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与建筑
- 格式:wps
- 大小:805.50 KB
- 文档页数:11
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简述
绘画:1.绘画是用各种工具(如画笔、颜料)在平面上表现形象的艺术形式。
它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和纹理等视觉元素来表达主题、情感和观点。
绘画可以是现实主义或抽象主义的,可以描绘人物、风景、静物等各种主题。
其特征包括:使用平面画布或纸张作为表达载体,借助绘画材料、色彩和构图等方式呈现形象和意境。
2.雕塑:雕塑是以三维形式创作的艺术形式,通过塑造材料(如石头、木头、金属)来创造出具有体积和空间感的艺术作品。
雕塑可以是立体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以人像、动物、抽象形式等形式表现。
雕塑的特征包括:立体形式的创作,通过材料和形态来传达艺术家的观点和意图,同时也受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3.建筑:建筑是通过使用材料、结构和空间来设计和建造房屋、建筑物和城市环境的艺术和技术。
它不仅关注外观的美感,还包括人类生活、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考虑。
建筑的特征包括: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基础,在功能性和美学之间寻找平衡;利用材料、结构和空间来创造室内和室外环境;与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感悟,探索,寻味——论中国绘画与建筑的相关性关键字:视觉艺术绘画建筑共通性摘要:中国艺术中的绘画与建筑并不是完全脱节的,二者之间的关系算不上多紧密,但其间的联系让我们不能将绘画与建筑分别搁置在两个没有任何交集的区域中,绘画中存在建筑的影子,而建筑中又会有绘画的映射。
中国绘画与建筑的总体关系中国艺术形式丰富多彩,鳞次栉比,类与类之间以各式各样的视觉效果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使得观众应接不暇,但是在视觉艺术非但多样化而且具有较强冲击力的今天,我们其实可以从这些众多的艺术中发现它们的共通性。
学了两年建筑之后,对建筑的定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其说建筑是工科中比较偏艺术的科学,倒不如定义它为艺术系中偏向工科的学科。
谈论到建筑与艺术,这里比较强调建筑与中国绘画的关系。
绘画与建筑在本质上有着同一性的关系,换句话说,二者的灵魂已经可以相融为一体,中国绘画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一种表现在二维世界中较为抽象的艺术作品,而建筑只是建立在三维中的立体构成。
中国绘画与建筑的共通性有人说过,绘画与建筑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总是非常奥妙,而且总能给人以惊喜。
首先,中国绘画常以建筑为题材,将建筑以最融洽的方式与自然结合得天衣无缝;与此同时,中国的园林建筑也时常会用到绘画的一些方式.自古就有将建筑,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的说法,抛开其他两者不说,单论建筑,建筑艺术的特征也非常多样化。
优先来看,建筑艺术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这点不同于绘画,建筑会在理性的基础上把握浪漫,浪漫不会占到主导地位;其次,建筑艺术有一定的时代性,区域性以及典型的象征意义。
其中象征意义在现代社会显而易见,每个地方都会有其标志性建筑,像中国的故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的卢浮宫等等,大到国家小到城市都会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以此来代表自己的地位。
建筑艺术固然复杂,绘画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二者都是文化的精髓。
自然而然就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并且相互渗透。
分别简述绘画、雕塑、建筑的概念与特征绘画、雕塑和建筑是三种常见的造型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达方式。
绘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等工具在纸张、画布或其他媒介上创作出的图像或图案。
绘画的特点包括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塑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各种技巧和手法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雕塑则是通过三维空间中的实体来表现艺术品,通常是通过金属、木材、石头、玻璃等材料来制作。
雕塑的特点是具有真实的体积和重量感,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艺术品的立体空间感。
建筑则是构建出内部空间和外部形态的艺术形式,通常由建筑材料、结构和装饰部分组成。
