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经济
- 格式:pptx
- 大小:6.24 MB
- 文档页数:32
第27课两宋时期的经济教学目标:一、识记:占城稻的推广和南北作物的交流,宋代五大名窑,交子,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明州,市舶司。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美的创造力。
认识瓷器的文化价值三、能力培养:归纳农业取得新成就的原因和表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农业的新成就,制瓷业的辉煌难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入:我们知道,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高度繁荣的景象,而到了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封建经济是处于继续发展时期,这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农业有什么新发展?名扬世界的宋瓷、沉没千年的渔船,带给你古代世界的什么信息?让我们一起在这一课中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着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等方面来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
一农业生产的新气象:1、南北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的交流:同学们知道南方人吃的粮食以什么为主吗?学生答:大米。
宋朝时,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很多,水稻种植开始大力推广,是宋代第一位的粮食作物,品种多,达一百几十种。
水稻,去壳后即大米,原来大多种植在南方,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便利了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宋政府推行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水稻是宋朝主要的粮食作物,宋太宗时,江北诸州学习南方种植水稻,河北沿边屯田使何承炬调集各州军士一万八千多人,引种江东四稻,获得成功,此后,河北、河东、京西等路都逐步推广种稻。
我国通常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分界线。
北宋时,水稻的种植已从江南扩展到淮河和黄河流域,这期间劳动人民进行过反复的试验,宋政府着力推广占城稻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占城稻是从越南流传来的优良稻种,在北宋以前已传入福建,宋真宗时遣使到福建收买稻种。
“取占城稻三万斛”。
分给江南、淮南、两浙三路作为种子。
它抗旱力强,成熟期短,可以不择地而生,适于普遍栽种,年年都有好收成,到了南宋初年,江南两路所种稻田,十之七八是占城稻。
苏湖一带土地肥沃,改种占城稻以后,部分地区甚至可以一年两熟,大大提高了产量。
一、两宋社会经济发展二、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发展。
2、宋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3、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水平较高。
4、国家的不统一给各国贸易(国际贸易)创造了空间。
5、宋王朝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6、宋代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三、两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1、农业(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
(2)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出现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秧马;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3)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1)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2)铁、铜等金属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3)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3、商业(1)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4、两税和徭役:两税:第一,宋两税以土地为征收对象,不复与资产发生关系。
同时规定夏税征钱,秋税征粟米,仍分两季交纳。
第二,宋代除了两税外,复有属于人口税性质的“身丁钱米”,征钱或粮,只限男丁,且仅行于南方地区。
除此还存在法定徭役。
第三,宋代也按资产(包括各种动产和不动产)定户,不过这种定户与征收两税并无关系,而是作为征发徭役轻重的根据。
从上三点看,宋的两税实际上是田赋,和唐基本上属于资产税和田赋性质的两税已截然不同。
徭役:宋代的徭役是自差役进为雇役,雇役又返为差役,差役又发展为主役。
5、土地制度1.土地私有制大发展。
其主要表现有四。
一是土地买卖盛行。
二是土地兼并大发展。
三是私田数量大大超过官田。
四是出现了明确为土地兼并辩护的言论。
2.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3.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一、两宋时期的经济1.1 开发河流与灌溉系统的改善在两宋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河流的开发和灌溉系统的改善。
通过修筑堤坝和水闸,两宋时期成功引导水流,解决了农田的水灾问题,提高了水利效能。
另外,两宋时期还修筑了一系列排灌工程,如茶陵川、诸暨十里洁水渠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
1.2 扩大对外贸易与市场经济的兴起两宋时期的经济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中国与亚洲、中东以及欧洲等地的贸易逐渐扩大,外来商品和技术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优质产品也远销海外,与欧洲、阿拉伯世界和东南亚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这种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兴起,种植、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3 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商业繁荣两宋时期的交通运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运河和陆上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大运河成为重要的水路交通干线,运载了大量商品,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发展。
同时,陆上交通的改进也为商品流动提供了便利。
商业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结合。
二、两宋时期的政治2.1 宋朝政治制度的改革在两宋时期,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动了政府制度的改革,以平衡财政、加强军事、提高官员素质和增加民生福祉为目标。
