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3.37 KB
- 文档页数:2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作者:刘志刚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是提升工程类人才教育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工程院校学生加强实践锻炼能力的重要环节。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对于工程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个。
所以,工程院校必须加强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强化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本文通过对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从而具体分析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所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以完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工程院校金工实习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53-02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主要就是在现代工程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系列的训练实践教学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工程技术创新意识、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创建一个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观察问题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创建一个使其实践所学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作业现场,从而实现其创新经验、工程操作和设计经验、团队合作经验的积累;为学生创建一个支持机械设计大奖赛、SRT计划、课外科技活动等技术支撑训练体系,为学生技术创新校园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建设产学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实践基地,根据社会需求输出综合的实践的优秀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
因此,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对于工程类院校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大上时间以来,工程院校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使得教学质量长时间提升不起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尽管工程院校慢慢形成了一套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但是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推进的过程中,仍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地位,使得实践教学的相关配套设施和资金投入受到限制。
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工程训练课程是实践类课程,传统的授课存在内容较单一、学生实习的兴趣不足,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忽略等问题。
以作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从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翻转课堂以及教学氛围方面,探讨了教改过程中收获的经验,以期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训练;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4-0146-02收稿日期:2019-06-25作者简介:宋春艳(1986-),女(汉族),黑龙江甘南人,实验师,研究方向:大锻件成形工艺研究。
一、引言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科院校的基础必修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训练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创新、加强团队合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传统课程的授课内容较单一,学生实习的兴趣不足,实习效果一般。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非常必要。
现阶段高校已在工程训练的课程教学中开展了改革探索,开展了先进制造综合实训[1],以机械设计与制造实践为基础的金工实习教改[2],以及面向工程认证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3]。
我校在近几年积极探索工程实训教学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翻转课堂以及教学氛围等方面总结了课程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期达到工程实训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1.创新结合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较为系统、细致的单向讲解,使学生被动地掌握大量知识,这容易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忽略[4]。
我校将工程实训工种创新结合,开展项目式教学。
项目式教学以产品的构思、产品设计以及加工制作为主线,以工程实训课程体系为基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整实施一个项目为抓手,实现了工程实训和项目的紧密融合,保证了项目的进度与知识的传授进度同步。
项目式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作者:马湘蓉胡申华徐伟业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年第05期摘要以南京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发展和促进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指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新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实训教学体系。
此研究有利于传统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改进与优化。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5-0147-030 引言综合实训是电子信息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里很重要的环节,是学生锻炼工程意识、学习工程技能、顺利融入企业的基础,也是学生提升工程技术能力及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
在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也必然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如何适应和借助“互联网+”更好地进行教学是值得一线教师思考和探索的课题[1]。
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也应根据学生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市场对电子信息专业的需求,跟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转变综合实训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
实现将两者有效融合,促进综合实训教学的优化升级[2]。
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借助和融入“互联网+”技术,来进行专业实训教学的设置,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从分析电子信息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出发,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综合实训教学新模式。
1 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现状“纸上得来终觉浅,絕知此事要躬行。
”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过程就是躬行的过程,由此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大胆、细心、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任务,并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工作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发挥,创新创业潜能得以发展,成为服务于社会和企业的创新型人才[3]。
改革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摘要:本文针对工程训练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紧盯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目标,探索出一条改革之路: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生态”环境,提高课程发展能力;践行“大工程观”,改革工程训练基础实习内容;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施多元工程创新项目教学。
经过在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思路和举措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大工程观;工程创新;项目教学近年来,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普遍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投入,在实习环境、设备升级及内涵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做出了贡献。
但工程训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各实习项目以离散形式存在,缺乏有机联系,对学生进行工程系统观培养方面关注不够;先进制造装备技术实习内容的比例仍然偏低;创新训练覆盖面小,缺乏有效措施,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不明显。