建筑的特点包括具有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表现出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
这三种艺术形式不仅在表现方式上不同,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雕塑都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而建筑则在传统西方建筑中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在现代艺术中,绘画、雕塑和建筑也逐渐融合了各种新的技术和表现形式,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和建筑作品。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1)引言: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绘画和建筑两个方面对中西方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绘画1.技法中西方绘画技法存在明显差异,中方偏重于笔墨、线条,西方则注重色彩、层次。
中式画法强调笔墨骨法,将主要依赖手的动作完成画作的具体内容,强调勾勒形态、把握结构和形体。
而西方画法强调色彩的运用和形式的表现,偏向于展现自然景观和人物生活的场面和细节,体现了西方文化认知和审美的特点。
2.表现方式中西方绘画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异。
中方绘画强调禅意、墨韵、意蕴等的传达,给人留下一种悠远、温婉、静谧、深刻的印象。
而西方绘画侧重于情感、思想、精神等的流露,以无尽的感性与思想体现着人们的思想、文化与文学等方方面面。
二、建筑1.构造形式中西方建筑构造形式不同。
中式建筑注重平面规划、纵深布局和空间关系的理性处理,更倾向于人和自然结合、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
而西式建筑注重顶部形式、立面效果和创意设计,在建筑的透明性、气势恢宏和尺度感的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2.设计风格中西方建筑设计风格也各有不同。
中式建筑设计注重传统民间工艺与文化的融合,传达出国家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让人有一种文化回归的感受。
而西式建筑设计在装饰风格上强调对古典风格、民族特色和异域风情的融合,以现代化、多元化的风格体现出其豪华、优雅、时尚的特征。
结论:中西方绘画和建筑艺术在技法、表现方式、构造和设计风格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反映了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绘画与建筑的交融摘要:绘画与建筑看似并非属于同一领域,两者的关系既不像雕塑与绘画之间那样明显的密不可分,在专业角度看,绘画艺术也只是对建筑创作三维空间的一种修养。
其实不然,追根溯源,绘画画派与建筑式样之间关联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形式多变的寻求美的方法,探索美的真谛。
本文分别对绘画特征和建筑种类进行阐述,进而深入探讨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依附关系。
关键词:绘画派别建筑风格审美共通性密切关系首先从外在形态看来,艺术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空间和时间两大存在形式。
于此可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空间艺术——绘画、建筑、雕塑;时间艺术——文学、音乐;时间空间的综合艺术——电视、电影和戏剧。
而从接受者的感知方式角度去分类的话,绘画和建筑同样属于视觉艺术,需要接受主题通过眼睛的观察来感知。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两者在发生过程和在生活的应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依附性,互相影响,相应而生。
绘画与建筑两者除了为彼此提供创作灵感之外,建筑的空间存在形式一直以来也是绘画的媒材。
比如,梁思成先生把中国园林艺术视作一幅幅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山水画。
黑格尔认为古典园林是古典建筑风格与浪漫派绘画的巧妙融合。
王振复曾在著作中提出,中国建筑的原理与画理相融相通,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中曾写道:“建筑的风格变迁多都是以线条为中心发生的变化”而这正与绘画中线条的构成存在着同样的原理。
山水花线条流畅利落,浑然天成,素描线条细致紧密,因而成就了绘画中的不同风格,不同种类。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兼具的灿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集合了音乐的旋律、文学的气质、雕塑的境界和绘画的美意。
一绘画的种类及其特征绘画艺术是美术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的影响着雕塑和建筑的美学风格。
绘画利用画笔、颜料等材料在平面上描绘出一幅幅反应客观事实,饱含作者感情,表达作者思想的美丽画卷。
