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秦统一中国》(部编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0.76 MB
- 文档页数:27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 教材分析本课《秦统一中国》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通过兼并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材从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以及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如修建长城、修建灵渠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理解统一的过程,感受统一的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知道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3.实例讲解:以长城和灵渠为例,讲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具体实施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地图、资料等。
3.视频: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学生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兴趣。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一篇介绍秦朝统一六国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文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以及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教学难点:秦朝统一六国的背后原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背后原因。
4.讲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详细阐述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强师生互动。
6.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统一六国: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3.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4.文化: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内容涉及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建立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统一国家的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2.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内外的改革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秦国的框架。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了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秦朝的灭亡。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同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秦国和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可能对战争和统一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理解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问题和分析史料,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统一和和平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
2.教学难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以及对秦国统一六国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材中的插图,生动展示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激发学生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分析史料,引导学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一、学科内容《秦统一中国》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主要讲述秦朝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及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来龙去脉,掌握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贡献,以及了解秦始皇的治理和对翻译、写字、交通、货币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从而增强对中国历史的感知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重点掌握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细节以及采取的措施,并理解六国何以覆灭;(2)掌握秦始皇在文化、语言、交通、货币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并了解秦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贡献。
2.能力目标(1)通过文本理解、图表分析和实例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2)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汉字文化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实践中体会汉字文化的魅力和美好。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组织学生预习《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文,并在预习的基础上,向同学讲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提供有关秦朝的背景材料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反映的情况,引导学生接触、了解秦朝历史和文化;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感受秦朝历史的残缺和辉煌,体验秦朝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二)授课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关于秦朝历史和秦始皇的有趣故事,如《秦始皇兵马俑》、《网络大电影末代皇女》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1)六国之间为什么会互相攻伐、战争不断?(2)秦朝是如何统一六国的?统一过程中,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3)秦始皇改革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4)秦朝文化的特点和成就是什么?3.合成讨论让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老师可以利用这个过程来解释一些不太清晰的概念、关键的事件和措施,澄清学生的疑惑和理解,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梳理思路。
1.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内容要求〗1.3 秦汉时期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2022年课标解读⑴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知道汉朝与匈奴战与和的关系史实。
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主要内容有:秦灭六国的原因、秦朝的建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认识统一国家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地图和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统一国家的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和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教学难点:秦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统一国家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材:准备《第9课秦统一中国》的教材。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六国之间的纷争和秦国的地理位置。
提问:“你们认为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秦国灭掉六国,最终统一中国的历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讲解秦国从崛起、统一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历史图片,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的过程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秦国崛起的原因、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短命原因,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掌握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认识秦朝的短命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崛起的原因,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2.教学难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短命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秦统一中国》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版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秦国崛起的原因,如商鞅变法、地理位置等。
引导学生关注秦国崛起的过程,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操练(15分钟)讲述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
4.巩固(5分钟)针对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设计一些问题,如“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哪些国家被灭?”等,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