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方法述要

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方法述要

关于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国外掀起过一次高潮。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比较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到80年代以后也一直受到各国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这一热潮中也蕴藏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是研究过于简单化和经验化,二是方法论开发比较薄弱。具体地说,如研究处于分散状态,缺少集成的模式,许多研究只是简单地指出比较对象的异同点,缺乏对原因及可靠性的分析;比较管理学科中经验主义的东西比较多,缺乏理论构建,也缺少定量的方法;研究中存在地域局限性,对群体作用、文化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等等。对我国一定时期的管理研究项目进行文献调查,也发现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如一般的比较说明多,规范的比较管理研究方法及其方法论和相应的专门工具比较少;大量的研究只停留在国与国的对比分析,研究方法的系统性、针对性比较弱等。因此,对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是非常必要和有重要意义的。一、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思维原则有学者认为,比较管理研究在整个管理研究中更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形成科学的比较管理的方法论,必须首先确立其应有的基础理论体系和认识论基础。[1]差异理论和规律理论是比较管理研究最基本的认识论基础。所谓差异理论是以差异现象为对象,研究差异存在的普遍性、差异结构、运动过程及其发展和转化、差异对象及差异场域、差异效应、差异原理及应用的学说和方法论。差异存在的普遍性说明了进行比较管理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规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规律性奠定了比较管理研究的基础,差异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到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研究中,应遵循以下思维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比较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企业本身是个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部门、个人、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同时企业又是社会这个更复杂庞大的系统的一部分,与外界不断进行着交换。因此对企业管理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时,一方面应将企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把整体效益和目标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宏观、中观的经济、政策、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系统性的比较容易浮于表象,难以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发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规律。二是全面性原则。比较研究最忌讳的就是片面的观察、分析问题。如只看到被比较双方的差异而看不到其共性;只看到眼前问题而

忽略历史背景;在进行国别比较时,只看到对方的长处而看不到其短处,等等。片面的比较就像盲人摸象,无法真正客观认识现实。三是中立性原则。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是造成管理差异的主要因素。任何研究者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其思维和价值趋向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容易以本位文化的有色眼睛过滤其他文化中的各种管理现象,使比较的过程失去客观的基础。研究者应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认知和判断惯性,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客观中立地看待和理解被研究各方的事实和规律。四是动态原则。企业本身是动态的,有着从产生到发展到蜕变或消亡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方法述要[摘要]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经过几十年世界各国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具有制约性的是方法论开发的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科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三方面阐述了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关键词]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C9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8)05-0097-02闫进宏作者简介闫进宏,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广东广州,510632)。2008年第5期-97-

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需要和特征。因此,比较管理研究应以动态而不是静态的眼光看待管理现象。五实践性原则。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回归到实践。比较管理研究应注重从实践中得到真理,避免主观臆断;对先进管理手段和理念能否借鉴、如何借鉴,必须结合实践需要和客观条件。二、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步骤有学者认为,比较管理研究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一是目前状况与过去某个时期(基期)或历史发展状况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或基于时间的比较。二是某对象系统和其他系统间的比较,也可称之为横向比较或基于空间的比较。三是实际状况和目标要求的比较,也叫系统比较。由于它着眼于系统改善的前景和理想境界,追求持续发展,因而是最有意义的比较。[2]关于具体的程序和步骤,有学者指出了现有方法的缺陷,并给出相对全面的研究模式。[3]一是确定研究框架的理论范畴。仔细选择组织中的因变量,并寻找理论支撑,然后在相关的自变量基础上选择特定的研究场所。研究场所普遍具有的因素可以作为环境参数。这种方法能使研究者用更详细、更有理论性的语言解释研究发

现,并在相似或不同的样本中发现细节。二是充分获取与研究框架有关的概念性和功能性知识,并加以应用。早期跨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广泛、深入的知识基础。当我们不太可能进行国际规模的研究时,研究者应努力寻找国内或双文化协作者,并深入阅读相关文献,从而掌握与所研究文化有关的最新知识。三是样本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规范样本选择方法。要保证跨文化研究的有效性,就必须有比研究客观实践更广泛的跨文化的样本。可以把样本选择过程看作一个在成本、时间和随机性、普遍性之间的权衡。而在确定每一种文化中的样本量时还要在成本、回报、解释性和样本错误发生率之间进行权衡。研究者应从两种文化的样本比较开始。更成熟的研究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文化和维度来实现。要尽可能地在各个分析层次进行随机抽样,并在研究的数据分析和结果部分清楚地说明样本层次的区别。四是进行工具设计。可以用现成有效的量表,也可视需要开发新量表。制作量表的步骤是先通过会议、文献查阅、焦点讨论等形式生成项目,然后进行因素分析、可靠性测量和有效性检验等。五是数据收集。六是数据分析。量表中因子数量越多分析过程越复杂。研究者应尽量把数据纳入系统化的分析工具。如果数据允许,最好使用多样化的手段。七是数据解释。解释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一步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如建立同一国家/文化内变量相关性标杆,只有当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大于这一标杆时,比较才有意义;研究结果的外部有效性,框架、样本和情景参数决定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等。三、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学者提出了比较研究法(相同点比较、相异点比较、异同点结合比较)、类比研究法(剩余类比、定量类比、模拟类比等)和其他研究方法(描述法、因素分析法、统计研究法、归纳法、演绎法)。为适应方法论体系的规定性要求和比较管理研究的需要,我们归结出在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有:一是分析综合法。二是归纳演绎法。三是类比分析法。这三类方法都是一般研究方法。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比较研究,如比较教育学、比较文学、比较法学等均可根据需要采用。所以它们也是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基本思想方法。四是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有学者认为,对经济和管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重要基础是P.切克兰德的方法论,其核心内容或关键词是对归纳结果(现实系统)和演绎结果(概念或目标系统)的比较与改善。[5]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根据多特征从多方面来综合考虑,并坚持定性与定

量分析相结合,这也是比较管理研究所应遵从的重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在进行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研究分析中,定性分析是对对象及其内外环境的性质、特征和方向的认识,定量分析是使研究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更为直观和可衡量。这两种方法有效结合,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精确和规范,也更有说服力。此外,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共同发展,学科间方法论的相互借鉴和交叉合成趋于普遍,对新思维、新技术的采纳和应用也不断增多。借鉴其他学科科学的研究方法为自己所用,也是比较管理研究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管理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等方法来进行,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的新领域。[参考文献][1]俞吾金,汤勤.比较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反思[J].复旦学报,1999,(3).[2]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3]S.Tamer Cavusgil,Ajoy Das.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empirical cross-cultural research:A survey of the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a framework[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Vol.37,1997,(1),71-96.[4]杨海涛.比较管理学导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5]袁治平.多重比较管理研究方法论及其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6).责任编辑:杨向艳-9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