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狂说_模仿说_理念论_柏拉图诗学的现象学阐释_苏宏斌(1)
- 格式:pdf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6
西方文论自考复习资料柏拉图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A、亚里士多德B、贺拉斯C、王尔德D、柏拉图2、《会饮》作者是( C )A、亚里士多德B、布瓦洛C、柏拉图D、康德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A、尼采B、雨果C、朗吉弩斯D、柏拉图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A、B、C )。
A、《大希庇阿斯》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注意的问题: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
理念,即真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D )A、柏拉图B、康德C、巴尔扎克D、亚里士多德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A、完全一致B、不一致C、相似D、在似与不似之间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A、情节B、性格C、言词D、形象E、歌曲注意的问题: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第9卷第3期2006年5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9No.3May.2006■语言文学 是批评“非理性”还是提倡“非理性”Ξ———重新解读柏拉图的“迷狂说”江玉娇(湖南工业大学外语系,湖南株洲412007)摘 要:“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
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关键词:迷狂说;理性;神性;人性;德性;情性;诗性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06)03-0113-04 柏拉图的“迷狂说”在中国文学界倍受批评。
人们主要批评他过分强调诗歌创作中的“非理性”的重要性和弘扬非理性精神。
如:“……很显然,柏拉图的灵感说基本上是神秘的反动的。
它的反动性特别表现在它强调文艺的无理性”[1]218。
“在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史上,柏拉图的这种神秘主义的灵感说影响颇深,流毒甚广,以后许多把艺术创作过程神秘化的谬说大多伏源于此”[1]28。
“柏拉图的错误在于他将理智与情感完全对立起来,既形而上学地否认了理性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又没有对灵感加以科学的理解”[3]。
“柏拉图的灵感说,不仅抹煞了文艺的社会源泉,而且宣扬了神秘主义和反理性主义”[4]61。
以上对柏拉图“迷狂说”的论说影响了许多读者。
这种不全面的定论直到1999年在余虹先生的专著《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中才得到重新的认识。
一种普遍的误解将柏拉图表述的“神灵附体论”和“迷狂说”看作柏拉图本人的主见,其实他只是表述一种古老的诗思;此外这种误解认为柏拉图对此持肯定态度,其实他是否定这种见地,一些浪漫诗人(如雪莱等人)企图借柏拉图的权威来肯定诗的非理性特征。
第一讲模仿说一、古希腊的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文化的产物。
古希腊人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人类是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来掌握生存的技能以及知识的。
1、德谟克利特:“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动物的学生:从蜘蛛学会纺织和缝纫,从燕子学会造房子,从天鹅和夜莺等鸣鸟学会歌唱,都是模仿它们的。
”2、柏拉图:“模仿说”与诗人的“逐客令”: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
1)哲学上的“分有说”:世界的二重化原则:相(idea,eidos)与具体事物。
相构成本体界,具体事物构成现象界。
相是真正的存在,是一,是固定不变的;具体事物则是非存在,是多,是生灭变化的。
具体事物通过分有相而存在。
2)诗学中的“模仿说”:《理想国》第十卷理念具体事物影子床的理念具体的床绘画中的床神或上帝木匠画家“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的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
”“从荷马以来所有的诗人都只是美德或自己制造的其他东西的影象的模仿者,他们完全不知道真实。
”“诗人虽然除了模仿技巧而外一无所知,但他能以语词为手段出色地描绘各种技术,当他用韵律、音步和曲调无论谈论制鞋、指挥战争还是别的什么时,听众由于和他一样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只知道通过词语认识事物,因而总是认为他描绘得再好没有了。
”这段话提出了语词描绘与实际技能之间的区分。
一个对某件事情无知的人,却能够用语词绘声绘色地加以描绘,并在外行那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何以存在?描绘者能否在对描绘对象一无所知的前提下进行描绘?部分无知还是完全无知?在部分无知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语词和媒介的描绘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诗人在创作时的描绘对象究竟是什么?把对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是否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否是唯一目的?艺术创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否在于求知?艺术作品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是什么?是真吗?真与美的关系如何?“模仿者对于自己模仿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识。
第2章柏拉图一、简答题1.柏拉图的迷狂说。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迷狂说”“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
“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
“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禀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
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
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
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
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2.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
“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
