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4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情况甘肃省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大省之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对于该省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的主要品种、产量及调整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甘肃省农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
其中,小麦是甘肃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超过1500万亩,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
玉米是甘肃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年均种植面积约500万亩,产量在400万吨左右。
大豆是近年来种植面积逐渐增加的农作物,年均种植面积为300万亩左右,产量在200万吨左右。
除了粮食作物,甘肃省还种植了丰富的经济作物,如油菜、红枣、苹果等。
油菜是甘肃省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年均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产量在200万吨以上。
红枣是甘肃省的特色水果,年均种植面积约300万亩,产量在150万吨左右。
苹果是甘肃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作物,年均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产量在150万吨以上。
在促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甘肃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
甘肃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优良种子、绿色防治技术等,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调整主粮比例和经济作物比例,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甘肃省鼓励农民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开拓内外销渠道,提高农作物的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甘肃省还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调整农田结构,增加不同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甘肃省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延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综上所述,甘肃省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逐渐协调,农业综合效益得到了提高。
在未来的发展中,甘肃省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加强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小麦行业行业痛点与解决措施汇报人:2023-12-28•小麦种植环节痛点•小麦收割环节痛点•小麦加工环节痛点目录•解决措施01小麦种植环节痛点种子品质不高总结词种子品质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如果种子品质不高,会导致产量下降,影响农民收益。
详细描述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品质不高的小麦种子,这些种子可能存在遗传缺陷或退化现象,导致抗逆性差、产量低等问题。
解决措施加强种子质量监管,提高种子品质标准,推广优质种子,同时加强育种技术研发,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肥料使用不当总结词01肥料使用不当会导致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详细描述02一些农民为了追求高产,过度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解决措施03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同时提倡有机肥的使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详细描述小麦常见的病虫害有锈病、白粉病、蚜虫等,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种植环境等因素有关,防治难度较大。
总结词病虫害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如果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方法不当,会给小麦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解决措施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
病虫害防治困难种植成本高昂是小麦种植环节的另一个痛点,过高的成本会降低农民的收益和生产积极性。
总结词小麦种植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人工等费用,这些费用逐年上涨,导致种植成本高昂。
详细描述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加强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提高农民收益;同时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高生产效率。
解决措施种植成本高昂。
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麦生产面临的问题包括:
1. 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非常大,高温、干旱和洪涝等天气极端事件会导致小麦生长不良,影响其增产和抗性。
2. 土壤污染问题:土壤污染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也非常大。
农药和化肥的滥用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被破坏,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3. 人工成本增加:人工成本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导致小麦的生产成本增加。
应对策略包括:
1. 根据气候变化情况选择适宜种植时间:在不同的地区合理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控制小麦的生长周期,减少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 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依靠绿色生产技术,如有机化肥与植物保护剂的配合使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农药的使用量。
3. 引入现代化生产技术:引进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4. 加强土壤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方法,如地膜覆盖、点挖沟、氮磷钾合理施入等,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提高小麦的生产能力。
