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现象知识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化学中的表面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一些诡异的现象,比如鸟类可以在水面上行走,而我们人类却做不到。
这种现象是由表面张力和浮力引起的。
这些物理现象在化学中的研究中也非常重要,因为表面现象控制着许多重要的化学过程,比如在紫外线催化装置中,表面反应在二氧化碳的还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化学中的表面现象以及它们在许多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表面张力和界面活性剂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所受的内部吸引力。
在液体表面上,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间距离更短,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强。
这种相互作用产生了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导致水珠在表面上形成球体,这种效应称为光滑性。
这是由于液体分子在表面上受到的引力强于液体内部分子之间的引力。
表面张力也导致液体可以在垂直表面上“爬行”,因为它的重力比表面张力小。
这种现象在许多昆虫和水生动物的行为中得到了应用。
界面活性剂是一种能减少液体表面张力的化学物质,通常是由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组成的分子。
这些分子在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使液体变得平滑,这些分子称为表面活性剂。
一些表面活性剂被用来清洁,例如、肥皂和洗碗液。
它们可以帮助分解油脂,并使水更容易与其他物质接触。
表面活性剂在医学和化妆品行业中也广泛应用。
表面反应表面反应是指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的化学反应,通常是由于表面能的改变引起的。
表面反应通常比体积反应更快,因为表面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
表面反应通常于催化剂有关,催化剂可以加速该反应。
有时催化剂会在反应中被消耗,这种现象称为催化剂中毒。
催化剂中毒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对表面活性剂的消耗引起的。
在空气中,水分子和空气分子之间存在着表面张力。
这些分子通常在空气中被氧气吸收,在液体表面上形成一个致密的层。
这些分子形成了表面层,是半透明的,导致水体变得更浅,我们称之为“空气薄膜”。
当水的表面被破坏时,这种表面层就会破裂。
这种现象在水滴和泡沫形成时非常重要,并且可以用来制造乳剂和液体泡末。
表面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很重要。
关于表面活性剂在中药药剂学中应用作用分析摘要:近几年来,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越来越广,其作用较多,已经在中药药剂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在中药药剂学开发及研究过程中,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分类、定义,然后详细叙述其在中药药剂学中应用作用。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中药;药剂学;应用;作用一般情况下,表面活性剂指的是能够迅速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根据这类物质的性质可将其分作阴离子与阳离子的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以及非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目前,表面活性剂已经在农业、工业、纺织业以及污染业等各个领域中应用,被人们俗称作工业味精。
此外,在中药药剂学研究过程中,表面活性剂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本文重点分析例其在中药药剂学中的应用,现详细综述如下:1.表面活性剂定义与分类表面活性剂指的是能够迅速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已经在农业、工业、纺织业以及污染业等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材料。
其分类有三种,第一种为阴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这类活性剂的乳化性极强,主要应用于生活中肥皂类产品的制作,其乳化作用稳定,因而促进肥皂类产品的稳定,在清洁皮肤方面效果较好,但易遭受酸性破坏且刺激性较强。
此外,这类活性剂还能制作为硫酸化物,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土耳其红油等。
第二,阳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其能够溶于与水,增容的作用极强。
第三,两性离子型的分子结构中包括了正电荷基团与负电荷基团,可使活性剂当中的阴阳离子充分结合。
第四,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则是良好的中药药剂配方之一[1]。
2.中药药剂学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范围近几年来,我国医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医疗水平越来越进步,尤其是对于中药药剂学方面的研究,很多学者以及开始对表面活性剂特点给予重视,并将其特点应用于中药药剂研究与发明当中,取得极大的成功,也促使医学研究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根据上文中讲述表面活性剂分类可看出,阳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不但可以达到增容的效果,而且还具备了杀菌消毒、防腐等作用;而两性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则具备极强的去污消毒作用;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的毒性相对较少,且不易溶于血等,根据这些活性剂特点可充分证明其在中药药剂对的研究中具有积极作用,属于必不可缺的材料之一,现将其应用作用具体综述如下:2.1具有极强的增溶效果表面活性剂与水接触之后,能够与之充分融合,在中药药剂研究中若遇到难溶性的中药材,则可以借助表面活性剂来增加其溶解度,溶解之后的药材药液还能呈现出极强的澄明度,稳定性较高,且不会对中药材的功效造成破坏。
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物理化学是一门探讨物质性质变化及相关规律的学科。
与之相关的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则是物理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分支。