绘画不仅仅由色彩组成,同时也是在用线条创作着一种空间存在。
不同于建筑艺术的是:绘画所能给予的三维空间是脑海中想象出来的,只可存在于作者或受众的虚幻想象之中。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书法、舞蹈、戏剧、电影永恒的瞬间——绘画知识例话一、绘画概说绘画是较早出现于人类生活中的艺术形式。
在欧洲,人类史前的洞窟壁画,如阿尔塔米拉野牛、拉斯科野牛,描绘得那般细致和传神,令现代艺术家惊叹不已。
而在东方,早在古远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就出现了绘画般的象形文字和人面鱼纹的彩陶盆。
那简练的线条、丰富的想象、稚气的情趣,都足以引人步入画境。
随着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发展,绘画艺术也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类别。
绘画的种类十分丰富。
它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如有从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技法方面来分,有的从描绘的题材方面来分,有的从表现形式和功能方面来分,还有的从画幅的组合形式和装裱形式方面来分。
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的是第一种分法。
按照这种分法,绘画种类主要有: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色粉笔画、蜡笔画等。
此外也经常涉及到其他分法中一些类别,比如肖像画、风景画、宣传画、年画、漫画、壁画、插图、装饰画、组画、连环画等。
下面就主要画种作法简单介绍。
1.中国画中国画是指中国传统的民族绘画。
它是用中国特制的尖锋毛笔、黑墨、植物质与矿物质颜料,在中国特制的宣纸、绢、帛以及墙壁上描绘形象的。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
中国画的类别也是极其丰富的。
从题材内容上说,有人物、山水、花鸟、界画等画科;从画法上说,有工笔、写意、半工写等画体;从画幅形式和装裱形式上说,有壁画、屏障、卷轴、册页、扇面等。
2.油画顾名思义,它是用硬毛扁笔和画刀,通过快干油(如核桃仁油、亚麻仁油)调和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等材料上所作的画。
油画是西洋绘画中主要的画种,它在初期油画的基础上,十四至十五世纪间,经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的改进,而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
其重要特点是,颜料有较强的附着力和遮盖力,能充分发挥造型因素(色彩、线条、形体等)的综合表现力,长于真实地再现客观物体的空间感、立体感、光感、质感、量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
美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美术和建筑设计是两个互相交融的艺术领域,它们在创意表达、空间设计和审美体验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美术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介绍它们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美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1、创意与表达美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才情和创意,这些创意可以启发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
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形式可以被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丰富建筑的表达手法。
例如,抽象绘画中的线条可以用于建筑的外观造型设计,色彩的运用可以用于室内装饰。
美术作品的创意和思维方式也可以激发建筑师对空间流动和光影的独特想法,从而创造出更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建筑作品。
2、空间与布局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布局和构图原则也可以被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例如,美术作品中的对称、比例和均衡原则可以被应用于建筑的立面设计和平面布局。
美术作品中的透视和景深技法也可以被应用于建筑的空间设计,使空间更具层次感。
美术对于空间塑造的研究和实践,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材料与技术美术作品中的材料运用和技术实践对建筑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
美术作品中的材料和表现技巧可以被应用于建筑的立面材料选择和处理技术。
