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的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岛啤酒采用的渠道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分销渠道模式,一种是大客户。
直分销渠道模式,其渠道模式为:事业部——啤酒厂家——零售终端。
直供模式概括地说就是:“门对门服务”、“地毯式轰炸”。
“门对门服务”即从厂门到店门直接送货上门;“地毯式轰炸”即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卖啤酒的销售点。
全国市场的销售分公司和办事处已发展至 49 个,有效覆盖全国主要市场。
所谓大客户模式,就是厂商将产品交付经销商,由经销商自行对当地市场进行开辟,而厂商只在产品和服务上做配合。
青岛啤酒运用这种模式实现了经销商和厂家两方面资源的整合:一方面有效利用经销商在当地市场的各项优势资源,有效的开辟和拓展市场;另一方面,厂商设立专门的人客户经理,提供费用申请、培训咨询、促销指导等方面的专业服务,配合经销商的市场操作。
青啤的渠道模式为:青啤—经销商—批发商—零售终端—消费者;青啤—经销商—零售终端—消费者;长度分别为 3 ,2。
因此青啤的渠道模式为中长型。
不同长度的渠道有不同的特点,零级渠道:易启动、快周转、强推销、稳价格、近市场;(控制、集中目标市场)。
一级渠道:比零级渠道的效率高,比多级渠道的分销速度快;多级渠道:渠道网点多,路线长,快速铺设大范围市场,市场辐射的半径大,风险分担(灵便、高覆盖)。
其渠道渠道宽度有密集型分销和独家型分销两种,由这两种混合成为混合型渠道。
密集型渠道为宽渠道,独家型渠道为窄渠道。
独家分销适合成本率先战略,控制渠道比较容易,分销商的竞争度比较低,能够节省一定费用,但是市场覆盖面校,顾客接触率低,过分依赖中间商。
密集分销适合集中化战略,市场覆盖面达,顾客接触率高,能够充分利用中间商,但是控制渠道比较难,由于分销商多所以控制渠道比较难,费用高,分销商之间为了争夺创造商的资源竞争激烈。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组员:王帅陈思吉吴雨桥汤竹君——2012年11月18日目录一、公司产品介绍1.1企业发展历史 (3)1.2企业现状 (3)1.3产品介绍 (3)1.4营销概况 (3)1.5 执行概要及目标 (4)二、营销环境分析2.1经济环境分析 (4)2.2政治法律分析 (5)2.3市场文化背景 (5)2.4技术背景 (5)2.5消费者行为分析 (5)三、SWOT问题分析3.1优势(S) (6)3.2劣势(W) (6)3.3机会(O) (6)3.4威胁(T) (7)四、STP目标市场定位理论4.1市场细分及目标选择 (7)4.2目标顾客分析 (8)4.3市场定位 (9)五、4P营销策略5.1产品策略 (10)5.2 价格分析 (11)5.3渠道分析 (12)5.4产品分析 (13)六、总结6.1总结 (13)一、企业介绍1.1 企业发展历史1.1.1 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1.1.2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
1.1.3 1916年,日本人侵占了德国商人的股份,买下英国商人的股份,将公司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
1.1.4 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工厂由青岛市政府当局派员接管,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
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行政院青岛区产业处理局将工厂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
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青岛啤酒才变为国有。
1.1.5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运用兼并重组、破产收购、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青岛啤酒在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1.1.6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426.18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1.2企业现状目前品牌价值502.58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青岛啤酒的营销策略分析班级:市场营销(应用)2013-1班组号:第三组组名:老司机小组成员:邓国倩、苏惠琴、谭昱辉覃德旺、庞炎波目录1、概述 (1)1.1公司简介 (1)1.2公司的历史沿革 (2)2、市场分析 (2)2.1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状况 (2)2.2主要经营方式 (3)2.3主要竞争对手 (3)3、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 (4)4、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5)5、市场定位与品牌定位 (5)5.1市场细分 (5)5.2目标市场选择 (6)5.3市场定位与品牌定位 (6)6、产品策略 (6)6.1产品组合 (6)6.2产品组合策略 (7)6.2.1扩大产品组合策略 (7)6.2.2低价产品策略 (7)6.2.3高价产品策略 (7)7.