本文将从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它们的基本概念、相关应用和研究意义。
一、表面现象观察一个物体,我们会发现它的表面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
因此,表面现象是物质研究中一种极其普遍和重要的现象。
表面现象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介质相接触时,有特殊性质的现象出现。
在物理化学中,表面现象主要包括表面张力、毛细现象和润湿现象。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处由于分子间作用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表面张力较大的液体在容器中形成凸面或水滴状,这种现象称为毛细现象。
液体与固体相接触时,液体能否在固体表面上均匀分布并附着称为润湿现象。
表面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例如,水平稳定的大船只是因为水面的表面张力;高楼大厦的毛细管水系统则利用了毛细现象;润滑油、乳液、涂料等都运用了润湿性质。
二、胶体化学胶体化学是涉及无色透明的小粒子(胶体)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胶体是介于小分子和宏观物体之间的一种存在形式,其中粒子的平均大小在1至1000纳米之间。
胶体物理包括多种胶体类型,例如溶胶、凝胶和气溶胶等。
胶体学科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制备胶体,以及在胶体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殊性质。
胶体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法、凝胶法和胶体化合物分解法等。
在胶体中存在的各种特殊现象包括布朗运动、泡沫现象和重力分选等。
胶体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涂料、油墨、胶水、陶瓷、橡胶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另外,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些基础物质,例如蛋白质、肌肉等,都是以胶体形式存在的。
三、物理化学中的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的关联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液态物质中,固液接触面所呈现的动态变化与胶体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
例如,胶体粒子表面的物理化学特征决定了胶体粒子的成长和聚集行为。
此外,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之间也有着一些实际应用。
4表面活性剂表面现象与表面张力液体铺展一种液体,另一种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覆盖,液膜油脂性软膏润湿液体在固体表面,自发铺展,界面现象杨式方程//接触角减小,自由能下降//<90,浸润;=0,完全;>90,不;=180,完全不崩解剂吸附液—气,降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普通极性有机物>无机电解质固液:非极性优先吸附影响因素:比表面积、介质、pH、温度、溶质溶解度掩味;增溶促吸收;疗效下降表面活性剂明显下降亲水基:中间润湿强,末端去污强种类阴离子型去污、毒性较大高级脂肪酸盐硬脂酸、油酸、月桂酸碱金属皂可溶,钠钾盐硬脂酸、月桂酸(O/W,HLB15-18,乳膏制备)多价金属不溶,钙镁盐W/O硬脂酸钙,片剂润滑,软膏有机胺O/W,硬脂酸三乙胺硬脂酸盐外用乳膏,固体制剂增溶月桂醇硫酸钠又称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SLS,HLB40,润湿,不可用于静注月桂醇硫酸镁润湿,乳化十二烷基富马酸钠磺酸盐牛黄胆酸钠,促吸收阳离子型季铵型,毒性大,苯扎氯铵(洁尔灭)、苯扎溴铵(新洁尔灭)两性离子型磷脂类磷酸基团+季铵碱基——长烃链甘磷、鞘胺醇磷注射用乳化剂,制备脂质微粒球蛋白易溶于水,乳化强合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氨基酸型、甜菜型非离子型性质稳定、毒性低、溶血作用小增溶、分散、乳化聚乙二醇型(PEG、聚氧乙烯型)聚乙二醇脂肪醇醚/烷基酚醚西土马哥1000、苄泽Brig、乳化剂OP、平平加O—2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CremophorEL)——紫杉醇增溶O/W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Myrij聚乙二醇—15—羟基硬脂酸酯(Solutol HS15)——HLB14-16,疏水性药物增溶(维生素K1注射液浓度达5%以上)O/W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泊洛沙姆Poloxamer,商品名普朗尼克Pluronic两端亲水、中间疏水/乳化、润湿、分散O/W,可静脉注射多元醇型脂肪酸+多元醇脂肪酸山梨坦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SpanSpan20、40—— O/WSpan60——W/O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山梨酯Tweens溶血20>60>40>80O/W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弱,渗透性差乳化、分散强PEG嵌段共聚物性质表面张力影响效率——水表面张力降低20mN/m所需要表面活性剂浓度的负对数PC20,PC20升高,效率增大表面老化——取得恒定表面过剩浓度或稳定表面张力的时间与程度电解质、温度等能影响定向排列,从而影响老化形成胶束CMC接近CMC——球、类球>20%——圆柱、六角束状>10CMC——棒、板层(双分子层)CMC测定表面张力法、电导法、光散射法、燃料法、增溶法、荧光探针法影响胶束形成因素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疏水基原子数+,CMC-碳数相同,支疏水基原子个数+,CMC-碳数相同,支链>直链引入极性基团CMC+,越靠近中央CMC+亲水基聚氧乙烯链+,CMC+疏水基相同,离子型>非离子型约100倍种类碳数相同,支链>直链反离子缔合,CMC显著降低电解质离子型CMC显著降低非离子型疏水基盐溶CMC+,盐析CMC-H+浓度pH肥皂类pH-,CMC-强酸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 pH-,CMC-两性离子、聚乙二醇型表面活性剂pH-,CMC+醇大量乙醇CMC-碳原子多长链醇使CMC+温度非离子型温度+,水合作用减弱,CMC-离子型温度+,解离度+,缔合-,CMC+温度对溶解特性影响Kra 点离子型,温度下限对应CMCKra 