浅谈柏拉图的模仿说【摘要】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认为理念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地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原型,感性事物则是它的摹本。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柏拉图进一步思考理念与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的联系,模仿说便应运而生。
柏拉图将当时流行的这种模仿说放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改变了它原来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含义。
表面上看,柏拉图肯定了艺术模仿客观世界,肯定了艺术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以及艺术的形象性。
但实际上它是在否定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否定艺术能直接模仿理念或真实的世界,即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结合柏拉图的贵族阶级地位,柏拉图鄙视理念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劳苦大众,以及鄙视与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他的模仿说是反现实主义的。
【关键词】理念模仿理性感性艺术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出身于贵族世家,父母两系都是雅典的贵族阶级。
他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尤其是在文学和数学方面,他还从师学习音乐,绘画和哲学,公元前407年,即适其二十岁时跟随苏格拉底求学直至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当权的民主党判处死刑为止。
老师死后,他和同门弟子便离开雅典到另一个城邦麦加拉,继续讨论哲学。
在这期间他曾游历了埃及和小亚细亚,访问了意大利,拜访过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徒。
到公元前396年他才回到雅典,开始写他的对话。
四十岁时在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授徒讲学,同时继续写他的对话,几篇规模较大的对话如《斐东》,《会饮》,《斐德诺》,《理想国》等篇都是在学园时代前半期完成的。
他在学园讲学四十一年,来求学的不仅是雅典人,还有许多其他城邦的人,亚里斯多德便是其中之一。
在学园时代后半期,他曾两次中断工作,重游塞拉库萨,希望帮助当权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两次均失望而返,回来仍旧讲学写对话,一直到八十一岁去世为止。
这段漫长的生涯既使他在年轻时能够以敏锐的目光目睹一场悲剧的全部过程,即雅典帝国的衰落与灭亡,又使他能够经历另一个类型完全不同的帝国,即马其顿菲力普帝国的兴起。
论柏拉图“模仿说”方莹(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0-0068-02摘要柏拉图“模仿说”对于西方美学影响甚大,论文从其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入手,在此基础上对“模仿说”理论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柏拉图模仿说艺术On Plato's"Imitation Theory"//Fang YingAbstract Plato's"imitation theory"greatly influences Western aesthetics.Starting from its division of two worlds,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Key words Plato;imitation theory;art1两个世界的划分“理念”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1]“理念”在被柏拉图视为与个别事物相对的,并凌驾其上的一个客观的、不依赖人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世界,作为世界的本源来存在。
由于每类事物都存在一个理念,所以把这些个别事物的理念结合起来就成了“理念世界”即“可知世界”,与之相对的则是有个别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世界”。
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来自于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学说。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知识的对象,可以被认识。
不存在则是感觉的对象,不能被认知,是不存在的。
在此,柏拉图给予了修正。
首先,他认可在个别的感觉事物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理念世界”。
但是感觉的世界在他看来是可以被认知的,并且不是“非存在”,而是看做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他借鉴了赫拉克利特的想法,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中,在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得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得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自我意识得表现”,就是“生命本体得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得开山鼻祖康德提出,德国哲学家尼采,更就是将其推向极端。
“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得“模仿”,就是“社会生活得再现”。
古希腊得亚里士多德提出,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她关于“美就是生活”得论断出发,认为艺术就是对生活得“再现",就是对客观现实得“再现”。
形象性.就是艺术得基本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反映生活得特殊形式。
哲学、社会科学总就是以抽象得、概念得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就是以具体得、生动感人得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得思想感情.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塑造得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得特点,但就是,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主体性。
就是艺术得另一个基本特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得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得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得特征。
