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几处“中国人”的含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字词+批注九年级上——16 孤独之旅文|曹文轩[批注]可分析题目,抓住“孤独”与“旅”,引导学生理解“孤独”在旅程环境变化中的变化。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批注]刚刚出发时:环境描写表现的人物心理——不舍无助。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
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
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跟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让人觉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了。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把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然后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本文运用的是驳论据的批驳方式。
作者在第3-5段中,先是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又针对对方提出的三个论据,层层批驳,指出在XXX的错误引导下,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现在是在发展“自欺力”。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答案:1.三个“事实”,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加强了语气。
三个“事实”是对对方论据的否定,为下文揭示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作铺垫。
2.他信力指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
它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新词,属于修辞中的仿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反动派当局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形象,极具讽刺性。
3.上文呼应的话:(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XXX,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XXX,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3、小组合作,理解本文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及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2、理解本文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及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演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的今天令世界瞩目,中国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却遭受帝国主义强国的侵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我们以前学过鲁迅的散文及小说,但同学们是否知道杂文也是鲁迅先生所擅长的一种文体,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刺向敌人的匕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二、出示学习目标:1、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3、小组合作,理解本文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及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检查预习:1、生字:搽脊梁诓骗玄虚省悟前仆后继2、解词: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3、介绍背景: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并且让同学们回去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下面我们找同学来交流一下自己搜集的情况。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可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补充:“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放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各种求神拜佛活动,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先生于1935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评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 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
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三、理解词义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
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2.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3.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
4.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6.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7.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8.诓骗:说谎话骗人。
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⑧):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问题解疑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精选11、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5、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6.“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 ___7.选文第1节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________8.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________9.理解下列句子或短语中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这就是中国的脊梁________②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________③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________④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________⑤要自己去看地底下________10.文章③~⑤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论敌的论点和论据,并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发展着的是()。
这两句话,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11.阅读第⑨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文中画线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1)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12.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13.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能否找出文章中一两个例子加以剖析。
14.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中国人”的理解
徐开质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1989()Z1
【摘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中国人”,出自不同人的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全文一共用了六个“中国人”,可以分成三大类型四种情形: 一、中华民族的败类。
第一种情形是梁实秋所说的“中国人”。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梁实秋之流所说的“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笼统说法。
【总页数】2页(P15-16)
【关键词】自信力;梁实秋;伤今;文中;超阶级;全一;国民党反动派;人观;中域;心典【作者】徐开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读出你的自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J], 余青;
2.由“自信力”说开去——浅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辩艺术 [J], 成秀芹;李树棣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本研读五题 [J], 谷瑞丽
4.思、读、写:初中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处理为例 [J], 马晓霞
5.思、读、写:初中生思辨能力培养的三个层面——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处理为例 [J], 马晓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知识讲解成果检测在线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讲解编稿:王胜华审稿:徐冬杰责编:陈为华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发达,人民安居乐业,非常幸福。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体会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知识汇总1、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
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三、理解词义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
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2.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3.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