高,亲油,低亲水昙点聚氧乙烯型氢键断裂、可逆现象泊洛沙姆188、108等常压下观察不到浊点HLB油水综合亲和力,1-40,HLB+,亲水性+亲油性取决于碳氢链长短不含疏水基聚乙二醇HLB20,无亲水基石蜡HLB0HLB=20*亲水基质量/(亲水基质量+亲油基质量)聚乙二醇和多元醇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聚乙二醇质量分数+多元醇质量分数)/5离子型HLB=7+亲水基HLB和-疏水基HLB和非离子型有加和性(HLB=HLBa.Wa+HLBb.Wb)/(Wa+Wb)毒性阳>阴>非两性<阳离子型溶血聚山梨酯毒:烷>芳>脂>吐应用增溶[15-18]增溶能力用最大增溶浓度MAC表示,>MAC变成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非离子型,吐温,卖泽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质同系物碳氢键⇧,CMC⇩,MAC⇧支链MAC⇩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增溶极性有机物,碳氢键接近或大于极性有机物,MAC⇩⇩对烃类与极性有机物,非>阳>阴药物结构与性质同系物链长⇧,MAC⇩碳氢数相同,带环化合物,不饱和MAC>饱和多环化物相对分子量⇧MAC⇩极性大胶束栅栏层增溶,MAC更大添加剂无机盐使CMC⇩,MAC⇧栅栏层致密性⇧,MAC⇩,非离子型影响小添加烃类非极性有机化合物,栅栏层变大,极性有机物MAC⇧添加极性有机物,非极性烃MAC⇧温度离子型,温度⇧,极性与非极性物MAC⇧非离子型,影响与增溶质相关润湿[7-9]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3-8‖8-18]离子型——外用乳膏两性——口服乳剂非离子型——口服乳剂,部分注射乳助悬与分散形成水化膜,液固表面张力⇩颗粒间斥力⇧增加介质黏度起泡与消泡【1-3】阴——起泡阴合用醇,醇酰胺——起泡稳定消泡HLB1-3去污[13-15]消毒杀菌复配阴阳,阴非,阳非,阴两性离子型—非离子型⇨高表面活性,高浊点,高表面张力,用于洗涤润湿非阴>非阳以上内容整理于幕布文档。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上的应用随着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具有各种性能的表面活性剂陆续问世,使其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
本文主要论述表面活性剂在药物制剂、药物合成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1 表面活性剂做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作为药物制剂辅料,在传统剂型(如片剂、乳剂、液体制剂等)和新剂型(膜剂、脂质体、微球、泵片、滴丸、共沉物)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特殊性质,使其在各类药物中能够同时发挥润湿、乳化、增溶等作用。
1.1 在液体制剂中做增溶剂在药剂学中常遇到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要配成水溶液的问题,这时增加难溶物溶解度便成了关键,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之一是加入表面活性剂,使难溶药物加溶在胶束内,增大其溶解度。
增溶剂在药物制剂中有很多应用,可用于口服制剂、注射剂等。
内服制剂和注射剂所用的增溶剂大多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选择增溶剂时要慎重,先考虑有没有毒性,会不会引起红血球破坏而产生溶血作用,还要考虑增溶剂的性质是否稳定,要注意不能与主药发生化学反应。
有些增溶剂会降低杀菌剂的效力,有的还会使口服液制剂产生不良气味。
增溶剂可防止或减少药物氧化,增强生理活性。
1.2 在微乳做乳化剂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比例条件下形成的透明体系。
其乳滴的粒径约为10~100 nm。
近年来微乳在药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中主要起三方面的作用:协助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增加界面流动性,减少微乳形成时的界面弯曲能,使微乳自发形成;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使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有较大的吸附。
1.3 在混悬剂中做助悬剂混悬剂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形式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
它具有载药量大、防止药物氧化水解、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易吞咽等优点,是一种制备简单而应用广泛的药物剂型。
但作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混悬剂存在着离子聚集和沉降等问题。
胶体与表面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胶体与表面化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伴随着人们对生物体内微小环境的深入理解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而日益成熟。
胶体化学是在稳定的分散体系中,以微小颗粒、稳定性和相互作用为特征的物理和化学科学。
而表面化学是研究界面现象和其对大分子、离子、晶体等纳米结构的物理和化学影响的科学。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为医学科技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持。
一、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药物输送系统是将药物携带到特定部位以产生需要的生物效应的技术。
这类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现代生物医学中常用的药物输送系统包括胶体、纳米粒子、脂质体等。
其中,胶体作为贮载介质,可以提供大量的表面积,利于药物吸附;同时,胶体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可影响药物的释放行为。
常见的胶体载体包括微囊、乳液、胶束等。
而表面化学也可以通过调控胶体载体的性质和构造,从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方向性和传输途径。
二、基因传递和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通过改变细胞或组织的基因表达来治愈或缓解疾病的疗法。
而基因传递则是使外源基因或干扰RNA进入细胞,影响其基因表达。
这两个疗法都需要适当的载体来完成基因的传递和表达。
纳米粒子、脂质体和聚合物都可以作为基因载体。
在这些载体中,表面化学的方法可以精确地调控载体和外源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有效的基因传递和基因治疗效果。
三、生物成像生物成像是一种用来了解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的技术。
利用这种技术,医生可以非侵入性地看清细节和区别或者运动的物质和生命体的过程。
同时,这一技术也可以用来评价特定治疗的效果。
在生物成像中,纳米材料和胶体成为了普遍应用的工具。
聚合物、金属纳米颗粒、量子点等纳米材料都可以优良成像体积和空间分辨率、毫米精度和磁感包报、和生物相容性。
四、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诊断在生物体内,细胞通常是通过信号分子传递信息,完成规定的生理和生化过程的。
