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设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滥竽充数》

教材分析:

《滥竽充数》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篇课文,同时也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短小简练,但又蕴涵深刻寓意的文学体裁。所以寓言故事的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了解故事内容上,更重要是通过内容懂得故事揭示的含义。本文主要写了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在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里面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内容虽短,但仔细推敲,就能发现文中有许多处细节余味无穷,可以给学生极大的想象和拓展的空间。

学生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活泼大胆且独立,有强烈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的思想活跃,乐于回答问题,喜欢评价是非,善于解决问题。对寓言故事这种文学体裁又非常感兴趣,能具体感知文中南郭先生种种表现。经过二年级的培养,学生也初步掌握了阅读方法,能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对课文内

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看法。”合理巧妙的设计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创设情境,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其次,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词语,重点理解词语“滥竽充数”、“讲排场”、“装腔作势”。

2、让学生在评析人物的过程中感悟寓意,懂得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会做人。

3、培养明辨是非、想像创新的能力,培养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评析人物,感悟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联系生活,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其蕴涵的寓意。(学生各抒己见,表述清楚,学习积极性高。)

2、教师引导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理解寓言的特点,从而确定学习目标。)板书;寓言

故事道理

二、阅读、探究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两个问题对比探讨,使学生理解南郭先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自身的原因,外部的条件。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学一学,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3、同学们从南郭先生的命运中总结出什么道理。

(步步引导,补充板书,使学生总结出寓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具体感知

1、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说一说他的特点。

2、故事中齐宣王和齐湣王作为领导,你觉得谁更称职?对不称职的你给他一条合理化建议。

(拓展问题,创设情境,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气氛活跃。)

三、深化内容,联系生活

1、排忧解难--南郭先生溜走了,但是他还要在社会上生存,你帮他想个办法或给他一句忠告。

2、写作:《南郭先生下岗后》

教学评价;

这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巧妙设计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思维,触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和创造能力。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只需要给学生一个思路,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问题教学

的出现和运用,是语文课堂更加朴素,实惠,避免了讲读型教学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不够灵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语言不够丰富,多为激励性评价,缺少指导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