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阅读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0.91 KB
- 文档页数:1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4篇滥竽充数人物:齐宣王、南郭先生、大臣二人、乐队8人。
第一场大殿上 (解说:从前,齐国有个大王叫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吹竽,这天早朝,他们又议论起组建吹竽队的事。
) 大臣甲:大王,我们齐国乃是当今第一强国,我们的竽队应该是天下第一!大臣乙:对。
我建议组建一支百人大乐队,以显我大国之风采。
大臣甲:不,一百人太少了,最少也得二百人!大臣乙:要这么说,二百人也不足以显示我齐国之强大,我看,应该再加50人,二百五,多么强大的阵容,多么…… 齐宣王:(很生气)什么二百五,太不像话了!来人那,宣本王旨意,立即组建一支三百人的竽队,以显我大国之威。
众人齐(磕头):大王圣明!(画外音:大王有旨,为显我大齐风采,立即组建三百人吹竽队,有此才能者快来报名啊,待遇从优,名额有限,来晚了可没有卖后悔药的呀!)南郭先生上,边走边叨咕:我的名字叫南郭,好吃懒作不干活,听说大王要建竽队,这可是个大好活。
那位说了,您会吹竽吗?要说吹竽我不会,拍马吹嘘(嘿)还差不多。
不过人多容易混,滥竽充数我有辙!怎么个混法,那我可不告诉你…… (拿出竽,往竽眼里塞东西。
)(画外音:您还别说,南郭先生还真有办法,这往竽眼里塞的是什么东西呀?)南郭:嘿!这是谁呀,怎么都给我说出去啦抱着竽见大臣甲(鞠躬):大人好!大臣甲(傲慢的):干什么呀?南郭:我想参加吹竽队,您看……啊(递上银子)大臣甲:啊()……啊()……哈哈哈,行啊行啊,(很神秘的)您一定吹得棒极了,是吗?南郭:那当然了!(南郭先生走下)大臣甲:(洋洋得意的)谁来不是来呀。
(回转身)启禀大王,三百人乐队已招齐,请大王御览。
齐宣王:(高兴的)好,好,马上召见!本王要立即听他们演奏!(乐队九人上,南郭居中)大臣甲:奏乐!(音乐起)(一声尖利的声音,十分刺耳)(众人停,只有南郭仍在装腔作势的吹奏。
)齐宣王:(大怒)什么人,吹出如此刺耳的声音,还不给我拿下!大臣乙(抓住南郭的脖领)大王,就是他!他用这样的声音刺伤您的龙耳,真是罪该万死!齐宣王:哼,好大的胆子,推出去,杀!(众人齐):大王圣明!南郭(浑身发抖):大……大……大王,小民冤……冤……冤……冤枉!大臣甲:你欺君枉上,罪该万死,还有什么冤枉的!快推出去,杀!齐宣王:慢,让他说,看他还能说什么!南郭:大王圣明!大王容禀。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鹏展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1、引婴投江 ?【原文】线?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
人问其故④。
曰:“此其?父善⑤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注释】?①过:经过。
②见:看见。
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
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⑥虽:即使。
岂:难?道。
遽:就,遂。
⑦以,用。
任:处理。
亦:加强语气。
悖:荒谬。
?【知识链接】订《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A.拉开弓 B.牵;拉 C.引用;征引D.导引;诱导 ?? 此其父善游()?A.交际;交往 B.旅行;游历 C.游水;游泳D.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装下游等?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2、凿壁借光 ?【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内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释】? 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精选专项试题测试【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汉孝子董黯(10分)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生后汉时。
家贫少孤,事母尽孝,采薪供养,甘果美味,奔献于母,母甚肥悦。
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
二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记在心里)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
黯恐贻母忧,默而不言。
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
和帝释其罪,召为郎中,不就,以寿终。
黯母尝寝疾,喜饮大隐溪水,不以时得。
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厥(晕厥)疾用瘳(治愈)。
溪在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
(选自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四)【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比舍有王寄者( ) 伺孝子出,苦辱其母( ) 故以慈名溪( ) 黯母尝寝疾(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母既葬,斩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
【小题3】说说董黯孝在哪里?(3分)【答案】【小题1】邻居等到所以曾经【小题2】母亲已经下葬,董黯斩下王寄的头用来祭奠母亲,自已捆起来到衙门自首。
【小题3】采薪供养,让母亲吃好;筑室溪边,为母治病;母亲受辱,报仇雪恨。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中的“比舍”是邻居的意思。
B中的“伺”是等到的意思。
C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
D中的“尝”是曾经的意思。
这一题要注意“故”“尝”两个实词是常考词,务必让考生记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既”“以”“囚”“以告有司”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
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
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母亲已经下葬,董黯斩下王寄的头用来祭奠母亲,自已捆起来到衙门自首。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滥竽充数》是小学教材里一篇重要的文言文,是否还在为学习文言文而烦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注释:(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3)使:派,让,指使。
(4)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5)这里是戏称。
请:请求。
(6)说:通“悦”,喜欢。
(7)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给东西吃。
以:同“与”。
(8)以:给。
(9)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10)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惟:__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_______ ④弗若之矣,弗:__________2.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1)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21分)乘坐地铁时的注意事项①当屏蔽门正在开启、关闭,或有警告的声音响起时,严禁强行上下车!②严禁向轨道交通区域内抛掷垃圾。