而在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诊断研究中,胶体和表面化学方法可以被用来模拟通讯变异,精确定义细胞透明度和周围环境以及准确定位及所有情景的键病毒调查同时的操作。
化学物理学中的表面现象及其应用在化学物理学中,表面现象指的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表面的特殊性质。
表面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洗涤剂、润滑剂、泡沫、水的表面张力等。
本文将介绍表面现象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们在化学、医学、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一、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一种介于液体表面和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力。
液体中表面分子受到的引力大于表面下方分子所受到的引力,因此在表面上会形成一个直线边界。
比如平静的水面,这条边界被称为液体的气液界面。
表面张力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两种相对的力量引起的:一种是吸引力,另一种是斥力。
表面张力是许多自然现象的原因,例如在植物体内的含水细胞中,表面张力使水的液面固定,从而使细胞能够存活。
在河流中,水的表面张力导致水的分子团在岸边形成一个弯曲的表面,形成一个弧形,被称为水的“临水面”。
另外,在药物和化学品制造中,有许多工艺需要控制表面张力。
例如在药物配制工艺中,控制表面张力可以使药剂流动性更好,更易于吸收。
在化学催化剂中,表面张力可以影响反应速率和分子传输过程。
因此研究表面张力对于了解液体的性质、制造工艺以及反应机理都至关重要。
二、相变热在许多物理化学过程中,液相、固相、气相之间常常发生相变。
相变热是指在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是一个物质特有的性质。
相变热与某些热力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关,比如气液相变热和液固相变热可以用于计算物质的总热焓,以及液固相变温度可以用来衡量物质的凝固点或熔点。
相变热在许多重要的工业应用中拥有广泛的用途。
例如在处理新鲜农产品时,为了防止食物腐烂或变质,通常会在加工过程中使用冷冻或冷冻技术进行保鲜。
这种技术利用了水结冰时释放的大量相变热来降低农产品温度。
此外,在熔炼金属中,相变热被用来处理金属和合金释放的大量热量,从而确保生产的金属质量和稳定性。
三、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影响液体表面张力,使其能够在液体中形成胶体、泡沫和乳液等混合物的分子。
医用物理学液体的表面现象医用物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科学,它涵盖了物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液体表面现象是医用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医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医用物理学液体的表面现象。
液体表面张力液体表面现象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通俗来说,就是液体表面像是覆盖了一层薄膜,使液体表面有了一定的弹性和承受力。
液体表面张力与液体种类、温度以及空气湿度等因素有关。
在医用领域中,液体表面张力的影响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一些病症。
液体表面活性剂液体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破坏液体表面张力的平衡,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
这种作用可以被用在许多医用领域。
例如,在眼部手术中,医生可以使用液体表面活性剂来解决液体吸附在手术器械上的问题,从而保持手术操作的顺畅和有效。
液体表面活性剂还可以用于改善肺泡表面张力缺陷,这是呼吸系统疾病中一个常见问题。
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肺泡表面张力缺陷,从而帮助呼吸系统更好地运作。
液体表面萎缩液体表面萎缩是另一个液体表面现象。
液体表面萎缩是因为表面张力促使液体向下收缩,并折叠成最少表面积的形状。
液体表面萎缩在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血液检测中,血液可以被放置在玻璃片上,然后被液体表面萎缩的效应扩展至整个液滴表面上,这样就可以使得液滴保持在适当的大小,并使医生更容易观察血液中的细胞和细胞形态的特征。
液体表面现象在医学中无处不在。
了解和掌握液体表面现象对医学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并且能够改善医学操作的效率和结果。
希望未来医学工作者能够深入了解并应用液体表面现象,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做出贡献。
药剂学里的表面现象名词解释在药剂学中,表面现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表面现象主要研究药物在液体相与固体相的交界面上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这些过程涉及表面张力、液滴和气泡形成、界面扩散、吸附和离子交换等现象。
本文将对几个重要的表面现象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它们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1.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液面上的表现。
液体表面上的分子受到向内的引力作用,因此,液体表面呈现出所谓的“紧致”状态。
这种表面张力能够影响药剂在液体相之间的分配,并且在一些独特的药剂制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利用表面张力可以制备出含有高浓度活性成分的泡沫型制剂,使其更好地粘附在皮肤表面。
2. 液滴和气泡的形成液滴和气泡的形成同样是表面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液滴是液体在固体表面上聚集形成的小球体,气泡是气体在液体中形成的球形空腔。
在药剂学中,研究液滴和气泡的形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在不同介质中的行为,例如药物在吸入剂或者纳米药物中的分散行为。
此外,对液滴和气泡形成机制的研究还有助于改进乳剂和泡腾片等药物制剂的设计。
3. 界面扩散界面扩散是指物质在两相交界面上的自发分子运动。
在药剂学中,界面扩散现象对于了解溶解度、释放速率和药物吸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药物的吸收过程中,溶解度和界面扩散速率是决定吸收速度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通过研究界面扩散现象可以指导药物的制剂设计,并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