分销渠道策略 (8)7.1渠道结构 (8)7.2渠道决策 (8)8、价格策略 (9)8.1定价方法 (9)8.2价格策略 (9)8.3非价格策略 (9)8.3.1产品品牌个性化 (9)8.3.2广告策略 (10)9、促销策略与公共关系 (10)9.1促销策略 (10)9.1.1广告促销和名人促销 (10)9.1.2情感促销 (10)9.1.3文化促销 (11)9.1.4体育促销 (11)9.1.5新闻促销 (11)9.2公共关系 (11)9.2.1形象公关 (11)9.2.2网络公关 (11)10竞争策略 (11)10.1差异化竞争策略 (11)10.2趋势 (12)11、主要结论与展望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3)1、概述1.1公司简介青岛啤酒公司的基本情况青岛啤酒,全称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啤酒始建于1903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
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和上海相继上市,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在市场并购方面都可圈可点。
青岛啤酒是内地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其产品“青岛啤酒”分销到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啤酒市场中最知名的中国品牌。
自1997年1月以来,青啤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收购活动。
青岛啤酒市场营销案例分析青岛啤酒作为中国最大的啤酒品牌之一,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在中国市场,青岛啤酒占据了非常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啤酒行业的领导品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青岛啤酒在市场营销领域所采用的策略和成功之处。
1.品牌定位和市场定位青岛啤酒的品牌定位是高端啤酒品牌,同时也强化了其中国文化身份的特点。
品牌口号“ 在青岛,你啤酒” 不仅强调了品牌的地域特点,还突显了品牌的质量和个性。
在市场定位方面,青岛啤酒在国内市场的目标消费者群体是广大消费者,但重点是以中高端消费者为主要目标群体。
在海外市场方面,主要针对一些中产阶级消费者。
2.宣传和广告青岛啤酒在广告宣传方面非常成功,其营销策略与宣传方式结合得好,宣传效果非常突出,使品牌在市场上成为了知名品牌。
它的广告以其精湛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联系,提高了品牌的忠诚度。
除了在媒体广告等传统渠道上投入大量资金外,青岛啤酒在现场推广方面也非常成功。
例如,它举办了许多啤酒节活动,包括世界啤酒节等,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消费者。
3.产品质量和创新青岛啤酒从一开始就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
该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致力于开发新口味和更具时尚性的包装设计。
一些产品上线的同时也引起了市场的热议,成功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
4.品牌延伸青岛啤酒的操作不仅停留在啤酒本身,也推出了系列产品,例如啤酒勾兑饮料,这使品牌在更广泛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总之,青岛啤酒的市场营销策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的品牌定位清晰,宣传策略完美、产品质量和创新表现突出、以及成功延伸品牌影响力等。
undoubtedly.。
青岛啤酒案例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青岛啤酒案例分析青岛啤酒是源于德国酿造工艺的啤酒制造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的的制造商涌入啤酒制造业,但青岛啤酒在传承历史的背景下,采用了有效的营销策略,使得它不仅没有衰落,更成为国内啤酒制造业的龙头。
优势:1、品牌优势。
相对于其他啤酒制造商来说现在的青岛啤酒有着明显的品牌优势,这是多年使用精准的营销策略的结果,青岛啤酒虽然只是一个品牌,但却逐渐成为青岛的象征,人们知道青岛是因为青啤。
2、文化优势:一年一度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在每个暑假开幕,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上千百种啤酒品种,也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青岛啤酒通过传播啤酒文化来巩固自己在行业的地位,也让青岛啤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地区优势:也许是青岛啤酒在开始就选择了并购的策略,开始是在山东范围内,后来扩展到全国。
不仅使得多个地区的啤酒制造商被并购,也使得青岛啤酒的名字越传越远。
劣势:1、文化劣势:一些地区的啤酒品牌虽然名气不如青岛啤酒,但是已经深深的被当地人所熟识,青岛啤酒并购这些企业的时候,若不注意品牌替换的过渡,就会深深触及本地人内心对于本地文化的信仰,使得当地消费者产生很大的排斥心里,导致代理商不敢轻易代理,销量无法达到预期。
