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 格式:ppt
- 大小:579.00 KB
- 文档页数:30
1950年至1970年中国大陆通俗文学之我见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发展方向也是多姿多彩,其中,通俗文学作为一个特别的体裁类型,它的发展久盛不衰。
所谓通俗小说,即是为满足社会大众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创作的一类小说。
它以娱乐和消遣大众作为创作目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传奇色彩,笔墨较少着力于深层社会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主要分为:言情、武侠、历史等类型。
通俗文学的发展是久盛不衰的,从先秦的寓言故事到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代的拟话本小说、清朝的四大谴责小说以及清末民初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体现。
但是,从建国后开始的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政治活动和以阶级斗争为主的路线政策,导致通俗文学的市场趣味与建国后的政治教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读者现实的阅读心理要求扩大通俗文学的生存空间,而主流文学则力图将文学纳入硬性的政治规范之内,所以通俗文学的创作、出版都受到挤压,发展丧失了活力。
但是,值得强调的是,通俗文学只是丧失了发展活力而并非是发展中断,前面已经说过,由于建国后的政治压抑,使得通俗小说的发展艰难缓慢,这就促使了通俗小说的发展不得不顺应时代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怎样才能做到顺应时代的要求呢?俗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聪明的作者在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为通俗小说戴上了革命的帽子,其效果就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还能起作用,这样一来,不仅发展了通俗小说,而且与当时的政治教化也不相互冲突。
从当时比较流行的曲波的《林海雪原》、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以及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为代表的革命小说来看,这些作品使用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典型化的人物塑造以及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方式,总体上有着章回小说的痕迹,并且大量使用巧合来营造通俗小说所需要的传奇性效果。
同时,小说以革命和斗争为主要故事内容,不管经历多少磨难打击,小说的结局往往都是让人欢喜的,隐约之中暗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紧迫性,这使得小说紧贴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