主体性作为艺术得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得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得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得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得特点。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得核心,也就是素质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它得根本任务与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得人。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得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得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得内心情感与谐发展得重任.美育:美育理论体系得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她得美育思想。
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得角度来瞧待美育,而就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得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与谐、全面得发展,实现人性得复归这一更加广阔得领域来论述美育。
迷狂说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
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
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
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
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
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
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
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
第二讲表现论一、迷狂·灵感说:柏拉图:《伊安篇》、《斐德罗篇》柏拉图:“那些创作史诗的诗人都是非常杰出的,他们的才能决不是来自某一门技艺,而是来自灵感,他们在拥有灵感的时候,把那些令人敬佩的诗句全都说了出来。
那些优秀的抒情诗人也一样,就像那些举行缉私的科里班忒在狂舞时自己并不知道一样,抒情诗人创作出那些可爱的诗句自己也不知道。
他们一旦登上和谐与韵律的征程,就被酒神所俘虏,酒神附在他们身上,就像酒神狂女凭着酒神附身就能从河水中汲取乳和蜜,但他们自己却是不知道的。
所以是抒情诗人的神灵在起作用,诗人们自己也是这样说的。
”柏拉图:“只有神灵附体,诗人才能作诗或发预言。
由于诗人的创作不是凭借技艺,因此他们说出许多事情或讲到许多人的功绩,正如你谈论荷马一样,凭的不是技艺,而是神的指派。
”柏拉图:“那些美好的诗歌不是人写的,不是人的作品,而是神写的,是神的作品,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神依附在诗人身上,支配着诗人。
”柏拉图:“最大的赐富也是通过迷狂的方式降临的,迷狂确实是上苍的恩赐。
”柏拉图:“神灵附体或迷狂还有第三种形式,源于诗神。
缪斯凭附于一颗温柔、贞洁的灵魂,极力它上升到眉飞色舞的境界,尤其流露在各种抒情诗中,赞颂无数古代的丰功伟绩,为后世垂训。
若是没有这种缪斯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大门,追求使他能成为一名好诗人的技艺,都是不可能的。
与那些迷狂的诗人和诗歌相比,他和他神智清醒时的作品都黯然无光。
”迷狂说代表了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另一维度。
他的模仿说主张诗人创作是通过感性认识来模仿具体事物,迷狂说却主张诗人创作是神灵凭附的现象。
迷狂是神灵赐福的事件,当迷狂状态出现的时候,神灵借诗人之口吟颂出美妙的诗句。
较有哲学意味的解释是,在迷狂状态中,诗人的灵魂得以摆脱肉体和尘世生活的束缚,回忆起生前在上界看到的真实的存在及美的景观。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就成为把握真理的基本方式。
这就是柏拉图在认识论上的回忆说。
同时,柏拉图强调:“只有美才被规定为最能向感官显现的,对感官来说,美是最可爱的。
摘要:亚理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一书中较为详细地阐释了模仿说的含义,并将这一学说的理念贯穿本书的始终。
有关模仿说除了亚理斯多德的定义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释。
其他一些诗人、作家、文学家、思想家提出一些类似的观点,但亚理斯多德的理论堪称这一学说的始祖,许多相关的学说都是基于他的学说之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关键词:亚理斯多德;摩仿说;文化阐释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2011)14-0200-02收稿日期:2011-03-15作者简介:李学娟(1976-),女,河南鹤壁浚县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美学研究。
模仿说多维视野中的文化阐释———《诗学》中的模仿说释义李学娟(浙江省金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Serial No.124No.14,2011总第124期2011年第14期模仿说在亚理斯多德的《诗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亚理斯多德先是用了前五章来集中阐释模仿说,继而这一学说贯穿本书的始终。
亚理斯多德把艺术的创作过程当做模仿,认为模仿的对象是事件、行动、生活。
他所说的模仿是再现及创造的意思。
亚理斯多德认为艺术家赋予形式以材料,他的模仿活动就是创造活动。
他认为诗人应创造合乎必然率或或然率的情节,反映现实中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在亚理斯多德看来,模仿不是抄袭,不仅反映现实世界的个别表面现象,而且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对艺术有认识作用。
译者罗念生认为,这一观点是亚理斯多德对美学思想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
一、模仿说的不同释义关于模仿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释义:1.《西方哲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47页)对模仿说的解释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中期对话提出的解决分离的两元世界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最早出现在《克拉底鲁》篇,其中讲到木匠是根据梭子的理念创作日用的梭子的。
国开电大本科《外国文学专题》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l [题目]《麦田里的守望者》 l [答案]塞林格 l [题目]《伤心之家》 l [答案]萧伯纳 l [题目]《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l [答案]高尔基 l [题目]《老人与海》 l [答案]海明威 l [题目]《大师和玛格丽特》 l [答案]布尔加科夫 l [题目]在30年代欧洲文坛向左转的时期,英国出现了一批左翼进步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剧作家和小说家威斯坦·休·奥登。
l [答案]旭恩·奥凯西 l [题目] 愤怒的青年得名于约翰·奥斯本的剧作。