这一改革包括推行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以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而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重点则在于加强君权,强化官僚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来保护人民的权益。
2.2 考试制度的兴起与文官集团的形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兴起,成为士人获取官职和地位的重要途径。
科举制度在两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考试科目的设置更加规范,考试内容也更加注重文学和理论知识的考核。
通过科举制度,文官集团形成,他们在政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政治、教育以及文化的发展。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960年-1279年),南方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由于北宋时期国家政权的迁都南京以及对外贸易的开展,南方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
在此期间,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
首先,农业是南方经济的基础。
南方地区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适合稻谷的种植。
宋代南方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技术,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
在北宋时期,南方政权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修筑了许多灌溉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率。
同时,北宋朝廷还推行了科学合理的农田耕作制度,如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墒情,推广肥料的使用等。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手工业在南方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宋代南方地区的手工业主要以织造、造纸、染织、陶瓷制造等为主。
其中,丝织业是南方地区最为昌盛的产业。
南方地区养蚕制丝的气候条件良好,且织机工艺高超,丝织品质量优良,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竞争力。
同时,南方地区还以造纸业著名,宋代的纸张产量高居世界前列,南方还开展了竹制品、染织、陶瓷等手工业生产,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繁荣。
此外,商业也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方地区的水运和海运条件优越,使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
宋代南方政权为发展商业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行市场经济、修筑城市、建设商街并规范市场秩序等。
南方的城市呈现出繁华的景象,商业街上货物琳琅满目,商贩云集。
其中,临安(今杭州)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有许多大型市场和商会。
临安的经济繁荣不仅使市民生活富裕,也吸引了许多外来商人前来贸易,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最后,南方经济的发展也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
自宋神宗时期开始,中国展开了对外贸易,南方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南方的临安、泉州、广东等城市成为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船来贸易。
南方地区通过对外贸易,不仅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交流,还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先进的技术。
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延续了近200年的时间。
这两个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北宋与南宋时期的特点。
一、北宋经济特点1.农业发展:北宋时期,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在政治经济稳定下,农田规模扩大,耕作技术得到改进,以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得到发展,这为高产农业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北宋时期出现了粮食产量的显著提高,这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商业繁荣:北宋时期商业经济得到大力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
开封成为北方的商业中心,而临安则是南方的商业枢纽,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增加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市场更加活跃。
商人阶层的壮大也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和文化的繁荣。
3.手工业的兴起:北宋时期手工业的兴起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在农业和商业的基础上,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陶瓷、造船等产业。
手工业的兴起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北宋文化特点1.文人墨客的兴盛:北宋时期,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文人墨客的兴盛使得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动,文坛上涌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
如欧阳修、苏东坡等文学家以及陆游、黄庭坚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艺术享受。
2.科技与思想的进步:北宋时期是中国科技与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技方面,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
而在思想方面,北宋时期的儒学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为后来的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
3.文化传承和发扬:北宋时期的文化特点还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发扬上。
北宋时期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尤其是过去的经学和文学成果,如《周礼》、《尚书》等,这一方面使得北宋文化有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新文化的创造与发展。
高三历史两宋知识点汇总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高三历史考试中,两宋的历史知识点被认为是重中之重。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下面将对两宋的历史概况、政治制度、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汇总。
