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理论 共32页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32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建设了很多口惠而实不至的项目,而后滩公园则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浦江沿岸14公顷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2010 ASLA Awards - Excellence of Design )。
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Powerful and Exquisite)”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这块长条状的地块,曾是上海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机的棕地。
而如今这里成了野生生物的天堂、天然的洪水控制系统和都市田园。
该公园由俞孔坚领衔的中国设计公司——土人设计进行设计。
他的团队撕下黄浦江岸原有的水泥防洪堤,代之以只需少量维护的一系列松散的生态友好型的岩石作为防范上海遭受洪水的高效系统。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使用可持续材料,”俞教授告诉我们。
“后滩公园中的栈道完全取材于竹子,而对于从旧场地的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我们也予以回收并整合到了各种新的建筑里”。
黄浦江的水质是劣5类,中国最差的水质。
通过叠瀑墙、梯田和引入低维护、生长期短的芦苇、玉米、水稻和荷花等湿地植物这些自然过程的净化,如今后滩公园沿岸的水质已经达到了3类。
这就意味着每天有240 0立方的水经过后滩公园的净化处理可被作为非饮用水安全地用于世博会的各个地方。
这种利用自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可节约50万美元。
后滩公园的农作物随季节轮换着生长,目前这里向日葵灿烂地盛开、水稻也在吱吱地钻出地面。
“这里成了野生物种的避难所,”俞教授说。
“如今,成群结队的鸳鸯和乌龟在黄浦江安了家,而等到世博会落下帷幕时这里将会有更多物种,因为这里的生境将不断改善并持续生长。
”简介:后滩公园以一种生命系统的姿态证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可为社会和自然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态水治理和雨洪调控方式。
这一独特的、生产性的、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展现未来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以低管理成本、高收效景观为基础的新美学的一曲赞歌。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引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1.1场地历史沿革: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1.2现状概况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
大师作品赏析(三)上海园博后滩公园景观设计
上海园博会中的后滩公园景观设计由园林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主持设计的。
公园幽然娴静,景观具有更多的别样韵味。
该公园景观设计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杰出奖。
后滩公园为一狭长带状绿地,绿地中间为一条水系,整个公园形式现代简洁。
设计特别注重生态化的处理,应用植物虽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但是却非常的美观,真正达到了功能与美观的兼具性。
后滩公园是一块狭长形的绿地,此处是公园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是主要活动中心,小品的形式很美……
在乡土植物中蜿蜒的木栈道,呼应远处凌空飞渡的现代桥梁,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
木栈道一侧的座椅,鲜艳的大红色与翠绿的乡土植物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秦皇岛汤河公园的红飘带如出一辙。
锈迹斑斑的铸铁小品,形式简洁现代,体现出历史和沧桑的感觉,与公园生态化的景观一脉相承。
夹在芦苇丛中的木栈道,颇有古典园林中竹径幽深的味道
木栈道比主路要低两米左右的高度,避免了主路的喧嚣同时使游客们能够更加的近水
铸铁小品在此构成了框景的效果,将远处的城市景观框入画中
简单的喷泉小品,水柱从一堆堆的碎石中涌出,设计得很有味道
临近黄浦江一侧的较大型的景观小品,造型简洁而优美
廊架顶部是用木柱排列而成,阳光充足的时候斑驳的阴影效果应该会很有意境。
廊架下同样设置了大红的现代座椅,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该休息设施同样无法遮雨
站在高处俯瞰公园,碧水蓝天,郁郁葱葱的种植结合大红的座椅,效果真的是美仑美奂…..
本文由北京忆江山景观设计公司整理提供。
中国上海世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北京土人)概要: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位于黄浦江之东岸之与浦明路之间,南临园区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8公顷。
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2009年10月建成。
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
最终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
后滩公园不但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得生态净化水系统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自我循环净化,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板。
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边的原有4公顷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植被。
同时,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的回归。
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
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的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
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初步结构设计第一章设计总说明第一章设计总说明一、总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上海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它在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后滩公园位于园区围栏区西南角,北临黄浦江,南临世博场馆区,东接中心绿地,西接外城区。
后滩公园园址内发现的黄浦江城区段一片天然湿地非常罕见,如何贯彻生态和谐、资源整合、节能环保的原则,保护、开发和利用天然湿地景观是探索上海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展示世博主题、体现和谐城市的绝佳载体。
受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开展了本工程的初步设计。
二、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1.相关政策、规范和文件1.1相关政策、规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89.12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98.8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④《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⑤《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 67-95)⑥《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⑦《上海市绿化条例》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89)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⑩《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1.2相关规划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③世博会园区世博公园相关规划④世博会园区轮渡(水门)工程相关规划⑤世博会园区浦明路道路工程相关规划1.3相关批文①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上海世博会主体工程主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的批复》②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关于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沪发改城(2007)167号③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关于《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的批复,沪绿(2007)153号④《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⑤《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防汛墙工程勘察报告(初勘)》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航运、水工、航道咨询报告》2.自然条件2.1气候条件场地地处北亚热带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气候温、湿润,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案例今天咱来说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这个超酷的地方。
一、位置和基本情况。