l [答案]《愤怒的回顾》 l [题目]______是作家又是政治活动家,曾多次来到中国。
他著有两部描写中国工人罢工和起义的作品:《征服者》和《人的状况》。
l [答案]马尔罗 l [题目]雷马克最著名的作品是______。
小说以客观的态度、生动细腻的笔法描写战争的残酷场景,写年青的士兵的经历和感受,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l [答案]《西线无战事》 l [题目]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之一是______,他的代表作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l [答案]菲兹杰拉德 l [题目]女作家______的代表作是《飘》,作品的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
l [答案]玛格丽特·米切尔 l [题目]20世纪美国在戏剧方面的主要成就除奥尼尔的作品外,还有阿瑟·米勒的______和______的《欲望号街车》等名剧。
l [答案]《推销员之死》威廉斯 l [题目] ______主要的戏剧作品有《三姊妹》和《樱桃园》等。
l [答案]契诃夫 l [题目]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欲望三部曲和______。
l [答案]《美国的悲剧》二、简答题 l [题目]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哪些不同? l 答:托马斯·曼的创作方法在叙以保留某些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表现出和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l (1)象征的人物形象; l (2)隐喻性的细节描写; l (3)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l (4)小说的非情节化。
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关键字: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柏拉图的模仿说就是“分有说”,可感的不完善的具体事物对完善的“理念”的模仿,前者可以用感性去把握,后者只能用理智获得,柏拉图也称为知识。
他建立这一理论的依据是他的回忆说、辩证法和理念论,而在《巴门尼德篇》中这种模仿说出现了理论上的缺陷,主要是坏的事物的存在和第三者的出现和无穷后退的问题,当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亦对上述的难题提出过怀疑,主要是在第十卷关于工匠制造床的谈论里。
而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对模仿说进行了完善,引入了载体的概念、改进了“型”(理念),并通过神创世界来将这一切连贯起来,形成一个较为逻辑严密的哲学系统。
关键词:柏拉图模仿理念一、模仿的提出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其中就有模仿说。
最早提出模仿说的是在《理想国》中,关于对“床”的模仿,但是书中没有过多对于模仿的思想进行论证,而较为仔细的讨论是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试对模仿进行批判,因为他发现有两个可能无法解决的难题:“第三者”的出现、坏的事物的理念和自相矛盾。
后来在《蒂迈欧篇》他针对以上的两个难题进行了解答。
对于模仿柏拉图说:“各种模仿只不过是事物本身的摹本而已。
” ①100 “模仿”也称之为“分有”。
本文将基于柏拉图的关于模仿说的相关文本进行一般性的解读。
(一)模仿的对象:理念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很深,直接导致了他提出“理念论”。
从具体事物的背后去寻求一般定义,寻找普遍的本质,正如巴门尼德的“存在”,而这些都只是思维与理智能够获得的知识,柏拉图将这种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论”。
与苏格拉底不同的是柏拉图将这种追寻“理念”的方法从精神世界中扩大到了整个世界,另外,柏拉图还将个别事物从普遍本质中脱离出来,视为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独立事物。
反过来,这样的区分又使得普遍本质和个别事物成了相互独立的二元结构,导致认识的困难,睿智的柏拉图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他的“回忆说”。
柏拉图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谈论美的本质的论著。
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拜”而且把崇拜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4,柏拉图认为真实的美是理念;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自己”问题;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出生》认为悲剧的出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他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盛意谊上的悲剧明确的差异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拜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讲解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思疑论的代表。
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重申艺术是天才的创立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康德认为崇拜有两各种类:一种是数学的崇拜,一种是力学的崇拜;认为崇拜对象的特点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责备》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忧愁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见解;忧愁的首要特点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
展现了自由的可能性。
(罪孽说)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出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审美形态与人的思想方式的关系:中方西方思想方式象数思想抽象思想表现特点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验;逻辑解析思想单位物象与数的结合体见解思想方法贯通融会、神与物游逻辑、归纳、演绎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认为诗人依赖其生花妙笔“能将最惨的对象变成幽默的东西”;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 .门罗传统思想家:克罗齐法国美学家阿尔贝 .加托从艺术审美特点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合用目的又令人获得审美欢喜的艺术;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 -人自己 -现实的人;亚里士多德是真实确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满、有必然长度的行动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