概况两宋时期,北方的陕西、河南等地相继沦陷于外族,南方的江南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两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阶段,其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
1.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北宋建立后,遭受了辽、西夏、金等外族的威胁。
尽管北宋政权处于争霸的背景下,但仍然致力于文化的繁荣和改革的推进。
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安石、苏轼、欧阳修等。
2. 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南宋时期,太宗赵构建立了国号为“大宋”的政权,但面临金朝的强大威胁。
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有所屈辱,但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代表人物有陆游、杨时等。
政治制度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一些独特之处,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知识点:1. 徽、钦两地制度宋朝在政治上采取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其中,徽州、铜梁、贵州、湖南岳州等地构建了徽、钦两地制度,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自治管理。
2. 科举制度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选拔出的人才可以进入官员行列。
3. 决策机构北宋时期设立了重要的政府机构,如中书省、门下省等。
而南宋时期则设置了枢密院、中书省等机构,辅佐皇帝治理朝政。
军事两宋时期的军事与政治紧密相关,下面是两宋军事的知识点:1. 练兵备战两宋时期重视军事准备和兵员训练,设立兵部和武库,加强防务建设。
2. 城市防御体系两宋时期城市的防御体系较为完善,包括城墙、城楼、护城河等。
南宋时期尤以建立起的秦淮河军事防线而著名。
经济两宋时期的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大高峰,下面是两宋经济的知识点:1. 科技进步两宋时期科技蓬勃发展,如造船技术、丝绸生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两宋经济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此时期,经济有较大发展。
首先,宋代实行新一轮货币发行制度,促使货币流通和市场交易得到普遍发展,社会形式也发展得更加繁复。
税收制度也得到完善,征税政策处理优柔寡断,并且实行出口免税,促进了进出口贸易业的发展。
其次,两宋时期民间生灵活的各色小商铺,极大的拓宽了商业的思路,一家人可以从几个小份额中分到收入,两宋时期的技术发明,也大大提高了经济领域的生产效率。
比如,木材制作工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木材制品的生产质量,土木活动技术的运用也有助于经济建设,水利、交通、农业等部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两宋时期的城镇和市场的形成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神策军精神的发展,激励人们勤奋和有效的劳动;官至御史大夫一把手的管理,使宋朝政府有效的凝聚了财力;宋朝的海禁制度的实行,力求消除非法贸易,也受到外贸客商的尊敬。
总之,在两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此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发展蓬勃时期。
制度、技术、市场、海禁制度和统治精神的协调发展,巩固了宋朝经济社会的基础,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发展性的时期之一,也是影响深远的一段历史。
两宋经济的发展范文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高峰。
宋代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首先,在农业方面,宋代实行了政府的灌溉工程,扩大了农田,并通过科学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宋代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农民的利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改进和发展,为宋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手工业方面,宋代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造纸业、陶瓷业、制糖业等。
宋代纺织业发达,从事纺织业的工人和商人众多,丝织品和棉布产量大幅度增加。
造纸业也非常发达,宋代出现了众多的造纸厂以及印刷技术的发展,这为古代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宋代陶瓷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象征着中国陶瓷工艺的重要领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在商业方面,宋代商业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由于宋代政权的保护和鼓励,商业活动不断增加。
为了便于商业交流,宋代修筑了大量的交通设施,如官道、渠道等。
同时,宋代皇室设立了专门的商会以及驿站,便于商人们进行交流和交易。
此外,宋代金融机构的发展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宋代出现了很多的金融机构,比如钱庄和票号等。
总体来说,宋代经济的发展是在封建社会条件下,通过政府的干预和鼓励,以及适应中国社会经济需求的不断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宋代经济的繁荣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宋代经济的繁荣也为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进步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历史初中教案: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一、经济方面1.农业发展在两宋时期,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北宋时期,通过推行均田制和保护田地水利工程等措施,农业生产得到了提升。
而南宋时期,则进一步加强了土地制度改革,并且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环境。
2.手工业与商业兴盛两宋时期,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
手工业以纺织、陶瓷等为主导,在技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并与商业密切结合。
这对于商品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3.货币制度改革在北宋初年,由于百姓对铸造钱币过多而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整治。
创造了新的钱币制度,即“会通宝”,有效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政治方面1.科举制度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和推广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使得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并推动了文化科学的发展。