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卓越工程师,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以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探索与实践“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改革,实现工程训练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
一、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生态”环境,提高课程发展能力工程本质上是多学科的综合体,是以一种或几种核心专业技术加上相关配套的专业技术所重构的集成性知识体系,是创造一个新的实体[1],创造性是工程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工程创新具有复杂、综合、交叉的特征,这决定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本的工程教育必然具有复合性。
所谓复合,其知识形态是学科综合与交叉,其实践形态是工程创新中的技术整合与跨越[2]。
工程教育应当培养具有复合性的知识、技术背景,并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加以整合运用的创新性工程人才。
1.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工程训练课程资源学科专业的教师理论知识功底深厚,站在科技发展前沿,具有很强的理论教学与科研开发能力,与科技合作企业联系紧密,这都是可以转化为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新增长点的潜在资源。
第4期2021年2月No.4February,20211 CDIO-OBE工程教育模式CDIO-OBE 工程教育模式基本构成要素为CDIO 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OBE 育人目标,在CDIO-OBE 工程教育模式中CDIO 教育手段与OBE 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OBE 人才培养目标中结合国际上对毕业生的需求,提出应该按照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对课程内容进行逆向设计,确保每一项课程内容都能与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矩阵形成合理化的匹配效果,能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辅助。
而CDIO 则是实现OBE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手段,较之于传统教学方法,CDIO-OBE 工程教育模式做出了3个方面的调整。
从传统将教材作为中心开展学习转变为基于工程项目基础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转变为促进知识的内化应用。
因此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对CDIO-OBE 工程教育模式的应用优势进行正确的定位,从多角度探索全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确保能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对“操作系统”课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效果,为学生对“操作系统”课程知识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 “操作系统”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现状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操作系统”课程是较为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计算机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课程。
新时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在开展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已经尝试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在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由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现有“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明显的问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有效推进产生一定的约束性作用[1]。
具体分析,传统“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于强调教学进程,一般会按照课程计划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指导,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度不足,导致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制约学生的发展。
第32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2No2Apr2021中原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文章编号:1671—6906(2021)02—0091—04以项目驱动的工程训练教学设计及运行管理模式探索王文胜,杨兴文(中原工学院工业训练中心,河南郑州450007)摘要:以中原工学院的工程训练课程改革为例,系统地介绍了以项目驱动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模式设计、教学运行管理和高阶管理模式探索的情况。
在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jBL)方面,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并行教学实践模式;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探索以“项目指导教师团队为核心”和“学生团队自我管理为主”的双线管理模式;在高阶管理方面,探索“导师负责制”管理模式,为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实践培养探索新路。
关键词:项目驱动;工程训练;并行教学实践;教学运行管理;高阶管理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力.issn.1671—6906.2021.02.016Project-driven engineering training exploration ofteaching desig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modeWANG Wensheng,YANG Xingwen(Industrial Training Center,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450007,China)Absrac:Takingtheengineeringtrainingcoursereform ofZhongyuan UniversityofTechnologyas anexample,thispapersystematica l yintroducestheteaching modedesign,teachingoperation man-agementandexploration ofhigh-level management mode in our project-driven engineering training course.In project-based learning,the“student-centered”parallel teaching mode is adopted.In teach-ingoperation management,boththeinstructorteam andthestudentteam areinvolvedtoform a double-line management mode,inwhichtheinstructorteamisthecoreandthestudentteampractises self-management.As to high-level management,the“tutor-responsible system”is explored for a new trainingmodefor mechanicalstudentsinengineeringtrainingpracticeunderthebackgroundofnew engineeringKeywords:project-driven;engineeringtraining;para l elteachingpracticemode;teachingoperation management;high-levelmanagement在高等教育中,工程教育十分重要。
工程训练开放式教学模式建设与实践摘要在工程训练中,采用多形式的开放运行模式,是深化教学改革,扩大学生受益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阐述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改进和完善工程训练开放运行模式、围绕开放运行进行多层次的项目建设、完善开放运行管理和在开放式教学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所做的探索。
关键词工程训练;开放式教学;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36-031 工程训练中心概况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是学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中校内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中心成立以来,一直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密切结合教学实际,在工程训练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开放运行模式,取得良好的成效。
开放式教学是解决参加实训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教学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扩大学生受益面,提高教学质量和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学校于2008年施行新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强关于大学生综合实践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08版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机械、电力等学科把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及电工实践等部分公共选修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参加实训的学生人数、实训工作量等大大增加。
同时,工程训练中心还承担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实践教学任务和劳动部职业技能认证培训、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机械工程学科科研平台等任务。