4.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6.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7.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8.诓骗:说谎话骗人。
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⑧):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问题解疑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
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有得很好,好在哪里?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10.(4分)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回答各题。
【201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对方的事实论据是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信地、信物、信国联)。
(2)今年正值“五四”百年纪念,前人用他们的青春诠释了“中国的脊梁”的真正含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分析】本文列举中国人两年前、不久以及现在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的变化引出文章的论点,接着通过驳论的论证方式来论证观点,最后列举从古以来种种努力向上等的人来指出什么是中国的脊梁。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论证方式。
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先列举了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的观点,然后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故本文的论证方式的驳论。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
参考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
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点拨:解答此题,应先把握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批驳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的是驳论据的批驳方式。
如作者在3-5段中,先是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又针对对方提出的三个论据,层层批驳,指出在国民党的错误引导下,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现在是在发展“自欺力”。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2.“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1.三个“事实”,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加强了语气。
三个“事实”是对对方论据的否定,为下文揭示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作铺垫。
2.他信力指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
它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新词,属于修辞中的仿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反动派当局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形象,极具讽刺性。
3.上文呼应的话:(1)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理解探究
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幺。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地底下:当时还处于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状元宰相:当时国民党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2、然而,在这笼罩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中国人:广大人民。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中国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于是有人感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
5、驾驶这也算根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自信力失掉了。
中国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毛泽东终生不曾见到过鲁迅,鲁迅也终生不曾见到过毛泽东。
在这种互未谋面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心心相通,主要是在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理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思想交融与人格景仰。
另外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是,冯雪峰为毛泽东与鲁迅的相知起了搭桥的作用。
《我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近年来,关于我国人自信力的讨论在社会上越来越热烈。
一些人认为我国人越来越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文化、历史和发展前景失去信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我国人正经历一次自信重塑的过程,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逐步建立起更加健康、自信的心态。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和分析。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从历史、文化、社会和个人心理等多个维度来探讨“我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希望能够为你带来启发和思考。
一、历史维度的思考我们不得不提及我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遭遇。
从鸦片战争到近代的列强侵略,以及自身的战乱和内忧,这一段历史给我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长期以来,自卑、焦虑、甚至自我怀疑的情绪在我国社会中弥散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人已经失去了自信。
相反,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人民对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追求和努力。
历史并不能简单地否定了我国人的自信力,而是在不断塑造和重塑着它。
二、文化维度的思考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这个文明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我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挑战和冲击。
这是否意味着我国人失掉了自信?我认为不然。
我国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是无法轻易动摇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和自豪地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这种自信来源于对我国文化的理解和执着。
三、社会维度的思考在当代社会,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国家,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走在世界前列。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社会问题和争议,这些问题给我国人的自信力带来了挑战,甚至会让人感到焦虑和迷茫。
但我想说,这些问题并不能成为我们判断我国人自信力的唯一标准。
相反,正是面对这些问题,我国人要更加自信地寻求解决之道,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个人心理维度的思考我想提及个人心理对于我国人自信力的影响。
鲁迅“舍⾝求法的⼈”指的是谁?鲁迅在《中国⼈失掉⾃信⼒了吗》⼀⽂中曾说:“我们⾃古以来就有埋头苦⼲的⼈,有拼命硬⼲的⼈,有为民请命的⼈,有舍⾝求法的⼈……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舍⾝求法”的“法”指的是什么呢?不是法律,也不是⼈世间的公平正义,⽽是佛法。
⽽“求法的⼈”指的是法显和尚,是对法显和尚的赞扬。
鲁迅并⾮佛教徒,但他与佛教却有着极不平常的渊源。
他在家中是头⽣⼦,却⾝材矮⼩,体弱多病。
⽗母怕他养不⼤,便按照绍兴民间的习俗,他他抱到住家附近的长庆寺,寄名于住持和尚龙祖法师。
龙祖法师为他取法名长庚,并赠送银⼋卦⼀个,上⾯镌刻“三宝弟⼦法号长庚”8个字。
从此,鲁迅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了寿镜吾先⽣的三味书屋以后,他还常常在课余出⼊长庆寺院,看望龙祖师⽗。
事隔⼏⼗年之后,鲁迅还撰写了这段⽣活的回忆散⽂《我的第⼀个师⽗》,热情褒扬龙祖师⽗及其弟⼦的叛逆精神,⿎励⼈们冲破精神上的枷锁,与世俗社会抗争。
此⽂后来收⼊散⽂集《且介亭杂⽂末编》中。
鲁迅嗜书如命,⼀⽣读书⽆数,⾟亥⾰命后,他对佛教书籍产⽣浓厚兴趣。
在这段时间⾥,他集中阅读了《瑜伽师地论》《翻译名义集》《肇论略注》《⼤唐西域记》《⽞奘法师传》《⾼僧传》等佛教⽅⾯的书籍。
他的同学、同事和好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民三以来,鲁迅开始看佛书,⽤功很猛,别⼈赶不上。
”为购买佛教⽅⾯的书籍,鲁迅花去了⼤部分薪⽔。
据其1914年的⽇记记载,在这⼀年的购书中,有⼀半以上是佛教书籍,计有近百种,仅4⽉19⽇⼀天,他就买了《华严经》等35册,平时⼀次购买10册、20册更是常事。
在庆贺母亲鲁⽼太太60寿诞时,他还施资⾦陵刻经处刻印佛教⽂学作品《百喻经》。
为了⼴收佛教典籍,鲁迅还与许寿裳约定:“我们两⼈买经不必重复。
”对于⼀些难于搜求却讹误较多的佛教书籍,鲁迅就亲⼿抄录和校勘。
如1916年3⽉3⽇⽇记记载:“夜写《法显传》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几处“中国人”的含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深刻含蓄并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单是“中国人”一词在文中就有多种含意:
1、要论中国人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蒙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
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
...。
(此处指极少数顽固....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此处的状元宰相是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的是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在。
(指广大人民)
3、中国人
...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指所有的中国人)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
...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