2.政治改革两宋时期实行过一系列政治改革,以提高统治效率和国家稳定。
南宋初年实行“慎独”,试图加强中央集权。
而北宋时期则倡导理学思想,以孔子之道作为主要指导思想。
3.外交关系两宋时期,在政治上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北宋维持了与辽、西夏、金等国家的关系,并保持较长时间的和平相处。
南宋则与金朝维持一段时间的和平共处状态。
三、文化方面1.理学兴起北宋时期,理学兴起并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学术思想。
程颐、程颢等理学家提出了“心即理”的观念,这一思想对北宋社会的道德伦理有着深远影响,并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向善发展。
2.科技进步两宋时期,中国科技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步。
在农业方面,发明了种糖、鸟类驱赶器等工具。
在制造业方面,火药和造纸术等创新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节 隋唐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系“天下之国命”的江淮经济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安徽地区的经济有了较为稳定的发展。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百万余人,开挖名为通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118入黄河、汴水,引汴水由商丘经今河南的夏邑、永城进安徽,经宿县、灵璧、泗县入淮河;又发动淮南十万余民众开邗沟,由山阳(今江苏淮安市)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市)入长江。
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东南与中原地区的水运,对促进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进入唐代,江淮地区由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社会相对稳定,农、矿、商和手工业均有较大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长江流域已成为李唐朝廷财赋的主要来源。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地区因连年灾荒而粮仓空竭,士兵因得不到粮饷而正酝酿闹事时,经大运河漕运江淮米3万斛到陕,才平息了事端,使唐王朝化险为夷。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朝廷每年财赋的三分之二以上来自淮南东道、宣歙池、江东、两浙等江南8道49州,其中,和州纳赋16万贯,舒州纳税31万贯,宣州近百万贯,连较小的濠州每年也上缴粮食30万石。
上缴如此之多的财赋虽是封建王朝的残酷搜括,也反映了当时江淮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
所以,唐时就称:“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并认为“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经过五代十国的60余年混乱,北宋时期安徽地区经济又进入一个相对发展期,社会较为稳定,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农业、矿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北宋末年的崇宁元年(1102年),安徽地区的户口总数达1342493户,是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2.92倍,而同期全国的户口增长为2.41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期安徽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
正因如此,北宋朝廷将江淮地区视为重要的财赋来源。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今安徽地区上缴赋税503万贯,占同年全国赋税总额的八分之一,江淮地区仍是当时的“天下之国命”,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与南宋的经济对比在中国历史上,北宋和南宋是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北宋时期从960年持续到1127年,南宋时期从1127年持续到1279年。
这两个时期的经济状况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对北宋和南宋的经济进行对比。
一、政治背景与经济环境北宋的政权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的政权则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
由于南宋的统治地域相对较小,而且受到南方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南宋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相比之下,北宋则位于黄河流域,地理条件较为优越,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繁荣。
二、农业与手工业北宋时期,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产品主要有稻米、小麦、棉花等。
北宋利用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此外,北宋还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的组织。
与此同时,北宋的手工业也有着相当的发展,特别是丝绸、陶瓷、铁器和纸张等产业。
这些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等交通线路出口到其他国家。
南宋时期,由于南方地理条件的限制,农业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更加先进。
南宋大力发展稻作,通过统一度量衡标准,实行水稻收购政策,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南宋也注重手工业的发展,瓷器、银器、纺织品等产业成为南宋的特色。
三、商业与贸易北宋时期,商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通过大规模的商业储备粮仓、发行纸币和发展船运等手段,北宋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此外,北宋还以逐利倡商为政策,允许私人制造和贩卖产品,激发了私营企业的活力。
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的都市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南宋时期,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有所滞后。
由于南方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南宋的商业活动相对较少。
与此同时,南宋的政策偏向于重农抑商,对商业活动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导致了南方商业发展的缓慢。
然而,随着南宋政权的逐渐加强和南方水路的畅通,南宋后期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
四、文化与科技北宋与南宋时期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兴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