4. 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和离子交换是药剂学中的另一个重要表面现象。
吸附是指物质在固体表面附着的过程。
在药剂学中,吸附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固体载体上的吸附能力,从而提高药物的负载能力和缓释效果。
离子交换则是涉及到药物分子与载体表面离子的相互作用。
通过控制离子交换的程度和方式,可以改变药物释放的速率和方式,以满足临床上的不同需求。
综上所述,表面现象在药剂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对表面现象的深入理解可以促进药物的设计与制剂,改善药物的性能和吸收效果。
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药物研发和生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胶体和界面现象是制药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产、质量监测等方面。
本文将从药物包装、药物输送和生物药物等方面讨论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的应用。
一、药物包装药物包装是制药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药物包装的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药效和病人的健康。
胶体和界面现象在药物包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药物软胶囊包装材料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材料的稳定性和延迟药物释放。
此外,胶体颗粒可以提高药物输送的精度和药效,从而降低药品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药物包装过程中的胶体和界面现象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二、药物输送药物输送是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主要涉及到药物的包装、贮存、输送和释放等方面。
在此过程中,胶体和界面现象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采用胶体颗粒和介孔材料作为载体,可以解决药物在输送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低溶解度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设计药物释放剂型和调节环境pH值等方法,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组织中定向释放。
此外,界面现象也被应用在制备药物纳米粒子中。
药物纳米粒子具有较小的粒径,可以有效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提高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生物药物生物药物是近年来药物研发和生产中的一个热点。
生物药物的制备过程中,胶体和界面现象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亲水性胶体颗粒可以作为载体,将生物药物加工成纳微粒制剂,从而增强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可用性。
生物药物在制备过程中也要注意界面现象对药物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药物热失活和界面活性剂残留等问题需要得到充分的控制,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结本文概述了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包装、药物输送和生物药物三个方面。
胶体和界面现象在制药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提高药物品质和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药剂学在药物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一门研究药物制剂的学科,它涵盖了药物的设计、制备、评价和优化等方面。
在药物研发和制造领域,药剂学的应用尤为重要。
其中,药剂学在药物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本文将探讨药剂学在药物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一、药物表面改性的意义及目的药物表面改性是指通过改变药物的表面性质来调整其性能和效果的过程。
药物表面改性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制剂的质量等方面,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药剂学在药物表面改性中的应用1.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能够在界面上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常用于药物表面改性中。
例如,通过适当选择和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实现药物微粒的稳定分散,提高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2. 凝胶系统的应用凝胶系统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保湿性,在药物表面改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药物与凝胶系统结合,可以实现药物在皮肤和黏膜上的持续释放和局部治疗。
3.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高分子材料在药物表面改性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将药物包裹于高分子纳米粒子中,可以实现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的提高。
4. 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药剂学在药物表面改性中还具有研发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的潜力。
通过修饰药物的表面,可以使药物更好地靶向到特定的组织或细胞,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三、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药剂学在药物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药物表面改性的机制和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其次,合适的药物表面改性技术和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发展,以满足不同药物的需求。
