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弹性
- 格式:docx
- 大小:21.23 KB
- 文档页数:3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弹性》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二节《有趣的弹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弹性的概念,探索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并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性的定义,能够识别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
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弹性物体的特性,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3. 能够用语言描述弹性物体的特点,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并能用语言描述。
教学重点:识别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感受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气球、小木块、尺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弹簧、橡皮筋、气球、小木块、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弹簧,邀请一名幼儿拉一拉,观察弹簧的变化,引导幼儿关注弹簧的弹性。
2. 讲解弹性的概念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弹性是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
3. 探索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份学具,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找出具有弹性的物体。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气球,提问:“气球具有弹性吗?为什么?”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气球的弹性特性。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各种物体,让幼儿判断哪些具有弹性,并说明原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有趣的弹性》2. 内容:弹性定义具有弹性的物体弹性物体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弹性物体,并与家长分享。
答案示例:我的玩具弹簧、妈妈的橡皮筋、爸爸的车轮胎等。
2. 作业要求:用画笔或文字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幼儿掌握了弹性的概念,并能用语言描述弹性物体的特点。
课后反思如下: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幼儿,要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有趣的弹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三节《弹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弹性的定义、弹性的表现形式、生活中的弹性物体以及简单实验。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性的概念,理解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特性。
2. 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3.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弹性的概念,进行弹性物体的分类。
教学重点:观察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的变化,了解弹性物体去掉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橡皮筋、气球、小球、积木、教案、板书材料等。
学具:每组一份弹簧、橡皮筋、气球、小球、积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气球,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气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
2. 教学新课(10分钟)(1)教师通过气球、弹簧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的变化,去掉力后能否恢复原状。
(2)讲解弹性的定义,引导幼儿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
(3)出示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如橡皮筋、小球等,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弹簧,提问:“这个弹簧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的变化,去掉力后能否恢复原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弹性2. 内容:弹性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力后能恢复原状。
弹性物体:气球、弹簧、橡皮筋、小球等。
弹性分类:天然弹性物体(如弹簧)、人造弹性物体(如橡皮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具有弹性的物体,记录下来,并尝试进行分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对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弹性》反思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弹性》反思1、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弹性》反思设计意图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
孩子们不停滴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
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1、积极主动的探索光斑的形状、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能探索光斑的形状,变化,用流利的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1、本次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又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份。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活动过程一、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1、游戏:镜子和光。
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扒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2、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字儿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是从哪里来的他为什么会动3、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二、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1、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三、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1、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2、幼儿操作、实验。
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3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四、活动延伸: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是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弹性》引言:本节课的主题是“有趣的弹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将了解和体验弹性的概念,并发现物体的弹性特质。
通过亲身实践和观察,孩子们将培养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
活动一:观察弹性材料1. 提供一些常见的弹性材料,例如橡皮球、弹簧、橡胶泥等。
2. 让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的特点,尝试拉伸、挤压等操作,体验其弹性和柔韧性。
3. 引导孩子们讨论,探究为什么这些材料可以拉伸和恢复原状。
活动二:制作弹簧玩具1. 准备所需材料:彩色纸、铁丝、胶水等。
2. 引导孩子们根据提供的指导图案,用彩色纸包裹铁丝,制作出一个简单的弹簧玩具。
3. 孩子们亲手制作玩具,并体验其弹性特性。
活动三:探究弹性力1. 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实验。
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例如橡皮球、铁球、塑料球等。
2. 让孩子们将这些物体从不同的高度落下,观察它们的反弹情况。
3. 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具有不同的弹性力,引导他们讨论和总结。
活动四:游戏探索弹力1. 组织孩子们进行弹力游戏,例如橡皮球接力、弹力跳绳等。
2. 在游戏中,孩子们将亲身体验弹力的作用,感受到弹力的趣味和有趣的物理现象。
活动五:制作室内弹跳场1. 在室内设置简单的弹跳场,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体验弹性的乐趣。
2. 利用大颗粒球或橡皮球等材料,让孩子们尝试投掷和弹跳,体验弹力带来的乐趣和反应。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孩子们对弹性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发现了物体的弹性特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学习和玩耍中感受到了科学的乐趣。
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有趣的弹性》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上学期科学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有趣的弹性”。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弹性的概念,探索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理解弹性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性的定义,能够识别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体验弹性带来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弹性的概念,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观察、探索、表达具有弹性的物体,培养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气球、小球、积木等具有弹性的物体。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弹簧、橡皮筋等教具,让幼儿观察并猜测它们的特点。
引导幼儿说出“弹性”这个词,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理解弹性的概念,并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如:弹簧拉伸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筋可以弹射出去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用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索,找出具有弹性的物体,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4. 分享与交流(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弹性的概念和特点。
6. 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我们今天发现的这些具有弹性的物体,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具有弹性的物体吗?”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弹性》2. 内容:弹性定义: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变形,去掉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特性。
