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秦统一中国》(部编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0.76 MB
- 文档页数:27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 教材分析本课《秦统一中国》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秦始皇的统治下,通过兼并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材从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以及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如修建长城、修建灵渠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理解统一的过程,感受统一的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知道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3.实例讲解:以长城和灵渠为例,讲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具体实施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地图、资料等。
3.视频: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国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发学生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兴趣。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一篇介绍秦朝统一六国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文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以及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教学难点:秦朝统一六国的背后原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展示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朝统一六国的背后原因。
4.讲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详细阐述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5.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加强师生互动。
6.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统一六国: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3.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4.文化: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活跃程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本课内容涉及秦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秦始皇的改革措施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朝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建立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统一国家的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崛起过程,秦朝的统一六国,秦始皇的改革措施。
2.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内外的改革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黑板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秦国地理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秦国的框架。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一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了秦国的崛起、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和秦朝的灭亡。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同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秦国和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可能对战争和统一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还不够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理解秦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问题和分析史料,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统一和和平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
2.教学难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以及对秦国统一六国的深入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材中的插图,生动展示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激发学生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分析史料,引导学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