂诗词意思。
解答诗词名言试题的前提是读懂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语文中诗词鉴赏的有关知识,将材料翻译成白话文,弄懂原文意思。
(2)概括诗词的主旨。
写诗词总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诗词的主旨,它是诗词内容的灵魂,是题材的统帅。
概括诗词的主旨是解答诗词名言试题的重要环节,通过把握关键字词,理解特殊词义,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
(3)将诗词主旨和思想政治学科道理进行对照,从文学知识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政治、文化道理。
(4)根据设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例1: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自然从来不飞跃
B.物理不外于吾心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第 1 页共 1 页。
名言警句类选择题的解题技法解答名言警句类选择题的时候,可以接受双向理解法。
所谓双向理解法,一方面要求对诗文名言的理解把握应结合语文学问,借助文言文阅读,努力提高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力量;另一方面,还要对哲学的原理娴熟理解与把握。
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在学习中,要留意学科间的学问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具体解题方法如下:1.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引言型试题一般是以名人名言等为题干,题肢为基本理论点。
解答时,考生需综合提炼题干材料所蕴涵的主旨,并依据此主旨,对接题肢中的基本理论点,相符合的题肢就选。
2.排解错误选项法就是针对题干中的名言警句,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或确定化臆想的题肢加以排解。
[应用体验][例1](2021·安徽高考)下列名言能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D.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具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古语的力量。
A项意为实现了和谐,万物才可生进步展,假如完全相同,则无法进展,体现了冲突的观点;B项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C项体现了用进展的观点看问题;D项旨在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为D项。
[答案] D[例2](2021·山东高考)“幻想是海市蜃楼,还是绿洲,关键取决于你是否停止跋涉的脚步。
”与这句话内涵相全都的是()A.“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D.“人类的心灵需要抱负甚于需要物质”[具体分析]本题考查实践是生疏的目的和归宿,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推断问题的力量。
材料强调幻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体现了实践是生疏的目的和归宿,C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与材料蕴含的哲理全都。
A项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性,B项强调了学习借鉴他人阅历和思考的重要性,D项强调了抱负对人生的重要性,都与材料蕴含的哲理不全都。
文综万能选择题口诀一、政治选择题口诀及解析1. “排除错误要记清,题肢本身错误不选(排谬法)”- 口诀解释:如果一个选项本身表述错误,例如在政治生活中,说“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就是错误的,因为我国公民是通过选举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
- 题目示例:在我国,人民可以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 解析:这一说法错误。
我国人民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间接管理国家事务,所以这个选项应被排除。
2. “排异选项要慎重,题肢正确但与题干无关不选(排异法)”- 口诀解释:有些选项表述正确,但是与题干所问的内容没有关系。
比如题干问的是关于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情况,选项说的是政府的文化职能相关内容,虽然文化职能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经济职能无关,要排除。
- 题目示例: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主要体现了政府履行()A. 经济职能B. 文化职能C. 社会建设职能D. 政治职能- 解析:题干强调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这与政府的文化职能直接相关。
A选项经济职能主要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内容;C选项社会建设职能侧重于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如社会保障等;D选项政治职能主要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
所以A、C、D虽然是政府职能的正确表述,但与题干无关,应排除。
3. “正误混杂要辨析,题肢部分对部分错不选(排乱法)”- 口诀解释:有些选项既有正确的部分又有错误的部分,这样的选项不能选。
例如“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前半句错误,后半句正确,整个选项不能被选择。
- 题目示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石。
()- 解析: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所以这个选项既有错误表述又有正确表述,不应被选择。
二、历史选择题口诀及解析1. “时空观念要牢记,不符时空不选(时空排除法)”- 口诀解释:历史事件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高中政治哲学名言警句梳理总结与高中政治答题万能模板(公式)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
”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按图索骥”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是从主观出发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表现,其错误在于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高考文综政治名言名句类试题答题策略浅析纵观近四年高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很多省市的高考题中出现名言名句类客观题。
这类试题除了和其他客观题一样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我们考生是否具备相关文学素养功底。
这对我们高考政治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下是个人对于作答这类试题一些浅显的看法。
1、储备文学知识量,加强理解能力由于自身文学素养不高,文学阅读理解力很弱,很多考生不能领会名言名句的中心思想,自然影响到正确答题。
要成功作答此类客观试题,首先必须准确理解这些名言名句要表达的意思。
多了解成语、俗语、古诗词、名言警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解能力,有益于理解题目。
因此,我们考生在平时复习中要多关注政治课本中出现的,或者课本之外的名言名句。
比如20XX年文综安徽卷10:荀子曰:“天又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本题以古诗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相关哲理解析古诗词的能力。
题干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A项体现了拼搏进取的人生观;B 项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性,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等;C 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的能动作用哲理:D 项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故正确答案是 D 项。
其中A.出自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出自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C.则来自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D.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特色专题训练(六) 名言警句、诗文类选择题1.子贡问政。
孔子曰:“足食,足兵(军备),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的回答诠释了树立政府威信的价值,这对我国政府工作的启示有( )①组织经济建设,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物质保障②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③应承担所有社会事务,切实履行政府职能④自觉增强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②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创造或改变条件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③“未病”与“已病”不存在严格界限,治“未病”与治“已病”不应有所区别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3.(2013·四川高考)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思想,下列与“水滴石穿”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①守株待兔②集腋成裘③绳锯木断④因地制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XX高考政治二轮名言警句选择题专题训练(带解析)XX高考政治二轮名言警句选择题专题训练.“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草野”。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这两种观点启示我们应该A.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提高决策的公众参与度B.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确保权力的公正运行c.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D.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消除特权思想的影响[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体系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题干引文所体现的内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强调了要从民主方面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了要从法制方面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故c项符合题意。
A、D项仅从民主方面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B项仅从法制方面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都与题意不符。
.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
《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
这表明廉洁文化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提取有用信息。
从古至今讲究清正廉洁,表明廉洁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故应选②和④;廉洁文化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故不选①;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故不选③。
.明代思想家薛瑄曾将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
“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应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②应以传统廉政思想为修廉的根本③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④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思想道德建设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