具有弹性的物体:弹簧、橡皮筋、气球、小球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弹性物体,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示例:沙发、床垫、篮球、乒乓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弹性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发现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但在表达时还需加强引导。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弹性》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物体的性质》,详细内容为“有趣的弹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弹性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并理解弹性物体的一些基本特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并理解弹性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弹性的物体。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弹性物体的特点。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究、乐于分享的学习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弹性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
难点: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弹性物体的特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具有弹性的物体(如弹簧、橡皮筋、气球等)、实验器材(如小车、斜坡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尺子、橡皮筋、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个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的特征。
(2)教师将气球吹大,然后放手,让气球弹跳,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弹性现象。
2. 讲解与探究(10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气球为什么能弹跳?还有什么物体也具有弹性?(2)幼儿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
3. 例题讲解(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弹簧,让幼儿观察弹簧的弹性现象。
(2)教师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弹簧的弹性特点,引导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
4. 随堂练习(5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弹性的物体,观察并记录物体的弹性特点。
(2)幼儿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2)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弹性》2. 板书内容:(1)弹性的概念(2)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体(3)弹性物体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弹性现象(1)观察一个具有弹性的物体,如橡皮筋、弹簧等。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弹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有趣的弹性”。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弹性现象,探索弹性的基本特性,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弹性的基本概念,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现象。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弹性的概念,能运用弹性现象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体验弹性现象,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气球、皮球、尺子、小木块、粉笔等。
学具:每组一份弹簧、气球、皮球、尺子、小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弹簧,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请幼儿用手按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形,然后放手,观察弹簧的恢复。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弹簧可以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叫什么?”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气球、皮球、尺子等物品,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有没有弹性?它们为什么会具有弹性?”(2)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弹性的概念及弹性物品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教师提供小木块、粉笔等物品,让幼儿进行弹性实验。
(2)让幼儿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六、板书设计有趣的弹性1. 弹性概念2. 弹性现象3. 弹性物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幼儿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具有弹性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2)与家长一起讨论这些物品的弹性特点。
2. 答案:(1)具有弹性的物品:弹簧、气球、皮球、橡皮筋等。
(2)弹性特点:受力变形,不受力时能恢复原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弹性的概念和特点,培养了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弹性现象的观察和探索,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幼儿尝试制作简单的弹性玩具,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弹性》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探索物体与空间》,详细内容为“有趣的弹性”。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动手操作,探索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弹性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弹性的概念,知道弹性是物体特有的属性。
2. 培养幼儿观察生活中弹性物体的能力,提高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弹性的概念,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弹性是物体特有的属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气球、皮球、尺子、小木块等。
学具:每组一张记录卡、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弹簧,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幼儿关注弹簧的弹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3.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个弹簧、气球、皮球和尺子。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拉伸弹簧、挤压气球等方式,观察弹性现象,并记录在记录卡上。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小木块,提问:“这个小木块有弹性吗?”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判断小木块是否具有弹性。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弹性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弹性2. 内容:(1)弹性的概念(2)生活中的弹性物体(3)弹簧、气球、皮球的弹性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弹性物体。
(2)为什么弹性对物体很重要?2. 答案:(1)生活中的弹性物体:弹簧、气球、皮球、橡皮筋等。
(2)弹性对物体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恢复原状,提高物体的使用寿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弹性的概念,并学会了观察生活中的弹性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弹性》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第三节《有趣的弹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弹性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品,并学会简单区分弹性和塑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弹性的定义,知道弹性物体在受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能运用弹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弹性的概念,学会区分弹性和塑性。
教学重点:观察、体验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品,了解弹性物体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气球、橡皮筋、尺子、小球等。
2. 学具:每组一份弹簧、气球、橡皮筋、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幼儿观察、触摸教具,引导他们发现弹簧、气球、橡皮筋等物品受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特点。
(2)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在受力后会发生什么变化?2.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弹性的定义,让幼儿了解弹性物体受力后能恢复原状的特点。
(2)通过实例讲解,让幼儿学会区分弹性和塑性。
3. 随堂练习(1)出示各种物品,让幼儿判断哪些具有弹性,哪些具有塑性。
(2)邀请幼儿上台演示,验证他们的判断。
4. 小组讨论(1)让幼儿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弹性。
(2)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弹性》2. 内容:(1)弹性的定义(2)弹性物体的特点(3)生活中具有弹性的物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生活中具有弹性的5个物品。
(2)试解释为什么这些物品具有弹性。
2. 答案:(1)弹簧、气球、橡皮筋、尺子、小球等。
(2)这些物品在受力后能恢复原状,因此具有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掌握了弹性的概念,学会区分弹性和塑性。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弹性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松紧带和麻绳,初步感知物体的弹性,并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尝试利用铅笔制作简易弹簧。
3、对弹性感兴趣,体验科学探索和制作弹簧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搜集若干有弹性的物体,如弹簧及带弹簧的物品(弹簧秤、拉力器等)、松紧带、橡皮球、海绵等,投放在科学区中,供幼儿自由活动时操作。
2、长度相同的松紧带一根和麻绳一条,弹簧一根;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松紧带、麻绳、弹簧、扭扭棒、铅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松紧带和麻绳,引入主题。
1、师:你们看,这两条东西是什么呀?它们一样长吗?
教师手拉长松紧带,提问:它们现在还一样长吗?
2、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桌子上都有一根松紧带和一条麻绳,请你们现在玩一玩。
二、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物体弹性。
1、幼儿动手操作实验材料,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多种玩法。
第1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