此外,药物表面改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综上所述,药剂学在药物表面改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通过合理应用药剂学的理论和技术,可以改善药物的性能和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液体表面现象是指液体表面的物理性质,包括表面张力、粘度、密度、粘性等。
在医学和生活中,液体表面现象有以下几种应用:
1.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所受的拉力。
在医学中,表面张力可以用来评估液体的浸润能力,例如,油脂较大的表面张力可以防止皮肤浸润,使皮肤保持干燥。
2. 粘度
粘度是指液体在流动时的阻力程度。
在医学中,粘度可以用来评估液体的流动性,例如,高粘度的血液可以阻碍血流,导致血液瘀滞;低粘度的静脉输液液体可以更容易流动。
3. 密度
密度是指液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在医学中,密度可以用来评估液体的浓度,例如,糖浆的密度越大,浓度就越高。
4. 粘性
粘性是指液体流动时的阻力程度。
在生活中,粘性可以用来评估液体的流动性,例如,高粘性的油膜可以阻止水流动,使水不易淋湿物体。
化学中的表面化学反应原理及应用表面化学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它发生在两种物质之间的界面处,能够影响物质性质和结构。
例如,石墨烯是一种由碳组成的材料,它的化学性质对电子能带结构、电子云重叠和化学反应性质等有很大的影响。
表面化学反应在石墨烯制备和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在催化、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原理表面化学反应是介于表面和体积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它与热力学和动力学相结合。
表面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取决于其对表面能的影响,包括它和物质的接触角度、表面结构和表面化学活性。
这些相互作用也影响着物质的传输,如扩散、界面传质和表面活性等。
例如,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降低表面张力或增加表面面积来影响物质的表面化学反应。
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和增加表面反应的速率,同时减少表面催化剂的使用量。
Thus,在某种意义上说,表面反应是一种催化反应,它能够增强反应速率、降低反应能量和提高反应选择性。
应用表面化学反应在现代材料科学、催化、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示例来详细介绍应用。
制备石墨烯石墨烯是由一层碳原子组成的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高热导率、高导电率、高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
为了制备高质量和大尺寸的石墨烯,需要使用表面化学反应对其进行改性。
如图1所示,石墨烯制备过程中,能够提供所需能量的化学还原剂可以通过吸附在石墨烯表面来稳定引导反应。
图1:使用表面化学反应制备石墨烯催化剂表面化学反应在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一种常见的催化剂是嵌入到合适的载体和表面上的金属纳米颗粒,如铂、钯、银等。
表面化学反应对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过渡金属和催化剂的配位中,表面配体的选择和取代能够改变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反应选择性。
环境保护表面化学反应也常用于环境保护,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水处理和土壤污染修复中,表面化学反应能够去除污染物,如汞、医药废物等。
表面现象知识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摘要] 系统地综述微乳的处方组成以及不同的给药途径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状况,微乳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对难溶性药物强大的增溶作用.还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靶向作用及较高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在药剂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微乳;表面活性剂;药剂学The Application of Surface Phenomenon inPharmaceutics[Abstract] The prescription compo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methods of administration in pharmaceutics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Microemulsion,with a very good prospect in pharmaceutics in the future ,has many good characters such as good solubilization to indissolvable drugs,delayed release,targets and high bioavailability.[Key words]microemulsions;surfactant; pharmaceutics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润湿作用,乳化作用,起泡作用,增溶作用等。
常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油的乳化,混悬液的润湿和助悬,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药物的作用,是制剂中常加的附加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还可以用于消毒、防腐及杀菌等。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也可以作为修饰剂,吸附于胶体微粒载体,对其表面进行修饰。
而乳化作用是表面活性剂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乳剂为微乳。
本文综述了微乳的处方组成及其在几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为表面现象在药剂学中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表面现象在临床药学中有多个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胶体药物制剂:胶体是由微小颗粒或分散相悬浮在连续相中的体系。
在制备胶体药物制剂时,表面现象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可以调整药物颗粒的表面性质,实现胶体颗粒的稳定分散或聚集。