③地铁车厢比站台略高5厘米左右,老年乘客下车时要注意脚下。
④乘坐地铁时,不能使用闪光灯拍照。
因为闪光灯可能会反射至屏蔽门,影响地铁驾驶员驾驶列车。
⑤地铁站台前设有黄色安全线,防止过于靠近轨道的乘客被高速行驶的列车产生的气流卷入轨道。
1.在地铁站台上等车时,要站在( )(3分)A. 黄色安全线后B. 黄色安全线前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分)(1)老年乘客下车时要注意脚下,以免摔倒。
( )(2)乘坐地铁时,可以使用闪光灯拍照。
( )(3)如果手机不慎掉入轨道,赶紧跳下站台拾回,不必麻烦工作人员。
( )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在乘坐地铁时,除了上面的注意事项外,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6分)二、观察漫画,完成练习。
(10分)1.对右面的漫画内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5分)A.他们在用手机联系家人,说明自己的行踪。
B.晚饭前,他们仍在用手机学习,精神可嘉。
C.家庭聚餐时,年轻人都坐在餐桌旁玩手机,不与长辈交谈。
2.“手机依赖症”的表现有( )(5分)A.手机没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学习。
B.用手机在网上消费,如订餐、买电影票、购物等。
C.有意远离手机,陪伴亲人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15分)小公筷,大文明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对健康卫生的考虑,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嘴里的筷子。
使用公筷能够有效避免“病从口入”,既能防止他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给他人。
使用公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表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
1.结合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使用公筷能降低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风险。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41分)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6分)(1)我的家乡龙岩是一个风景yōu měi( )的地方。
(2)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jiāo wài( )wán shuǎ( ),看到小河边有几个人在diào yú( )。
(3)今天的美术课,老师要带我们去写生,大家都很jī dòng( ),早早做好了zhǔn bèi( )。
2.[易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假.期(jià) 考卷.(juàn)B.调.动(diào) 镇.定 (zhèng)C.救命.(mìng) 圆圈.(quān)D.海参.(shēn) 喊.叫 (hǎn)3.[易错]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A.车漂秋高气爽B.青晨成群结对C.明郎急急忙忙D.热烈一本正经4.给下面词语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与“目”有关:目瞪口呆耳闻目睹赏心悦目B.与“想”有关:左思右想异想天开美味佳肴C.与“动物”有关: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守株待兔D.与“数字”有关:十全十美三五成群三心二意5.下列加点词语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
B.《2018年快递市场监管报告》指出,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
C.只要你继续..努力,成绩一定会提高。
D.爷爷送走了客人,又连续..跟我下棋。
6.读下面句子时应该用( )的语气。
(2分)“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晚上,行吗?”A.命令B.请求C.要求D.吩咐7.[疑难]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B.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真题卷(用时:100分钟总分:100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10分)mìmìlìshǐnuòruòméi jīnɡdǎcǎichèn shān lìhai wēi wǔzhēnɡqídòu yàn二、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5分)1.《环球瞭.(liáo liào) 望》栏目的资讯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liáo liào)乱。
2.读了“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我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便轻盈)。
3.“挂艾蒿、赛龙舟、缠彩绳,是我记忆中端午节的味道。
”中“味道”的意思是(①舌头接触某样东西的感觉②比喻某种感受、情趣和滋味)。
4.“因释其耒而守株”正确的停顿为:(①因/释其耒/而守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6分)1.用自己的话转述下面宋庆龄说的话。
宋庆龄仰起脸说:“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宋庆龄仰起脸说,。
2.照样子,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果实成熟。
例:秋天到了,柿子涨红了脸。
秋天到了,柿子3.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疫情期间,全国涌现出抗疫许多英雄。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0分)1.下列词语中与“笔墨纸砚”不是同一类的是()。
①琴棋书画②源源不断③望闻问切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指的是()。
①重阳节②端午节③中秋节3.下面这首诗中的括号里应该填写哪一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①时有幽花一树明②满架蔷薇一院香③豆蔻梢头二月初4.《童年的水墨画》一课中,“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中的“斗笠”分别指()。
①孩子们帽子②帽子孩子们③小蘑菇的菌盖孩子们5.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竽充数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
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齐宣王:齐国的国君。
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
⑧南郭处士:南郭先生。
④说:“悦”,喜欢、高兴。
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官府供给的粮食和那几百人一样。
⑥湣(mǐn)王:齐宣王后的继任国君。
1.“齐宣王使人吹竽”中的“使”的意思是( )A.命令,派B.出使C.假使D.使者2.“好一一听之”中的“好”是指( )A.善,好B.友好 C.喜欢,喜爱 D.很3.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那他为什么能在乐队里混过一次又一次呢?( )A.因为南郭先生聪明。