例如,油画中的质感和光影效果可以被应用于建筑的立面材料纹理设计和照明效果的营造。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技法和创作方法也可以激发建筑师对材料运用和技术创新的思考,从而推动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二.建筑设计对美术的影响1、空间的艺术性建筑设计是空间的创造和组织过程,其中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对于美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建筑师在设计空间时注重空间的形式美和空间流动的感受,这不仅与美术作品中的构图和形式运用有相似之处,也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建筑设计给了艺术家更多展现作品空间艺术性的机会,扩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2、艺术品的展示空间建筑设计提供了展示艺术品的空间和环境,为美术作品的展览和欣赏提供了舞台。
建筑设计师考虑到展览空间的布局、照明和材料选择,以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浅谈中西方绘画及建筑艺术的差异一、中西方绘画的差异1、从艺术形态来看:中国画,它是中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
因技法和表现形式特点不同,有工笔、写意、水墨、重彩等的分别。
并且中国绘画,无论一山一水、一人一物、一花一草,都有美丽形态的生命力,笔致细如游丝,笔墨气势奔放,以感性的思维,在“写意”、在表现虚实相生、达到艺术与自然的和谐。
西方绘画,它是具有西方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绘画艺术。
用色彩来对人物刻划达到深入细腻、和谐雅致的地步,善用高超精妙的写实手法。
但西画,重在“仿”、描摹、仿造事物,偏具象。
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重时空、重光色效果。
以理性主义的思维,表达独立自然,张扬暴露,粗犷奔放的心态。
2、从艺术价值上来看:中国绘画有它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第一,中国画重视空白的运用,有“虚实相生”的效果。
第二,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
第三,中国画与书法有很深的渊源,即“书画同源”、“书画同法”。
第四,中国画与诗有相通之处,因而推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即“诗情画意”。
第五,反映中国人谦虚、隐忍,包容的性格。
西方绘画也有自己的特色,第一、重在“仿”、描摹、仿造事物,偏具象。
第二、视觉上冲击强烈,给人真实感。
第三、它凌驾于自然之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在写形。
给人以时空再现的真实效果。
第四、反应西方人直接,简单粗暴,宗教信仰强烈,个性奔放的性格。
3、从创作手法上来看:中国绘画讲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重意境,出世精神。
从题材上讲,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
而山水、花鸟成就最高。
因为中国绘画以出世为目的,画家们自然将眼光关注到高山流水、春花秋月的出世风情中了。
从中可以远离世俗之纷扰,追求心境和思想上的超脱。
若能“喻乐与道”则是大智慧。
所以中国绘画不管社会怎样动荡,如何变化,始终能保持着一种较为清高平和的心态。
如在绍兴元年(1131年)金兵南下,山河破碎的历史条件下,米友仁所作《烟雨图》与成化三年(1467年)明朝中期较为安定的历史条件下沈周作所《庐山高》,虽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是那种隐隐高士心,浓浓书卷气是差不多的。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V1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在绘画和建筑艺术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视觉表现方式、表现对象、审美情趣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
一、视觉表现方式
中西方绘画的视觉表现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绘画以透视为基础,追求真实效果和空间感,强调绘画技巧和精确度;而中国绘画追求意境、气韵和神韵,侧重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感受,不强调透视。
建筑方面,中西方也有不同。
西方建筑强调线性透视、几何比例和三维空间感,讲究对称、整齐;而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面意象、空间节奏和意境统一,讲究变化、灵活。
二、表现对象
中西方绘画的表现对象不同。
西方绘画注重对具象对象的描绘,追求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而中国绘画以描绘自然美、韵味美和神韵美为主要目的,富有象征性和抒情性。
在建筑方面,西方建筑更多的是个人表现和利益追求,强调个性自由和自我表达;而中国传统建筑始终贯穿着和谐的哲学思想,强调整体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群体创造的结果。