2、地区劣势:青岛啤酒是来自北方的啤酒品牌,虽然在北方的许多城市已经享有盛誉,但对于南方的消费者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品牌。
此外,青岛啤酒通过并购的方式占有的生产商虽然在工艺上与原配方保持一致,但是由于水土的原因,仍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品质。
机会:1、从青岛国际啤酒节的举办可以看出,青岛当地政府将青岛啤酒作为一种旅游文化在传播,这是青岛啤酒的一个重要机遇。
2、国外对于啤酒需求很大,因此,能够把握住国外市场对于一个啤酒品牌来说很重要,青岛地处于山东半岛的沿海区域,港口发达,开发国外市场是青岛品酒的一个重要机遇。
二、案例分析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运用兼并重组、破产收购、合资建厂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青岛啤酒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0多家啤酒生产基地,基本完成了全国性的战略布局。
1.青岛啤酒系列并购的动因 (1)提高市场份额市场份额代表着一个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可以使青岛啤酒获得某种形式的垄断。
这种垄断既能带来垄断利润又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青岛啤酒对全国各地的啤酒生产企业开展的的横向并购对提升青岛啤酒的市场份额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显著。
青岛啤酒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
通过行业集中,相应地青岛啤酒的市场权力也得到扩大。
例如:青岛啤酒在1999 年9 月收购上海啤酒有限公司后.就开始在上海建立其在青岛已实验成熟的“直供模式”。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青岛啤酒从青岛运酒液,在上海啤酒厂分装的“青岛啤酒”已经供不应求了,以致于青岛啤酒集团华东事业部有关人士感叹说:“我们的铺货率已达到了90%以上”。
(2)低成本扩张青岛啤酒奉行“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先做大,后做强”,“名牌带动”、“资产重组”为核心的“大名牌”发展战略。
并充分发挥品牌及技术优势,以民族资本为主,以弘扬民族工业为旗帜,扩大规模经济,整合民族工业力量,力争把青岛啤酒建成具有超实力的,跨地区青岛啤酒在扩大自身经营规模的方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投资新建分支机构来扩大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并购获得现成的生产能力。
比较两种扩张方式,后者的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快”,具备能够“买到时间”这一优势。
青岛啤酒正是看中了这一优势,强调了企业发展中的机会成本,通过不断的并购,迅速扩大生产和销售市场。
青岛啤酒在全国各地大量并购濒临破产、经营不善的啤酒企业的缘故,就是为了保证其并购的低成本性。
而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青岛啤酒又有效地降低进入当地市场的壁垒。
若青岛啤酒以新建生产厂的方式进行,可能就会受到当地政府及现有啤酒企业的激烈反应产生的阻力,加大进入成本。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论文题目青岛啤酒并购整合的案例分析学生姓名窦仁俊指导老师巩娜年级 10 级专业会计学学号 **********成绩二〇12年6月目录摘要一、引言 (4)二、理论分析框架 (5)三、公司背景介绍 (6)四、青岛啤酒的并购历程 (7)(一)第一阶段:1994—1996年并购的探索期 (7)(二)第二阶段:1997—1999年末并购的发展期 (8)(三)第三阶段:2000年—2002末并购的成熟期 (9)(四)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并购再起 (10)五、青岛啤酒并购后的整合策略及原因分析 (10)(一)青岛啤酒并购后整合的原因 (10)(二)青岛啤酒整合策略 (11)(三)财务业绩分析 (15)六、结论与启示 (19)(一)结论 (19)(二)启示与思考 (19)参考资料 (20)摘要当今,全球啤酒总产量出于平稳上升状态,产量增速也逐渐趋于稳定。
世界啤酒消费总量在不断的增加,而亚洲的消费量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亚洲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啤酒行业的领军者。
而亚洲啤酒消费量长期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的中国啤酒市场的兴旺,我国的啤酒市场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市场。
本文以我国的青岛啤酒为例,通过对青岛啤酒的并购历程的简单介绍,讲解青岛啤酒并购特点,并购决策及并购后的产业整合,大规模的扩张,让其成为国内啤酒行业的榜首。
本文将以其并购与整合作为核心,对青啤在并购与整合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优势以及透露出的隐患弊端进行分析,并针对在此并购整合过程中问题关键词:青啤、兼并、整合、扩张一、引言在我国,啤酒行业是一个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产业,从1900年诞生以来,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期的七十多年间几乎是一片市场空白。