B.因为齐宣王喜欢让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C.因为他吹竽吹得很好。
D.因为他吹的很好听。
4.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生活中那些()A.弄虚作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B.溜须拍马,喜欢阿谀奉承的人C.夸夸其谈,经常言过其实的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瞳子:瞳仁。
1.联系句子,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 A.戏弄 B.演戏 C.玩耍,游戏(2)不.然() A.不错 B.不对 C.不像2.面对别人的提问,徐孺子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你用现代的话写一写。
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会更明亮呢?”徐孺子答道:“。
”3.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
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
D.徐孺子年龄太小,判断不准确。
4.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特训-(含答案)文言文阅读专项特训-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短文公仪休据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
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
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
”(选自《淮南子·道应训》)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②毋受鱼而不免于相2.和“夫受鱼而免于相"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仪休相鲁而嗜鱼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人不知而不愠D.温故而知新3.翻译句子。
夫子嗜鱼,弗受何也?______ ______4.读完此文,你在做官、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示?______ ______文言文阅读。
怀素练字怀素居零陵①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②曰“绿天"。
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零陵:今湖南零陵。
②庵:住所。
5.联系上下文,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1)乃种芭蕉万余株____________ (2)盘板皆穿(3)名其庵日“绿天”____________ (4)贫无纸可书6.“乃漆一盘书之"中“之”的用法和下面相同的一项是()A.通国之善弈者也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C.书之再三,盘板皆穿7.我们还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请写出一位书法家的名字及其代表作品。
______ ______阅读。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到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或乎!【注释】①遽:急忙。
②契:用刀雕刻。
8.联系全文及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大致意思。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 ______9.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 ______阅读关羽刮骨疗毒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滥竽充数的阅读答案【篇一:《滥竽充数》习题】、组词寓言.)溜走.)二、阅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了王位。
齐泯王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1、“挨”在文中读音是____,它的另一个读音是____,组词____。
2、齐泯王喜欢怎么听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先自寓言故事《___________》,这则寓言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文言文练习题参考答案】t>一按要求填空1.谢婉莹繁星格春水体(2)有些人去做自己不该做的事,自然会产生负面效果。
原意用来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为讥讽一种四面逞能和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
(3)人应该互相帮助(4)骗子的技俩总会被人识破(5)教导人们不要太贪婪3 是夏天的一抹骄阳,蕴藏热量;是秋天的一片枫林,热情醒目;是冬天的一株腊梅,傲雪待放。
二.文言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1 (1)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2)以……为乐 (3)危险(4)改变(5)承受忍受(6)坚定2 c3 d4 (1)学习不思考就会有迷惑不解的地方,只思考不学习就有危险了。
(2)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有点加以学习,缺点和不足加以改正。
(3)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多问并且多考虑眼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其中了。
5 略6 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不亦乐乎:不也很快乐吗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加以学习和跟从。
《虽有嘉肴》1 即使甘美困惑勉励2 (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兑命》中说,“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 教学相长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螳螂(节选)螳螂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
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
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
而且,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金针一样。
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呈弯曲状的修理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
平时,在它休息、不活动的时候,螳螂只是将身体蜷缩在胸坎处,看上去似乎特别平和,甚至会让你觉得这个小动物简直是一只温和的小昆虫。
但是,它可不总是这样的。
只要是有其他的昆虫从它们的身边经过,无论是什么样的昆虫,也无论它们是无意路过,还是有意侵袭(xí),螳螂这个刚才还是蜷缩着休息的小动物,立刻便伸展开它身体的三节。