三、审美情趣
中西方的审美情趣也具有不同特点。
西方审美情趣更加理性和现实主义,注重对视觉直观效果的欣赏;而中国审美情趣相对抒情和理性并重,强调音乐、诗歌、书法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感受。
在建筑方面,西方建筑注重舒适性和功能性,堪称“实用主义”的代表;而中国传统建筑则融合了哲学、神秘学和文学考究,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广阔的文化内涵。
总之,中西方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差异深刻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哲学、审美和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的今天,两种文化的交融和融合也将呈现更为多元和富有创造性的发展趋势。
建筑与绘画的艺术之旅——用线条描绘建筑的美景建筑与绘画,作为两种艺术形式,各自具备独特的魅力与表达方式。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建筑与绘画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互动。
本文将探讨建筑和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用线条描绘建筑的美景。
一、建筑与绘画的相互启发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形式,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常常会受到绘画的启发。
绘画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来渲染情感,而这些元素同样存在于建筑设计之中。
建筑师可以通过对绘画的欣赏和研究,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创造出更加独特和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
二、线条描绘建筑美景的艺术之旅线条是绘画中最基础、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样也适用于描绘建筑美景。
线条可以创造建筑的轮廓和结构,将建筑物的形态和特征传达给观者。
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表现建筑的力量、稳固感和动态特征,为建筑赋予美感与韵律。
在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
首先是线条的粗细、长度和曲直度可以根据建筑的特点和表达的意图来调整。
例如,通过粗细不同的线条,可以强调建筑的主体和细部;通过长度不同的线条,可以展示建筑的垂直高度和水平宽度;通过曲直度不同的线条,可以呈现建筑的曲线和变化。
其次,线条的方向和交错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通过运用水平线、竖直线、对角线等不同方向的线条,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动态效果。
线条的交错可以增强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建筑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线条的运用,色彩也是描绘建筑美景的重要手段之一。
色彩可以赋予建筑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用温暖的色彩如红色、黄色可以表达建筑的热情和活力;用冷静的色彩如蓝色、绿色可以表达建筑的平静和宁静。
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建筑景观,令人陶醉其中。
三、建筑与绘画的相互补充建筑和绘画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
绘画可以记录、再现和诠释建筑的美景,将建筑的魅力传递给观众。
绘画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的表达,将建筑的美景表现得更加生动、详细、多样化。
建筑与绘画的艺术之旅——用线条描绘建筑的美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建筑和绘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表达美感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建筑作为一种三维的艺术形式,通过空间和结构的组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而绘画则以平面的方式,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将建筑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本文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建筑与绘画的艺术之旅,通过线条描绘建筑的美景。
建筑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和美感的艺术形式。
