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五 第12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课件】(75张)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75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两次世界大战无疑是最为惨痛和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它们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样的。
首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而德国、美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崛起。
后起的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这就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疯狂扩军备战,直接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三国协约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
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争夺霸权,使得欧洲的局势剑拔弩张。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这一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随后,德、俄、法、英等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惨烈的战役。
比如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等。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双方伤亡近百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据统计,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死亡一千多万人。
战争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城市和乡村被摧毁,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
同时,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专题1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总体特征: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动荡、分化和重组的年代,以战争与革命(包括十月革命、亚非拉斗争)为主题,世界从战争走向和平,革命继续发展,国际秩序从无序走向有序,两种社会制度并存,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知识点0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难点】一战后国际秩序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3)各国间的不平衡性加剧,原来先进的国家在很多方面被后起的国家超越。
2.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形成与表现实质地位或影响英德矛盾(主要矛盾)(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2)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1)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2)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德俄矛盾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俄奥矛盾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巴尔干地区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3.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争夺。
(2)军事上:列强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参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课时强化训练10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宁夏银川市高三模拟)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
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
这意味着( )A.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B.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救俄国C.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D.一战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由“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可知,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故选C;A、B、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2018·广东省高三模拟考试)《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广大人民要求停止战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导致其与群众的矛盾尖锐,故“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故B正确;“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并不是当时俄国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不符合当时俄国史实,故C错误;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矛盾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3.(2018·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模拟)有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大战”,是一场于 1914 年至 1918 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起因相当复杂。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根本原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德国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这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产生了激烈冲突。
巴尔干半岛向来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这里民族众多,宗教复杂,领土争端频繁。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
一战的主要参战国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同盟国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协约国则有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
战争在陆地、海洋和天空全面展开。
在陆地上,出现了堑壕战这种残酷而持久的战斗形式,士兵们在泥泞的战壕中忍受着恶劣的条件和巨大的伤亡。
海战中,新型的战舰如无畏舰投入使用。
而在空中,飞机首次被用于侦察和轰炸。
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估计,约有 1000 多万人丧生,2000 多万人受伤。
许多城市和乡村被摧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一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它导致了多个帝国的崩溃,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同时也促使了一些新国家的诞生。
在社会方面,战争引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妇女在战争中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和责任。
在军事方面,一战促进了军事技术的进步,坦克、毒气、飞机等新型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从 1939 年持续到1945 年。
战争的起因同样是多方面的。
经济危机是一个重要因素。
1929 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德国、日本等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为了摆脱危机,它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也是原因之一。
德国的希特勒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等法西斯头目掌握了政权,推行侵略和种族主义政策。
2019-2020学年度最新历史中考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题:01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东西方世界(学生版)8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史专题01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东西方世界(学生版)一、考点分析1、十月革命2、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凡尔赛—华盛顿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6、罗斯福新政7、法西斯本专题考点在中考中占据的比重较大,分值较多。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看,考查的重点有: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九国公约》、罗斯福新政、等。
其中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是高频考点。
考查的题型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为主。
备考时,要注意比较列强召开的会议及影响,尤其是针对的相关条款;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罗斯福新政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与联系,预测2013年中考本专题知识继续以选择题与材料题出现。
二、知识详解考点一: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11月2.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经过: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
4.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5.意义: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向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二: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年2.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3.内容:①固定的粮食税代替粮食收集制。
②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
③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4.结果: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5.意义:①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日益巩固。
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集体化创造了条件考点三:斯大林模式(1)措施①工业方面:1928—1937 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中外关联横向扫描第10讲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20世纪初~1945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条件(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3.意义: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列宁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普遍义务劳动制。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九)专题九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知识线索线索一两次世界大战线索二国际格局的演变二、专题演练1.如果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学习主题,以下属于这一主题的内容是①巴黎和会②杜鲁门主义③《北大西洋公约》④科索沃战争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随着苏联解体、两极解体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B.经济发展不平衡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D.地区冲突激烈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式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B.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C.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世界大战的硝烟因时间推移而消逝,却带给人类永久的反思。
下列关联不正确的是A.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B.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C.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D.1945年德国法西斯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下面三幅地图,按一战前夕、冷战时期、冷战之后顺序排列的一组是①②③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为它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所抵消。
”以下国家的发展史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的是①1799——1814年的法国②1933——1945年的德国③1933——1945年的美国④1936——1945年的日本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极格局的相同点有①都维护了世界长期和平②都由大国所控制③都是在大战后形成的④都因大战而解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家关系结构。
第十二讲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文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总体特征:20世纪上半期(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及两种现代化模式探索调整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政治: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索并建立,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初步调整,并行发展,相互借鉴。
文化:现代主义艺术兴起,反映人类精神空虚和迷茫,电影电视艺术发展进步抓主干·通史整合整合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过程:①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②“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③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巩固政权:①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严重威胁。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③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
时段特征政治上: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受经济危机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被推向战争的边缘。
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科技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的发明,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考向一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和结果(1)措施①对内经济政策扶助大企业。
从1929年11月起,胡佛政府通过扩大信贷和减低公司所得税的方法,给资本家以财政援助。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把35亿美元借贷给银行、工业和铁路企业,帮助资本家渡过难关。
通过新关税法。
1930年6月国会通过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
新关税法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农产品市场,实际上,它保护了美国垄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利益,使他们免受外国进口产品的竞争。
在农业方面,胡佛政府还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减少“过剩”农产品,缓和农业危机。
再有一项就是通过复兴金融公司向农场主贷款。
②对外经济政策胡佛政府采取措施保证美国投资安全,并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使美国的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
③社会维稳政策一方面胡佛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扩大就业,维护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