于是,那个可怜的路过者,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便已糊里糊涂地成了螳螂利钩之下的俘(fú)虏(lǔ)了。
它被重压在螳螂的两排锯齿之间,移动不得。
然后,螳螂很有力地把钳子夹紧,一切战斗就都结束了。
无论是蝗虫,还是蚱蜢,或者甚至是其他更加强壮的昆虫,都无法逃脱这四排锋利的锯齿的宰割。
它可真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
——作者法布尔,有删改1.【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蜷缩——()温和——()强壮——()2.【说明方法】短文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螳螂小腿锯齿末端上的钩子比作_______,把螳螂小腿锯齿上长着的双面刃的刀比作________,既生动又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3.【想象画面】一边朗读第1自然段,一边结合内容想象画面,我知道下列图()画的是螳螂。
4.【提取信息】螳螂是怎样捕捉昆虫的?用“”画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5.【概括形象】短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螳螂形象?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状的植物记录卡名称:仙人掌颜色:绿色形状:卵(luǎn)形或长椭圆形气味:淡淡的草香味特点:全身都有刺,喜欢阳光,耐旱,生命力顽强。
四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日常针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
滥竽充数①(节选)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②之,廪食③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充数:凑数。
②说:通“说”,喜欢。
③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1]“齐宣王使人吹竽”中的“使”的意思是( )。
A. 命令,派B. 出使C. 假使D. 使者[2]“好一一听之”中的“好”是指( )。
A. 善,好B. 友好C. 喜欢,喜爱D. 很[3]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那他为什么能在乐队里混过一次又一次呢?( )A. 因为南郭先生聪明。
B. 因为齐宣王喜欢让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C. 因为他吹竽吹得很好。
[4]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
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
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①。
久之②,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③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两不相下:不相上下。
②久之:过了很长时间。
③逐:追。
[1]根据短文内容,在()里写出带点词语意思。
(1)耸毛竖尾。
(__________)(2)白猫走入室。
(____________)[2]哪只猫输了?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中描写的人物叫_________,她化为精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3]大海十分辽阔,精卫却坚定地衔树枝和石子来填塞大海。
这表现了精卫( )A.做事自不量力,十分愚蠢。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滥竽充数》是小学教材里一篇重要的文言文,是否还在为学习文言文而烦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注释:(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3)使:派,让,指使。
(4)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5)这里是戏称。
请:请求。
(6)说:通“悦”,喜欢。
(7)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给东西吃。
以:同“与”。
(8)以:给。
(9)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10)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字音读音履:lǚ边音, 第三声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读音遂: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注释欲:将要,想要; 者:......的人; 先:首先;度duó:测量; 而:连词,表示承接; 置:放置,搁在;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等到,直到;之:到……去,往操: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曰: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评点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试题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履②操③度④宁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译文: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答案:1.①鞋子②拿③量长短④宁可;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试题二 1.翻译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答案: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4 ①代词,指尺子;②到……去;③代词,指尺子;④代词,指尺子;⑤代词,指鞋;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者--……的人 .自---从; 坠:掉下;遽--急忙,立即,匆忙; 契--用刀雕刻; 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是--指示代词,这儿; 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止:动词,停止; 者--……的地方行:前进; .求--寻找; 若--像; 亦:也;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译文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成语之意:解释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一、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涉②遽③是④求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⑴做代词,代物的:⑵做动词用的: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答:试题二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_,编者是________.2、为下列字注音;①坠②遽③契3、解释下列词语;①涉②是③遽④求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5、翻译句子;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三、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是吾剑之所从坠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试题一、、1.