5.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对小麦育种、栽培、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为小麦产业的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甘肃环县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甘肃环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一个县。
该县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巴山地交汇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县级行政区域。
本文将对甘肃环县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甘肃环县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农业发展仍然处于传统模式,缺乏现代化经营理念和科技支持,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除农业外,环县也有一些轻工业和服务业,但规模较小,对经济发展贡献有限。
2. 基础设施甘肃环县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交通方面,县内交通基本以公路为主,缺乏现代化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
教育和医疗设施也相对简陋,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虽然县城的建设有所改善,但偏远山区的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 生态环境甘肃环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丽的景观,如“丹霞地貌”、“嘉陵江瀑布群”等,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
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生态旅游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未来趋势分析1.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振兴未来甘肃环县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农业现代化为主线,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这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
同时,农村振兴战略也应得到重视,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改善交通状况,甘肃环县需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首先,应加快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打通县域交通网络,便利人员和货物流动。
同时,也应加强县内乡镇道路的改造和修缮,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这将有助于提升县域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3. 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甘肃环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发展旅游业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环境质量。
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建议农业产业化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甘肃省农业正处在“爬坡”时期,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者和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战略措施,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特色产业,完善政策措施,扶植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加快发展、提升层次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
但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小,缺乏知名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和带动能力强的“重量级”龙头企业。
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
二是产业发展、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拥有数量较多的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收益较高,而甘肃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且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很少,这不仅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而且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民获利少。
要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就必须有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由于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运销大户、农户等各利益群体之间联结不紧密,利益不均衡,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与后期麦田管理要点一、2024年小麦生产特点2024年的小麦生产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气异常。
2024年的天气异常干旱,特别是春季降水偏少,导致小麦生长期间缺水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病虫害频发。
由于干旱天气的影响,小麦生长迟缓,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尤其是纹枯病、赤霉病等病害在2024年较为严重,对小麦产量造成了较大损失。
3.高温天气。
2024年夏季气温持续偏高,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高温使小麦地上部分生长速度加快,而地下的根系生长受限,导致根系不发达,影响了小麦的灌浆和籽粒饱满度。
二、后期麦田管理要点针对2024年小麦生产的特点和困难,进行科学合理的后期麦田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后期麦田管理的要点:1.加强灌溉管理。
鉴于2024年干旱情况严重,及时进行灌溉是保证小麦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要根据小麦的需水情况,合理安排灌溉措施,确保小麦的水分供应充足。