从古代至今,各个文明都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杰作。
比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
然而,建筑的美景并不仅仅存在于实体的建筑物中,它们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被再现出来。
绘画是一种通过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对象形象的艺术形式。
在绘画中,线条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之一,它可以描绘出建筑物的轮廓和结构。
线条的粗细、曲直、长短等特点都能够表达出建筑的不同特点和风格。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通过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的古建筑,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而在西方的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更加自由和富有动感,能够表达出建筑的力量和雄伟。
除了线条,色彩也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色彩能够增加建筑画的层次感和魅力。
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表达出建筑物的材质、光影和氛围。
比如,在水彩画中,通过淡淡的蓝色和绿色,可以表现出建筑物在阳光下的清新和宁静;而在油画中,通过浓烈的红色和黄色,可以表达出建筑物的热情和活力。
色彩的运用使得建筑的美景更加生动和丰富。
除了线条和色彩,绘画还可以通过透视和光影的处理,使建筑的美景更加立体和真实。
透视是绘画中的一种技法,通过线条的收敛和变化,能够表现出物体的远近和大小。
在绘画建筑时,透视能够使建筑物的立体感更加突出,让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光影则能够增加建筑的质感和层次感。
通过明暗的对比和阴影的处理,可以使建筑物的形态更加立体和丰满。
透视和光影的运用使得绘画建筑的美景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和建筑设计文艺复兴是15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场文化运动,它旋转了欧洲艺术、文化、科技以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事件之一。
美术和建筑设计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革新的艺术形式、技法、思想,深刻影响着西方艺术的发展。
I.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其审美趋势为人本主义,强调艺术与人生的紧密关联,视视觉形式、技术技法为重要手段,人物、风景、建筑的描绘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1. 人物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绘画,在构图、人物形象、线条和色彩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绘画采用的是线性透视法,实现了自然的物阿姆斯特尔丹律和人物比例。
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像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物绘画作品。
2. 风景绘画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绘画也进一步发展起来。
风景绘画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关系,把自然风光描绘得逼真而深刻。
这种描绘方式在后来的欧洲绘画里一直被沿用。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品有盖里奥·贝利尼的诗意风景。
3. 建筑绘画在建筑绘画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重视建筑的比例、对称与对碰,强调建筑的美学价值。
建筑师们在设计建筑时,用了许多原本属于艺术绘画的手法,如用水彩颜料描出建筑的线条、比例和相对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建筑绘画作品有拉斐尔的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图。
II.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设计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风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筑思想从中世纪的封建特性转向了人文主义。
建筑设计不再局限于履行特定目的和固定功能,而更多地强调设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
1. 以希腊罗马文化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成为欧洲建筑的主要流派。