乳剂制剂:乳剂是由油滴或水滴分散在另一种不相溶的连续相中形成的制剂。
乳剂制剂在临床药学中常用于口服或局部应用,如口服悬浮液和局部外用乳剂。
通过选择适当的乳化剂,可以控制乳剂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性质。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疏水和亲水性质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临床药学中。
它们在药物溶解度、乳化稳定性、润滑性和组织渗透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表面活性剂可用于改善药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调整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表面张力的测定: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引起的现象。
在临床药学中,表面张力的测定可用于评估液体药物的物理性质和稳定性,如眼药水、口腔漱洗液等。
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有助于调整药物制剂的特性和性能。
这些是表面现象在临床药学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通过理解和应用表面现象,可以优化药物制剂的性能、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表面现象知识在药剂学中的应用[摘要] 系统地综述微乳的处方组成以及不同的给药途径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状况,微乳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对难溶性药物强大的增溶作用.还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靶向作用及较高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在药剂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微乳;表面活性剂;药剂学The Application of Surface Phenomenon inPharmaceutics[Abstract] The prescription compo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methods of administration in pharmaceutics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Microemulsion,with a very good prospect in pharmaceutics in the future ,has many good characters such as good solubilization to indissolvable drugs,delayed release,targets and high bioavailability.[Key words]microemulsions;surfactant; pharmaceutics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润湿作用,乳化作用,起泡作用,增溶作用等。
常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油的乳化,混悬液的润湿和助悬,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药物的作用,是制剂中常加的附加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还可以用于消毒、防腐及杀菌等。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也可以作为修饰剂,吸附于胶体微粒载体,对其表面进行修饰。
而乳化作用是表面活性剂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乳剂为微乳。
本文综述了微乳的处方组成及其在几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为表面现象在药剂学中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处方组成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粘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
它首先是由Hoar和Schulman在1943年提出来的[1]。
从结构上可分为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及双连续型。
1.1表面活性剂的选择表面活性剂是确定微乳处方组分的最重要一步。
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界面膜,促使微乳形成。
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在微乳中的比例占到了20%-30%,至少也要占10%[2]。
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加主药的溶解性,确保制剂的稳定性。
确定表面活性剂,首先必须考虑它的HLB值,HLB值在4~7的表面活性剂可制备W/O型微乳,HLB值在8~18内的表面活性剂可制备O/W型微乳。
1.2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大部分微乳的形成都需要助表面活性剂的参与[3]。
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协助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增加界面流动性,减少微乳形成时的界面弯曲能,使微乳自发形成;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使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有较大的吸附。
这些要求决定了助表面活性剂必须在油相与界面上都达到一定的浓度,且分子链较短。
常用的助表面活性剂有短链醇、有机氨、烷基素酸、单双烷基酸甘油酯以及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等。
在这些助表面活性剂中,醇类的应用最为广泛。
醇类能提高载药量,增大药物溶解度,所形成的微乳区范围大[4]。
1.3 油相的选择大分子油相不易嵌入表面活性剂中,而小分子油相可以像助表面活性剂一样容易嵌入表面活性剂中形成界面膜,这就意味着油相分子的大小对微乳的形成至关重要[5]。
一定范围内,油相分子体积越小,对药物的溶解力越强,油相分子体积过大则不能形成微乳。
为了增加药物溶解度,增大微乳形成的区域,应选用短链油相。
常用的油相有花生油、豆油、肉豆蔻酸异丙酯、月桂酸异丙酯、中等脂肪链长度的甘油三酯类。
2 微乳在药剂学中的应用微乳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具有其他药物载体不可比拟的优点[6]:热力学稳定,可滤过,易于制备和保存;可同时增溶不同难溶性的药物,制成复方制剂;粘度低,注射时不会引起疼痛;药物高度分散,利于吸收,大大提高药物体内生物利用度;O/W型微乳可保护易水解的药物,W/O型微乳可使水溶性药物持续释放。