2.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后期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除了合理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外,还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3.控制高温伤害。
夏季高温天气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不利,因此要采取措施控制高温对小麦的伤害。
可以在小麦地面覆盖草木灰、秸秆等物质,减少地面的温度。
同时加强通风和降温措施,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积极应对异常天气。
遇到异常天气,如旱情、雨情等,要及时调整麦田管理措施。
对于干旱天气,要加强灌溉,保持麦田土壤湿润;对于多雨天气,要及时剪去高秧,保证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
5.合理施肥。
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合理施肥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后期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及时调整施肥方案,保证小麦养分的供应和平衡。
6.注意田间管理。
后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杂草的生长和繁殖,保证小麦的生长环境清洁和充足的光照。
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甘肃张掖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不断支持,甘肃张掖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现状、政府支持政策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甘肃张掖农业发展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甘肃张掖的农业现状,该地区农业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个领域。
在种植业方面,甘肃张掖的主要作物包括小麦、玉米、甘薯等,其中小麦是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在养殖业方面,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养殖种类有牛、羊和猪等。
此外,甘肃张掖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苹果、葡萄、核桃等,在储备粮食和食品产业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政府在推动甘肃张掖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种植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政府还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的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溯源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未来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的趋势将持续向着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发展方向发展。
一方面,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将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引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通过精确施肥、水肥一体化、无人机巡检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将成为甘肃张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传统农业模式已难以持续发展。
未来,甘肃张掖农业将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政府将加大对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观念,推动农业绿色化转型。
甘肃省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杨文雄,杨长刚,王世红,柳娜,张雪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甘肃省作为中国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的11个省份之一,其小麦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但相比其他10个省份仍有较大差距。
本文在总结“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产业在优良品种选育、抗旱栽培技术研发以及综合技术集成等方面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甘肃小麦产业生产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及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麦;生产技术;建议;甘肃省Development and Suggestions of Wheat Production Technologyin Gansu ProvinceYang Wenxiong, Yang Changgang, Wang Shihong, Liu Na, ZhangXueting(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Lanzhou 730070)Abstract: As one of the 11 provinces that have the wheat farming field of over 1000 mu, the wheat industry whe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Gansu province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yet there is still a great gap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10 provinc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Gansu province in the fine varieties selection, the research ofdraught-resis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 as well as the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wheat industry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Gansu wheat industry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Key word: Whe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Suggestions;Gansu province小麦是甘肃省最主要的口粮作物,种植面积曾多年维持在133.3万hm2左右[1-3]。
近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其种植面积不断压缩,已低于100.0万hm2[1,2]。