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啤酒市场的需求量呈现出几何级数的迅猛膨胀,中国啤酒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最多时竟达800多家啤酒企业,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青岛、燕京、珠江、哈尔滨、金星等几家大的啤酒集团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成为支撑中国民族啤酒工业的脊梁和中坚力量。
目录一.公司简介 (2)二.公司背景 (2)三.青岛啤酒净利润创利税新高的原因 (3)1.开设社区酒吧 (3)2.创新销售渠道 (3)3.对酒类行业数字化转型 (4)4.多元化的产品结构 (4)5.关闭厂房 (5)6.增值税率下调 (5)一.公司简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啤酒制造、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业务。
目前公司国内拥有62家全资和控股的啤酒生产企业,以及2家联营及合营啤酒生产企业,分布于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规模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啤酒行业领先地位。
其生产的青岛啤酒为国际市场上最具知名度的中国品牌,已行销世界一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二.公司背景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
目前品牌价值1637.72亿元,连续16年蝉联中国啤酒行业首位。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
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8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6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啤酒行业领先地位。
2018年,青岛啤酒全年共实现啤酒销售量803万千升,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65.75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4.22亿元,同比增长12.6%。
呈现利润增长高于收入增长、收入增长高于销量增长的健康发展态势。
目前,青岛啤酒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丹麦、俄罗斯等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区域,为世界第五大啤酒厂商。
青岛啤酒发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啤酒销量719.5万千升;营收249亿元,同比增长5.31%;净利润25.9亿元,同比增长23.15%,前三季度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青岛啤酒在2019年三季度报告指出,报告期内,青岛啤酒持续提升中高端品牌定位,不断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继续保持了在国内啤酒中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
4.面对中国啤酒市场和消费群体的变化,青岛啤酒价格策略和销售渠道是否也要相应改变?面对中国啤酒市场和消费群体的变化,基于产品定价理念和中国啤酒行业的价格战,青岛啤酒应采用既不回避,也不推波助澜的定价策略。
如果不参与价格竞争,再好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也肯定不会高,如果大打价格战又势必会影响利润,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青岛啤酒应定价上做出重大的理性突破,采取产品线的定价策略,即在做产品定价决策时,将若干产品纳入系统的考虑范畴,目标是产品总体利润的实现而不是单一产品的利润实现。
第一、"作为主品牌的青岛啤酒定价采取快速撇脂的定价策略,将价格定得相对于大多数潜在顾客的经济价值来讲比较高,以便从价格敏感性较低的消费者细分中获得利润,此部分消费者往往看重的是产品的差异和品牌的价值。
青岛啤酒一直以来在消费者心目中就是高品质、高价格的形象,因此青岛啤酒品牌的定价策略就是高定价策略。
第二、"对于副品牌山水、崂山、汉斯等采取成本领先策略,与主要竞争对手在价格战中抗衡。
即产品价格中很大一部分是单位增量成本变动成本或增量固定成本,价格溢价较小。
这些产品是公司的战斗产品,主要的使命是做大销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摊销工厂的固定成本,同时牵制竞争产品,使竞争对手留在廉价产品的渠道内。
一般来说,啤酒的价格往往分为四个环节,即经销价格、分销价格、终端价格和零售价格。
在价格链的设置上,青岛啤酒在主品牌和副品牌上也应体现出共同点和差异化。
共同点是无论是主品牌还是副品牌,价格链的设计都是自后而前的,即先根据市场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产品定位定出终端零售价格,然后再根据利润分配、成本制定以及竞争对手对比分析制定出终端价格、分销价格和经销价格。