古典主义建筑遵循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建筑传统,强调庄严、简约、对称和均衡。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布拉曼特和阿尔贝蒂等人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成为了当时欧洲建筑的典范。
贝聿铭先生在某次访谈中,一如既往地赞扬了立体主义绘画,说它对于现代建筑师们理解“新的空间”,起到了启发、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贝的这个提法,在他那一辈的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当中并不是奇谈,基本可以算作共识。
现代建筑的倡导者们,柯布、密斯、格罗庇乌斯,都曾从毕加索、伯累克那里取过经。
现代建筑的早期书写者们,吉迪翁、巴尔、希区柯克、班纳姆、科林.罗,更是愿意直接讨论诸如立体派与建筑。
抽象绘画与建筑。
概言之,书写现代建筑史的人,都曾喜欢用某种“绘画流派”的名头去为建筑设计的形象增光。
绘画与建筑到底有关系吗?或者说,有多大的关系?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又跟如今的建筑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问出口,往往会冒犯两个阵营里的人:对于通晓艺术史和绘画史的人来说,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像指腹为婚似地铁证如山。
怎么今天的建筑可以不记挂绘画了?当初得了便宜的时候,怎么不会这么问;但在建筑史中,远离绘画如今倒有着一种别样的心情。
1997年,在一次关于“立体主义与建筑”的年会上,知名的艺术史、建筑史学家波伊斯(Yve-Alain Bois)对于“是否存在着一种立体主义建筑”这么一个问题,回答说,“可能没有。
例如,我在著名的杜尚-维龙设计的…立体主义住宅‟身上,一点立体主义都没看出来。
尽管我对布拉格的建筑知道的不多,我也同样说,所谓布拉格的立体主义建筑也没有一点立体主义”。
讲了类似话的,还有研究柯布的专家凡.穆斯(Stanislaus von Moos)。
Columina问,立体主义跟建筑有关系吗?凡.穆斯即刻回答,吉迪翁的大作中,格罗庇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和毕加索的《阿莱城姑娘》(L‟Arlesienne)的并置如今看来基本不成立。
凡.穆斯曾经是吉迪翁的秘书。
凡.穆斯认为,当年,吉迪翁也不那么肯定是否能够在立体派绘画和包豪斯校舍之间建立起牢固的桥梁来。
但是,这座桥梁还是由吉迪翁建立了。
早在1923年的一篇短文中,吉迪翁就在包豪斯校舍身上看到了“一场从文艺复兴的人本中心论向一种非人类立场的转移”,就像在克利、康定斯基、伊顿等人的画作中所发生的那样:“我们开始面向越来越深刻的、绝对的、精确的假设,就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有它们自己的意义——特别是在突出的浪漫主义时期。
那些树、那些草场和土地,都变成了类似人脸的可以解读的东西!立体主义试图走向下面的一步。
它试图为我们开启无机和无定形性的世界。
立体主义的绘画常常就像是透过一面显微镜看到的细胞纤维。
包豪斯的努力就是要关注材料的秘密,打开那个无形世界的藏匿的生命。
死亡的事物获得了面相和生命力。
事物内部绝对的生命节奏被唤醒”。
最早被吉迪翁推崇的是《阿城少女》包豪斯校舍。
通过把毕加索画作和包豪斯校舍并置到一起,吉迪翁把绘画与建筑联系在一起。
甚至,吉迪翁讲述了立体主义到新造型主义(风格派)到包豪斯的构成变化的步骤。
到了1930年代,这一观点在《空间、时间和建筑》中清晰了起来,甚至,还有了一些转变。
无论是毕加索的《阿莱城姑娘》(L‟Arlesienne),还是包豪斯校舍,都对这位建筑史学家失去了新鲜感,它们都不再是绘画和建筑学里的颠峰之作。
颠峰之作换成了毕加索1937年的《格尔尼卡》(Guernica)与柯布西耶的萨沃依别墅(1928-1930)。
柯布自己在设计拉罗歇别墅时,已经记录下“漫步式步道”、pilotis,但是柯布并没有书写下诸如“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这么哲学的话语。
要等到《空间、时间和建筑》,萨沃依才变成了这样一个东西:“这个房子的身体好像已经在各个方向上都被掏空了一般:从上到下,从里到外。
在任何一个点上的断面都会显示着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错综复杂地相互穿插。
就像一种…精神的构建体‟(construction spirituelle)。
”毕加索的大作,格尔尼卡。
萨沃依别墅。
萨沃依别墅的内部的确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房间的概念。
甚至水平层的概念。
专家出来说,萨沃依的任何一个点上的内外穿插,都足够体现出立体派那种多点的时空架构,这很有分量。
以后的建筑史里,不断地有人,譬如像科林.罗等,继续分析着柯布别墅的透明性与立体派绘画的平行性。
这条线索遂变得越来越强势。
我们几乎都没有听到柯布本人站出来否认这一点。
如果我们还记得,柯布年轻时是多么猛烈地和奥占方一起抨击毕加索和伯累克,就会觉得,柯布此时的沉默有点儿“那个”——就是,得了便宜卖乖。
×××××××××××柯布的沉默纵容着人们的想象。
所以,连贝聿铭先生都认为,他的导师们“直接地”从立体派绘画那里得来了“新的时空观”。
晚近的艺术史和建筑史,各自日子都不那么好过,二者的婚姻似乎也不再那么融洽。
可谓时过境迁。