这后滩公园就在上海那黄浦江畔,就像是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那繁华都市的江边。
以前啊,这块地可能就是普普通通的江边地儿,说不定还有点乱糟糟的呢。
可现在完全不一样啦,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大公园。
二、公园里的独特景观。
1. 湿地景观。
那里面有一大片湿地,就像大自然的小水世界。
湿地里的水啊,清澈得很,还能看到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水草也随着水流轻轻摆动,就像是在跳舞一样。
你要是走近湿地,还能听到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呢,像青蛙的呱呱叫,仿佛在开一场小型音乐会。
2. 梯田式的花园。
有那种梯田式的花园,一层一层的,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
春天的时候,花开得五颜六色的,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
沿着梯田走上去,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花的海洋里漫步,微风一吹,花香扑鼻,整个人都陶醉了。
3. 江边步道。
江边的步道那可是绝佳的散步去处。
一边是浩浩荡荡的黄浦江,江水奔腾不息,江上还有船只来来往往,有的是那种大货船,装着满满的货物,感觉像是江上的大力士;另一边就是公园的美景。
在步道上走着,既能享受江风的吹拂,又能欣赏到公园的绿树红花。
三、环保理念的体现。
1. 水的净化。
这后滩公园在水净化方面可厉害着呢。
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净水器,把那些可能有点脏的江水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设计,像是湿地的过滤啊,植物的吸收啊之类的,变得清澈干净。
那些脏东西被植物和微生物分解转化,就好像是一群小清洁工在默默地工作。
2. 生态多样性保护。
公园特别注重生态多样性的保护。
为了让小动物们有个家,他们保留了很多原生的植物和栖息地。
各种鸟儿都喜欢来这儿,因为这儿有它们爱吃的虫子,还有安全的地方做窝。
你经常能看到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或者在湿地边觅食,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型的自然保护区。
四、对市民和游客的意义。
1. 休闲好去处。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后滩公园就是一个超级棒的休闲场所。
平时工作累了,周末或者下班后来这儿,散散步,遛遛狗,在草坪上野餐一下。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案(完整版)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案俞孔坚,凌世红,⾦圆圆引⾔: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
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绿地之⼀,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侧所有⽤地。
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绿地。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业和仓储⽤地。
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地岸线长约1.7公⾥,总⾯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房、码头等⼯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地总⾯积相应扩⼤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停车场⽤地⾯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期⽤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地总⾯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处理和⽣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1.1场地历史沿⾰: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
从场地曾⾪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事记的上限也⾃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
按照⾃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
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1.2现状概况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业和仓储⽤地。
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线1#污⽔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处理⼚;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部分场地标⾼在4⽶到7⽶之间。
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约2⽶。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桩基防汛墙两种。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1000字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成功举办,展出面积达到528万平方米。
在世博会园区内,有着众多的世界名胜古迹、建筑风格和现代科技,成为上海人民和游客心灵和触觉的体验,同时对于今天的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世博会园区正在进行后续开发,探寻新的可能性。
其中,后滩公园的规划设计是重点。
以下将介绍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1. 规划背景后滩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园区内,总用地面积约为193.3公顷。
该项目是《上海世博会展园区总体规划》中规划的原则之一,旨在继承世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绿色、智慧、可持续的示范性城市公园。
后滩公园项目拟分两期建设,一期总用地约103.3公顷,计划于2021年完成建设。
2. 设计理念后滩公园的设计理念是“带绿融城,以城为绿”。
其中,“带绿融城”是指在公园设计中完美融合了城市建筑和自然美景,创造出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感到舒适、愉悦和自由的空间。
同时,“以城为绿”代表公园将满足城市居民绿化需求,以建设高品质、可持续的绿色公园为核心。
基于这两个理念,设计师尤其强调环保、可持续和低碳原则,同时通过融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造出一座高品质、智慧、现代和绿色的城市公园。
3. 设计主题后滩公园的主题是“花落后滩,爱上公园”。
公园的设计理念与主题完美相配,以绿为主调,以景为重点,以生态为关键点,通过不同的景观元素的相互融合,呈现了公园的卓越品质。
公园设计将以植被、景观、生态和文化为核心,在公共服务、人文氛围、交通和界面设计等多个方面全面发挥公园的作用和功能。
园内将建立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包括以绿地、水系、景观等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生态体系。
通过生态系统构建和智能管理,公园将制造出一种健康、安全和具有科技感的空间体验。
4. 设计要素(1)植物景观设计:后滩公园是以绿色为主打的简美公园,因而设有以植物为主的景观设计,分布有林带、草坪、花坛、湖、岛等一系列需要植物美化的设计元素,将打造出具备时尚感、丰富多彩、简洁大方的绿色城市感。
上海后滩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来源 ] 中国旅游景观[ 作者 ] 佚名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依据上海总体规划,上海绿地发展的主要内容为绿地、林地和湿地。
因地制宜地保护、利用世博会会址内后滩处因黄浦江潮汐影响形成的一片天然湿地,是探索上海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课题,为此按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世博主题,贯彻生态和谐,节能环保、资源整合的原则,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衔接和融合成为我们此项目规划设计的依据。
设计特色------一条蓝带串起的四大文明蓝带: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
三带一区滨江芦荻带:场地北侧是由芦苇和荻草构成的生态滨河岸线,由布道穿越,自然而亲切。
内河净化湿地带:场地中部形成内河湿地,通过过滤渗透层与黄浦江相通,建立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将河水净化,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梯地禾田带:利用千年一遇防洪堤与湿地的5米高差,形成高差错落的梯田,植五谷与经济作物,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
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吸引鸟类栖息。
三场九园三场:分别为西端“空中花园”广场(通过改选利用工业建筑形成),中部水门码头广场,东端漂浮的花园(与会展区相联系)。
九园:在场地中建立多个艺术“容器”,形成多重体验空间。
开道网络以网络的形成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体验空间,形成便捷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统。
四种文明:“滩”的回归、田园江水、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滩”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回归自然,追忆渔猎文明。
田园江水: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遗存:保留工业化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化:构建生态系统,建立多重体验与开放空间,畅想后工业时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