不同点则是主品牌的价格链往往是全国统一标准,不论是黑龙江还是海南,主要的青岛啤酒价格都是统一的,至少在经销价格上是统一的。
而副品牌则更多兼顾了各区域市场的消费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对比,同时结合细分市场的消费特点,往往具有更多的自由设计空间,因此区域间的价格链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4PS营销理论(一)产品分析:(1)产品定位青岛啤酒倾向于中高档产品定位,低端产品少,其原来的产品生产线属于中高端产品,经过几年扩张式发展,产品生产线逐步走向完善,种类也逐步齐全起来,产品逐渐包括中低档等大众化产品。
目前青岛集团主要分为两条产品生产线:1、青岛啤酒产品线,其定位在高端产品,标准为大方典雅、有品位、高贵、优质优价。
2、青岛啤酒家族系列产品线,其定位在中低端产品,标准为大众化、物美价廉、平易近人、地方消费者喜爱。
具体子品牌介绍表(2)品牌营销多品牌营销战略:青岛啤酒采用多品牌营销战略,各个品牌通过各自的特殊定位,全面出击,席卷了中国啤酒市场。
青啤的多品牌发展战略是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实施该战略之后,使广告投入成本大大降低,无形资产迅速增强。
具体来看,多品牌战略主要有如下优势:(1)主、副品牌相互推进、互为补充,从而提升了整体形象。
青啤集团把“青岛”品牌作为主品牌,将并购企业的原有品牌作为副品牌,使之在运作中相辅相成。
青啤通过对扩张企业注入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企业CI形象,并在商标上加注“青岛啤酒系列产品”字样,使原品牌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得到同步提升。
同时,青啤产品也实现了多品牌、多价位、多品种、多规格的特点,扩大了原来“青岛”品牌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剑双雕”的效果。
(2)避免了单品牌廷伸所产生的弊端,维护了主品牌的定位和形象。
经过长期市场的洗礼,青岛啤酒已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了特定的定位和相对定的核心内涵,甚至形成一种文化,而且具有不可取代性。
青岛啤酒是经过几代人创造出来的定位于中高档的著名品牌,拥有“高雅、华贵”的绅士文化内涵,消费者甚至是一种身份和风度的体现。
青啤考虑到新扩张的企业由于各方面都没有真正达到青岛啤酒应有的水平,如果允许其使用“青岛”品牌,必然会弱化原来品牌的形象,并进而影响整个市场。
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1994年,青啤斥巨资收购扬州啤酒厂,在青啤的技术、工艺、管理等诸多软件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就把产品换上了“青岛”商标。
企业背景青岛啤酒公司创立于1903年,以下简称青岛啤酒。
1993年6月16日公司注册成立,并与同年在香港和上海成功发行上市了H股和A股。
1996年,曾任青岛第二食品厂厂长及青岛大洋食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彭作义先生加盟青岛啤酒,出任总经理。
自此实施了长达5年的大兼并战略。
2001年,金志国出任青啤总裁以后,进行了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大”的第一次战略调整,把青啤从“扩张” 阶段带入了为期5年的“整合”阶段。
2006年,经过深入的战略分析,金志国认为整合后的青啤在管理、运营、营销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提升,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实力,所以又提出进入“整合与扩张并举”的发展阶段。
2007年基于对未来竞争形势的分析,公司进行了以优化价值链为主的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将公司总部和原有的七个区域营销公司依据公司总体价值链进行专业化分工,成立投资、营销和制造三大中心的一体化运营的管理架构,建立了“结构一体化、资源集约化、分工专业化和执行一致性”的组织体系。
管控模式青啤集团组织架构分为三层,如图4-1所示。
形成集团公司—区域事业部—子公司的三层管理架构。
集团总部作为决策中心和资本运作中心;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和区域管理中心;下属子公司则是成本中心和质量控制中心。
图4-1三层管理架构青岛啤酒采用一体化组织管理战略,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总公司负责集团的战略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和企业策划,下设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
如图4-2中上部区域所示。
其中,制造中心负责公司的采购和制造环节,而营销中心负责公司的销售和市场职能。
在资金管理模式上,对营销中心与制造中心采取收支双线的资金链条机制。
营销中心实行“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资金统一由总公司结算中心管理。
制造中心则根据股权投资关系,采取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下的资金链机制。
并能对各级子公司实施重大投融资集中管控,对日常资金分散管理。
区域事业部管理,如图4-2中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