“十二五”期间甘肃各地认真贯彻国家及省上文件精神,加大小麦种植技术投入,积极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大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以“稳面积提单产”的策略来确保主粮安全[4]。
目前,甘肃省小麦单产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受种植规模制约,总产仅约250.0万t,而甘肃省每年小麦需求量约450.0万t,自给率不到60.0%,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2]。
总结甘肃小麦“十二五”生产技术投入水平、分析“十三五”生产技术需求态势对持续保障甘肃口粮供给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1 甘肃小麦生产特点1.1 甘肃小麦产区生态生产条件甘肃小麦种植区域大体可划分为陇东、陇南、中部以及河西等四大片区[3]。
其中,陇南麦区年降水量550~650 mm,年均气温8.9~11.7℃,降水和热量条件较好,但地块小,坡地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机械化水平低。
锈病和冬春干旱是限制其产量的主要因素。
陇南是中国著名的条锈病的策源地和重发区,该区域条锈菌源头控制对保证中国麦区安全具有战略意义[5]。
陇东麦区属黄土高原一部分,年降水量多为500~550 mm,年均气温8.5℃,≥10℃活动积温2600~3300℃,土层深厚、蓄水保墒性能好[6,7],地势较平坦,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但小麦返青至抽穗需水最多的3~5月降雨较少,越冬死苗较普遍。
该区域晚春霜冻危害几率大;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红矮病、黄矮病、暴雨、冰雹也时有发生。
中部麦区冬、春小麦兼种,面积各约占一半,年降水约400 mm,年均气温7.3℃,旱情严酷,旱薄相连,旱寒同驻,山地比例也较大,机械化程度低,1/3的小麦可以利用黄河水、洮河水、井水灌溉。
但旱地麦田产量低而不稳,一般年份单产仅1800 kg·hm2-左右。
主要灾害是干旱、干热风和蚜虫危害。
河西麦区降水仅有36~200 mm,主要依靠祁连山雪水灌溉,属绿洲灌溉农业区,以春小麦为主。
该区域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机械化程度高,技术集成和规范化种植水平较高,是我国小麦高产地带,属于高产稳产区。
主要灾害是干热风和蚜虫危害。
1.2 “十二五”甘肃小麦产量特点“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生产的总体特点是:面积在波动中下滑、单产在波动中提高、总产基本稳定。
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是压减了浅山易旱低产区、南部条锈病核心越夏区以及河西走廊灌区种植面积。
“十二五”期间,小麦占甘肃粮食作物的面积比例为29.3%(27.9%~31.3%),总产比例为24.3%(22.3%~25.8%)。
“十二五”期间,虽然全国小麦实现“十一连增”,但甘肃省上年和下年相比,5年中单产表现为“四年增、一年减”,减产年份为2013年。
甘肃小麦75%分布在旱地,年际间单产的波动起伏首先与年际间的降水差异密切相关、其次与年际间气温、病虫发生情况、技术因素有关[7,8]。
甘肃省地理气候复杂多变,同年份不同产区间气候条件也相差较大,因此引起年份间单产差异的气候因素较其它省份更为复杂[8]。
“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平均的面积、总产、单产分别为:80.1万hm2、269.4万t、3366.0 kg·hm2-。
其中,面积以2011年最大(84.0万hm2),2013年最小(78.6万hm2),面积最大缩减率6.9%;单产以2011年最低(3171.0 kg·hm2-)、以2015年最高(3525.0 kg·hm2-),最大增产率11.2%;总产以2013年最低(258.0万t)、以2015年最高(277.0万t),总产最大提高率为7.4%。
2 “十二五”甘肃小麦生产技术发展2.1 优良品种技术“十二五”期间甘肃共审定小麦新品种60个,而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多达120个,但年种植面积超过0.67万hm2只有8个。
其中,陇南麦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兰天、中梁、天选和川麦系列,陇东麦区主要有陇鉴、陇育、平凉和西峰系列,中部麦区主要有西旱、定西、永良、临麦和银春系列,河西麦区主要有永良、武春和陇春系列。
冬小麦应用范围较大的是以兰天19、26为代表的兰天系列,春小麦则是以宁春4、39号为代表的宁春系列灌区品种和以西旱1号、2号为代表的西旱系列旱地品种。
在优质品种方面,“十二五”重点推广应用的冬小麦品种有陇鉴301、兰天10号等,春小麦品种有宁春39号、武春3号等。
甘肃是中国气候类型最丰富的省份,因此需要适应性多样化的品种支持,其当前种植品种推广中的突出问题为:品种多乱杂、利用技术体系不健全,加上受环境复杂多变影响,生产上仍以种植中筋或不能归类的品种为主,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不到30%[9,10]。
2.2 栽培技术2.2.1 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十二五”期间,甘肃在小麦抗旱防旱技术上,主要推广了各种覆盖技术、耕作纳雨蓄墒技术。
主要技术如下:(1)覆盖保墒栽培技术。
在地膜覆盖栽培方面,主要在旱地应用推广了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全膜双垄沟二茬种植小麦技术和膜侧沟播技术。
每年地膜小麦种植面积约20.0万hm2,其中2/3为全膜覆土穴播。
在秸秆覆盖栽培方面,主要有休闲期阶段性覆盖技术、全程覆盖技术以及由甘肃农业大学于2013年研发的“秸秆带状覆盖技术”[11]。
该技术利用玉米秸秆整秆、采取“种的地方不覆、覆的地方不种”,不减少播种量、局部密植,适用于年降水250~550 mm、一年一熟的广大旱作区冬小麦和马铃薯种植[11,12]。
(2)工程抗旱技术。
主要在旱地推广应用“梯田+水窖集雨+地膜+结构调整”的工程抗旱技术,通过拦水、蓄水、保水、用水等四大技术环节,形成了雨水拦蓄入渗、覆盖抑蒸、雨水富集叠加利用等一套比较完整的旱作技术路线,更加增强了应对干旱的主动性。
全省工程抗旱技术应用面积约13.3万hm2。
(3)灌区节水灌溉技术。
灌区小麦在节水灌溉技术上,主要推广了免冬灌免耕覆盖节水灌溉、垄种沟灌、微垄沟灌、隔沟交替灌溉等四种节灌技术。
“十二五”期间,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区渠系水利用率由55.4%提高到61.6%,灌溉水利用率由48.2%提高到53.6%,灌溉定额约降低600.0 m3·hm2-,产值提高15.9%。
2.2.2 播种技术广泛宣传“七分种、三分管”理念,提高播种质量。
主要推广了精量半精量机条播、宽幅精播、适期晚播、抗旱播种及穴播等技术。
具体在水肥条件较好、群体较大、个体和群体矛盾较突出的高产麦区重点推广了精量播种技术和宽幅精播技术;在气候不稳定、土壤水肥和耕作整地质量较差的旱地麦田重点推广了半精量播种技术。
宽幅精播技术较传统机条播技术普遍增产8%以上。
而在山旱地用穴播代替条播和撒播,可抢时播种、提高出苗率,较条播和撒播增产5%~10%。
此外,针对近年来秋冬季气温偏高,冬小麦冬前旺长影响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长的实际,推广了适期晚播,有效降低了条锈病秋苗发病和越冬死苗率。
2.2.3 科学施肥技术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等重点环节,做到了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6.7万hm2,氮肥后移面积达到18.0万hm2,同时,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高温堆肥等方法,努力增施有机肥。
在旱地小麦,推广了适当增施磷钾肥技术,一般旱地小麦氮∶磷以1.0∶0.8左右为宜,增施磷肥在促根系、提高抗旱和抗干热风能力、促粒重的作用效果明显,能增产8.0%以上。
同时,推广了弱苗田趁墒追肥、春季沟追化肥、秸秆还田、缓释肥、生物菌肥、生物精制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