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
- 格式:ppt
- 大小:524.00 KB
- 文档页数:23
威廉福克纳作品的后现代叙事研究一、本文概述《威廉·福克纳作品的后现代叙事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索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作品中所蕴含的后现代叙事元素。
福克纳,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邃的主题和丰富的人物塑造,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从后现代叙事的角度切入,对其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以期揭示福克纳作品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后现代叙事研究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强调文本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分析作品在叙事结构、时空观念、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后现代特征。
在福克纳的作品中,这些后现代叙事元素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他常常运用复杂的叙事结构,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他也善于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以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和空间跳跃,营造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和氛围;福克纳的语言风格也充满了后现代色彩,他运用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本文将从福克纳的代表作入手,逐一分析其所展现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并通过与其他后现代作家的比较,进一步揭示福克纳作品在后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福克纳作品在后现代语境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以期对福克纳的文学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二、福克纳作品的叙事风格与后现代叙事理论的契合威廉·福克纳,作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后现代叙事理论之间展现出了惊人的契合。
福克纳的作品中,对于现实、历史、记忆、身份等主题的深度探索,以及他在叙事结构、时间处理、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都与后现代叙事理论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
后现代叙事理论强调叙事的不确定性、非线性、碎片化以及多元性,而福克纳的作品正是这些特点的集中体现。
他的小说常常打破传统的时间线性,采用多视角、多层次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面貌。
福克纳(l897-1962)小说家。
生于1897年9月25日,是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庄园主的后裔。
他对地主家庭盛极而衰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十分熟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
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
1925年在新奥尔良结识著名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
第二部小说题为《蚊群》(1927)。
1929年出版第三部小说《萨托里斯》。
这是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第一部小说,写南方贵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遗产对子孙的不良影响。
这部小说被称为“站在门槛上”的书,从它可以看出福克纳B后的重要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主调、题材、情绪与艺术手法。
福克纳自称从此开始,他发现他的“家乡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
他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人们称他的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这部世系主要写这个县及杰弗逊镇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美国独立之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的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在他的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中交替出现。
小说中的故事互相都有一些关系,每一部书既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是整个“世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福克纳写第一部作品时,似乎对约克纳帕塔法县里所有的人和事,大致上已有轮廓。
1929年出版的《声音与疯狂》是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1929至1936年是福克纳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除了《声音与疯狂》,还写了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
福克纳后朗最重要的作品是《村子》(1940)、《小镇》(1957)与《大宅》(1959)。
《寓言》(1954)是福克纳晚年的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它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福克纳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也有不少重要的作品。
如《老人》(1939)与《熊》(1942)。
意识流小说一、南方文学大师福克纳威廉·福克纳(1897~1962),出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庄园主家庭。
1902年随家庭迁居到离出生地不远的奥克斯福镇。
此后,福克纳一辈子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
福克纳的曾祖父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父亲是一个不成功的企业家,家业在他手里开始衰败。
福克纳从小喜爱文学,读了不少家藏的传统文学作品,后来又读过一些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参加了加拿大皇家空军,但未及参战,战争就结束了。
战后他上过一年大学。
这时他开始写诗作画。
1924年他出版了诗集《大理石牧神》。
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7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蚊蝇》,但这两部小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29年出版的《沙多里斯》是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的开端。
同年出版的《喧嚣与骚动》是他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从1929年到1942年是福克纳创作的高峰期,这期间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我弥留之际》(1929)、《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标塔》(1935)、《押沙龙,押沙龙!》(1936)、《野棕榈》(1939)、《村子》(1940)、《去吧,摩西》(1942)。
1949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福克纳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作家如巴尔扎克、左拉等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他的作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产品。
他笔下屡屡出现南方种植园主家中飘零子弟的形象,而他们的苦闷、他们的种种没落感和负罪感,与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一般敏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是息息相通的。
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喧嚣与骚动》被称为“意识流”的三大杰作之一(另两部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福克纳一生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小说,这其中大部分小说都是描写美国南方生活的,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体系”。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
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
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
牛津小镇留下老鲜明的痕迹。
老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
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
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特点意识流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
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
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
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他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无疑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构成变革性的挑战,给读者的传统文学审美价值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让-保罗;萨特曾评价《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意识流是福克纳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
比如《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思绪在手表齿轮的声音、耶稣在海上行走、华盛顿的诚实、小物件上的红迹、自己手指的血之间自由跳跃,却显得十分自然。
自由联想往往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意识,由过去与父亲的对话,联想到现在教授学生的烦恼,再到将来的安眠,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通过意识流串了起来。
除了意识的自然跳跃,潜意识的沉淀、积累、扩展也是福克纳艺术手法的表现内容,比如昆丁自杀前一天,他对过去的记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全部汇集成关于凯蒂贞操的潜意识。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
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
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
牛津小镇留下老鲜明的痕迹。
老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
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
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特点意识流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
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
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
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
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他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无疑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构成变革性的挑战,给读者的传统文学审美价值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让-保罗·萨特曾评价《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意识流是福克纳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
比如《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思绪在手表齿轮的声音、耶稣在海上行走、华盛顿的诚实、小物件上的红迹、自己手指的血之间自由跳跃,却显得十分自然。
自由联想往往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意识,由过去与父亲的对话,联想到现在教授学生的烦恼,再到将来的安眠,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通过意识流串了起来。
威廉·福克纳简介威廉·福克纳姓名: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性别:男出生年月:1897-1962国籍:美国所获奖项: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
战后入大学,其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
《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
《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
他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
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
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
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
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
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