①渡江②急忙③这儿④寻求 ;3.⑴ A、C ⑵ B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二答案:1、吕氏春秋吕不韦2、①坠zhuì②遽jù③契qì3、①渡江②这儿③急忙④寻求4、①涉江者②代“舟”5、①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②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6、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试题三、1 ①自:从; ②是:这;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3 记述;议论;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6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三、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读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u将至,\思\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u若之矣yi\.为是\其智\弗若与yu \曰:非\然也.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注释弈:下棋;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弗若:不如,不同于; 矣:了; 为:因为;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指后者;然:这样; 思:想; 也:的;试题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3.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答案: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3.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试题二6.给加点的字注音;诲二人奕鸿鹄将至7.用“∕”划分朗读节奏;使奕秋诲二人奕8.解释加点的字;①通国之善奕者也②惟奕秋之为听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9.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10.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11.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 6.huì;hú; 7.使奕秋∕诲二人奕; 8.擅长;只、单;弓箭;共同;9.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0.不是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差别,而在于是否专心致志;11.专心致志是学好的唯一秘诀,如果自恃聪明,三心二意,就是老师再好,也是学不好的;四、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③廪:粮食仓库;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试题1.请解释“宣王说之”中的“说”的含义;2.成语__就出自本文,比喻的是___;3、翻译句子①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②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答案——1: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2:滥竽充数,比喻没本事却混在有本事得人群中五、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 坐:因为;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食用; 16.何:哪里; 17.识:见过,见识编辑本段解释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编辑本段北人食菱的道理1.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辩别,护其短处 2.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寓意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告诫人们: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补充省略成分我非不知;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啖②欲以去热也去2.翻译句字;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 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或有的人、有人2其人自护其短短短处、缺点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 分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每断对一处得0.5分,“后山”和“何地”之间不断句不扣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 分并壳者,欲以去热也;译文: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4、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 分答:①人人都有缺点,但不要掩饰缺点;②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二、1 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④恬:坦然;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课外文言阅读(6分)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人吹竽②,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等⑤。
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
②竽(yú):古代的一种乐器。
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
④说:通“悦”,喜欢、高兴。
⑤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等: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
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
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
⑴齐宣王使人吹竽:⑵好一一听之:
小题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2分)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小题3:.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⑴使:让⑵好:喜欢
小题1:(2分)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独奏。
小题1:(2分)示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