在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参加工程实训,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更好地适应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教学类型不同以及学生的专业、年级不同,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形式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此对多种形式的开放式运行模式进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2 开放式教学项目的特色为了吸引全校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参加到实训项目中来,开设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分为系统认知、基础训练、系统训练、职业技能培训认证4个层次,可覆盖从大一到大四的理工类学生,充分体现“四年不断线”教学理念。
20203/297基于互联网+云班课平台重塑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Remodeling of Teaching Pattern for Bio-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Internet+Cloud Class Platform张言周沈敏刘方方朱德伟ZHANG Yanzhou SHEN Min LIU FangfangZHU Dewei基金项目:2016年盐城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6YCTCJY045);2018年盐城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18YCTUJGY056)。
张言周1986—/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发酵工程/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盐城224007)沈敏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盐城224007)刘方方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盐城224007)朱德伟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盐城224007)摘要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是生物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必修课程。
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制约提升教学效果的因素,如实验项目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验内容缺乏创新及设计空间,实验技能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发展前沿等。
而互联网+移动云班课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突破这些制约因素。
鉴于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并应用了基于互联网+云班课平台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有利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互联网+;云班课中图分类号:G642.423;TQ920-4文献标识码:ADOI :10.19694/ki.issn2095-2457.2020.03.002AbstractBio-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is a compulsory practice course for bio -engineering major.There were many factors that restricte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ect in teaching practice.For example,the experimental items were no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duction practice.Theexperimental contents lacked an extension for innovation and design.Aswell as,the experimental skills could not timely track the forefront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Fortunately,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mobile cloud class platform will help break through above constraints in teaching practice.For that reason,the author constructed and applied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teaching pattern based on Internet +cloud classplatform in teaching practice.It obviously improves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Key WordsBio-engineer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Internet+;Cloud class目前,许多大学院校均开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并构建了多种形式的教学体系或模式,其中以“问题导向”、“项目化教学”、“校企协同培养”的教学效果较为突出[1]。
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探索[摘要]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对推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依托百年老校的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深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坚持“四个转化和一个结合”,在创新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发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我国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为全面贯彻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在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太原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从2001年6月份开始,秉承“求实创新、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利用以及整合百年老校的教学资源,坚持常规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向现代化工程实践教学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实训向局域网下的技术集成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实训向技能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化、由操作技能实训向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以及工程训练的教学过程与面向市场的教学产品相结合、与相应学科的创新实验基地相结合,工程训练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完整的育人功能,坚持以人为本、育人至上、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注重过程、追求实效的建设理念,坚持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将以前单纯从事金工教学的的实习工厂,改造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全国可比、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一、中心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与手段中心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建设,目前已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优良实习环境,具有涵盖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开放型的管理体制,以及初具规模的“八五七”教学体系,即满足学生实训的八个基础教学车间、五条教学示范生产线和七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了工程训练中心这个实践教学的有益平台。
(一)深化教学理念改革中心首先从教学内涵上进行改革,由原来单纯的金工实习变成了综合性的工程实训。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随着时代发展和产业变革,新工科建设成为大学工程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新工科建设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工程实践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优秀工程人才,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实践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
本文将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出发,结合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方向和路径。
一、新工科建设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产业的需求,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
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旨在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
新工科建设要求工程教育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传统的工程教育往往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和书本上的概念,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等模式,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实际工程项目经验和能力。
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1. 适应产业需求2. 培养创新能力新工科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工程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工程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力不从心。
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践教学2. 项目驱动项目驱动是大学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