想当年,搞绘画的都是艺术精英,作为精英,就意味着在哲学上、实践上、技能上,全面起到了带头作用。
建筑,从温克尔曼开始,都被划到了二等艺术的行列里去了。
那建筑师们在看待架上绘画的大师们时,自然有着景仰的味道。
故而,当年的建筑师们向绘画学习,并不是件丢粪的事情。
画家们也比较当仁不让,以为在绘画领域能够成功的话,就可以在建筑中同样复制。
如此一来,杜斯伯格等诸位画家染指建筑创作并不稀奇。
20世纪的后半程里,绘画和建筑都发生了改头革面的巨变。
如今,也只有中国的某些画家敢于去玩建筑的票。
原因之一是他们可以挂靠——而在很多西方国家,挂靠是犯法的(当年斯卡帕就给自己带来了几十年的官司),也在侵犯建筑师行会的利益,故而不再可能;二来,中国建筑正处在技术的低端阶段,建筑师的那点儿技术含量,常被大画家所忽略(比如画家范曾先生就敢于把自己的画院设计成为“画卷”)。
如果建筑师敢于跟画家在拼效果图,更是一败涂地。
所以,画家在现阶段的中国可以玩建筑的票,也算情有可原。
但在欧美社会里,建筑的技术性、产业化,都让绘画跟建筑的关系渐行渐远。
此外,绘画领域内部发生的变化,也在让建筑感到了惧怕和隔阂。
这就是现代艺术的不断波普化、概念化以及“现成品”(ready-made object)化。
从杜尚的自行车轮子、马桶,到沃霍尔的“梦露”印刷品,当代艺术自己解构着自己的精英地位,这还不算,“当代艺术”甚至勇敢地解构着自己历来被普通人景仰的技术和技巧。
例如,20年前,有观众看了Newmann巨幅抽象画作,曾打电话给加拿大美术馆,说,你们那幅要价几百万的三条颜色的画,我也可以在自己家的后院画,而且,你们给5万就行。
这话语间透露出来的,是普通民众对于艺术创造的不屑。
真的,艺术原本的神秘感、高高在上的人气,近50年来消耗殆尽。
在这种情况下,连建筑史的撰写者们也都不太愿意把建筑的发展和绘画连在一起。
够势力眼的。
×××××××难道就这么完了?难道两夫妻离了婚,就连朋友都做不得了吗?或许未必。
昨天,读了Elizabeth Shotton的一则短文《材料的不精确性》,讲的还就是柯布的绘画与柯布的建筑。
这里,她不再寻求柯布建筑形象在其绘画作品中的源头(这个,凡.穆斯曾经做过),而是肌理和触觉的关系。
她在比较了柯布20年代早期和30年代、40年代的画作之后,请我们注意,柯布30年代、40年代之后的画作已经开始讲究“笔触”:“在1930年代、1940年代,柯布的建筑有限,但是它们证实着柯布某些在绘画领域中的实验。
那些绘画实验,影响到了柯布的小房子们以及他同期文章的观点。
他在这一时期之后,第一个大项目就是马塞公寓。
原本,这个项目被规划成为钢结构,最终是混凝土结构,曾被评为施工质量粗糙。
在回答批判家们对于脱模之后混凝土墙面如此粗糙的质疑时,柯布捍卫了墙面不规则和规则质感之间对比的美:…我决定通过对比制造美。
我想寻找在冷酷和精致之间、在乏味和强度之间、在精确和偶然之间建立起互动和互补。
我想让人们思考、反思,或许如Dubuffet所做的那样,让人们的想象力能够更加活跃地发挥作用‟。
柯布对于这种不精确的品质的生动展示,在此之前,是在绘画上做了很有说服力的实验的。
比如早在1940年代早期的Cirque Horizontal (1942), Divinite Baroque (1943)。
它们都是笔触特别粗糙的试验品画作,很有趣,柯布也开始尝试了一种类似于Dubuffet作品的那种肌理和线条的并置”。
柯布20年代号称“纯粹主义”时的画作;追求重叠的日常景物与机器的精度。
柯布50年代的画作,笔触越来越重要。
Shotton的研究指出,柯布在绘画当中的画风之变,直接转化成为了马赛等建筑中他对混凝土表面肌理的处置方法:建筑理论家们后来管这种方法叫做“粗野主义”。
的确,我们在柯布20年代早期的小房子身上,比如拉罗歇别墅,看到的是柯布所倡导的体现机器文明的精确性的白色覆层和粉刷。
表面光滑到洁白无暇。
这就像在电脑还没有出现的时代里,建筑师和画家们却已经在线条和画作中用均匀的平涂来期盼一种工业感一样。
然而,到了马赛公寓,柯布开始表现建筑的施工过程——通过施工的偶然性来表现水泥的特性。
这跟20年代的他那些建筑和平静的甜美画作已经发生了告别和蜕变。
这一蜕变,到了拉图雷特修道院的施工中,抵达了一个高潮。
小礼拜堂身上那些突出出来的不规则水泥构件,还有一道道墙面身上的模板痕迹,都凸现着施工的偶然性。
过程、痕迹、手与匠作。
柯布不再掩盖和讨厌它们,而是把它们带到了前台。
把结构中的预应力带到了前台。
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墙体。
【在拉图雷特的墙体上,这里或那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柯布当年把施加预应力的钢筋端头全都留在了墙体的外部。
这就等于在一件织品身上故意留下了制作过程中的那些线头,用以强调过程、手工和不完整性。
在马赛公寓的施工构成中,用于浇筑阳台隔墙的模板因为意外发生了变形,结果二楼的隔墙浇出来之后,都不平整。
柯布在监工时,看到了这一错误和失误。
他没有让工人把水泥墙敲掉,反而规定工人继续使用变形的模板。
结果,马赛公寓的上下,隔墙的平整度并不相同。
柯布,等于将一次事故,转化成为一种设计。
消解了设计的完美性。
然而,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柯布的晚期作品并不是什么对于早期作品的告别。
柯布对于材料的关注,并不是节点、交接、结构这样层次的兴趣。
他的核心,仍然是墙体表面的效果。
只不过,晚期柯布对于墙体的要求,开始从平滑、机器感,走向了手工的迷恋。
而这一时期里,法国诸多的抽象派画家们也在关注着类似的事情:比如,画面的笔触,黒色的表现力,光感,抽象。
】Shotton指出,这是柯布在其绘画中的一系列实验,首先展开了对于笔触的直接揣摩,才日后领向了一种强调表面肌理的建筑。
如果这么看,绘画v.s建筑,起码在个体建筑师的自觉创作中,并不像史学家们如今所普遍描述的那么遥远。
只不过,这一联系和练习,并不局限在概念和哲学的层面,而是领向了建筑师和匠人们的身体。