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0年代小说创作
- 格式:pptx
- 大小:187.78 KB
- 文档页数:20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第一节:概述革命历史题材军事战争类: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描写农村革命: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冯德英《苦菜花》传奇类小说:曲波《林海雪原》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红色经典都具有一定传奇色彩,这类传奇性更加强烈,政治化色彩被小说的娱乐性稀释了)表现知识分子成长:杨沫《青春之歌》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李劫人《大波》李六如《六十年变迁》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一代风流》的第一部,第二部《苦斗》)姚雪垠《李自成》现实题材: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萧军《五月的矿山》草明《火车头》第二节:《青春之歌》自1958年1月出版以来,除了个别文章外,绝大部分文章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什么?格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一小说是一个那个时代标准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叙事:主人公的出身、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蒙蔽、困境,脱胎换骨,终成正果,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讲述话语的年代”有关英雄成长的规范——血海深仇、离家出走,在共产党人引导下追求革命,克服自己的种种局限、不足,被捕入狱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最后成为共产党员。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寓言”,一部20世纪现代革命背景下的“天路的历程”。
二知识分子改造叙事(主题):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不仅反抗封建家庭、同时也背弃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思想,自我改造,与工农相结合,走向革命的过程。
被看成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改造手册”),这是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补充与丰富,并事实上构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新的类型——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并正面塑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
基于上述原因,小说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可,还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描写中国70年代生活的书有:1.《活着》- 余华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家庭在20世纪70年代的生活。
通过主人公福贵一家的经历,展示了那个时期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民的顽强生存精神。
2.《平凡的世界》- 路遥这本书以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中国为背景,通过复杂的家族和社会关系,展示了那个时期城乡生活的面貌。
它关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3.《白鹿原》- 陈忠实这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白鹿原上两大家族的恩怨纷争,描绘了那个时期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4.《人生》- 路遥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生活在70年代中国西北农村的年轻人的生活经历。
通过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选择,展示了那个时期农村青年的追求和困境。
5.《红高粱家族》- 莫言这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九儿的家族故事,描绘了那个时期农村社会的生活和人民的生存状态。
6.《推拿》- 毕飞宇这本书以盲人推拿师这一特殊群体为中心,描绘了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市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描写,展示了那个时期城市生活的面貌。
7.《受戒》- 汪曾祺这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小明子的出家经历,描绘了那个时期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它关注了宗教信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8.《棋王》- 阿城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棋手的生活经历。
通过对他生活和下棋的描写,展示了那个时期城市生活的面貌和人民的精神追求。
9.《长恨歌》- 王安忆这本书以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主人公王琦瑶的生平经历,描绘了那个时期上海社会的生活状态和风土人情。
它关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10.《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这本书以回族穆斯林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韩子奇一家的经历,描绘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的宗教文化和人民生活。
它关注了民族和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建国初期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山药蛋派: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代表作有《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
他们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忠实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写出人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他们笔下的新生活,新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理想化,而是朴素、厚实、真实可信的。
成功塑造了许多落后人物或“中间人物”,如小腿疼、吃不饱、赵满囤、赖大嫂等血肉丰满的形象。
影响:笔记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根据地刘家峧村的青年队长、杀敌英雄小二黑,与本村俊美聪慧的姑娘小芹相爱。
但因违背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父母亲的意志,遭到了各自家长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强烈反对。
其时,担任村干部的流氓恶棍金旺,亦凭借手中职权,兴风作浪,罗列罪名,趁火打劫,对小二黑和小芹进行残酷迫害,几乎使这对恋人的爱情夭折。
后由抗日民主区政府区长出面支持,经过一番斗争,惩办了流氓恶棍金旺,教育了封建愚昧的落后群众,此时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也表示支持儿女的婚事。
至此,这对追求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侣,终于如愿以偿。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时代农民的典范,敢于斗争,主要表现掌握自己的命运。
譬如: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
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共5篇)第一篇: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195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在题材的处理上,当代长篇小说侧重于表现“历史”,表现“逝去的日子”,这一时期的小说的创作,题材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等方面。
这既指作品的数量,也指达到的艺术水平。
这种分布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它们是受到提倡的类别。
另一方面与作家的经验和文学“传统”有关。
新文学已提供了描述农村生活的许多经验;当代作家的许多人与农村有密切的联系;一批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战争结束后,热衷于写出他们的有关“革命”的“记忆”;……有的题材领域,文学界的决策者虽也很重视并极力提倡,如所谓“工业题材”,却并未产生预期的成果。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
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
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而对现实反应的快捷,对社会政治配合的及时,正是这个时期要求文学应具有的品格。
自然,从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年),高云览的《小城春秋》(1956),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第1卷1957,第2卷1961),梁斌的《红旗谱》(1957),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上篇1958,下篇1960),杨沫的《青春之歌》(1958),冯德英的《苦菜花》(1958),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第1部1958,第2部1962),吴强的《红日》(1958),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1958),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烈火金钢》(1958),欧阳山的《三家巷》(1959)、《苦斗》(1962),草明的《乘风破浪》(1959),柳青的《创业史》(第1部,1960),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1961),姚雪垠的《李自成》(第1卷,1963),浩然的《艳阳天》(第1部1964,第2、3部1966)等。
中国当代文学复习纲要(下)第一章1949—1976年文学思潮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时间:1949年7月2日到19日内容: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茅盾和周扬分别就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所作的总结报告,具有在政治意义上清理文学传统、划分文学等级、明确文学方向的作用。
意义:①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②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③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四次大的批判运动的时间、内容①1951年的“《武训传》事件” (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②1954年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③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2100余人被牵连的“反革命集团案”)④1957年4月开始的反右斗争3.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及双百方针提出以后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的两类新颖的作品;百花文学。
提出时间:1956年两类新颖作品:一类是直面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突破了长期以来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王蒙《组织部信赖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等):另一类是突破被长期封锁的人情、人性的禁区,把笔触伸向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邓友梅《在悬崖上》、李威伦《幸福》、丰村《美丽》等)“百花文学”: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当代文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新异色彩。
理论上出现了关于现实主义、写真实的讨论,关于人情、人性、“文学是人学”的思考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在“干预生活”口号下出现的直面现实矛盾的小说、特写、杂文与戏剧;把笔触伸向人情、人性,探索人的内心复杂性的作品。
4.六十年代初三次文艺政策调整的内容。
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短暂的1961-1962年也对激进的文艺政策做出调整。
20世纪50-70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婚恋书写”——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刘世浩【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2(35)6【摘要】在20世纪50—70年代的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除了对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在农村的开展过程进行不同层面的表现外,还广泛涉及了当时我国农村社会发生的种种变迁,其中,对“婚恋观念”变迁的书写就是此类小说中一个独特的文本现象。
在《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这三部小说中,婚恋书写不仅仅是个体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处理婚恋关系的问题,它还关系到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的多个层面,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并且,这三部小说在婚恋书写方面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从《三里湾》到《山乡巨变》再到《创业史》,农村青年的婚恋问题逐渐与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融为一体,成为关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问题。
【总页数】10页(P20-29)【作者】刘世浩【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中的"常"与"变"——《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比较论2.艺术视角下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对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三里湾》和《创业史》的解读3.论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创业叙事"--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4.“十七年”农村小说话语的分层与配置--以《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为中心的考察5.论“十七年”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再婚女性”形象——以《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为中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