正是由于这些优点,近年来微乳制剂在国内外的应用日益广泛。
2.1 透皮给药系统微乳作为透皮给药制剂的载体,具有增加亲脂或亲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等优点[7]。
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特性。
它的促渗作用的机制有:增溶及提高渗透浓度梯度;增加角质层脂质双层流动性;破坏角质层水性通道;微乳完整结构经毛囊透皮吸收;药物从微乳中析出后透皮吸收[8]。
用微乳经皮给药,可以避免一些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
长效缓释微乳还可以克服频繁给药所带来的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
微乳还有易于给药,可以及时终止治疗的优点。
微乳用于经皮给药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2.2 黏膜给药系统粘膜给药是用适合的载体使药物通过口腔、鼻、眼、直肠等粘膜进入体循环而起到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
微乳因其较强的促透能力,在粘膜给药方面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鼻黏膜的穿透性较高而酶相对较少,对药物的降解作用比胃肠道黏膜低。
将微乳制剂应用于鼻黏膜给药。
可有效延长药物在鼻黏膜滞留时问,增强药效,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鼻黏膜给药可透过血脑屏障,提高药物的脑靶向性[9]。
将微乳制剂应用于眼部给药,微乳进入角膜上皮后。
药物需经过由微乳内部向介质再分配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眼部滞留时间及与角膜的接触时削,增加药物的角膜通透性。
提高药物浓度和生物利用度,避免了普通滴眼剂中95%药物由于结膜吸收或泪液排放而损失的缺点[9]。
2.3 注射给药系统微乳具有热力学稳定,可热压灭菌,也可微膜滤过;黏度低,注射时不引起疼痛;药物从微乳中缓慢释放,可延长药物体内作用时间并具有淋巴靶向性等特点,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注射用药物载体[10]。
微乳液滴的粒径小于血红细胞,黏度低,同时还具有注射体积小、缓释、靶向以及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常用于难溶性药物的注射给药。
疏水性药物的非胃肠道给药,尤其是静脉给药,是药剂工业上的主要难题,而微乳具有增溶作用可解决这一问题。
微乳注射剂除具有一般注射剂的特点外,还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注射后,药物需经过由微乳内部向介质再分配的过程,延长药物的释放,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11]。
2.4 口服给药系统微乳口服后可经淋巴吸收,避免了首过效应以及大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时的障碍。
由于表面张力较低易通过胃肠道的水化层,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12]。
微乳作为口服药物载体,可以增加疏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某些疏水性药物可制成微乳的口服制剂,该剂型适合儿童和不能吞服固体剂型的病人服用,优点是药物可以直接被机体利用,且往往吸收比片剂、胶囊剂更迅速,更有效。
3 小结现虽已有一些微乳成品上市,但仍应注意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微乳中使用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它们大多对胃肠道粘膜均有一定的刺激性,对全身有慢性毒副作用等。
在微乳制剂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寻找高效低毒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如使用磷脂、胆酸盐、胆固醇为表面活性剂,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微乳的工艺优化降低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用量[13]。
总之,微乳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稳定、吸收迅速完全、能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其口服、注射,透皮制剂均有很大的潜力。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表面现象知识在药剂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1] 梁文平.乳状液科学与技术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11-245.[2] 曹宗顺,卢凤琦.微乳及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3,14(5):289—293.[3] 吴顺芹,李三鸣,赵国斌.微乳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5):381-385.[4] 杨惊宇,严冬,罗杰英,等.新型药物制剂[J].中国医学工程,2005,13(4):378-381.[5] WARISNOICHAROEN W, LANSLEY AB, LAWRENCE MJ.Nonionicoil-in-water microemulsions:the effect of oil type on phase behaviour[J].Int JPharm,2000,198:7—27.[6] 鲁莹,刘英,蒋雪涛.新型药物载体:微乳[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9,20(4):253-258.[7] 陈华兵,翁婷,杨祥良.微乳在现代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35(8):502-506.[8] 张立超,胡晋红.微乳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31(1):44-48.[9] 杨蕊,苏乐群,黄欣.微乳在药剂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医院要学杂志,2007,27(8):1141-1144.[10] 崔晶,翟光喜,邹满.微乳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食品与药品,2005,7(1):23-26.[11] 魏红,魏昱,袁超,等.微乳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9):2287-2290.[12] 于爱华,崔晶,戴静,等.微乳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食品与药品,2006,8(9):21-23.[13] 徐辉碧.纳米医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